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集训提升练十四 散文阅读专项练 群文阅读 写人记事类散文(二)(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高三语文试题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集训提升练十四 散文阅读专项练 群文阅读 写人记事类散文(二)(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高三语文试题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集训提升练十四 散文阅读专项练 群文阅读 写人记事类散文(二)(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高三语文试题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集训提升练十四 散文阅读专项练 群文阅读 写人记事类散文(二)(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高三语文试题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集训提升练十四 散文阅读专项练 群文阅读 写人记事类散文(二)(含解析)新人教-新人教高三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散文阅读专项练·群文阅读·写人记事类散文(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父亲的树陈忠实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篷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却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和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勃勃生机,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选自《陈忠实自选散文集》,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回老家拔草常常能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原因是回老家后可以把在城里的很多丧气的烦乱事统统抛掉,不必去想。B.文中“我”和哥哥拔草和闲聊的情景,表明他们兄弟间关系平淡又真实,同时还引出下文对父亲栽树的回忆,与倒数第二段构成照应的关系。C.从文中看,父亲栽树有两个根本原因:一是可以通过种树卖钱来补贴家用,二是能够供给哥哥和“我”上学的费用。D.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椿树迷人的花香,但“我”却因事而错过,没能看到这美好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惋惜之情。【解析】选C。C项,从第五段的内容可知,父亲栽树的根本原因在于爱好,之外还可补贴家用。2.综合全文,简要分析“椿树”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本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从全文看,“椿树”是本文的行文线索,承载着作者的情思,具有象征意味。结合文中内容分析作答即可。答案:①椿树是全文的线索,文章所写的内容均与椿树有关;②椿树象征着一生勤劳朴素善良无私的父亲;③椿树成为回忆父亲的切入点。(每点2分)3.有人认为这篇散文叙述的只是作为平凡父亲的平凡小事;有人认为,这篇散文情感真挚,意蕴丰富。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见解。(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一种观点,回答时应突显“平凡”,由点及面,归纳总结出父亲的共性特点;“小事”不小,承载着父亲的行为举止。第二种观点,回答时应从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特点三个角度,结合文中内容分析作答。答案:(示例一)我认为这篇散文叙述的只是作为平凡父亲的平凡小事。①文章中叙述的父亲的确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和千千万万的父亲一样,既勤劳又善良淳朴。②文章选取的事例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事——父亲种树。父亲种树的原因一是业余爱好,二是卖钱养家。③在这些平凡的小事的叙述中,不仅丰富了人物性格,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更深沉的人文关怀,让人感同身受。(示例二)我认为这篇散文情感真挚,意蕴丰富。①从情感上看,作者对父亲的爱似淡实浓,兄弟之间的情似淡实浓。②从手法上看,以“树”象征人,树人结合,意蕴深刻。③从语言上看,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在淡淡的叙述中表达深沉的爱。二、(2020·南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余君才雪是什么时候开始下起来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母亲在半夜里翻身,在沉寂的夜里忍不住大声咳嗽。大半夜的,风轻轻推开虚掩的窗户,屋子里越发清冷,母亲帮我盖好棉被,又走回了自己的屋子,然后传来一阵轻微的咳嗽声。窗外的天空低垂,风更加凛冽起来,我静静地躺在床上,毫无睡意,看着窗外。窗外的天空慢慢地变亮,我感觉雪就要落下来了。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又睡过去了,母亲起身的时候,我也不知道。雪要落下来了,母亲想起了山野上的那一块麦地。麦苗青青,但疏于人力,麦垄里的杂草还没有来得及铲掉。母亲拿起锄头,走向了那块月光下的麦地,她对山野里那些迎风招摇的麦子无比珍视。她要赶在雪花落下来之前将那块麦地的杂草除掉。不然大雪落下来,麦子连同杂草埋在下面,土地的营养全被杂草给吸走了,冬雪之后的麦子就会面黄肌瘦。母亲回到家的时候,雪已经越下越大。我透过房间的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飞的小路上走回来,她的脸颊已经被冻得通红,母亲用皲裂的手轻轻掸去落在身上的雪花,将锄头靠在屋前的墙角,然后经过庭院走进屋子里,母亲的身后,大雪将夜晚映得发亮。窗外的雪越下越紧,每一片雪花都在天空中飞舞。仿佛一个盛大的节日,雪花纷纷扬扬,在大地上尽情狂欢。那一年的雪可真大啊,它是我记忆中最大的一场大雪。雪落在大地上,发出簌簌的声响,一会儿工夫大地就变成雪白的一片。那一年的庄稼也大丰收,母亲说:“瑞雪兆丰年,多亏那场雪啊!”但我总是觉得所有的收获都是母亲劳动得来的,我永远忘不了那场雪,忘不了透过房间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飞的小路上劳作回家的画面。后来,长大了些,在书里读过很多下雪的场景。“风雪山神庙”里那一场越下越紧的大雪令人惊心动魄,林冲的人生又将何去何从。读到《红楼梦》里“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想到漫天大雪、万物归一的世界,难免有些悲伤。读过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中归来的人会是谁呢?那个风雪中归来的人一定经历了风雪的洗礼,但我想得更多的是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母亲。在走南闯北的岁月里,我见过在空中旋转升腾、尽情狂舞的朔方的雪,也见过妩媚婉约、涂着胭脂的江南的雪。我见过一个在风雪中,推着三轮车急着赶路的收废品的老人,雪落在他的破旧的衣服上,他继续赶路前行。我还见过一个在大雪纷飞的夜里,推着手推车等在火车站帮人拖行李赚钱为老伴看病的老人。我甚至看见过一个在大雪纷飞的夜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瑟缩发抖……他们和我的母亲一样,都太普通了。他们在每一片雪花之下,过着自己平凡的生活,经历自己的人生。一切都是那么稀松平常,他们好像从来都没有被人们发现过。但,每一片雪花都认真飘落。它滋润万物,落在山间、湖泊、四野、城市的街道……仿佛每一片雪落下时,都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在每一片雪花下面,人们都过着自己的生活,有的轻装简从,有的辎重前行,有的乞讨人生,有的辛苦劳作,有的在百叶窗下享受一杯热咖啡的温暖,有的在大雪弥漫的街道上认真地讨着自己的生活……应该说,自然的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生存定律。大地上的人们,都经历着自己落雪的人生。人生如落雪,又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坠的人生,虽贵贱殊途,但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数,最为可贵的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飘落。每一朵飘落的雪花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每一朵雪花下面都有着人们不同的生活,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被歌颂,每一位认真生活的人都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一如那个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我的母亲。(选自《散文》2018年第2期,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绕着雪花全文写了雪夜里的母亲、书里下雪的场景、雪下的人们,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B.首段两次写到咳嗽,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我”对母亲的身体不好还要冒着雪劳作不辍的担忧。C.第四段写那一年的雪是记忆中最大的一场雪,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心理原因,因为在那一年“我”想到了雪夜里劳作的母亲。D.第五段写书里读到的《水浒传》《红楼梦》和刘长卿诗中的下雪情景,都是为下文写风雪中像母亲那样讨生活的人做铺垫。【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艺术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不正确”,是“一项”还是“两项”。B项,“‘我’对母亲的身体不好还要冒着雪劳作不辍的担忧”理解有误。“我”当时并不知道母亲要冒着雪去劳作,第二段首句“母亲起身的时候,我也不知道”。5.这篇散文以“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为标题,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标题的含义的解读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从以下角度把握,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本文标题“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从含义的角度,考生要注意把握人物命运,散文中写到母亲、普通的人们,都在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在为了生活而奔波,体现了作者对母亲及普通人们命运的深刻的体会和同情。从标题的深刻内含上看,“雪花”有丰收、收获等象征的作用。答案:①冬天的雪花,滋润万物、带来丰收;②“我”的母亲,在风雪夜里关爱孩子、为了生活冒着风雪勤苦劳作;③雪花下有着不同生活的普通人们,为掌握自己的命运,选择自己的方式飘落,认真过着自己的生活。(每点2分)6.文章中四处画线的句子都是描写劳作归来的母亲,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场面的特征,注意抓住重点词语,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别概括作用,结构上注意和上下文的关系,一般是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内容上主要是暗示人物心理,交代人物生活的环境,进而塑造人物的个性特征,表达自己的情感等。本题中四个画线句子都是写与母亲相关的情节,所以从结构上是行文的线索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几个画线句子都是写风雪里劳作归来的母亲;从人物塑造的作用看,是为了突出母亲的勤劳和质朴;从情感抒发的角度看,体现了“我”对母亲的浓浓的爱意和思念的情怀。答案:①第一处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心疼;第二处写“我”对为家庭生活辛苦劳作的母亲的思念;第三处写“我”对经历风雪洗礼的母亲的敬畏;第四处总结全文,表达对认真生活、努力劳作、掌握自己命运母亲的真切情感。②“劳作归来的母亲”作为全文的线索,贯串全文,反复强调文章主旨: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恩。【加固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木心是谁?王张应最早接触木心这名字,是因为一首《从前慢》的诗:“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喜欢这首诗,也因此欣赏写诗的那个人,一个完完全全的陌生人,木心。木心是谁?真正了解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他的书,所有答案都在书中。于是我读了木心的好几本书,有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素履之往》《鱼丽之宴》,有诗集《西班牙三棵树》《云雀叫了一整天》,有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还有由木心讲述、他的得意门生陈丹青先生记录整理的《文学回忆录》,当然也包括陈丹青的诸多介绍文字。之后,对木心的了解越来越多。木心是谁?已然不是问题。这个问号终于被拉得笔直,成为一个语气肯定的感叹号。木心就是生于乌镇,成年以后离开乌镇,到过杭州,到过上海,到过大洋彼岸的纽约,最后,又回到了乌镇,终老乌镇的那个一生漂泊又叶落归根的单身男人。他的祖上很富裕,留给他不少田产。木心决意离开乌镇时,将他名下所有的田亩,半卖半送,寸土不留。木心对身外之物看得透彻。木心说:“人穷一点方始像一个人。……再者,处于悲伤中的人才符合人的本性,不因得意而忘形才更像一个人……”这话听起来耳熟,让人想起孟德斯鸠,他说过,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木心早已对大师的思想熟烂于心,轻轻松松化作自己的语言了,木心两手空空走出国门,差不多绕着地球转了一大圈,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大概正是因为他想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像一个人吧,他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他孑然一身,没有子嗣,死的时候,身边却有一大批青年男女给他送终。青年们跟木心无亲无故,他们都只是木心的读者。这种情景,在鲁迅之后,应该很少见了。木心就是曾经在上海的某次会议上,因看不惯某位“要员”嘲弄诗人海涅,便挺身而出,当面指斥权贵,结果自己惨遭批斗的那个不识时务的文人。木心就是曾经被囚禁了18个月,在阴暗潮湿的囚室里,使用理应书写交代“罪行”的纸张写作了大量的诗文,在自己画出的黑白键盘上无声地弹奏莫扎特和巴赫的那个没心没肺的中年男人。他对自己过往的遭遇从不控诉,别人谈起时,只是举重若轻地说一句:“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至多再发一声轻描淡写的感慨:“诚觉世事皆可原谅。”是的,木心人如其名,他的心态平静安定,总是笑看云卷云舒。木心就是那个56岁离开本土,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寄人篱下,靠卖画勉强度日,以在私人住所里给一二十个华人讲述文学史为乐事,多篇文学作品被收进了美国大学教材的中国人。那些听课的华人,虽远离了故土,在他们血管里流淌的依然是华夏文明血液。弟子们自比颜回、子路,木心理所当然地被弟子们尊奉为孔子。木心生前不愿意将其讲课稿出版行世,他认为那不能算作他的个人作品。弟子们可不这样认为,当年的孔子不就是典型的述而不作吗?谁能说《论语》不是孔子的作品呢?一部《论语》通篇皆是“子曰”。正是由于弟子们的努力坚持,一部洋洋洒洒的百万字《文学回忆录》,在木心身后,才回到故土,并在故土之上开花结果,让更多的后来人,闻到了花之香,尝到了果之甜。更多的人,也因此知道了木心。他爱文学,坚持文学写作六十余年。在那场史无首例的浩劫之中,他的二十本凝注着大量心血的文学作品手稿,被人夺去付之一炬。这让他心疼不已,却不能动摇他对文学的追求。后来,他说,文学是他的信仰,正是这个坚定的信仰使他得以渡过劫难。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虽然生活并不时刻关爱他,有时还不免捉弄他,给他制造些麻烦甚至苦难。他对生活深爱不移,无怨无艾。他说:“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你到乡村,风在吹,水在流,那就是快乐。”木心的快乐,是一种随处可遇、简简单单的快乐。这种快乐,来得容易,也容易被忽略。木心牢牢把握住了这种低成本的快乐。至此,木心是谁,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许多人陆续读到了木心的书,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一个名叫木心的人,一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作家。(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木心是谁?”为标题,不仅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整篇文章正是以探索“木心是谁”为主要内容展开的。B.开头引用的《从前慢》片段,交代了作者探究“木心是谁”的缘起,引出下文,并与第三段“木心是谁?已然不是问题”形成对比。C.作者在叙事中抒情,通过选取木心人生经历中的几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追求、品质等,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D.文章结尾段说“木心是谁,已经不再重要”,表明作者对自己曾经好奇的木心已有了深刻的理解,其中隐含着对木心的钦佩之情。【解析】选B。“开头引用的《从前慢》片段”与第三段中“木心是谁?已然不是问题”这句话并未形成对比。2.请根据作品,分析“一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作家”这句话的含意。(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不食人间烟火”指的是木心不同流俗,有非凡的志趣、气节、性格追求等。[或答:“不食人间烟火”指的是木心对身外之物看得透彻,离开乌镇时,将名下所有的田亩,半卖半送,寸土不留;木心“不识时务”(不惧权贵,坚持正义),因看不惯某位“要员”嘲弄诗人海涅,便挺身而出,当面指斥权贵,结果惨遭批斗;木心看淡苦难,遭遇从不控诉,诚觉世事皆可原谅;木心心态平静安定,总是笑看云卷云舒;木心淡泊名利,生前不愿意将其讲课稿出版行世等。分号前后答出任意两点即可]②“似乎”指的是木心又并非远离生活、枯燥乏味,而是能把握生活中低成本的快乐。(或答:“似乎”指的是木心热爱文学,坚持文学写作六十余年;木心热爱生活,他对生活深爱不移,无怨无艾;木心牢牢把握住了生活中随处可遇、简简单单的快乐。分号前后答出任意两点即可)③这句话是作者对木心形象和品格的概述,表达了作者对木心的钦敬之情。(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3.文中写到孟德斯鸠、鲁迅和孔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拿他们与木心形成类比(或“正衬木心”“映衬木心”),借他们对木心做出评价;(1分)②表明木心像孟德斯鸠一样睿智(或“博学多识”),(1分)像鲁迅一样受人爱戴(或“影响力之大”),(1分)像孔子一样被学生尊敬,(1分)他的文学讲课稿像《论语》一样价值非凡;(1分)③丰富了文章内容。(1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湖底的书香白荣敏①湖泊是造化的眉眼。那一汪清凌凌绿莹莹的湖水,给粗犷的大山增添了一些柔媚。翠屏湖,让汉子一样的闽东山区古田县,有了诗性的润泽。②翠屏湖是一个人工湖。我们造访的时节,它还未进入汛期,发电用水使翠屏湖水位降低,露出了一溜儿黄色的土棱。新建的溪山书画院就在景区的入口处附近,看着崭新的建筑,我体味到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用心,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旧溪山书院已被淹没在湖底的某一处。③我的目光投向了烟波浩渺的湖面,那碧澄澄的深处还依稀闪现着朱子的身影。④宋宁宗庆元年间,韩侂胄发动了反对理学的斗争,称理学为“伪学”,进而列“逆党”名单五十九人,朱熹名列第五。朝廷对与“伪学”有牵连的人进行打压。原来与朱熹交游的朋友和跟随朱熹的门人,贬的贬,逃的逃,叛的叛。庆元三年,年近古稀的朱熹遭受奸党迫害,为避“伪学”和“党禁”之难,应古田门人邀请,从闽北建阳来到了古田。⑤贫病交加、仇怨相攻的朱熹行走在古田的土地上,大难随时都可能降临。一般人到了这样的境地,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孤凄、绝望,还能有什么作为!但穿过几百年的时光,我们看到,当年那个年迈的身影在今日翠屏湖的湖底却脚步从容,目光坚定。他在溪山书院讲学,为书院前的欣木亭题诗: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⑥这位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杰出的教育家,其一生为学“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在古田期间,他以溪山书院和地处杉洋镇的蓝田书院为轴心,来往于古田境内的螺峰、谈书、魁龙等多个书院,巡视教务,设帐授徒,宣讲理学,培育后秀。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我行我素;又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心无旁骛,一心教学。他在随时有暴风雨降临的暗夜里,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⑦站在翠屏湖畔,望着这群山环抱中的浩瀚湖水,我似乎有所明白,朱子在困厄中坚持行走,在绝望里坚持理想,源自于他站位的高蹈、学问的高深;而像这湖水一样柔软的坚强,也正是支撑其生命前行的力量。据说,溪山书院的前身是古田县东北的双溪亭。自朱熹遣高足林用中至此地讲学,亭宇始得开拓。不久,朱熹为亭题匾曰“溪山第一”。溪山书院于明嘉靖年间圮于水,崇祯年间按原貌重建。20世纪50年代,政府修建古田溪水库,书院被淹没湖底。没于湖底的,当然还有整个古田县城。但我知道,对于古田人民,这溢满书香的湖底,依然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县城的建筑可以被淹没,但是经过漫长时光培育起来的文化信仰、精神底蕴已和深深的湖水融为一体。⑧古田安顿过朱熹晚年一段困厄的时光。朱熹在古田的门人,表现出了对理学的坚定信念和对朱熹的一片忠心,他们和朱熹患难与共,险夷不变其节,给朱熹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而朱子的过化,为古田培育了浓浓书香。古田的士人学子靠着正宗师承,人才脱颖而出,单南宋时期就出了大约100名进士。⑨时至今日,蓝田书院得以重修,朱熹的“蓝田书院”石刻被罩以玻璃进行保护,而且书院不时会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国学班;还有人提议从水库中的溪山书院旧址里抢救朱熹碑刻。⑩这湖底的书香,已随着源源不断的电流,点亮了这片土地。(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