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东丽2024届中考化学四模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天津市东丽2024届中考化学四模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天津市东丽2024届中考化学四模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天津市东丽2024届中考化学四模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天津市东丽2024届中考化学四模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东丽2024届中考化学四模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今年春天南方又出现了H7N9禽流感,从香料八角中提取的莽草酸是合成治疗禽流感药物——达菲的原料。如图是莽草酸的结构模型,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莽草酸的化学式为C7H10O5B.莽草酸属于氧化物C.莽草酸中含有22个原子D.莽草酸完全燃烧,产物不仅有CO2和H2O,还可能有SO22.我国科学家研究出碳化组(Mo2C)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和H2O在120℃下发生反应,反应微观模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微观模型中,有5种元素,有2种单质分子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数目不变C.金原子对CO起吸附催化作用D.水煤气中的CO和H2O在120℃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白光的是()A.铁丝 B.白磷 C.硫粉 D.镁条4.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原子的质子数为12B.该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C.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2D.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5.如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6.硫酸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都非常广泛,在工业上可利用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煅烧的产物冶炼铁和生产硫酸,如图是制取工艺流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中过程③生成X为SO3B.过程②属于工业炼铁,设备为高炉C.FeS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一2价D.工业生产的废气SO2可用熟石灰来吸收7.下列各项物质分类正确的是A.陶瓷、玻璃、塑料都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B.石墨、纯净水、铁丝都是导体C.干冰、生石灰、液氮都是氧化物D.不锈钢、石灰水、盐酸都属于混合物8.分离、提纯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设计A除去CO中的少量H2O和CO2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B除去NaCl固体中的少量Na2CO3先加足量水溶解,再加适量稀盐酸,蒸发结晶C除去KNO3溶液中的少量K2SO4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过滤D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用磁铁吸引A.A B.B C.C D.D9.下列实验中,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A.除去氯化镁溶液中的少量氯化铜: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B.验证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将气体通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观察现象C.制备氢氧化钠溶液:将碳酸钠溶液与适量的饱和石灰水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D.鉴别硫酸钾、硫酸钡、碳酸钙三种白色固体:取样,加入足量的水观察固体是否溶解10.钒被誉为“合金中的维生素”,钒元素的部分信息如下图。下列有关钒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原子序数为23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8 D.相对原子质量为1.94g11.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能起到保护作用,则铁表面的氧化铁也能起到保护作用B.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C.酸溶液中都含有H+,所以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D.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则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12.下列有关过滤的操作中错误的是A.取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放入漏斗B.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滤纸层与漏斗壁间不留气泡C.用玻璃棒轻轻搅动漏斗中液体,以加快过滤D.如果滤纸高于漏斗边缘,用剪刀剪去多余部分,使滤纸的边缘比漏斗口稍低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A~H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A、E为氧化物且E为常见的液体,B、D为碱,H、G为单质,C为石灰石的主要成分,F为胃酸的主要成分;反应①为光合作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之间能发生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省略).请回答下列问题:(1)C的化学式为;E的化学式为.(2)B物质的一种用途为;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为.(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②;③.14.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请用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①塑料②二氧化碳③氮气④尿素⑤氢氧化钠⑥碳酸钠属于氮肥的是_____。会造成“温室效应”的物质是_____。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物质是_____。属于合成材料的是_____。俗名叫纯碱的物质是_____。15.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_____乙(填“>”“<”或“=”)当大量的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时,可采用_____的方法提纯甲。t2℃时,将150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_____g。16.请用化学用语填空。(1)氖气__;(2)高锰酸钾___;(3)3个银原子___;(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__。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7.实验室进行粗盐的提纯。涉及的操作有:①过滤②溶解③蒸发结晶。正确的顺序是_____。(填序号)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粗盐的质量,托盘天平调节平衡后,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填序号)①在右盘中添加砝码,需要用游码时移动到相应刻度、②在托盘上分别放质量相等的纸、③在左盘中添加粗盐图1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棒,_____。当_____时停止加热。配制溶液①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配制70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是_____g.量取水的体积(水的密度为1g/mL),请在图2标出所需水的体积示数。②从表中找出稀释的过程需要用到的数据(20℃)是_____g/cm3。浓度%1234567密度g/cm31.0051.0131.021.0271.0341.0411.04318.小杨往NaOH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无明显变化,他和小组同学以“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实验一](1)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________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继续往上述试管逐滴滴入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现象,证明了滴加的稀硫酸过量。[实验二.]按照“证明反应后NaOH消失了”这个角度,同学们又设计了实验二,利用NaOH溶液、CuSO4溶液、稀盐酸同样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其中试剂丙是_______________。[拓展延伸]CO2通入NaOH溶液中也无明显现象,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呢?小组同学对此继续探究。[查阅资料]常温下NaOH、Na2CO3在水、乙醇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溶质溶解性溶剂氢氧化钠碳酸钠水极易溶易溶乙醇易溶微溶[实验三]小组同学设计了多角度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如实验三图所示(装置已连接好,气密性良好,止水夹a和b已关闭,部分仪器已略去)。.[温馨提示]CO2与乙醇不反应,本实验条件下CO2在乙醇中的溶解忽略不计。(1)把注射器I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2)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目的是_______________。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再把注射器Ⅱ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内,观察到三口烧瓶中产生气泡,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实验从_______________角度证明了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总结归纳]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创设新的情境,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从而判断反应的发生。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19.(6分)某硫酸厂欲测定排放的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假设废水中只含硫酸一一种溶质),取废水样品200g,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废水中硫酸的质量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变化如下图所示,要配制100g5%的氢氧化钠溶液,需氢氧化钠固体质量为___________g;计算该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A【解析】

A、由莽草酸的结构模型可知,1个莽草酸分子是由7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的,莽草酸的化学式为C7H10O5,故选项正确;B、莽草酸是由、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C、莽草酸是由莽草酸分子构成的,1个莽草酸分子中含有22个原子,故选项错误;D、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莽草酸中不含硫元素,莽草酸完全燃烧,产物有CO2和H2O,不可能含有二氧化硫,故选项错误。故选A。2、A【解析】

A、通过反应的微观模型分析可知,共有五种元素(金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碳元素、钼元素)。模型中的分子有CO、H2O、CO2、H2,只有H2分子是单质分子,有1种单质分子。A错误;B、在该化学反应中,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均不变。B正确;C、通过图示分析可知,碳化钼负载金原子作为反应的催化剂。C正确;D、水煤气中的一氧化碳和水在120℃下,在碳化钼负载金原子的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D正确。故选A。3、D【解析】

A、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不符合题意;B、白磷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黄白色光,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C、硫在氧气中燃烧时能够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不符合题意;D、镁燃烧时能够发出耀眼的白光,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要掌握可燃物燃烧时的实验现象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实验现象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4、D【解析】

A、圈内数字为质子数,说法正确;B、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原子有三个电子层,说法正确;C、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说法正确;D、最外层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稳定结构,说法错误。故选D。5、B【解析】A、实验1中现象是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分析燃烧的条件:都与空气接触,都具有可燃性,通过红磷未燃烧,说明了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正确;B、图2中水下白磷能燃烧,是因为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符合燃烧条件,错误;C、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正确;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正确。故选B。6、C【解析】

A、二氧化硫可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故X为SO3,不符合题意;B、过程②是将铁矿石冶炼成铁,属于工业炼铁,工业炼铁的设备为高炉,通常在高温下,用高炉内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不符合题意;C、二硫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通常为+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2+2x=0,x=-1,符合题意;D、氢氧化钙可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工业生产的废气二氧化硫可用熟石灰来吸收,不符合题意。故选C。7、D【解析】

A、塑料属于合成材料,陶瓷、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B、纯净水几乎不导电,不能作导体,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C、液氮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D、不锈钢是由铁、碳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石灰水是由水和氢氧化钙组成的混合物,盐酸是由氯化氢和水组成的混合物,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故选D。8、A【解析】试题分析:除杂质的要求是:要把杂质除去,但不能除去了需要的物质更不能带入新的杂质。A中应先通氢氧化钠溶液把二氧化碳除去,再把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把水蒸汽除去,A错误;B中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是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在蒸发可将水除去,正确;C中硝酸钡与硫酸钾反应生成的是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过滤可将硫酸钡沉淀除去,正确;磁铁能将铁粉吸引除去,正确。故选A。考点:除杂质9、C【解析】

A、除去氯化镁溶液中的少量的氯化铜,加入过量的铁粉,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反应方程式为:Fe+CuCl2=FeCl2+Cu,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亚铁,不符合除杂要求。A错误;B、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解度较小,无论二氧化碳中是否混有氯化氢,将气体通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都会看到有气泡产生。B错误;C、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过滤后,沉淀物碳酸钙被除去,剩余的为氢氧化钠和水,即氢氧化钠溶液。C正确;D、硫酸钾能溶于水形成溶液,而硫酸钡、碳酸钙都是难溶于水的物质,所以通过加水观察是否溶液的现象无法区分。D错误。故选C。10、B【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钒为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的序数,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由图可知相对原子质量为1.94。11、C【解析】

A、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可以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铁表面的氧化铁比较疏松,不能对铁起到保护作用,不符合题意;B、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但是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不一定是碱溶液,如碳酸钠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但是属于盐溶液,不符合题意;C、酸溶液中都含有H+,所以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但是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如,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不属于复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C。12、C【解析】

A、取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放入漏斗,故选项说法正确;B、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滤纸层与漏斗壁间不留气泡,故选项说法正确;C、用玻璃棒轻轻搅动漏斗中液体,会损坏滤纸,造成滤液浑浊,故选项说法错误;D、如果滤纸高于漏斗边缘,用剪刀剪去多余部分,使滤纸的边缘比漏斗口稍低,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1)CaCO3;H2O;(2)改良酸性土壤等;复分解反应;(3)6CO2+6H2OC6H12O6+6O2;CO2+Ca(OH)2═CaCO3↓+H2O;Na2CO3+Ca(OH)2=CaCO3↓+2NaOH.【解析】解:A、E为氧化物且E为常见的液体,B、D为碱,且B能够转化为D,因此A是二氧化碳,B是氢氧化钙,D为氢氧化钠;C为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因此C为碳酸钙,E为水;F为胃酸的主要成分,因此F是盐酸;反应①为光合作用,盐酸反应产生H,H、G为单质,因此G为氧气,H为氢气,代入检验,符合题意,因此:(1)C为碳酸钙,E为水;(2)B是氢氧化钙,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等;反应③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沉淀,属于复分解反应;(3)反应①是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和水在光和叶绿素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氧气和葡萄糖,方程式为:6CO2+6H2OC6H12O6+6O2;反应②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反应③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沉淀,反应的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14、④②③①⑥【解析】

(1)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填:④;(2)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物质;故填:②;(3)氮气是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物质;故填:③;(4)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填:①;(5)碳酸钠俗称纯碱;故填:⑥。15、=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100【解析】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当大量的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3)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将1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设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则150g×=(x+150g)×20%,解得x=100g。【点睛】知道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6、NeKMnO43AgCH4【解析】

(1)氖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其化学式为Ne;(2)高锰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高锰酸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KMnO4;

(3)3个银原子可以表示为3Ag;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可以表示为CH4。

故填:Ne;KMnO4;3Ag;CH4。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7、②①③②①③防止液滴飞溅;有较多固体出现281.034【解析】

(1)粗盐提纯的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结晶,故填:②①③。(2)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粗盐的质量,托盘天平调节平衡后,接下来应该在托盘上分别放质量相等的纸、在右盘中添加砝码,需要用游码时移动到相应刻度,然后在左盘中添加粗盐,故填:②①③;(3)图1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液滴飞溅。当有较多固体出现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故填:防止液滴飞溅;有较多固体出现。(4)①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配制70g质量分数为3%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