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复习宝典(针灸)_第1页
中医学复习宝典(针灸)_第2页
中医学复习宝典(针灸)_第3页
中医学复习宝典(针灸)_第4页
中医学复习宝典(针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经络学

1、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卜内外的通路。

经—主干、深、路径

络—1则肢、浅、网络

2、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则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3、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手太阴肺经

三阴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I一m手阳明大肠经

二阳­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

(三阴足厥阴肝经

口足少阴肾经

》]_f足阳明胃经

广经脉三阳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藕脉、

经络〈奇经八脉

(不拘于正经)阳蹒脉、阴维脉、阳维脉

十二经筋、

["络脉|十五络脉——十四络脉加脾之大络

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孙络细小的络脉

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位、交接顺序、走向分布规律、络属关系。

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作用。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命名

手足阴阳脏腑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外侧分三阳,内侧分三阴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头面躯干):

阳明经——前;少阳经一一中;太阳经——后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躯干):

太阴经——前;厥阴经——中;少阴经——后

(三)循行走向特点(流注):

手三阴经一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一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一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一从足走胸腹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

手食指端鼻置旁足大趾端

告太阴肺经脉一手由明大肠经瓦一•足阳明胃经脉一是太阴脾经脉

f------------------------------心中一

手少阴心经脉一手太阳小肠经脉一足太阳膀胱经脉一足少阴肾经历J

手小指端目内眦足小指端

,---------------胸中-----------------------------------------

手鼠阴心包经脉一手少阳三焦经脉一足少阳胆经脉一足疑阻肝经衍

手无名指露目外眦足大趾

肺中

(四)内属一定的脏腑:

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五)有表里络属关系:

脏腑之间有表里关系,所属的经脉间也有表里属络关系,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

肢有络脉沟通。

(六)交接部位:

阴经与阳经(相表里经)在四肢部交接;

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二、奇经八脉

(一)含义:

“奇”有“奇特”“奇异”之意,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经脉。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

经脉的“别道而行”的八条经脉,为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

脉的总称。

(二)特点:

①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1

②不直属脏腑

③无表里关系

④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⑤除任、督脉外无腌穴分布

(三)作用:

①交错循行于十二经脉间,加强十二经脉的联系

②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三、经络的功能与作用(重点)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功能活动,成为“经气”

(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和肢体

(2)通行气血,濡养全身脏腑组织

(3)调节功能平衡

(4)感应传导作用

(二)阐明病理

⑴反应病候:内脏有病通过经络反应到体表

⑵传注病邪:正虚邪盛时,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

①经脉病变可以传入内脏

②内脏病变可累及经络

③脏腑之间病变通过经络相互影响

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

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及小腹胀痛等。

(三)经络的临床应用

⑴指导诊断:部位、性质等

•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病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关等。

•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

⑵治疗预防方面:

①循经取穴治疗疾病

②病在经络、内脏者取皮部

③经脉郁滞者取之络

④病在经筋者取阿是穴

第二节脚穴

一、喻穴的基本概念

腌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二、腌穴的分类:

三大类:经穴(14)、经外奇穴、阿是穴

(一)十四经穴

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腌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腌穴的主要部分。

经穴的数目: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

其中:双穴(十二经穴)309穴;单穴(任、督脉)52穴

(-)奇穴

十四经穴以外,而临床逐渐发现有奇效的穴位;或一个穴名有几个刺激点而无从归经的穴位,

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三)阿是穴

以压痛点为穴位,“以痛为喻”。并有“天应穴”、“不定穴”等之称。(身体上的临时压痛点)

三、喻穴的治疗作用(主治规律)

经脉所通,主治所及

1、近治作用: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作用。是所有穴位的共同点。

百会穴f头痛

中脱穴f胃痛

肾俞穴f腰痛

阿是穴一以痛为输

2、远治作用:十四经穴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穴位所在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

甚至对全身有影响。

3、特殊作用:①双相性良性调节作用:针刺天枢穴——泄泻时,止泻;便秘时,通便

②相对特异性治疗作用: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素髅升压

四、腌穴的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简便取穴法

(-)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腌穴定位的方法。

(―)体表标志法(自然标志取穴)

(1)固定标志法:

背部的标志:

①笫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②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

③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④何崎平第四腰椎棘突

(2)活动标志法: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包括皮肤的皱裳,肌肉内部的凹陷等

(三)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指寸法)

①中指同身寸法:中指屈曲时,中节掌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寸.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

②拇指同身寸法: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③横指同身寸法: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指第二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横度为3寸。

又称“一夫法”。用于四肢及腹部的取穴(下肢直寸,背部的横寸)

(四)简便取穴法

例如:两手虎口交叉----列缺;垂手中指端风市

3

第三节十四经穴(主治是重点)

一、手太阴肺经

起穴:中府一上肢内侧前缘一止穴:少商。

穴名1、列缺2、少商(井穴)3、尺泽4、孑最

梯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拇指横侧,距指甲角0.1肘横纹中,肱二头

定位1.5寸寸。肌腱机侧凹陷处。

肘关节微屈时定

位。

①头痛项强面瘫①咽喉肿痛咳喘咳嗽,咯血

②伤风咳嗽气喘②急救:中风昏迷气喘

主治③咽喉肿痛中暑

④手腕疼痛无力③高热抽搐癫狂痫

针尖向上斜刺0.3〜0.5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直刺0.5~1寸,泄

刺灸寸。可灸。可灸。热可用三棱针出血

二、手阳明大肠经

起穴:商阳上肢外侧前缘-*前头一止穴:迎香。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

1、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①头痛眩晕面瘫面肿齿痛直刺0.5~1寸。可灸。

(原穴)间,当第二掌骨槎牙关紧闭目赤肿痛鼻渊鼻蜘孕妇慎用。

侧中点处。咽喉肿痛耳聋耳鸣

②热病多汗无汗

③妇科病:闭经滞产

④上肢痿痹手指挛痛

⑤腹痛便秘

2、曲池肘横纹外侧端,屈①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面瘫直刺0.8〜1.5寸。可

(合穴)肘.,当尺泽与肱骨②皮肤病:尊麻疹全身瘙痒湿疹等灸

外上牌连线中点。抗过敏

③热病高血压

④上肢不遂肘臂疼痛无力

⑤腹痛腹泻

3、肩弱肩部三角肌上,臂①肩臂痛上肢不遂直刺或向下斜刺

Jianyu(二外展或向前平伸②爆疡(结核)0.5〜1.5寸。可灸

声)时,肩峰前下方凹

陷中。

4、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①鼻疾:鼻塞鼻蝴鼻渊鼻勒斜刺或平刺0.3~0.5

当鼻唇沟中。②面瘫面肿面痒面肌瞄动寸;可灸(不宜疤痕灸)

③胆道蛔虫症

三、足阳明胃经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

1、地仓面瘫齿痛面痛地仓:斜刺或平刺

颊车0.5—0.8寸。

下关颊车:直刺0.3〜0.5

寸;平刺0.5〜1寸。

下关:直刺0.5~1寸。

均可灸

2、天枢(大肠的募穴)脐中旁开2寸①绕脐腹痛呕吐直刺1-1.5寸。

腹胀肠鸣泄泻可灸。

痢疾便秘肠痈

②月经不调痛经

3、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崎①胃痛腹痛腹胀直刺1—1.5寸。可灸。

(合穴、下合穴)外一横指(中指)。呕吐泄泻痢疾

强壮穴,着重补后天便秘肠痈

②下肢痿痹瘫痪

脚气水肿

③强壮保健穴虚劳赢

④眩晕癫狂痫

⑤乳痈乳汁少

4、下巨虚足三里下三寸,胫骨前崎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直刺1〜2寸。可灸

外一横指,胫骨前肌中痢疾、便秘、肠痈、中风

瘫痪、脚气

四、足太阴脾经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

1、三阴交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①腹胀肠鸣泄泻直刺1〜1.5寸。可

内侧缘后方。②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灸。孕妇慎用。

带下阴挺难产不孕

不育阳萎遗精遗尿

小便不利水肿

③下肢痿痹脚气疝气

④失眠

2、阴陵泉胫骨内侧黑后下方凹①腹胀泄泻黄疸直刺1—2寸。可灸。

陷中。②水肿小便不利或失

合膝关节痛

3、地机阴陵泉下3寸

5

五、手少阴心经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

1、通里(络穴)尺侧腕屈肌腱梯侧缘。共性直刺0.3〜

①心悸怔忡心痛心烦0.5寸。可

腕横纹上1寸②健忘失眠癫狂痫灸

③腕臂痛

2、阴郑(文穴)

④暴喑哑症

腕横纹上0.5寸

⑤吐血血

3、神门(输穴、原穴)腕横纹尺侧端

⑥胸胁痛舌强不语骨蒸盗汗

六、手太阳小肠经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

1、后溪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头项强痛耳鸣腰背痛直刺0.5-1寸)可灸

尺侧,横纹头赤白肉手指挛急麻木

际。

2、听宫耳屏前,下颌骨牌状突耳鸣耳聋牙关不利张口,直刺1~1.5

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齿痛寸,可灸

七、足太阳膀胱经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

1、睛明目内眦角稍上方凹目疾: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

陷处。目赤肿痛流泪夜盲视物不清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

近视等。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

缘直刺0.5〜1寸,不

面瘫捻转,不提插。出针后

按压针孔片刻。禁灸。

2、攒竹眉头凹陷中。①目疾:流泪近视斜刺或平刺0.3〜0.5

目视不明目赤肿痛寸。少灸

②眼睑嘴动面瘫

眼睑下垂

③头痛眉棱骨痛

3、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①月经不调带下直刺0.5〜1寸。可灸。

开1.5寸不孕不育遗精阳萎

遗尿水肿小便不利

②腰腿痛

③耳鸣耳聋

4、脾俞(脾的背俞穴)第11胸椎棘突下共性斜刺0.5~0.8寸。可

旁开L5寸①胃痛呕吐腹胀泄泻肠鸣灸。

5、胃俞(胃的背俞穴)第12胸椎棘突下旁痢疾

开1.5寸②腰背痛

③蚓血便血崩漏

④水肿肌肉萎缩

6、次窿第二舐后孔中,当骼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直刺1〜1.5寸。可灸

(妇科、泌尿系疾病)后上棘内下方。不孕不育阳萎遗精②小便

不利疝气

③腰舐痛下肢痿痹

7、至阴足小趾外侧距趾甲①胎位不正难产浅刺0.1寸,胎位不正多

角0.1寸。②头痛目痛鼻塞鼻蝴灸。孕妇禁针。

八、足少阴肾经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

1、涌泉(井穴)足底2、3趾趾缝纹①急救:小儿惊风直刺0.5〜1寸,可灸

(急救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癫狂痫昏厥中暑

1/3与后2/3交点②头痛眩晕失眠

处。足趾跖屈时呈③咽喉肿痛失音

凹陷处④小便不利便秘足心热

2、太溪(原穴)在足内侧,内踝后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直刺0.5〜0.8寸,可

强壮穴,着重补先天方,当内踝尖与跟炎,膀胱炎,遗精,遗尿;灸

腱之间的凹陷处。②呼吸系统疾病:肺气肿,

支气管炎,哮喘;

③五官科系统疾病:慢性喉

炎,口腔炎,耳鸣;

④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

痪,足跟痛,腰肌劳损;

⑤其它:心内膜炎,神经衰

弱,乳腺炎,膈肌痉挛。

九、手厥阴心包经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

腕横纹上2寸,掌①心悸心痛心烦胸闷直刺0.5〜1寸。可灸

内关长肌腱与梳侧腕屈②癫狂痫瘴病失眠眩晕

肌腱之间。③胃痛呕吐呃逆

④肘臂痛胸胁痛

十、手少阳三焦经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

1、外关(络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①耳聋耳鸣直刺0.5~1寸□可灸

与内关对称上,槎骨与尺骨之②胁肋痛上肢痿痹瘫痪

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问。③热病头痛目赤痛

腕背横纹上2寸④便秘

2、支沟(经穴)腕背横纹上3寸

3、翳风耳垂后方,当乳突①耳鸣耳聋耳部肿痛直刺0.8—1.2寸。

与下颌角之间的凹②面瘫面颊肿齿痛可灸

陷中。牙关紧闭

7

十一、足少阳胆经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

1、风池后发际正中上1寸,①感冒发热头痛针尖微向下,向鼻尖

斜方肌上端与胸锁项背强痛(或对侧唇下)斜刺

乳突肌之间凹陷②眩晕癫狂痫0.5〜1寸。可灸。

中。③目赤肿痛青盲鼻渊

鼻射鼻岫

④瘦气疟疾

2、环跳股骨大转子高点与下肢痿痹瘫痪腰腿痛直刺2〜3寸。可灸

舐管裂孔连线的外(针尖向会阴部刺)

1/3与内2/3交点

3、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①胁痛□苦呕吐黄疸直刺1〜1.5寸。

(合穴下合穴八会穴陷中。②下肢痿痹膝肿痛可灸。

——筋会)筋脉拘挛下肢瘫痪

③小儿惊风

十二、足厥阴肝经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

太冲足背,第一、二跖崩漏遗尿口眼歪斜直刺0.5〜0.8寸,

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头疼失眠痛证可灸

十三、督脉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

1、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①月经不调带下直刺0.5〜1寸。可灸

阳萎遗精

2、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②腰脊痛

(生殖系、肾虚、椎间盘③下肢痿痹

突出)④泄泻

3、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①外感热病风疹疟疾向上斜刺0.5〜1寸。

②咳嗽气喘骨蒸盗汗可灸

③头项强痛肩背痛

④癫狂痫

4、百会前发际正中直上5①头痛眩晕晕厥平刺0.5〜0.8寸。可

(鼻炎)寸。或两耳尖连线②中风不语偏瘫灸

的中点。癫狂痫不寐

③脱肛阴挺

5、水沟(人中)人中沟上1/3与下①急救要穴:昏迷晕厥向上斜刺0.3〜0.5

2/3交点处。中暑小儿惊风牙关紧闭寸,不灸

癫狂痫

②面瘫面肿

③腰脊强痛

十四、任脉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

1、中极腹正中线上,①遗精阳萎崩漏月经不调带下直刺0.5〜1寸。

脐中下4寸阴痒闭经痛经不孕不育针前先排尿;

②遗尿瘾闭小便不利疝气孕妇慎用;

2、关元脐中下3寸③中风脱症虚劳脱肛阴挺可灸

以治泌尿系病变为主

3、气海脐中下1.5寸泄泻眩晕等

④强壮作用,为保健的要穴

第四节经外奇穴

经穴以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等内容的腌穴。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

1、四神聪在头顶部,百会穴前后①头痛、眩晕、中风偏瘫、癫痫平刺0.5~0.8

左右各1寸,四穴②失眠、健忘寸,可灸

2、太阳在颗部,当眉梢与目外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目眩、直刺或斜刺

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目涩、口眼咽斜0.3〜0.5寸,

(1寸)的凹陷中可灸

3、安眠在翳风穴与风池穴连①失眠,心悸,烦燥,癫痫;直刺0.5〜1寸;

线之中点处。②头痛,眩晕。可灸。

4、定喘大椎穴旁0.5寸。①哮喘、咳嗽;直刺或向内斜

②落枕、肩背痛、上肢疼痛;刺0.5〜0.8寸;

③尊麻疹。可灸。

5、落枕在手背,第二、三掌骨①落枕;直刺0.5~0.8

之间,掌指关节后0.5②手背肿痛,手指麻木,五指屈寸,可灸。

寸。伸不利。

6、胆囊穴阳陵泉直下2寸胁痛;胆囊疾患。直刺1〜1.5寸;

可灸。

7、阑尾穴犊鼻穴下5寸,胫骨前急、慢性阑尾炎;直刺0.5〜1寸,

缘旁开一横指。胃脱疼痛、纳呆,可灸。

(足三里下约2寸)下肢萎痹。

9

第五节针灸法

一、针法

(一)毫针

1、针具的构造(重点)

针I尖针身|针—根针!—柄4针尾

毫针的结构

针尖一一松针状钩钝

针柄——圈柄、花柄(盘龙针)

平柄、管柄

针根——牢固锈蚀松动

针身——光滑挺直弹性锈蚀弯曲

针尾——角度艾灸

2、长短规格

寸0.51.01.52.02.53.04.04.5

mm152540506575100115

(二)针刺练习

指力、手法、灵活协调性/精神专注

1.纸垫练针捻转与指力

2.棉团练针提插、速刺

3.自身练针适应、体验

•步骤:短(粗)一长(细)针

•要求:进针快速无痛、行针自如、手法熟练、指感(针下感)、得气快、受术者接受

(三)针刺操作

I针刺前准备

1、选择针具

质量(地)不锈钢针金针银针磁极针

检查各部

长短粗细+0.5个人情况年龄性别体质胖瘦

部位头面四肢胸背腰臀

病情虚实表里(深浅)寒热急慢

•注意:一穴一针

2、体位选择针刺期间勿改变体位

选择原则便于医生取穴、施术;便于•留针、患者舒适

常用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腌穴和上、下肢部分(前侧面)腌穴

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腌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腌穴

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腌穴和上、下肢部分腌穴

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脸穴

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月俞穴

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腌穴

3、消毒

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蒸气灭菌法1~1.4kg/cm2115〜1230c>30min

药液浸泡消毒法75%酒精30~60min

煮沸消毒法水沸后15~20min

医生手指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

治疗室内消毒

II刺法

•刺手掌握针具相应手法

•押手固定腌穴协助进针减轻疼痛调节针感

持针法二指持针法;多指持针法

1、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

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适合于短针

的进针

挟持法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

合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适合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法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腌穴部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针从其间将针刺

入。适用于腹部腌穴的进针

提捏法即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腌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主要用于皮肉

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腌穴的进针

管针进针法以针管替代押手进针的方法

2、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角度:直刺(90°)——适用于大部分喻穴

斜刺(45。)——肌肉浅薄重要器官血管疤痕

平刺(横刺)(15°)——皮薄肉少头面部透针

方向:依腌穴所在部位

依经脉循行

依穴位与病位

深度:部位——参考腌穴常用深度

个体差异——年龄、体质、胖瘦

病情——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深刺

3、行针与得气

行针概念广义:从进针至出针的整个过程;狭义:进针后为促使得气、调节针感和为使针感向某一方

向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运针)

(1)行针法:行针基本手法

行针辅助手法

11

基本法:提插法: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施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3〜5分)

幅度/层次/频率/时间

捻转法:刺手挟持针柄前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180〜360)

角度/频率/时间

辅助手法:循法:方法经脉循行路线揉按

作用疏通气血激发经气

弹柄法:方法弹动针尾/针柄,使针体振动

作用催气守气

刮柄法:方法刮动针柄,使针体振动

作用催气守气

摇柄法:方法直立而摇边摇边退卧针而摇不进不退

作用泄气行气

飞法:方法以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放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

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

作用催气、行气

震颤法:方法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作用催气守气

(2)针刺得气

得气定义:经气感应针感

表现:医者—手下沉紧/如鱼吞钩饵/徐和

患者—酸/麻/胀/重(热/凉)等感觉或传导或见局部肌肉跳动

得气的意义:得气与疗效的关系

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针若得气速,则病易痊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

气与虚实补泻的关系

若针下气至,当察其邪正,分清虚实《针灸大成》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灵枢终始》

影响得气的因素:医生取穴、方向/角度/深度、手法

环境温度/噪音

患者体质(类型)病情

促使得气的方法:纠偏法查找原因纠正之

候气法针置穴内安静留针,或间歇运针

益气法施加艾灸以促经气来临

(3)针刺补泻

基本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浅深、用力、幅度、频率、时间

捻转补泻角度、用力、频率、时间

其他补泻手法

疾徐补泻法疾而徐之徐而疾之

开阖补泻法揉按针孔摇大针孔

迎随补泻法区分广义与狭义迎而夺之随而济之

呼吸补泻法呼进吸退吸进呼退

平补平泻法均匀提插捻转

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功能状态双向调节作用

腌穴特性关元命门气海-…一补

十宣人中委中——泻

施术手法

针刺时间子午流注法

4、留针与出针

留针方法静留与动留(其间留针)

时间一般病证,得气即可出针,或酌予留针10〜20分钟。

寒证、痹证、痛证、痉挛性疾病可增加留针时间,并于其间留针,增加疗效

•注意观察

出针防止出血与疼痛——慢

5、针刺的注意事项

1、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

2、妇女月经与怀孕状况

3、幼儿头部腌穴

4、血凝障碍者

5、施术部位皮肤状况

6、避免刺伤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