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的发展史_第1页
外科学的发展史_第2页
外科学的发展史_第3页
外科学的发展史_第4页
外科学的发展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一一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7-09-1217:33:00]作者:唐汉钧编辑:studa20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

[摘要]面对现代医学的挑战,如何发展中医外科学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几千年来

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中医药遗产,是我们今天发展中医药、拓展中医药的“源头活水秉

承传统、开拓创新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在重视历代文献挖掘整理工作的基础上,

先继承好中医外科学的传统学术思想和理论,然后才能发展创新,使中医外科学在新世纪达

到崭新境域。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医学史;医学,中国传统

Successionandinnovationof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aperspectiveonthehistory

ABSTRACTFacingthechallengeofmodernmedicine,howtodevelopChinesetraditional

surgeryisaquestion.Thetremendousherita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isthe

springheadofthedevelopmentandinnovationofTCM.Successionandinnovationisaneternal

subjectforthedevelopmentof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InordertoimproveChinesetraditional

surgery,weshouldexploretraditionalmedicalliterature,andcarryforwardthetheoriesof

Chinesetraditionalsurgery.

KEYWORDSsurgery,TCM;medicine,history;medicine,Chinesetraditional

在现代西方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医外科学作为传

统中医学的重要一支,它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发人深思,笔者在总结中医外科学发展史的基础

上,提出了一些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思路,供同道共勉。

1秉承传统是发展创新的基础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历代著作浩如烟海,凡痈疽界疔、

瘦瘤瘪疡、诸毒虫伤、疮疥痘疹、疳癣疣痣,以及痔漏诸疾,均有论述。据不全统计历代外

科学专著约有447部,其中影响较大者有:《刘涓子鬼遗方》、《外科真诠》、《外科心法》、

《外科正宗》等26部[1]。

据甲骨文记载,夏商时代已有外科病症名及单列专科,有疾自、疾耳、疾齿、疾身、疾

足的区分。《周礼•天官》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划分。《周礼》分科的记载,是我

国和世界医学史上医学分科的最早记载。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教有

很多外科病,如感染、创伤、冻伤、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疾病等。1975年出土的

《云梦秦简》反映了战国晚期至秦代对痈疾(即现代医学的麻风病)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

巨著《内经》奠定了外科学的理论基础,其中有著名的论述如“高粱之变,足生大疔”、“营气

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疽”。《灵枢•痈疽》中载有几乎遍及身体各部位的痈疽疮舟,并

最早提出用截趾术治疗脱疽。汉代显现了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学家华佗,他以麻沸散麻

醉后进行死骨剔除术及剖腹术。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肠痈、寒疝、浸淫疮、狐惑病的

治疗方药,如大黄牡丹皮汤、蔗松附子败酱散、乌梅丸等,至今仍是外科急腹症的常用方。

晋末显现的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中,已使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疾病。

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有海藻治疗瘦病、狗脑敷治疯狗咬伤。隋唐期间巢元方所著《诸病源

候论》,观察到疮舟中有疥虫,并第一指出皮肤病与人体过敏体质有关,如在“漆中毒”条目

下有“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的记载。孙思邈《千金方》载有饮食疗法和脏器疗法,如以羊

脩、鹿脩治疗甲状腺肿大:还有以葱管导尿的记载,比I860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1200

年。宋代《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提出以“五善七恶'’变化与脏腑功能的关系作为判定

病症预后与转归的依据。这些辉煌的成就,为后世医家传承、开拓与创新奠定了基础[2]o

明清时代中医外科发展鼎盛,已达成熟阶段,显现了许多著作,形成了许多学术流派。

薛己通过《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正体类要》、《疡疡机要》等著

作,从各个方面阐述外科临床的整体观念,主张“治病必求其本”。汪机《外科理例》提出“治

外必本诸内”的思想,提出“然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

而齐其末"。薛己、汪机的著作中贯穿了金元医家李东垣、张子和、刘河间等对外科病的治

疗思想,对后世影响颇深。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应首推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后世称“正

宗派”。《外科正宗》细载病名,各附治法,条理清楚,十分完备,以陈氏40年临床实践所

得体会,对当时的外科学术进行了推陈出新的总结。陈氏倡导脓成切开,位置宜下,切口够

大,腐肉不脱则割,肉芽过长则剪;善于应用刀针手术及腐蚀药;对脱疽的手术,主张先在

患趾上方“拈线缠扎”,继用“利刀顺节取患指(趾)”;对手术截除息肉(鼻痔)法,挂线、结扎

痔漏等,描述精详,启发后世;并第一记载了糖尿病性脱疽“得于消渴病,发于足趾者,名

曰脱疽凌云鹏认为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重视开刀腐蚀等外治方法,一改过去偏于消

托补的内治、轻于刀针腐蚀的保守疗法,在明代民间可谓独树一帜,可以说是外科手术家华

佗以后第一个提倡外治解除外科疾病的外科学家。《外科正宗》的学术思想,在清代得到了

外科学术界的重视与推崇。徐灵胎评注说:“见有学外科者,则今其先阅读此书,以为入门之

地。”可见当时的盛行情形。由于这个学派是在传统的外科学术基础上发展而成,故有着深

厚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学术领域,所以是中医外科学中核心的学派。

清代著名外科学家王洪绪,在学术上有独到的知识,所著《外科全生集》是根据他祖父

王若谷秘传和自己临床体会写成的,创立以阴阳为主的辨证论治法则。此学派的特点是以阴

阳辨证法则,将常见的外科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阴阳两大类,并且创用阳和汤、阳和丸、

小金丹、醒消丸、犀黄丸等方药,内容提纲挈领,方法简要。尤对外科阴证的研究,有一定

的深度。如书中提到“诸疽白陷者,乃气血虚寒凝滞所致,其初起毒陷阴分,非阳和通媵,

何能解其寒凝,已溃而阴血干枯,非滋阴温畅,何能厚其脓浆”,”非麻黄不能开其媵理,非

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媵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

亦随之消矣江苏无锡高锦庭《疡科心得集》,第一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领域中来,使外

科学术得到长足的进步,成为新兴的一个外科学派。其以温病三焦学说为借鉴,将疮疡分为

上部、中部、下部,分别以风温、风热,气郁、火郁,湿热、湿火作为辨证论治的准则。“盖

以疡科之症,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

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将温病卫气营血学说,运用于

火毒炽盛型疮疡、疽毒内陷等的治疗,倡用犀角地黄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治

疗疽毒内陷、疔疮走黄,至今仍具指导意义。其阐述脑疽、发背的“三陷逆证”甚为精详,重

视病症的鉴别诊断,对疡科诊断水平的提高及其预后的判定,均有重要意义。“心得派”、"全

生派”均是在“正宗派”基础上发展而成,补偿了“正宗派”的不足[3]。

此外,明清时期尚有其他一些杰出的外科学家和著名论著。明代陈司成《霉疮秘录》是

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清陈士铎《外科秘录》、顾世澄《疡医大全》等有丰富的内容。

吴师机的《理骈文》专述药物的外治法,总汇了我国清末以前的外治诸法。

2近半个世纪来中医外科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近50余年来,中医外科在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

步,更多的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中药结合,应用到治疗和实验研究中来。一些常见病和疑难

病的临床研究,不仅提高了临床疗效,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还取得了许多学科技术上

的成果,为中国医学,以致世界医学做出了新的奉献。

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使我国治疗烧伤的水平居于世界领

先地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西医结合抢救大面积重度烧伤病例的成功,体现了中医中

药的庞大优势。中医药在控制烧伤感染、减轻中毒症状、降低败血症发生率方面有积极作用;

在坚持有效血循环和微循环、改善与复原心肾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促进

机体抗休克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安全渡过休克、败血症期,从而降低了病死率。烧伤复

原期应用益气健脾、扶正养胃中药,对促进体质复原,加速创面愈合,亦有重要的作用。对

中小面积烧伤的治疗,国内各地运用了许多不同组成、不同剂型的中草药治疗,取得了显著

的疗效。中药外敷治疗烧伤创面的特点是潮湿暴露疗法,不仅具抗感染、减少渗出、消炎止

痛的作用,而且由于外敷药形成屏障,有防止创面再感染的作用,更有促进创面愈合、促进

上皮再生、减少疤痕的作用。烧伤后疤痕增生,应用中药内外治疗后,血运改善,凸出的疤

痕可逐步软化与平复。在烧伤防治的实验研究方面,成绩亦是显著的,在理论研究上,潮湿

暴露疗法打破了西医学传统的、保持创面干燥成痂的概念。潮湿疗法这一理论,是结合中医

“创伤、溃疡“论治思想和现代烧伤局部微循环研究理论提出的一种新概念,这是建立在传统

的中医药外敷治疗烧伤大量实践体会基础上的。相信不久,潮湿疗法的理论将更臻完善,随

着这一理论的完善与实施,将为进一步挖掘传统的中医药、单方、验方、祖传秘方开拓广阔

的道路,烧伤后疤痕的防治亦将取得新的突破[4~7]。

中医中药在防治周围血管性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则治疗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国内已成主流,各地倡用和研制了大量中成药制剂,配合针灸中药麻

醉等治疗,提高了疗效,降低了本病的复发率和高位截肢率。国外文献资料,血栓闭塞性脉

管炎的截肢率较高,约占28%〜33%,国内开展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截肢率明显

下降,约占1.2%〜13.8%。中医中药防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国际上亦享有声誉,奚

九一选用土三七、金银花、甘草等制成清脉791、811冲剂治疗脉管炎坏疽221例,临床治

愈率达80.19%,截肢率仅为1%E8]o顾亚夫[9]研制益气活血、养血清热的通塞脉丸

和脉络宁注射液,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总有效率达97%,截肢率仅2.9%。裴玉昆[10]

研制了以水蛭、地鳖虫等制成的通脉片,总有效率为93.7%,显效率79.5%,截肢率5.2%。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既有广泛的临床基础,又有科学实验依据,因此疗效稳固,有可重复性。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特别是已形成死骨、骨腔积脓、瘢痕窦道者,属于外科极为棘手的

治疗难点。中西医结合治疗多采用积极的综合措施,局部以升丹为主的药捻蚀管祛腐,排除

小型死骨,中西药液灌注、冲洗,药条填塞,以及病灶、病骨清除术,均以消灭骨死腔、解

决骨与皮肤缺损等为目的,配合内服清热解毒、祛瘀通络、补髓养血的中药,将治疗化脓性

骨髓炎总有效率提高到95%以上。杨文水[11]应用祛腐、托里、生肌法治疗6200例,总

有效率达98.24%;陈兴之[12]治疗134例,有效率达97%;谢景龙[13]治疗351例,

痊愈337例,总有效率为99%。今后在众多的临床有效体会基础之上,更应加强实验研究,

以期找到稳固而有效的方药,使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研究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中药防治乳腺增生病在国内有大量的临床基础

和良好的治疗成效。大量文献资料证明,患乳腺增生病的妇女其癌变的危险性要高于普通人

群,积极防治乳腺增生病,对于预防、早期诊治乳腺癌有积极意义。中医中药对乳腺增生病

的病因病机和治则研究,20世纪50年代前认为病因主要是肝郁气滞,治疗以疏肝解郁、理

气消滞为原则。20世纪60年代病因病机的研究增加了冲任失调的因素,治疗上增加了调摄

冲任的法则,在临床上提高了疗效。20世纪70年代以来,进一步认识到痰瘀凝滞亦是一部

分病例的病因,此类病例多属反复发作、局部形成钙化灶或纤维化,治疗上采用活血化瘀、

软坚化痰的法则。此外,涌现出许多中成药如天冬素片、消核片、乳核散结片、消癖丸、乳

康片等。据报道中医中药的总有效率达90%〜97%。可以相信,随着临床与实验相结合的

研究,将显现更多疗效显著、药效稳固的中成药制剂。

浆细胞性乳腺炎由于临床症状酷似乳癌,常被错误地施以乳癌根治手术[19]o20世纪

80年代陆德铭[20]继承发扬老中医体会,应用中医切开法,清除炎性病灶,切开痰管,

然后用提脓祛腐中药外敷治疗,获得疗效高、复发率低、乳房变形小的良好疗效,此项研究

提高了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认识,特别是对与乳腺癌的鉴别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从而避免

了不必要的根治手术。20世纪90年代唐汉钧[21]采用切开、灌注等综合治疗后,不仅提

高了疗效,保持了乳房外形,还降低了复发率。

乳腺癌手术后的中医药调治很重要,中医药能从整体上调剂机体功能,增强体质,提高

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癌能力。中医药能调整机体因癌症造成的功能损害和代谢紊乱;减除因手

术、放疗、化疗所产生的毒副作用,加强放、化疗成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预防术后扩散

和转移:还兼有抗癌、扶正的双相调剂作用[22,23]。

中医治疗急腹症源远流长,20世纪50年代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防治急腹症得以广泛开

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应用大黄牡丹汤、三黄汤、红藤煎、慧葭附子败酱散等代表方,结合

针刺、电针、穴位注射、耳穴压贴等法,治疗急性阑尾炎取得了肯定的疗效。1978年统计,

治疗急性阑尾炎16733例,非手术治疗治愈率为69.9%;治疗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1572

例,非手术治愈率75.8%,中转手术率为67%;以清热利胆通腑中药治疗胆道感染1408

例,非手术治愈1174例,占83.4%;以大柴胡汤、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治疗急性胰腺炎

取得了明显疗效,对轻型胰腺炎的有效率达90%以上;以承气汤、陷胸汤等综合措施治疗

急性肠梗阻16944例,非手术治愈率为67.7%[24]。中西医结合,中药“碎、排、溶、

防”等一系列非手术疗法防治胆石病的研究和胆石从肝论治观念的确立,大大促进了胆石病

的防治工作[25]o随着医学科学的进展,中医中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有机地施用于急腹

症的各型各期中,作为非手术综合治疗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前途是极为广阔的。

近50年来,中医治疗肛门痔疹疾病得到了较大发展,广泛采用切开挂线法解决了高位肛

屡的难治之点,这已成为国内肛肠学家的共识,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26]。近年又开展了

对复杂肛痰外科治疗最佳术式的临床研究以及隧道式引流的研究,减少了肛门瘢痕变形,保

护了肛门功能[27]•混合痔的外剥内扎术等是结扎痔瘦的改进手术,不仅疗效显著,而且

防止了西医环切术后肛门狭窄、黏膜外露等后遗症。消痔灵硬化剂注射治疗内痔风靡国际,

在1986年南斯拉夫第14届萨格勒布国际发明创造博览会荣获金奖,比利时布鲁塞尔第35

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创造博览会上荣获最高荣誉奖一一一级骑士勋章。此外,陈旧性肛裂、婴

儿肛疹的治疗亦均有较大的进展。

疔疮、有头疽、疮疡等感染性疾病的中医中药治疗在国内有广泛的临床基础,全国各地拥有

大量验方、单方,不仅有显著的疗效,而且近年通过对小复方和外用药的深入研究,在治疗

机制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为中医中药除有直接的抑菌和抗病毒作用外,更有调动机体抗

病能力的作用,通过促进非特异性或特异性细胞、体液免疫功能,间接杀灭病原体,清除毒

素,达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促进机体复原。随着抗生素耐药菌株的增多和副作用增加,

扶正祛邪中药日益受到中西医学者的重视。疽毒内陷、疔疮走黄等外科感染,及至形成毒血

症、脓血症、败血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了治疗成效,降低了病死率。通常认为在感染严

重阶段过后,停用抗生素等西药,改用中药辨证治疗,可避免因抗生素长时间应用所致的毒

性反应、二重感染、以及细菌产生耐药性等毒副反应,并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

慢性溃疡是中医外科的常见病,因其迁延不愈,愈后又极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康复。

以祖国医学祛腐生肌理论为指导,20世纪70和80年代天津疮疡研究所李竞教授[28]做

了大量的实验研究,90年代唐汉钧、李斌等对溃疡的研究拓展了病症,对下肢静脉曲张性

溃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溃疡、动脉栓塞性溃疡、糖尿病足溃疡、放射烧灼性溃疡、化疗引

起的溃疡、神经伤害性溃疡、蛇伤性溃疡等难治性溃疡的治疗取得成效[29]o在“祛腐”

的基础上提出“祛瘀、补虚''法治疗,可以明显促进创面的生长愈合,缩小疤痕[30],这些

研究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治理局发展研究基金的资助,获得上海市中医药

科技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中药灌注(介入)加药捻疗法是中医传统药捻疗法的继承与发展。由于西医外科手术的

广泛开展,手术后显现感染及残留创口成窦道久不愈合,再次清创手术,常会带来更严重的

后遗症,使用传统的药捻疗法,又不能直达病所,中药灌注(介入)加药捻疗法既继承了传

统的药捻法达到祛腐化瘀、生肌引流的作用,又创新发展了药捻疗法,使一些原先药捻法不

能治疗的术后窦瘦成为可治之症。近10年来,龙华医院中医外科采用此法治疗心脏二尖瓣

或主动脉瓣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形成的窦道5例;头颅部、胸腹部手术后形成的窦

道23例;脐部瘦、骨髓炎窦道、耳前部瘦等25例,取得了中意的成效[31~33]。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历史上晋代《刘涓子鬼遗方》总结了我国古代

早期中医外科医方、医术、医理的成就;著名医家陈实功总结了明代以前中医外科的成就,

著成划时代巨作《外科正宗》;而清代王洪绪、高锦庭等医家又将医学成就向前推进,著成

《外科全生集》、《疡科心得集》等。这些为后世继承发展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今

21世纪的发展与创新,一定要重视历代文献的继承与挖掘整理工作,没有继承,就谈不上

发展创新。几千年来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中医药遗产,是我们今天发展中医药、拓展中医

药的“源头活水只有秉承传统,弘扬中华中医学术精华,才能发展创新,使中医外科学在

新世纪达到崭新境域。

外科学的发展史

医学的演进与社会文化科学等密切相关,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

中医外科形成在春秋战国时代。目前发觉最早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记载了感染、

创伤、冻疮、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等多种外科病。并介绍了割治、外敷治疗痔疮,用探针

检查痔疮的方法。

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其内容包括了外科、骨伤科、耳鼻喉眼、口腔、痔、皮

肤等学科的内容,有丰富的体会。

汉唐时代,中医外科走在世界前列:

汉代华佗,创制“麻沸散”用于麻醉,施行死骨剔除术和剖腹术。

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金疮肠断候”中介绍腹部外科手术的体会,并首次

记载了人工流产和肠吻合以及血管结扎、拔牙等手术疗法。

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用葱管导尿,则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1200多年。

清末,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由于闭关自守,中医外科整体水平明显落后。

1840年前后,现代外科先后解决了感染、出血、疼痛三大问题,使外科水平得到跨时

代的大发展。

进入21世纪,微创手术又使外科水平前进了一大步。

1、中医外科发展史:

中国:公元前14世纪甲骨文“疥”、"疮"

《周礼•天官》疡医

《五十二病方》(公元前700年)

《黄帝内经》(公元前305—240年)痈、疽17种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肠痈、寒疝、蛔厥

华佗麻沸散死骨剔除、剖腹术

晋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第一部外科专著

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瘦,狗脑治狂犬病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病理学断肠缝合腹疝脱出等结扎血管

唐孙思邈《千金方》葱管导尿手法整复下颌关节脱位

宋《圣济总录》五善七恶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内消,托里用砒剂治疗痔核

金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正骨麻醉

齐德之《外科精义》外科病是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

明汪机《外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