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主要病虫害问题及病害防控策略-玉米学校2014_第1页
玉米主要病虫害问题及病害防控策略-玉米学校2014_第2页
玉米主要病虫害问题及病害防控策略-玉米学校2014_第3页
玉米主要病虫害问题及病害防控策略-玉米学校2014_第4页
玉米主要病虫害问题及病害防控策略-玉米学校201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米主要病虫害问题及病害防控策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现状玉米病害分布特点玉米病害未来发生趋势易混淆病害的特征性识别玉米病害防控策略报告内容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现状1980图表来源:全国农技推广中心

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概况1980-2011年玉米病虫害发生及其危害统计199020002010丝黑穗病:在东北地区发病率明显下降2001-2003年田间发病率高达50%-60%

抗病品种与种子包衣技术推广后,发病率<5%

部分主要病害得到控制小斑病:在夏玉米区发生平稳矮花叶病:仅在少数地区局部发生,如山西2008年局部较重,皖北和河南部分地区发生提早

2009年轻发生,夏季温度偏低

2010年至2012年发生平稳2013年局部偏重

大斑病再度流行2012年、2013年,大斑病属于重度发生年重病地块的品种达到高感病害流行特点表现为发病时间早,田间湿度高温度低感病品种特别是先玉335和类似品种种植面积大河北承德吉林扶余

土传病害将成为生产中的重要问题2013/2014年茎腐病发生偏重,其他土传病害也逐渐加重2013:东北8月连续阴雨,黄淮后期干旱后浇灌诱发2014:9月上旬黄淮连续降雨诱因多(耕作措施的负面影响):秸秆还田:加速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长期连作:病菌寄主条件适宜;漫灌方式:田间积水或后期连续阴雨

穗腐病将受到更多关注

病原菌多样化病菌毒素带来重大威胁DON:白细胞缺乏症

FB:致癌

ZEN:雌性化

T2:白细胞缺乏症

镰孢菌毒素:8大类

曲霉菌毒素:黄/赭曲霉素,FB

青霉菌毒素:PR毒素等4种发生范围扩大,病害影响加重

在各产区普遍发生,田间病菌积累病菌传播途径多

种传、土传、气传、虫传当前生产品种发病普遍

生长期长,持绿性品种,籽粒脱水慢

圆斑病在多地普遍发生春玉米区的新问题

病害分布与发生条件未来流行风险的评估

品种抗病性不清,病菌小种分布

灰斑病在冷凉区域发生加重气流传播,扩散快

云南2002发现,年推进100-200公里多雨低温发生重

与大斑病同发生区域西南山区第一病害

云雾多,湿度大,温度低

东北地区普遍发生

轻于西南,但发生广,潜在威胁抗性主要为多基因控制

需要选育抗病亲本

北方炭疽病局部大发生2013/2014年春玉米区较重发生

涉及省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承德、

陕西榆林、云南德宏受温度与降雨影响明显

吉林中部以北地区超多降雨与温度偏低易流行

病残体带菌越冬,种子带菌

矮化病在局部仍未控制尚未全面控制

已有高效药剂,但还未推广致病原因为外寄生线虫,但诱发原因不清

为何2007年以来大发生?品种?气候?土壤?发病条件不清楚

缺少宏观控制决策

细菌性叶斑病不可忽视发生范围扩大

从南方玉米区扩展至春玉米区发生为害加重

早期下部叶片开始干枯并向上部蔓延,全株枯叶发生面积加大

从零星发生向大面积发生转变病害制难度较大

可经种子和土壤传播

南方锈病局部发生偏重突发性强病害,对夏玉米生产有威胁

非当地菌源,病害预测预报难度较大非连年发生,不为重视

发生受气候条件制约,抗病育种未受到重视后期病害,防控较难

抗病品种较少,

抗病基因同质化严重

细菌顶腐病一些年份广泛发生突发性病害,对生产时有威胁

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突发:新、甘、豫、冀、鲁、海南等病菌具有多样性,腐生性强

致病细菌为非专化性致病菌2011、2012年局部重发

新疆新源县、精河县局部对生产影响较大

鞘腐病影响尚不明确发生范围较大

东北春玉米区,黄淮夏玉米区,西北玉米区影响叶片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输

对产量影响程度尚不确定多数生产品种发病

抗病性控制无研究

种传病害引发的问题增多

苗枯病,矮花叶病等

南繁北育带来病菌群体的交流制种过程中缺乏对种传病害的控制措施

种子健康检测未能够普及与应用

玉米种传病害的重要性

种子传播真菌120种,细菌和病毒多种许多是重要的病原菌:瘤黑粉病菌,疯顶病菌,霜霉病菌,

北方炭疽病菌,苗枯病菌,弯孢叶斑病菌,圆斑病菌,小

斑病菌,大斑病菌,黑束病菌,矮花叶病等

亚洲玉米螟东北春玉米区:2008-2013连续多年偏重到大发生(万亩)年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2008偏重-大发生偏重偏重2009偏重-大发生4060偏重

3450偏重2800中等-偏重

17202010大发生4300大发生3500偏重3650中等-偏重20142011大发生4730偏重4260偏重3084中等-偏重27652012偏重-大发生5923中等偏重4000偏重2000中等22482013中等偏重5824中等偏重4500偏重3000偏重2408

亚洲玉米螟黄淮海夏玉米区:每年3代,1、2代为害春玉米;2、3代为害夏玉米

常年发生1亿多亩(次)秸秆还田,秸秆存量少,春玉米面积小,越冬代集中在

少量春玉米上,偏轻或中等发生;2代总体中等偏轻,

局部中等近年来夏玉米穗期(3代)为害多为中等,局部偏重发生

除造成直接产量损失外,加重了穗腐病的发生

粘虫2012年暴发二、三代在东北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北部大面积发生三代在黑、吉、蒙、京、冀、津局部暴发成灾,对玉米生产造成很大影响,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关注,甚至引起国际上对粮食生产的担忧二代粘虫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区发生较重2013年局部较重

蚜虫2007:吉林等地严重发生2009:河南的新乡、南阳发生重2010:宁夏偏重发生;全国发生6679万亩。2011:东北、黄淮、西南中等发生,局部偏重,4000万亩2013:东北春玉米区的吉林和黑龙江局部发生较重局部发生重抽雄前后遇适宜气候条件易暴发;品种对蚜虫的抗性差

蓟马呈现加重趋势免耕直播玉米以及麦套玉米蓟马为害加重黄淮夏玉米区蓟马为害呈偏重或大发生局面2010:黄淮夏玉米区发生较重,严重地块虫

株率100%,被害植株呈鞭状2011:河北偏重至大发生,山东、河南等中

等,局部偏重,5935万亩

二点委夜蛾发生范围扩大2005:河北首次发现为害玉米幼苗2007:衡水200万亩,邢台50万亩

2008:河北南部局部较重;河南新乡发现

成虫,鹤壁等地局部严重

2009:河北隆尧,百株被害率20%-61%,

最高80%,最高单株有虫6头,虫口

密度12-24头/m2,平均17头/m2

2010:河北邢台、石家庄、衡水、沧州等

发生较重

2011:在黄淮夏玉米区6省暴发,北京零

星发生,3318万亩,被害株率10%以上的超1000万亩,毁种和补种

超过500万亩玉米病害的分布特点病害寄主:玉米环境:生态病原:群体

三大要素组合决定病害发生差异品种,生育期气候,生物数量,致病力

玉米生态区的气候差异决定了病害的不同52°N18°N冷凉,苗期常干旱,后期降温快炎热,中后期多雨寡照海拔高,冷凉,中后期多雨寡照日照强,温差大,降雨少,空气干燥高温高湿,多雨农田生态系差异(作物种类、种植方式)品种抗性差异(感/抗、多抗/广谱)年度气候差异(温度、湿度波动)

玉米生产的多样性决定各地病害类型

玉米生产方式影响病害的发生种类免耕夏直播技术推广秸秆还田面积扩大种衣剂应用苗期病害增加土传病害加重缺乏针对性密植:田间湿度地膜滴灌:土壤湿度垄改平/免耕:地温降低▲产量(kg/ha)

━品种类型━病害(1949-2007)OPVsSCVs无突出的病害NLB,SLBHSStR,ERCLS,RSB,GLS,NLBDCVsSR,CS,GLS,HS,StR,NLB,新单1号白单1号等

丹玉6号豫农704等丹玉13掖单2号等

沈单7号掖单4号等

农大108、豫玉22等

SCMV,HSMRDV郑单958鲁单981浚单20

CS,StR,SR,NLB

玉米品种影响病害发生种类

玉米类型多样性与病害多样性春玉米与夏玉米

生育期所面临的环境条件不同

病原菌发育与循环的条件不同普通玉米与鲜食玉米

抗性水平显著不同

长生育期的普通玉米面临更多的病害挑战

东北和华北春玉米区的重要病害广泛重要:丝黑穗病,大斑病,灰斑病,茎腐病局部重要:矮化病,弯孢叶斑病,纹枯病、北方炭疽病一般病害:圆斑病,普通锈病,鞘腐病普遍普遍吉>黑>辽普遍

夏玉米区的重要病害广泛重要:小斑病,茎腐病,瘤黑粉病,南方锈病,褐斑病局部重要:粗缩病,弯孢叶斑病,穗腐病一般病害:苗枯病,红叶病,细菌顶腐病,矮花叶病普遍普遍普遍鲁>皖>豫普遍广泛重要:纹枯病,灰斑病,大斑病,丝黑穗病,穗腐病局部重要:普通锈病,小斑病,圆斑病一般病害:褐斑病,瘤黑粉病普遍普遍川渝云贵西南普遍云贵普遍

西南和南方春玉米区重要病害甘、新普遍普遍甘新、宁、甘

西北春玉米区重要病害广泛重要:茎腐病局部重要:丝黑穗病,瘤黑粉病,穗腐病,矮花叶病,疯顶病一般病害:苗枯病,红叶病,细菌顶腐病玉米病害未来发生趋势

气传病害发生趋势叶斑病最具有暴发流行的风险,近年仍会大发生

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北方炭疽病7-8月多雨与温度将决定病害的流行程度

气象条件的分析可以预测病害发生程度短期内不可能完成抗病品种的重新布局

后期叶斑病防控需要新技术

气传病害病菌的变异

自2000年以来,许多单位对东北地区玉米大斑

病病菌小种的监测结果都表明,病菌小种组成

已经非常复杂,毒力强吉林:15个小种(苏前富等,2008)全国:16个小种(王玉萍等,2007)冀辽吉:10个小种(桂秀梅等,2003)东北:9个小种(赵辉等,2007)大斑病:病菌致病小种变异丰富省份小种类型吉林0、1、2、3、N、12、13、1N、2N、3N、123、12N、23N、123N黑龙江0、1、3、N、12、13、1N、3N辽宁1、N、23、1N、2N、123北京0、1、N、13、23、1N河北0、1、2、2N、3N天津0、1、N、13海南0、1广西1、13、123四川0、1、N、123N山西:8个小种:0、1、2、12、13、23、12N、123N(隗爽,2008)云南:6个小种:13、123、12N、13N、23N、123N(何泽民等,2009)贵州:4个小种:23N、123、13N、123N(何泽民等,2009)吉林:15个小种:0、1、2、3、12、13、1N、23、2N、3N、12N、

13N、123N、123、23N

(苏前富等,2008)小斑病菌:生理分化

以O小种为主,其它小种占10%-15%O小种中有致病力分化小斑病菌:病斑类型变化小斑病:病菌致病小种变异小种与病斑类型变化

小种1、小种2:圆形病斑

小种3:线条斑圆斑病:病菌致病小种不同黑龙江绥化Cercosporazeina玉米尾孢Cercosporazeae-maydis玉蜀黍尾孢北方有6个致病类型(王桂清,2008)灰斑病:病菌致病尾孢菌种的不同云南罗平南方锈病菌:生理分化鉴别寄主杂优群山东莱州河南南阳安徽宿州海南三亚齐319PBHRHRHRHRCN165PASHRRR中自01PBHRSHRMR丹340LRCMRHRRMRX178PBHRHRHRMR-S鲁9801SPTSMRMRHS掖478BSSSRMRRHS掖107BSSS

HRMRHSACB

土传病害发生趋势将快速上升为对玉米生产具有重大影响的病害

茎腐病、穗腐病、纹枯病、苗枯病、褐斑病、瘤黑粉病等年度是否大发生具有不确定性

病害发生程度将取决于降雨等环境因素实现有效控制需要时日

玉米品种培育方向、生产条件和方式改变的不可逆性

虫传病毒病害发生趋势发生面积将有所减小

蚜虫、灰飞虱的控制有助于减少传毒介体粗缩病将逐渐得到控制

越冬菌源地治理、耐病品种的利用将减轻病害的发生局地仍会暴发

外来带毒虫源较难控制,介体带毒率波动新的虫传病毒需要监控

南方地区的局部地方有发生

种传病害发生趋势对生产的危害严重度将升高

未得到关注,苗枯病、黑束病等会加重制种地区缺乏针对性控制措施

缺乏全面调查数据和强制性治理措施种子健康检验工作基本为“零”

需要利用5-10年的时间,了解玉米种子健康水平,制定检

测技术方案,开展商业种子的健康检测易混淆病害的特征性识别丝黑穗病发生部位:果穗和雄穗病斑特征:果穗短粗,近球形,无花丝,苞叶正常,但果穗组织已变为黑粉,残存丝状植物维管束组织瘤黑粉病发生部位:植株地上部组织病斑特征:产生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瘤状物,成熟后散出黑色粉末

丝黑穗病与瘤黑粉病的鉴别丝黑穗病:主要发生在果穗与雄穗特征:果穗短粗,苞叶存留,内部黑粉

夹丝状维管束瘤黑粉病:发生在各种组织上,外露特征:不规则瘤状,外有白色膜包裹小斑病发生部位:小斑病菌侵染玉米叶片、苞叶和叶鞘病斑特征:叶片上常见症状有3种:(1)典型症状:受叶脉限制,椭圆或近长方形,黄褐色,边缘深褐色,大小为10~15×3~4mm

(2)不受叶脉限制,多为椭圆形,灰褐色(3)小点状坏死斑,黄褐色,周围有褪绿晕圈灰斑病发生部位:病菌主要侵染玉米叶片、苞叶和叶鞘病斑特征:初期为浅褐色,逐渐变为灰色、灰褐色或黄褐色。病斑沿叶脉方向扩展并受叶脉限制,两端较平,呈长方形,大小为3~15×1~2mm。田间湿度高时,在病斑两面产生黑色霉层。在感病品种上病斑密集,常相连成片而造成叶片枯死

圆或近圆形或斑点状,深褐色,边缘有时不明显长形斑或圆形斑,灰褐色至深褐色灰斑病

小斑病与灰斑病的鉴别小斑病:主要在叶片上特征:多限于小叶脉间,典型为长圆发病环境:高温高湿灰斑病:主要在叶片上,茎秆可见特征:限于小叶脉间,典型为矩形发病环境:低温高湿(大斑病常发区)弯孢叶斑病发生部位:病菌侵染玉米叶片、苞叶和叶鞘病斑特征:圆形或椭圆形,中央黄白色,边缘褐色或有褪绿晕圈,有些品种仅为褪绿斑。病斑大小为1~2×2mm,

在一些品种上可达4~5×5~7mm。在感病品种上,

病斑密布全叶,相连成片,叶片枯死北方炭疽病发生部位:病菌侵染玉米叶片、苞叶和叶鞘病斑特征:圆形或椭圆形,中央白色,边缘黄色或有褪绿晕圈,在中脉可见褐色病斑。苞叶上病斑似眼状,中

央白色,周缘紫褐色。病斑大小为1~2×2mm。在感

病品种上,病斑密布全叶,相连成片,叶片枯死

北方炭疽病与弯孢叶斑病的鉴别北方炭疽病:叶片上黄白色小点,叶鞘和苞叶上褐色小点特征:叶片中脉有褐色小点,低温环境弯孢叶斑病:主要在叶片上,灰白小点。苞叶、茎秆可见不规则点块特征:叶片中脉无病斑,高温高湿环境普通锈病发生部位:发生在植株地上部的任何部位,以叶片为主病斑特征:在叶片上常产生长条状、略突出叶片表面的孢子堆,叶片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的粉末南方锈病病斑特征:叶片上散生黄色小斑点,逐渐隆起,圆形或椭圆形,黄褐色或红褐色。叶片表皮破裂后,散出大量金黄

色或橘红色粉状物,为病菌的夏孢子发生部位:发生在植株地上部的任何部位,以叶片为主

普通锈病与南方锈病的鉴别普通锈病:冷凉地区特征:孢子堆深褐色,长条状南方锈病:湿热地区特征:孢子堆金黄色或橘黄色,点状发生部位:主要发生在叶鞘、叶片和茎秆上病斑特征:叶鞘上病斑褐色小点,近圆形,直径约1mm;叶片上为黄褐色,叶片因大面积发病而干枯褐斑病

褐斑病与弯孢叶斑病的鉴别褐斑病:叶片上有大量透明黄斑点特征:中脉上为褐色斑点,后期茎秆上有分散的深褐色大斑点,苗期发病弯孢叶斑病:叶片上灰白小点特征:中脉无斑点,后期叶片发病矮花叶病发生部位:主要发生在叶片病斑特征:褪绿斑点。随植株长大,表现为典型的花叶状。有的品种叶片呈现脉间叶肉变黄,为条纹状粗缩病发生部位:植株地上部病斑特征:叶背叶脉上蜡泪状线条突起;叶色浓绿、宽厚,节间变粗、短缩而造成植株显著矮化。重病株不抽雄或雄穗无花粉,果穗畸形不结实或籽粒极少

矮花叶病与粗缩病的鉴别矮花叶病:叶片上有大量花点状褪绿特征:叶色变浅,均匀的花点褪绿,蚜传,

植株均匀矮化粗缩病:叶色浓绿,节间紧缩特征:茎秆粗壮,叶片背面叶脉呈现白

色凸起,灰飞虱传播一些值得警惕的新病害色二孢叶斑病2013年在云南德宏州发现在辽宁发现该致病菌引起大量玉米籽粒腐烂病原菌可引起叶斑病、籽粒腐烂,还可以引起茎腐病,因此

需要加强监控。一些值得警惕的新病害炭疽病玉米炭疽病既可以引起叶斑病,更引起茎腐病2013年在黑龙江局部发生炭疽茎腐病,应该关注引起叶斑病

的可能玉米病害防控策略

气传病害控制策略倡导选育抗性水平中等、兼抗多种病害的品种降低病害流行速度,减少病菌积累及时淘汰生产中的高感叶斑病品种

对病害大流行期发现的高感品种,及时退出生产根据气象测报,适时早期防控通过对病害发生环境条件的分析,提出防控预报后期病害的早期干预

大喇叭口后期及时施用高效内吸杀菌剂,延迟发病

土传病害控制策略选育抗病品种后期突发性的茎腐病主要依靠抗病品种控制

其他土传病害也应已选育抗病品种为重点及时淘汰生产中的高感类型品种

高感品种应及时退出生产,减少病菌的回田生物防治措施是对土传病害长久控制的重要途径改善和平衡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必要的农业措施有利于减轻病害

改善田间小气候,提高玉米抗病性

种传病害控制策略强化制种过程中对种传病害的控制

开展针对性的病害防治,提升种子健康水平种子收获后及时去除病穗,进行烘干与脱水

减少明显发病籽粒对健康籽粒的污染

控制病菌生长与扩展的环境条件播前进行有针对性的种子包衣处理

及时杀灭种子表面以及种胚内部的病菌

虫传病害控制策略传毒害虫的控制

越冬源的控制,春季一代的化学防控田间地头杂草的控制

减少虫子的寄主与繁殖基地调控玉米播期,减少虫子迁入玉米地高峰与玉米敏感期的重叠时间

病毒病有发病敏感期,控制敏感期与传毒期的重叠,可以

极大减轻病害抗病毒病品种选育局部地区需要抗病与耐病品种后期叶斑病防控研究进展

玉米叶斑病种类多,发生地域有别

玉米叶斑病主要发生在植株抽雄以后

玉米为高杆作物,背负式喷雾机械很难发挥作用

玉米为高密度作物,后期无法田间作业

玉米价值有限,多次用药失去生产意义

防控措施:抗病品种+农业防治

玉米叶斑病发生特点及产量损失小斑病、灰斑病、弯孢叶斑病、大斑病的侵染循环玉米叶斑病病残体量大病原菌量大,产生时期长

主要通过气流传播:病菌孢子小

发生具有生态地域性:温湿度

属于多循环病害:周期短

病菌在玉米残体上越冬:量大

田间药剂控制难:后期病害

小斑病:5-7d弯孢叶斑病:5-7d大斑病:10-14d灰斑病:15-20d玉米叶斑病流行的基本特征

大斑病:30%-50%(US,1950s)

98%(India,2007)

5%-20%(中国)灰斑病:11%-69%-100%小斑病:5%-20%-90%(US,1970s)

北方炭疽病:50%

常见叶斑病引起的生产损失南方锈病:8%-10%-45%

2008年,云南,灰斑病喇叭口期药土灌心,何月秋教授

2009年,第二版“玉米病虫害田间鉴别手册”

2010年,准备“十二五”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工作

2011年,研究室重点任务:玉米后期叶斑病发生规律

及控制前移技术

2011-2013年,试验阶段

2014-2015年,示范与推广叶斑病防控前移技术的提出

田间试点:东北、黄淮海、西南、西北、东南

药剂筛选:十余种,目标为内吸性好,有效期长

试验规模:小区→5-10亩→100亩

生产影响逐渐加大

2011年以来研究进展2013年叶斑病控制前移技术试验与示范大斑病、灰斑病防控点10个

吉林:公主岭、农安、扶余黑龙江:黑河山西:忻州四川:南充云南:芒市、曲靖贵州:遵义湖北:恩施小斑病、南方锈病防控点4个

河北:滦县河南:西平广西:南宁广东:阳春复合型杀菌剂4种:阿米妙收(嘧菌酯+苯醚甲环唑)丁香·戊唑醇+嘧菌酯

(丁香菌酯+戊唑醇+嘧菌酯)

扬彩(丙环.嘧菌酯)

苯甲丙环唑(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单剂型杀菌剂5种:

25%丙环唑乳油嘧菌酯悬浮剂(阿米西达)10%苯醚甲环唑乳油43%戊唑醇悬浮剂

甲基硫菌灵悬浮剂田间防治效果(1)药剂病害施药次数防效挽回产量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大斑病-吉333.8%~84.0%12.5%~55.1%丁香•戊唑醇+嘧菌酯大斑病-吉328.4%~82.5%5.4%~63.4%丙环•嘧菌酯大斑病-云126.7%~54.8%1.7%~14.6%丙环•嘧菌酯灰斑病-云鄂149.8%~75.8%丙环•嘧菌酯南方锈病-桂146.8%24.4%苯甲丙环唑小斑病-粤226.1%~64.1%9.4%~35.6%田间防治效果(2)药剂病害施药次数防效挽回产量备注丙环唑大斑病-吉330.2%~83.1%-10.1%~56.2%药害丙环唑大斑病-黑1发病率降75%,发病推迟,平均病级减低1级2.4%

丙环唑大斑病-晋1~2大斑病病级降低12.1%,病斑小1cm多12.3%~15.5%

丙环唑小斑病-冀1~226.7%~56.6%嘧菌酯大斑病-云139.5%~66.7%0.1%~6.4%

嘧菌酯灰斑病-云鄂147.6%~78.4%

嘧菌酯南方锈病-粤162.5%1.3%

嘧菌酯小斑病-粤232.6%~76.1%16.1%~16.5%

药剂病害施药次数防效挽回产量苯醚甲环唑南方锈病、小斑病-豫1小斑病病级降低20.7%,锈病病级降低7.3%4.8%苯醚甲环唑小斑病-冀1~226.1%~64.1%-0.7%~0.3%苯醚甲环唑大斑病-晋1~2大斑病病级降低15.5%,病斑略小25.7%~29.4%戊唑醇小斑病-冀1~253.3%-0.3%~-0.1%戊唑醇大斑病-晋1~2大斑病病级降低5.5%,病斑小近1cm18.6%~33.4%甲基硫菌灵大斑病-云138.4%~53.3%1.3%~13.3%甲基硫菌灵灰斑病-云鄂140.0%~48.1%甲基硫菌灵南方锈病-桂122.9%18.0%田间防治效果(3)2012年田间防控试验药剂病株率%平均病级病斑长度(mm)发病部位阿米西达(嘧菌酯)42/1001.869.50上22,中22,下15全株发病2中上/中下发病12空白对照62/1002.528.45上31,中38,下35全株发病12中上/中下发病19用药后,病害发生程度明显减轻,发病株率减少32%,平均病级减低26.2%(表明病斑数量降低),全株发病类型植株数量明显下降黑龙江黑河点大斑病防控效果(品种:德美亚1号-感大斑病)药剂小斑病级别南方锈病级别控病效果阿米西达(嘧菌酯)2.104.40小斑病减轻27%,锈病减轻10.6%,增产6.3%吡唑嘧菌酯1.904.50病害发生程度降低:小斑病减轻3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