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下期模拟考试九年级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在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信息。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2.选择题部分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均无效。4.保持答题卡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的或是符合题意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48分)1.下图为故宫《良渚大展》中展出的“琮王”,为良渚玉琮之首。约1000年以后,在良渚1000多公里以外的古蜀金沙,也有一件与良渚文化“同宗同源”的十节玉琮。对此现象解释较为合理的是我国古代A.中原文化遥遥领先B.经济文化交流互鉴C.长江文化辐射全国D.南北文化高度统一2.战国时,秦国工匠们充分利用自然特点,用当地盛产的廉价木料、竹子、鹅卵石做材料,使都江堰成为以无坝引水为特征一座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主要体现了A.铁器的推广应用B.秦国国力的强大C.商鞅变法的影响D.劳动人民的智慧3.下表显示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大举措,由此可知,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A.地方监察制度的加强B.选官制度的创立完善C.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D.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4.据《梦溪笔谈》记载:毕昇使用胶泥刻制活字,“火烧令坚”后用于印刷。然而,现代有人认为普通黏土烧制的泥活字容易破碎,不能用于印书。中国科技大学通过实验证明,使用黏土制字,经高温焙烧后的成品坚固适用,印样字迹清楚。由此可见A.年代久远的史料都难采信B.史料记载均需通过实践检验C.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D.方法互证可以验证史料信度5.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创作面世并广泛传播;戏曲艺术推陈出新,国粹京剧逐渐形成并流传四方。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文化专制的削弱B.商品经济的发展C.君主专制的加强D.闭关锁国的推行6.利用大事年表归纳史实,提炼研究主题,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大事年表体现的主题是元明清时期A.反抗侵略的斗争B.边疆地区民族关系缓和与发展C.边疆的制度管理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7.洋务派认识到派使节出国可以加强对外国的了解,因此他们“拟奏请派员前往各国”。出于兴办洋务与沟通列强的需要,清政府开始着手派驻使节。这一举措A.实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接轨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打击了西方列强的在华势力D.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8.观察下列图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A.民族工业陷入绝境B.外资经济遥遥领先C.洋务运动宣告失败D.自然经济解体加速9.下图是1917-1920年部分历史事件,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A.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C.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D.提高工人阶级的地位10.《百年中国》解说词: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虽然不是一个世纪的起点,但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材料中“新时代的开始”意味着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中国开启思想文化新时代11.1924年,共产党员罗汉等人在海南创办农工职业学校。学校开设栽培、染织、雕刻等课程,并介绍共产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由此可知,该学校的创办主要是为了A.立农务本,学以致用B.实业救国,富裕海岛C.普及教育,发达文化D.扶助农工,唤醒民众12.抗日战争时期,一批具有普及读物性质的著作得以大量出版,且流传极广,如吕思勉的《中华民族演进史》、郭维屏的《中华民族发展史》等,这些著作的标题和内容里大量使用了“中华民族”概念。这说明当时A.中华民族观念认同程度加深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扩大C.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D.中国民族学研究受西方影响九年级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13.1937年至1944年夏,八路军、新四军以不足全中国抗日兵力6.7%的力量,抗击了45.9%的侵华日军,毙伤了110万的日伪军。材料表明A.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B.正面战场取得了巨大胜利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初步形成D.中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B.协商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C.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D.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15.数据分析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数据变化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私有经济完全消失殆尽B.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高C.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升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16.下表为《人民日报》社论高频词的统计分析。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始终A.在建设中遵循客观经济规律B.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C.把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手段D.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17.下表为世界古代文明的概况。由此可知,世界古代文明A.濒临大河、农耕为主B.宗教主导、相互交融C.文字多样、交流频繁D.丰富多彩、多元发展18.14-17世纪,欧洲男女服装都流行使用填充物,以突出显示男性的威武、雄伟和女性的曲线美。影响这一服装设计风格的主要史实是A.租地农场建立B.文艺复兴运动C.新航路的开辟D.工业革命开展19.《英国通史》中写道,过去以天为价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据此可知,工业革命A.提高了生产效率B.改变了生活习惯C.拉大了贫富差距D.改善了生活质量20.第一国际时期,只有一个社会主义政党,有党员1万多名。从第二国际建立到一战爆发前,参加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政党有30多个,党员356万余名,遍布欧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上述变化表明A.国际工人运动范围与规模扩大B.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完全确立C.一战推动了工人运动快速发展D.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21.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1914年欧洲陷入一场令人备受折磨的致命战争。战争消耗掉欧洲大量的财富,夺去数以万计欧洲年轻人的生命。”作者认为这场战争A.促进亚非拉民族觉醒B.目的是进一步瓜分世界C.引发世界性经济危机D.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灾难22.下列漫画中,罗斯福和丘吉尔各手持一根魔术棒,庆祝新生儿的诞生。墙上画像中的斯大林和蒋介石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该漫画作为史料,可用于研究A.萨拉热窝事件的影响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C.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D.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23.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次讲话中说:“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这表明A.美国已不再是资本主义世界霸主B.当时世界已经形成了多极化格局C.美苏关系由激烈对抗走向了缓和D.美苏两极格局受到了强有力冲击24.欧亚大陆战火重燃,局势持续紧张,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军备竞赛阴霾不散;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肆虐:全球气候治理紧迫性凸显,绿色低碳转型任重道远。面对这些问题需要A.反对战争、争取和平B.顺应政治格局多极化C.民族独立、外争主权D.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第25题20分,第26题12分,第27题20分)25.(20分)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是世界文化的宝库。【走进先秦典籍感受思想的魅力】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留下了非常宝贵的学术典籍,如下图所示:——根据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整理(1)典籍是思想的载体,请分别写出A、B、C对应的思想主张。(3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历史现象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4分)【走进明代典籍感悟科技的力量】材料二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科技典籍的特点(4分),并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2分)【走进古代典籍传承传统文化】材料三《本草纲目》这部伟大的著作,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先后被译成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方法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摘编自程佩《剧说杏林》(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本草纲目》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钱乘旦、杨豫、陈晓律《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目录(部分)【回顾史事】(1)英国摆脱封建专制统治的标志是①,美国独立的标志是②:俄国通过③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苏联模式确立的标志④。(4分)【观点论述】(2)围绕目录主题,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8分)27.(20分)蔗糖在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蔗糖的历史】材料一中国植蔗、用糖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用糖记载,《千金要方》《外台秋要》等本草类医书,较早描述了甘蔗、蔗糖(石蜜)的药用功效。7一16世纪,糖品在药用之外多为高僧、皇族、大臣等上层社会群体所消费。清中期后,糖品消费明显增长,逐渐进入日常生活中,消费群体亦由上层王公贵族扩大到下层普通民众,初步实现了“商品化”及“庶民化”,这是中国糖品消费的重要转折时期。——摘编自赵国壮《论中国糖业经济的“明清变革”》(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糖业经济的变化。(4分)【蔗糖与战争】材料二甲午战争后,中国糖业由盛转表,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同洋糖进行抗争。1898年,户部建议江西等“种蔗之地,广植丰收,购机制造,则岁增之利无算”。1909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预备回国后正式成立公司,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罢。1929年,中国企业家发起国糖保护运动,国民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家经营特权,并修改关税,保护原料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