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中2022级(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中2022级(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中2022级(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中2022级(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中2022级(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中2022级(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诗学的主要内容是诗法,即关于诗歌写作的法则和技巧。“法”通常具有法则和方法两层意思,习惯上称为“诗法”的著作主要讲的是诗的基本规则和文体特征等具有一定规定性的、必须遵循的东西,谓之“格”,并由此形成中国诗学的主要著作形式之一:诗格。而“法”或“法度”在诗歌批评的语境中,通常是指声律、结构、修辞等各方面的手法与技巧的运用。中国诗学对法加以关注并奠定以诗法为主体的理论结构,应该说是在唐代。六朝时代的抒情观念经过本体论、文体论的陶冶,到唐代“沉淀为对各种不同的‘法’也即通过技术性把握而获得的有节制的表达的寻求”,于是以作诗的规则和修辞技巧为中心内容的狭义的诗学兴起,并形成以诗格为主要形式的著作方式。然而,后人对这类著作似乎并不重视,由于初、盛唐的诗格及诗法著作大多已亡佚,到元明以后,这类专讲声律规则、诗体特征和修辞技巧的诗学启蒙书成为村学究的专利,论诗者无不鄙薄之。到了北宋,层出不穷的诗格、诗话著作使诗歌技法的探讨在逐步深入、细密的同时,也日益流于琐碎苛细。于是江西诗派起而矫之,发挥苏东坡创作论中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的思想,倡“活法”之说。吕本中《夏均父集序》云:“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知是者,则可与言活法矣。”就是最死板的八股文,也讲究“文无定体,在其人之自得何如耳”。总之,反对机械地拘泥于法,强调用法、驾驭法的能动性和灵活性,即由有法至于无法,后来成为中国文学理论中关于技巧的基本观念。纪昀《唐人试律说序》提到:“大抵始于有法,而终于以无法为法;始于用巧,而终于以不巧为巧。”这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学关于技巧观念的完整表达——由法而达到对法的超越。(摘编自蒋寅《至法无法:中国诗学的技巧观》)材料二:“至法无法”说明了中国文论里创造的意义在于彰显创作者的生存深度,而不在于所谓的个体的独异性,故而创造并不以形式的新异为目的。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艺术着眼于自我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方法,中国人更多地将艺术看做一种修养和生活方式。故此,以西方现代自律的纯艺术观念来研究中国艺术无疑会削足适履美国汉学家帕克斯指出:“西方将审美作为经验的一个特别种类而独立出来的倾向在中国人的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在中国,审美和伦理都是与为追求精神和身体上的康乐而进行的修养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一般不喜欢分类——这可以从其诗歌、书法、绘画、音乐和园林建造等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相贯通之中得到明证。”故此,法度在中国文艺理论里虽然是关于技艺能力的,但是这些技艺的艺术创造论与伦理观念相一致,这是中国文艺理论的特殊之处。将技艺与作者的品格相关联并不仅仅出于一种教化的道德立场,而是说对于创造而言,道德境界实实在在地对艺术的创造产生了影响,艺术家的精神境界确实地影响了作品的境界。西方的创造观与中国的修养艺术观差异就在于,自我的修养需要超越自我,而创造则是个体的自我意识的极度扩展,金观涛指出:“把现代艺术的本质定义为否定公有现实而崇尚个人的特殊感受已被人们普遍接受。这恰恰是西方现代艺术最根本的困境:我们无需多说现代艺术发展中这些表现不断纯粹化的过程,它既是一种艺术的解放,也是一种表现的狂欢,人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丰富缤纷的形象。但是它带来的后果也是众所周知的,这就是艺术作品公共性的丧失。”创造与修养的艺术观差异就在于,自我的修养超越自我的方式是虚静,而创造对自我的超越则是个体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这恰恰是现代性最根本的困境。西方的认识论研究带来了身心割裂的负面后果,对比西方传统中的身心二元的哲学传统,中国传统中的身心一如明确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生动、完整恰在于身心一如基础上心之于身的主宰,正是中国的这种身心一如揭示出人的精神超越之可能的条件,为在现代社会仍能延续中国几千年来那份对家国天下的担当意识和济世情怀找到内在的根据和动力。在中国美学里,自然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为人类的精神提供了安顿之所,艺术创造来自一种虚无的精神状态,艺术家以无为的境界与自然相遇。文艺之所以要付诸修养就在于,文艺是人的精神存在的方式,是人类通向道的境界的途径,最终人在自然中得到了安顿。文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效果。“至法无法”的理论意义就在于此。(摘编自刘毅青《“至法无法”论的当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法”常指法则与方法,而“格”在“诗法”著作中,主要指诗的基本规则和文体特征等具有一定规定性的、必须遵循的东西。B.吕本中认为,具体法则是固定的,可称之为“定法”。而“活法”则要打破规矩,要求诗人实现“出于规矩之外”的艺术创新。C.之所以创造不以形式的新异为目的,是因为在中国文论中,创造的意义在于彰显创作者的生存深度,而不在于个体的独异性。D.金观涛认为,人们已普遍接受将现代艺术的本质定义为否定公有现实与崇尚个人特殊感受,这带来了艺术作品公共性丧失的后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诗学热衷于研究作诗的技法,但元明后,论诗者又根本瞧不起这些书,将它们视为浅陋而缺乏价值的东西。B.材料二就中国古典文论中的“至法无法”这一观点,在理论的语境中对其意义进行阐发,彰显其所具有的当代价值。C.中国艺术着眼于自我发展与人格完善之道,若以西方现代自律的纯艺术观念来研究中国艺术,无疑是生搬硬套。D.中国传统中的身心一如揭示出人的精神超越之可能的条件,比西方传统中身心二元的哲学传统更加具有审美价值。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卢延让《苦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B.苏轼《书吴道子画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C.陆游《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D.杨万里《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四首》:“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4.中国诗学的技法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5.“至法无法”作为中国古代诗学中关于技巧的独特理念,具有哪些深远的当代意义?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无法完成的画像刘建东1944年春末,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他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上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几乎是被她的舅妈拎着放到我们面前,中年妇女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希望了,就当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师傅说:“我要她的照片。”舅妈只找到一本相册,照片却一张不见。舅妈问女孩:“小卿,照片呢?”小卿指了指在墙角处放着的脸盆,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怪不得我刚才一直能闻到一股淡淡的烧焦味。小卿说:“我娘没死。”舅妈最终还是找到了一张被小卿藏起来的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我开始做准备。师傅坐在那里,闭目养神。我在素描纸上打着方格,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枪炮声。舅妈坐在一边数落:“兵荒马乱,一个女子,不找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守着自己的小家,天天在外面疯跑。”她喋喋不休。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面对草稿,他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师傅紧皱眉头。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舅妈把小卿喊进来,吼道:“前两天你把你娘的照片烧了,这次你又把画像弄到哪里去了?”小卿憋着眼泪,不答话。师傅安抚她:“不关你的事。别怕。”接着,师傅淡定地说:“我重画。”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每一天下来,他都疲态尽显。返回的路上,听着他软弱无力的脚步声,我不忍心地说:“师傅,要不我们放弃吧。”师傅说:“不能。”师傅回答得那么坚决。肩上画夹中那张薄薄的素描纸,仿佛有雕塑般的形态,厚重了许多。又过了五天。画像告成的那一刻,师傅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他闭上眼,没说一句话。爱说的舅妈,也变得沉默了。小卿看了一会儿,突然放声痛哭。她一直相信,母亲一定会在某个黎明时刻,回到她的身边。现在,当她看到母亲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她面前时,也许她意识到了那个黎明永远不会到来。我背着画夹和师傅一起回到店里。不知睡了多久,暗夜中传来细碎的声音伴随着一股烧焦的味道。我爬起来,摸向柜台——画夹不见了。借着淡淡的月光,只见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一个人,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后的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我盘下了那个小店。一边画像,一边等师傅,就像小卿等她的母亲一样。又过了一年,遥远的枪炮声终于来到了城外,清晰而响亮。1951年的一天,画店里进来一个姑娘,说想请我给她娘画张像。我觉得眼熟:“好的,把照片给我。”“有照片,但不在我手里。”“没有照片我画不了。”“我是小卿。”她说。我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不知是因为见到小卿,还是想到了当年画像时的师傅。我小心地问:“找到你娘了吗?”小卿说:“一直在寻找。有一天,舅舅突然来到学校,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惊呆了,我越看,其中一个越像我娘,我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告诉我,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她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对我说,那是你爹。”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那张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但他们四人快乐的笑容溢出了照片。我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她告诉我说,这就是你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开了一家画像馆。我这才知道,我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了一位炭精画画师应邀为女孩小卿失踪的母亲画像的故事。B.从小卿最初的言行可以看出,她是抗拒师傅为其母亲画像的,因为她相信母亲还活着。C.重画的过程极其艰难,并非因为师傅画技生疏,而是因为仅有一张泛黄难以辨认的照片。D.“我”潸然泪下,不仅因为“我”知道了师傅的真名,还因为“我”了解了背后的真相。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文中,“烧焦的味道”这一细节多次出现,它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一部分,还强化了悲痛、压抑、神秘的气氛。B.文章一波三折,以照片作为线索展开叙述,通过画家杨宝丰一次次画像时的复杂心情,设置悬念、铺垫结果。C.“枪炮声”是文中战争的代表意象,枪炮声的持续推进,暗示了抗日战争逐步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趋势。D.小卿在烈士纪念堂找到母亲照片这一情节将作品推向高潮,使读者恍然大悟,体会到作者的用意和高妙之处。

8.“师傅”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有评论家评论本文“体现了艺术创作显与隐的统一”,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节选自李密《陈情表》)材料二: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望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节选自《孝经》)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爱敬A尽于事B亲C而德教加D于百姓E刑E于四海G盖天子之孝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慈父见背”与“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见”字用法相同。B.“当侍东宫”与“西当太白有鸟道”(《蜀道难》)两句中的“当”字含义不同。C.“雅”,是《诗经》中的表现手法。《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D.“无念尔祖”中的“尔”与“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的“而”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开篇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概括了自身命运的坎坷与不幸,为后文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B.材料一中,作者用“前”“后”“寻”等字,陈述自己深受晋朝器重,剖白终身难报皇恩的心迹,表明自己有奉诏之心。材料二中曾子之所以躲避孔子,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耳朵很不灵敏,羞愧自己无法知晓其中深奥的道理。D.材料二中“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一句,精准地强调了孝作为道德之根基、教化之源泉的重要地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2)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14.请结合材料二概括诸侯之孝的具体内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月下笛①张炎孤游万竹山中,闲门落叶,愁思黯然,因动黍离之感。时寓甬东积翠山舍。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连昌约略无多柳,第一是难听夜雨。漫惊回凄悄,相看烛影,拥衾谁语?张绪归何暮?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天涯倦旅,此时心事良苦。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曲人家在否?恐翠袖正天寒,犹倚梅花那树。【注】①词人创作此词时距南宋灭亡已有二十年。②连昌:唐代宫名,在河南宜阳西,多植柳。③谩(màn):无端。④张绪:字思曼,吴郡吴人,《南齐书》有其传,谓之少有文才,喜谈玄理,丰姿清雅。这里词人是借之自比。⑤杜曲:唐代长安城南的名胜地区,此借指南宋故都杭州的繁庶之地。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里孤云”寥寥几字,却尽显词人漂泊无依的凄凉处境,用简洁的语言述说内心的落魄与孤寂。B.词人想到那片曾经柳树成萌的地方,如今竟然“无多柳”。外面细雨淅沥,更增添了几分落寞与萧瑟。C.下阕的“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既写出断桥之上鸥鹭依依的景致,也折射出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D.该词通过夜雨烘托夜的凄凉,并将词人的漫游经历与情感融为一体,谱写成一首凄婉动人的抒情词作。

16.本词与姜夔的《扬州慢》均写“黍离之悲”,采用的表现手法亦有相同之处,请结合词的内容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历史长河中,蜀地诗人与入蜀诗人共同以诗歌为媒介,展现了蜀地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李白在《蜀道难》中所写“

”两句,通过夸张和比拟的手法,将动物攀登高峰的艰难刻画得淋漓尽致,进而烘托出蜀山的高峻险要;杜甫在《蜀相》中,通过“

”两句,用极为精炼的语言,对蜀地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诸葛亮给予了高度评价,赞颂了他的贤能与忠诚,使得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蜀地文化的博大精深。(2)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的得失民心,会牵动着世人的心。屈原在《离骚》中用“

”两句表达了对统治者昏庸的讽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气象过敏症,是指气候的变化使人们出现种种不适的症状。出现气象过敏症的根本原因,是人体

A

。一般来说,天气发生变化时,冷暖干湿、风霜雨雪等气象因素产生的刺激作用,通过人的皮肤感受反应给下丘脑,下丘脑又支配脑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去调节内分泌功能,以保持天气变化后的机体平衡,即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但每个人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不同,当人体适应能力下降时,呼吸、血液循环、代谢等机体功能都会出现症状,就会出现“气象过敏”。春季的

B

。主要症状有:疲劳、困乏、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焦虑、纳差、腹胀、皮肤过敏、心悸、胸闷、关节痛、旧伤发作等等。神经性皮炎、痤疮、荨麻疹、麻疹等皮肤病,①流感、哮喘、白喉、流脑和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②以及如猩红热、水痘和风疹等多种传染病在春季的发病率特别高,③主要是由于春季多变的、不稳定的气象因素所导致的。冬春季节交替,气温变化剧烈,④建议提高人体免疫力,保持天气变化前后的生理平衡,了解气温变化。⑤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气象过敏症的发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文中最后两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江南的春,在山水间,在柳梢间,是片片的青绿;而在一户户人家的灶旁、桌上和杯中,则是点点的青绿。我迫不及待地赴一场春天的青绿之约。惊蛰过后,满目的青绿也更加热烈起来。春光浓艳,新桃浅妆,大地与绿色的生机再次相逢。春日里,与春菜的邂逅,历久而弥新。出了正月,正是各种绿叶青菜蓬勃生长的时节,芥菜是最早上市的春菜之一。瑞安人的“二月二”龙抬头,是属于“芥菜饭”的。把翠绿绿、嫩生生、水灵灵的芥菜切成细条,“酱油肉”切丁,用油炒熟,倒入熟糯米饭,并加入虾米、香菇丝等佐料。拌匀猛炒后,一大盘白绿相间、色香味俱佳的芥菜饭便可以上桌了。那浓郁的香气,常常引得孩子们

,人人都可以吃上一大碗。这口热烈,是生机勃勃的春日歌谣,是引人入胜的田野吟唱,更是

的文化传承……“二月二”吃芥菜饭,既顺应天时,又足有深意。早春生发之际,芥菜能够解毒消肿。《瑞安县志》说:“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老一辈们总是边盛饭边说:“吃了芥菜饭,身上光生!”意思是身上不长疥疮,皮光肉滑。而瑞安人用微苦的芥菜告别甜美肥甘的春节美食,何尝不是“春节已毕,不惧吃苦,力搏一年”的绵绵寄寓呢?20.文中加点的三处叠词“片片、绿绿、绵绵”,说说它们和“片、绿、绵”相比,语意上有什么不同。(4分)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春光覆盖大地,粉嫩的桃花沐浴其中,万物抽出了新芽,大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生就是一场比赛。有人说,我只与比我强的人比赛;也有人说,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与自己在比赛。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中2022级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B2.D3.A

4.(4分)①在唐代,初步形成诗学理论结构。狭义的诗学兴起,并形成以诗格为主要形式的著作方式。②到了北宋,诗学技法日趋琐碎苛细。倡导诗学“活法”,讲究“至法无法”。(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5.(6分)①促使技艺与道德境界相关联,以精神境界影响作品的境界,从而提升作品的审美效果。②引导我们以虚静的方式进行自我修养,超越自我,身心一如,具有养护身心的效果。③能为延续中国几千年来那份对家国天下的担当意识和济世情怀找到内在的根据和动力。④使人们进入虚无的精神状态,通向道的境界,以无为的境界与自然相遇,在自然中得到安顿。(每点2分,任意回答3点即可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6.C7.B

8.(4分)①谨慎隐忍、顾全大局。在画像的过程中,他烧毁画像,是为了保护革命者及其家人。②画艺精湛,技艺娴熟。画像重画告成后,小卿看了一会儿画像,放声痛哭,可见师傅画的小卿母亲的画像栩栩如生。(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其它答案如“甘于奉献”“重视革命友情”等,可酌情给分)9.(6分)①显即师傅先后两次为小卿母亲画像的故事情节。②隐即画像这件事情背后隐藏的革命背景、革命者形象以及他们的革命友情。③文章将隐藏的信息与显性情节相互交织,通过画像这一显性情节推动故事发展,通过师傅反常的种种行为埋下伏笔,结尾让读者在恍然大悟中感受到革命英雄的无私奉献以及动人的家国情怀。(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CEG(每处1分)11.C

12.C13.(8分)(1)(4分)(陛下)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典,任命我为太子洗马。(译出大意得2分,“寻”“除”每处1分)(2)(4分)以德立身,实行大道,使自己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使父母的名声得到显扬,这是奉行孝道的终极目标。(译出大意得2分,“显”和判断句式每处1分)114.(3分)①身居高位而不骄傲。②生活节俭,财用充足而不浪费。③遵守法度。(每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B16.(6分)①今昔对比:《扬州慢》将扬州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进行对比,凸显战乱之痛。《月下笛》则将梦境中的杭州繁华与眼前的落寞景象对比,表达出深沉的亡国之痛。②虚实结合:《扬州慢》追忆扬州过去的繁华,而实写眼前的衰败景象。《月下笛》通过梦中景象与梦醒后实景交错出现,强化了词人对逝去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③以乐景写哀情:两词均通过描绘昔日的繁华来反衬今日的衰败,从而更加强调了“黍离之悲”。(手法1分,分析2分;任答两点得全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每空1分,有添字、漏字、错别字均不给分)(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18.(4分)A:对天气变化的适应性差(不适应气候的变化)B:气象过敏症症状表现很多(每空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9.(6分)语句③可修改为:主要是春季多变的、不稳定的气象因素所导致的。语句④可修改为:建议了解气温变化,提高人体免疫力,保持天气变化前后的生理平衡。语句⑤可修改为: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气象过敏症。(每处2分,指出错误的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语句③句式杂糅,可删去“由于”;语句④语序不当,首先应该是“了解气温变化”,其次是“提高人体免疫力”,最后才是“保持天气变化前后的生理平衡”;语句⑤搭配不当,“预防”应与“气象过敏症”搭配,删除“的发生”)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20.(4分)①“片片”写出了枝叶的繁茂,比“片”数量更多,使描绘的江南春景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②“绿绿”强调了春季芥菜的色泽,比“绿”程度更深,更加确切地突显出芥菜的翠绿与生机;③“绵绵”是连续不断的意思,与“绵”相比语意增强,更能表达瑞安人吃微苦芥菜的深远寓意,以及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延续。(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2分)①垂涎三尺(垂涎欲滴、食指大动)②源远流长(每处1分,其他符合语境的成语皆可)

22.(4分)①原句运用了拟人,“浓艳”“浅妆”“相逢”写出了春光的浓烈、桃花的淡雅、春回大地的热闹。②原句“春光浓艳”“新桃浅妆”与改句相比,句式更整齐,简洁明快,与整个语段的语言风格一致。③原句运用对比,将“春光”与“新桃”相比,一个浓烈一个淡雅,互相映衬,更显春色的多彩与盎然。(每点2分,任答2点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四、写作(60分)23.(60分)(一)作文参考立意:①跟自己比,人生处处繁花;②仰望巨人没错,成长自己更好;③人生博弈,我有妙招;④与其在他比中迷失自我,不如在自比里看清自己;⑤清醒中较量,较量里成长(二)评分建议1.起评分为45分。50分以上作文需符合题意,有一定的思辨性,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表达好。一类文:54分及以上,立意正确,逻辑清楚、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文采,书写好。二类文:48~53分,立意正确,逻辑清楚、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书写好。三类文:42~47分,立意正确,逻辑清楚、内容具体,结构较为清晰,书写较好。四类文:37~41分,立意较正确,逻辑不完整、内容不太具体,结构不太清晰,书写一般。五类文:36分及以下,立意错误,逻辑不完整、内容一般,结构较乱,书写差。2.扣分项:缺标题扣2分;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3分为止;标点符号酌情扣分,扣满3分为止;不足字数的,每少50个字扣1分。解析1.B

“打破规矩”错,根据原文“学诗当······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可知吕本中认为“活法”是遵守规矩,善于变化。

2.D

“更加具有审美价值”于文无据,材料二中没有对二者审美价值的比较。

3.A

材料一侧重谈至法无法这一诗学的技巧观。“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极言吟诗炼句时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与材料一的观点不符。

4.根据材料一的二、三段可知,中国诗学的技法大概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唐代,开始初步形成诗学理论结构;第二阶段为北宋时,诗学技法日趋琐碎苛细。

5.根据材料二的第一段可知:“至法无法”可以促使技艺与道德境界相关联,以精神境界影响作品的境界,从而提升作品的审美效果;根据材料二的第三、四段可知:“至法无法”可以引导我们以虚静的方式进行自我修养,超越自我,身心一如,具有养护身心的效果;根据材料二的第三段结尾可知:“至法无法”还能为延续中国几千年来那份对家国天下的担当意识和济世情怀找到内在的根据和动力;根据材料二的第四段可知:“至法无法”还能使人们进入虚无的精神状态,通向道的境界,以无为的境界与自然相遇,在自然中得到安顿。

6.C“仅有一张泛黄难以辨认的照片”错。重画的过程极其艰难,不是因为仅有一张泛黄难以辨认的照片,而是因为师傅内心的悲痛与挣扎。

7.B

“以照片作为线索展开叙述”错,文章以画像为线索铺展描摹。

8.可结合文章对“师傅”人物身份的揭示,以及对其进行的正面及侧面描写来分析。

9.先分析文中的“显”,再分析文中的“隐”,最后分析二者的统一及其作用。“显”即作者明确交代显露于外的部分,正是文中两次画像的故事情节;“隐”即作者字里行间暗示铺垫的内容。

10.CEG

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前三个句子句式相近,且句尾是“于+对象”结构;“盖”常用于句首,故在“盖”前断开。原文: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11.C“是《诗经》中的表现手法”错,“雅”是《诗经》内容的一个分类。“浪漫主义”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

12.C考查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选项中“避席”意思是离开座位,不是“躲避孔子”;“不敏”是不聪慧,不是“耳朵很不灵敏”。

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14.考查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抓住“高”“节”“度”“满”等词,明确诸侯孝的角度,就可以梳理出信息。

15.B词人只是推测并不确定。

16.先确定两首词采用的相同表现手法,再结合内容进行分析。《月下笛》是一首抒情词作,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故国之思。上阕写梦中及梦醒后的感触。开篇至“难听夜雨”写梦中所见,把“万里”“清游”的行程作了概括性的交代。把自己比拟为漂浮万里的一片“孤云”,极言落魄状。人在落魄时,最渴望的是亲情和友情。然而越是这样,越难得到亲友的关爱:“故人何处?”故人都不在身边,词人当时内心的不平静是不难想到的。“连昌”等句是梦境,字面上是唐宫,实际指宋朝的故宫。“无多柳”描绘了秋深叶落的季节特点,同时又象征南宋的衰败与覆亡。“难听夜雨”写的是秋雨淅沥之声。“无多柳”,再加上夜雨淅沥,岂不更加凄惨,所以说“第一是难听夜雨”。“谩惊回”以下句写梦醒后的情景。“烛影”写客舍的孤单,“拥衾”写秋寒难耐。下阕写“心事良苦”。“良苦”以前是对故都的向往,以下则是对“故人”的怀念,与开篇三句相呼应。杭州是南宋的都城,同时也是生他养他的故乡。词人不仅想念西湖的“断桥”,而且还挂怀断桥边的“鸥鹭”。故乡的山水美好,但美好的风景总是跟人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更不能忘怀那给他美好印象的“杜曲人家”,他更热爱“翠袖正天寒,犹倚梅花那树”的理想中的“佳人”。这首词正是通过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手法,层次分明地展示出作者对故国的热爱,对坚持民族气节不肯投降为官的故人的热爱。这首词在构思上比较特别,它主要是通过夜雨来烘托秋夜的凄凉,并由此生发开来,把词人漫游的经历与“黍离”之感串接成为一首凄怆缠绵的抒情词。

18.A处承上启下,根据前文“气候的变化”以及后文“当人体适应能力下降时”可知,此处应是说人体对天气变化的适应性差;B处位于段首,根据后文提及的种种症状,可推断此处应填写气象过敏症症状表现很多。

19.语句③句式杂糅,可删去“由于”;语句④语序不当,首先应该是“了解气温变化”,其次是“提高人体免疫力”,最后才是“保持天气变化前后的生理平衡”;语句⑤搭配不当,“预防”应与“气象过敏症”搭配,删去“的发生”。

20.可根据叠词的特点及效果分析作答。

22.将原句与改句进行对比后,可从词语、句子、修辞等方面分析作答。

23.这是一道材料极简的二元思辨作文。(1)作文话题:与强者比VS与自己比。(2)二元思维:在“与强者比和与自己比”的二元关系中探讨作文话题,不能只论述一元而不顾另一元,可以有偏重,但必须是在互为参照中论述,体现作文思维色彩。(3)发散思维:①理解概念:材料中的“比赛”可以理解为“比较”“竞争”“较量”等。②“跟强者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