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之科普文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之科普文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之科普文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之科普文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之科普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之科普文备考指导

1.科普文的概念科普文章属于说明文,目的是讲述科学道理,介绍科学知识。科普文章寓科学性、知识型、趣味性于一体,能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2.科普文的分类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1)科学说明文。科学说明文是指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2)科学小品。科学小品也称知识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经常运用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3.科普文的文体特征(1)内容的科学性,鲜明的思想性。科普类文章旨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如《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建筑学的科普作品。文章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括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和世界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认真品读文章,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2)生动的文学性,丰富的趣味性。科普类文章以说明、阐述为主,以介绍某一科学知识为目的,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科普文章常常灵活运用描写、记叙等各种表达方式,使得文章生动活泼,有生动的文学性、丰富的趣味性。(3)语言的准确性,表意的通俗性。由于介绍知识的需要,科普文章的语言或准确周密,或平实生动,或诙谐幽默。文章中词语的意义比较单一、稳定、简明。(4)文笔的生动性,修辞的多样性。科普文章通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趣味性,如比喻、比拟等手法。4.科普文中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更详细具体。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更精确、科学、有说服力,更容易令读者信服。引资料: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使人们在阅读时能够更快地理解抽象的字词。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对事物作解释,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内容能够理解得更加透彻。打比方: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分类别:依照事物的种类逐一加以说明,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作比较:将两种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5.科普文与说明文的区别科普文章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原理的说明性文章。科普文章往往有着宏观叙事的风格,即以科学发展的宏观脉络为基础,告知读者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它的适用面很广,既有“小题大作”的,也有“大题小作”的。它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联为一体。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阅读方法

1.读懂文章,概括内容科普文章看似深奥,其实通过作者通俗的解说,我们在理解时并不感到困难。要读懂一篇科普读物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下面4个步骤入手:第一,整体感知。先通读文章,大体了解文中讲了哪些科学现象或科学问题。第二,正确理解科普文中的新概念。理解概念是读懂科普文的关键,也是高考试题的设题点。比如有篇科普文中谈到了“雪山雪线”这个新概念,一定要正确理解其含义,才能读懂全文。第三,精读重点段。一篇文章有若干段落,我们要善于找出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强化阅读。第四,提炼归纳。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找出关键性语句,或能直接揭示文章主题的语句,并梳理概括主要内容。本文谈的就是世界主要山脉的雪线高低问题,并进行了科学的阐释。2.按图索骥,理清顺序科普文章十分讲究说明的顺序,所以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清其说明的顺序,一般的顺序有以下几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时空顺序、程序顺序和逻辑顺序。那么怎样才能理清文章的顺序呢?寻找路标——语言标记。常见的语言标记有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变化的词语,以及事物内部关系的词语等。我们也可以从分析结构和梳理思路入手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3.揣摩用词,品味语言科普文章的语言特征是准确、简明、生动。说明事物时,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程度等方面均表述准确严密。那么我们如何品味语言呢?首先,揣摩词语。阅读时要推敲那些表数字、范围及程度的修饰限制性词语,感受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即使是一些模糊词语也不能放过,如“大约”“估计”“可能”等。模糊词语的使用恰恰说明作者用语的严谨。其次,通过说明方法的分析品味语言。如“5000米左右的地方就已经白雪皑皑了”等句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语言表述准确。4.根据材料进行正确推断这是有一定难度的科普文考查要点,它要求考生把文章的内容、相关知识和推断的方法等综合起来运用。就推断方法而言,主要指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真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根据《杜登德语辞典》,“语言”是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如此看来,只有我们人类可以说话,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知道树木是否也会自我表达,这不是很有趣吗?那么树木会如何“说话”呢?我们当然不可能听得见,因为它们肯定是静悄悄的,那些强风刮过时枝丫摇摆的嘎嘎声,以及轻风拂面时叶片婆娑的簌簌声,都是被动发出的。不过它们确实以另一种方式沟通:通过气味。在非洲大陆的莽原上,金合欢树是长颈鹿的珍馐,为了摆脱这种草食性的庞然大物,金合欢树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在叶子里散布毒素,长颈鹿便会转移到其他树木那里。是旁边的树吗?不,它们会避开邻近的树木,然后在大约100米开外的金合欢树那里重新开始大快朵颐。因为被啃食的金合欢树会施放一种警示气体,向邻近的同伴传递不速之客来袭的信息,所有得到警讯的树木会立即分泌毒素来回应。长颈鹿因为知道金合欢树的这个把戏,所以会走远一些,以寻找那些尚未知情的树木。又或者它们会逆风而行,因为气味信息是顺着风向其他树木传送的。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所以早期预警阶段的工作如何协调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此,树木当然不能只依赖空气,它也通过根部来传送信息。一棵树的根可以蔓延得很广,其距离大过树冠宽度的两倍,因此在地底下会与周遭树木的根交错而产生联系。但也有偶然情形,因为森林里也有独行侠,一点也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所以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家伙的不合群,而导致警示信息被阻断呢?幸好不会。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情况下都会以真菌为媒介,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纤细的菌丝密布在土壤中,并以我们无法想象的密度交织成网络。借助其网络,真菌可以把从某棵树得到的信号继续传递下去,帮助它们交换害虫、干旱或其他危险消息。在共同的生存空间里,可能森林里所有的植物都会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但我们若踏入田野,就会发现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很沉默。这是因为人工栽培的植物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大多已经失去这种在地面或地下进行沟通的能力,它们几乎是又聋又哑,因此特别容易成为昆虫的猎物。而这自然也是现代农业必须使用这么多农药的原因之一,或许今后育种专家应该要多多少少再从森林里“剽窃”一点野性基因,例如把“多嘴”这个属性加入谷物及马铃薯的品种里。虽然我一开始时说过树木是静悄悄的,但这点从最新的发现来看却值得质疑。一些研究人员想测试地底下是不是可以听到什么声音,不过要想把树木带进实验室里有点不切实际,因此他们观察的对象是谷物幼苗。果不其然!仪器很快就记录到了由根部发出的轻响,频率约220赫兹。而且有趣的是没有参与实验的幼苗对它也会起反应——在播放着频率约220赫兹声响的环境里,这些幼苗的顶端总会往声源方向生长,这意味着禾本科草类可以察觉到,或是干脆直接说“听到”这个频率。所以,植物可以通过声波来交换信息?我还没想过这可能代表着什么,因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不过下次当你漫步在森林里,那些林间传来的窸窣细响,说不定不只是因为风……(摘编自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钟宝珍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叶片婆娑的簌簌声以及谷物幼苗根部发出的轻响,都属于植物被动发出的声音,而并非是它们在通过声波交换信息。B.当金合欢树被长颈鹿啃食时,它既会分泌出毒素进行自我防卫,也能够通过施放气体向邻近的其他树木发出警告。C.树木凭借流动的空气可以做到早期的预警,但是这种预警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气味“语言”一般作为一种辅助手段。D.森林中的独行侠由于失去了与其他植物进行沟通的能力,无法意识到步步逼近的灾难,因而终将沦为昆虫的大餐。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杜登德语辞典》将“语言”定义为“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并不全面,其实树木也可以通过特定的语言进行沟通。B.下面的发现可以作为证明第一段中心观点的材料:当昆虫啃噬橡树时,橡树为了自救会把苦涩且具有毒性的单宁酸导入树皮与叶子中。C.第二段中的“多嘴”以及第三段中的“听到”,这两处使用的引号有表示特殊含义的作用,这种用法与第一段中的“语言”具有明显的不同。D.作者在介绍禾本科草类的科学实验和地下真菌网络时,都使用了打比方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使本文的内容更准确、更科学,也更具说服力。3.与野生植物不同,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这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6分)答案与解析1.B【解析】A项,文本第一段中“轻风拂面时叶片婆娑的簌簌声,都是被动发出的”,可见当微风吹过时,叶片发出的声音才属于“被动发出的”,选项未提及叶片发出声音的方式,无法准确判断到底是微风吹拂还是主动的“沟通交流”。最后一段中“谷物幼苗……由根部发出的轻响”“植物可以通过声波来交换信息”“那些林间传来窸窣细响,说不定不只是因为风”等多种信息,也说明谷物幼苗根部发出的轻响很可能是植物在通过声波交换信息,选项则对此加以否定。C项,“气味‘语言’一般作为一种辅助手段”错误,从文本第一段的“气味信息是顺着风向其他树木传送的”,以及第二段的“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所以早期预警阶段的工作如何协调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树木当然不能只依赖空气,它也通过根部来传送信息”来看,树木是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信息的手段的,没有主次之分,只是一棵树不同部位之间的协同运作。D项,“无法意识到步步逼近的灾难,因而终将沦为昆虫的大餐”错误,由文本第二段的“森林里也有独行侠,一点也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情况下都会以真菌为媒介”可知,森林中的树木可以通过地面和地下两种手段传递信息,而“独行侠”虽然出于某种原因无法与其他树木进行交流,但是它也能够凭借真菌获取害虫、干旱或其他的危险消息。另外原文也提到“在共同的生存空间里,可能森林里所有的植物都会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这说明一般而言“独行侠”也会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2.C【解析】A项,“作者认为,《杜登德语辞典》……并不全面”错误,结合第一段“根据《杜登德语辞典》,‘语言’是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知道树木是否也会自我表达,这不是很有趣吗?”可以看出,文章并没有对《杜登德语辞典》中“语言”的定义是否全面作出相关表述。作者引用这些内容是为了增加文章文采,使行文有趣生动。B项,“下面的发现可以作为证明第一段中心观点的材料”错误,第一段的中心观点是:树木可以通过气味“语言”进行沟通。选项只是说明了橡树应对昆虫啃咬的手段,并不能体现此观点。D项,“都使用了打比方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错误,分析文本第二段和第三段可知,作者在介绍地下真菌网络时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如“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但是在介绍禾本科草类的科学实验时并没有使用打比方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另外,一般而言,打比方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让文章更加通俗易懂和生动有趣,而非让科普文的内容更准确、更科学,更具说服力。3.①由于人为的干预,植物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沟通能力,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自然规律;②优化植物的基因,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解析】①根据文本第二段:“但我们若踏入田野,就会发现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很沉默。这是因为人工栽培的植物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大多已经失去这种在地面或地下进行沟通的能力”,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