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讲义:第九章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_第1页
合同法讲义:第九章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_第2页
合同法讲义:第九章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_第3页
合同法讲义:第九章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_第4页
合同法讲义:第九章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合同解除第三节清偿第四节抵销第五节提存第六节免除第七节混同第一节概述一、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概念1、概念: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指合同之债之关系客观地失其存在。2、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意义:1)合同权利义务终止与合同的效力停止不同。2)债之消灭与债之变更不同。3)债权与物权。在物权其物已在权利人支配之下,而在债权,则以将来支配其物为目的。故物权为静止的,债权为活动的,物权为目的,债权为方法。债权在经济上以自己消灭,而获物权为目的。故债权通常之目的在于其消灭。第一节概述3、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原因债之消灭的原因,从消灭的理由看,其一为基于当事人意思而消灭。如免除。其二为基于目的消灭而消灭。目的消灭又分为目的达到与给付不能。A9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一)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二)合同解除;(三)债务相互抵销;(四)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五)债权人免除债务;第一节概述(六)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七)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根据上述规定,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分为以下几类:1)、因合同的目的消灭而消灭1、合同的目的因达到而消灭,如清偿、担保权的实现。2、因合同的目的不能达到(给付不能)而消灭,如不可抗力,与人身不可分离的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而消灭(委托合同、劳动合同等)。2)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消灭。如免除、解除。3)因无实现或请求的必要而消灭。如抵销、混同。第一节概述4)因作为合同基础的法律行为被撤销而消灭。5)基于法律规定而消灭。4、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效力合同权利义务终止除消灭原债权债务关系外,还发生以下效力:1)从权利和从义务一并消灭。2)负债字据的返还、涂销或消灭事由的记入。3)在合同当事人之间发生后合同义务。A92: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第二节合同解除一、合同解除的概念1、概念:合同解除,指合同当事人一方,因法律上或合同上解除权之行使而使合同效力溯及地消灭的一方的意思表示。其解除权基于法律之规定的,称之为法定解除;解除权基于合同之约定的,称之为约定解除。2、合同解除的法律性质1)合同解除是以有效成立的合同为标的。1、合同法设置合同解除制度的目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如下矛盾:合同有效成立之后,由于主客观情况的变化,使合同的履行成为不必要或者不可能,如果再让合同继续发生法律效力,约束当事人双方,则对当事人一方或第二节合同解除双方有害无益,此时只有允许当事人解除合同,或者赋予法院适用情事变更原则的权力,才能解决此一矛盾。2、合同解除制度与合同无效、合同撤销、适当履行、撤回制度、情事变更等之间的区别。2)合同解除必须具备解除的条件。1、一般法定解除条件,适用于一切合同,如A94之规定。2、特殊法定解除条件,仅分别适用于各特别合同,如A148仅适用于买卖合同,A219、A227仅适用于租赁合同。3)合同解除原则上必须有解除行为。1、当事人双方协商同意。2、解除权人一方发出解除的意思表示。4)合同解除的效果是使合同关系消灭。第二节合同解除二、合同解除的种类合同法上规定了合同解除的三种情形,即约定解除、约定的解除条件成就和法定解除。1、约定解除约定解除,指双方当事人经协商,就消灭合同的效力达成合意,从而使合同的权利义务消灭的双方意思表示。约定解除亦称解除合同或反对合同。A93-1: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第二节合同解除1)合意解除的方式1、以第二个合同解除第一个合同,使合同的效力溯及地消灭。2、依第二个合同先使发生解除权,再依此解除权之行使解除合同。2)合意解除可以就合同之全部或一部为之。3)反对合同与免除合同的区别1、反对合同使债权发生原因的合同消灭;免除合同仅使债权消灭。2、免除合同仅能于债务履行前为之,反对合同于债务履行后亦可为之。第二节合同解除2、约定的解除条件成就A93-2: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1)注意约定的解除条件成就与A45规定的合同所附解除条件之间的区别:1、条件的性质不同。附解除条件的合同的条件,是当事人于订立合同时所不能确定其能否发生的客观事实,是当事人意志以外的事实;而约定的解除条件,可以是当事人的行为,甚至可以是当事人有意识的行为。2、条件成就时的后果不同。附解除条件的合同,在条件成就时,合同失效;约定的解除条件,在条件成就时,当事人一方获得解除权。第二节合同解除3、附解除条件的合同,在条件成就时发生的合同失效,原则上没有溯及力;而约定的解除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行使解除权,其解除的效力可能有溯及力。2)关于合同解除条件的约定须注意的几点:1、解除条件的约定必须合法。2、约定解除条件时,不能显失公平。3、应当约定解除条件的行使期限。4、应当约定合同解除后的效果,如补救措施、损害赔偿标准等。3、法定解除法定解除,是指在发生法律规定的情形时,一方当事人可以单方意思表示解除合同的情形。第二节合同解除A9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依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的期限内仍未履行;(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第二节合同解除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给付不能)1、不可抗力:A117-2:本法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2、因不可抗力解除合同的构成要件:M1:须有不可抗力事实之发生。M2:须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1)合同上之主债务为给付不能。

2)附随的债务给付不能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的目的。

3)部分给付不能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的目的。

4)迟延给付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的目的。M3:履行期届至前,其给付不能已确定者,债权人无须至履行期届至,可直接取得解除权,并行使之。第二节合同解除2)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预期违约)。此种情况解除权成立之构成要件为:M1:须因债务人之故意或过失。M2:须债务人拒绝行为违法。M3:须债务人之给付为可能(如为不能,则为给付不能的问题)。M4:债务人拒绝履行时,债权人是否须催告后才能行使解除权。1、催告前之拒绝履行:债权人于催告前,债务人所为之拒绝履行,无论其于履行期前或于履行期后为之,应无差别。第二节合同解除债务人于催告前为履行拒绝时,债权人是否因为催告,有三种观点:1)催告必要说:债权人必须尽催告之义务。2)催告不要说:债务人明确不履行时,仍要债权人尽催告之义务,则对债权人要求过严,且无意义。3)折衷说:履行迟延后(履行期届至后)为履行拒绝者,自其时即发生解除权;在履行期前为履行拒绝者,至履行期届至陷于迟延时,始发生解除权。2、催告后之履行拒绝。债权人基于债务人不履行,定相当期限为催告,债务人于催告期限届满前为履行拒绝时,债权人得径行解除合同。第二节合同解除3)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的期限内仍未履行(给付迟延)。此种情况属非定期合同行为,其解除权成立之要件为:M1:须无主要债务之履行。1、债务,在双务合同,指具有对价关系之债务。2、附随债务,以不能达合同之目的为限。3、一部迟延,以不能达合同之目的为限。M2:须债权人定相当期限催告履行。1、履行之催告。为请求债务人给付之意思通知。如“不于期限内为履行即解除合同”(催告、解除、警告)2、债权人所定之期限,应为合理。第二节合同解除3、履行期届至前,是否可催告。履行期届至前债权人得为有效之催告,只是期限之计算,不是自催告之时起算,而是自履行期限届至时起算。含有附生效条件之催告的性质。M3:须于催告所定之期限内不履行。1、在双务合同,债务人有同时履行抗辩权时,债权人未为履行而催告相对人之履行,不得取得解除权。2、债权人基于给付迟延取得解除权后,债务人能否为给付之提出?3、债务人于催告期内为部分之给付,债权人得否拒绝受领?4、债权人若于催告期内,受领债务人部分之给付,是否仍享有解除权?第二节合同解除

4)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1、定期行为:指依合同性质或当事人之意思表示,非于一定时期为给付,不能达到合同之目的。定期行为分为绝对的定期行为与相对的定期行为。1)绝对的定期行为:依合同之性质非于一定时期为给付不能达到合同之目的。2)相对的定期行为:依当事人之意思表示非于一定时期为给付不能达到合同之目的。2、定期行为解除权发生要件:M1:不履行须因可归责于债务人之事由。(然当事人特约定虽无过失,亦成立解除权,该约定有效)第二节合同解除在定期行为之双务合同,双方当事人均有同时履行抗辩权,双方均未为给付而经过履行期时,则双方均未取得解除权。M2:须于履行期未依债之本旨为给付。M3:定期行为之合同,亦可基于通常之给付不能或给付迟延发生解除权。1)给付不能,依给付不能条件行使解除权。2)通常的给付迟延。按第三种情况,催告后有解除权。M4:不能达到合同目的。2、其他违约行为(不完全给付)。M1:须债务人有不完全给付。M2:须其不完全给付系因可归责于债务人之事由。M3:因不完全给付致使不能达到合同的目的。第二节合同解除5)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这是一个兜底条款,其他条款包含:1、合同法总则中的其他规定,如不安抗辩中的合同解除权。2、合同法分则中的规定,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中的规定。3、将来规定。6)情事变更因情势变更而解除合同的要件为:M1:情事变更,须非当事人所预见或可得预见。M2:情势变更,须非基于可归责于当事人之事由。第二节合同解除M3:须因情事变更自合同目的观之,依诚实信用原则有成立解除权之急迫需要。M4:须主张之一方对他方先请求对待给付之变更,于相对人拒绝变更之请求时,使得解除合同。第二节合同解除三、解除权的性质及移转性1、解除权之性质解除权,为因解除权者之一方意思表示而使合同之效力溯及地消灭之权利,故为形成权。1)解除权成立时的附从性:解除权因合同关系或债之关系的成立而成立,在合同无效或被撤销时,解除权亦自始不成立。2)解除权消灭的非附从性:解除权不因合同或债权关系因清偿、抵销、免除而消灭。3)解除权与请求权的区别?第二节合同解除2、解除权之移转性1)解除权为合同关系或债权关系的从权利,故不得就解除权为标的进行让与。2)解除权虽不能让与,但得授权他人行使之,故当事人订立解除权让与之合同,可视为关于解除权行使之代理授与合同。3)在合同概括移转情形,解除权当然移转。4)在合同债权债务部分让与情况,并不当然移转,视其情况而为移转、不移转或共同行使。第二节合同解除四、解除权之行使依合同法之规定,虽有解除之原因,并不当然发生解除之效力,惟发生解除权;因解除权之行使,始发生合同溯及的或向后的消灭。1、解除权人得行使解除权者,为解除权人或其代理人。包括:一方或双方之当事人、合同之承继人、继承人、公司债受让人、破产管理人等。2、解除权行使之相对人当事人一方解除合同,应对合同当事人之他方,即相对人为之。相对人包括:第二节合同解除本人及代理人、相对人地位之承继人、同一债务之连带债务人应同为解除权行使之相对人、但为第三人之合同的第三人,非合同之当事人,故不为合同解除之相对人。3、解除权行使之方法1)解除权之行使,应向他方当事人以意思表示为之。2)解除权之行使,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解除合同的通知到达对方当事人时,合同解除。A96-1:当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第九十四条的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第二节合同解除3)自批准、登记时合同解除。A96-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解除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4)解除权之意思表示,为不要式,得于裁判上或裁判外为之。在裁判上得依诉状、答辩状送达于相对人,或依口头辩论上攻击或防御之方法为之。此时解除为诉讼行为,同时为法律行为。但当事人行使解除权有约定者,应依约定之方式。法定解除权之行使,亦可依约定之方式。5)解除之意思表示,可为明示或默示的方式为之。第二节合同解除6)解除之意思表示,无须明示其解除权发生之原因,虽有错误原因之附加,不妨碍其意思表示之有效。7)解除以意思表示为之。解除权人基于合同已由相对人受有给付,无须与解除之意思表示同时返还。但当事人有约定或法律有规定者除外。4、解除之意思表示是否得附条件或期限1)意思表示附解除条件,非有相对人之同意,应不许附之。因一旦解除之效力发生,合同之效力溯及地消灭,并产生恢复原状义务后,应不许再恢复合同效力。2)意思表示附生效条件,除使相对人蒙受不利益或相对人无法确定其期限者,原则上应许附之。第二节合同解除5、解除权的行使期限A95: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1)法定或约定的期限。2)经对方催告后的合理期限内。第二节合同解除6、解除权行使不可分之原则合同当事人之一方有数人时,其给付可分者,其各人就其各部分为解除或受解除,并无不可。然如此,则不免发生复杂之法律关系,而且多与当事人意思不合。民法为实际上之便利,于当事人一方有数人时,解除应由其全体或向全体为之。此即为解除权行使不可分之原则。1)适用范围:就一个合同,当事人之一方有数人时,可适用不可分之原则。其次,基于合同所发生之债务为可分债务或不可分债务,为连带债务或其他债务,在所不问。再次,当事人之一方不独自始为数人,其后成为数人时,亦有适用(如继承)。第二节合同解除2)当事人之一方有数人时之解除权行使之方法:此时解除之意思表示,以由全体或对全体为之为已足,不必共同的同时为之。3)解除与其他合同消灭之并存:多数当事人中之一人依解除之意思表示,其他人或依反对合同或依撤销或依解除条件之成就,可得协同地使合同溯及地消灭。4)当事人一方有数人合同之一部解除:有数人当事人共同之一部不履行时,与当事人双方各为一人之一部不履行并无差别,不会引起法律关系复杂化,故就数人之当事人或相对人,应解为得发生一部解除权。第二节合同解除5)多数当事人之内部关系:当事人之一方有数人时,其数当事人所取得之解除权,应解释为数人之准共有。6)解除权行使不可分原则之类推适用:此原则可类推适用于反对合同,故于合意解除合同时,须有全体间之合意,仅与其中一人或数人之合意,不得为解除。第二节合同解除7、解除权消灭不可分之原则1)不可分说:当事人之一方有数人时,解除权就当事人之一人消灭者,就其他人亦消灭,此即为解除权消灭不可分之原则。依此,不问解除权人为数人或相对人为数人,均有适用。2)相对可分说(史尚宽):解除权消灭是否可分,依给付性质不同而加以区别,如债权债务为可分者,应解释为解除权消灭亦为可分;如债权债务为不可分者,则应解释为解除权消灭亦不可分。第二节合同解除五、解除之效力合同解除导致合同消灭,但如何消灭,是溯及既往还是仅向将来消灭?合同消灭时,已经履行的债务如何处理?合同解除是否影响损害赔偿?这就是合同解除的效力问题。

1、合同解除与溯及力合同解除有溯及力:是指解除使合同关系溯及既往地消灭,即合同如同自始未成立。合同解除无溯及力:是指合同解除仅仅使合同关系向将来消灭,解除之前的合同关系仍然有效。第二节合同解除我国合同法对合同解除是否有溯及力,法律尚无明确而系统的规定,学说界有三说,即有溯及力、无溯及力、依合同之性质以决定有无溯及力。但依A97之规定,应解为有溯及力。1)非继续性合同的解除原则上有溯及力。2)继续性合同的解除原则上无溯及力。2、合同解除与恢复原状A97: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第二节合同解除1)恢复原状义务之性质1、不当得利说。2、法律所规定之特殊义务说。※分析:以不当得利制度,以使受益人返还不当利益为目的,常以受益人之利益或财产状态(现存利益)为准据,以定返还义务之范围。而在解除之恢复原状义务则以恢复给付之原状为目的,常以权利人损失或财产状态为准据,以定其范围,相对人因给付受有利益与否,在所不问。故以法律所规定之特殊义务说为妥。2)恢复原状之内容1、尚无债务之履行时,当事人间当然恢复原状。第二节合同解除2、债务已经履行的,应返还合同解除时给付人所应有之利益。1)由他方所受领的给付物,应返还之。2)受领之给付为金钱者,应附加自受领时起之利息偿还之。3)受领之给付为劳务或为物之使用者,应依受领时之价格,依金钱返还之。4)受领之给付物有孳息者,应返还之。5)就返还之物已支出必要或有益之费用,得于他方受返还时所得利益之限度内,请求其偿还。6)应返还之物有毁损灭失或因其他事由致不能返还者,应变价偿还。第二节合同解除3、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1)合同解除后损害赔偿请求权之性质解除权之行使,不妨碍损害赔偿之请求。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之关系,有三种立法例:1、选择主义:即债权人得就合同解除或请求债务不履行之损害赔偿,择一行使之(德国民法)。2、合同解除及因合同消灭之损害赔偿之两立主义:即债权人得就合同解除及因合同消灭所生之消极的合同上之损害赔偿,合并请求。3、合同解除及债务不履行损害赔偿之两立主义:即债权人得与合同解除同时请求债务不履行之损害赔偿。第二节合同解除4、我国合同法A97规定,当事人于解除合同后,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此处之损失应为:基于债务不履行之损害赔偿。其理由为:1)自文字解释而言,本条规定解除权之行使不妨碍损害赔偿之请求,可认为基于其他原因既已成立之损害赔偿请求权,不因合同解除而失其存在。2)解除合同的恢复原状请求权,系以给付之返还为内容,其解除前债权人因相对人债务不履行所生损害之除去,并不包括在内。如此损害,解除后应如何处理,A97之最后即为解决此问题而为规定。因合同解除之效力,并无使债权关系全部消灭之必要,在损害赔偿请求权范围内,合同之效力不妨视为依然继续。合同之解除,不仅第二节合同解除当事人负恢复原状之义务,并使得请求债务履行上之一切利益。故合同解除后之损害赔偿请求权,为基于债务不履行之请求权。2)损害赔偿的情形1、协议解除与损害赔偿:有约定依约定,无约定,彼此赔偿对方所受损失。2、不可抗力解除合同与损害赔偿:在免责范围内不负赔偿责任,但因迟延履行发生不可抗力,应付损害赔偿责任。3、违约解除与损害赔偿:赔偿损失的范围原则上包含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第三节清偿一、清偿之概念及性质1、清偿之概念:清偿,指依债务之本旨而实现债务标的之给付之行为,债权因达其目的而消灭。清偿与履行意义相同,自债权效力而言,为履行。自债权消灭而言,为清偿。A91第一项: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2、清偿之性质1)法律行为说:认为清偿须有清偿的意思。此意思为债务消灭之意思,属于所谓效力意思。分为三种:第三节清偿1、单独行为说:谓惟须债务人之清偿意思。2、合同说:在有债务人之清偿意思时,并须有债权人受领之意思。3、合同或单独行为说:认为给付须债权人受领者,为合同。否则为单独行为。如不作为债务、单纯服劳务之债务。2)非法律行为说:此说认为,清偿无须清偿意思,故为非法律行为。但有认为是单纯事实行为、有认为是准法律行为、有认为需债权人协力之清偿为准法律行为,否则为事实行为。3)折中说:分三种观点:第三节清偿1、给付行为为法律行为时,清偿亦为法律行为。给付行为为事实行为时,清偿行为亦为事实行为。2、给付之实行需债权人之承诺者,为须有债务人清偿意思之单独行为,否则为事实行为。在以上三说中,以非法律行为说可资采用。然清偿为生私法上效力之适法行为,应为准法律的行为,故关于法律行为之规定不当然适用于清偿,但在其清偿性质所许范围内,准用关于法律行为之规定。如:1、关于行为能力,只在实现给付以法律行为为必要时,始有适用。2、代理,在给付行为为法律行为时,始有代理之适用。第三节清偿二、清偿之种类清偿依清偿人给付之内容及清偿之方式分为:1、债务人之清偿与第三人之清偿。2、普通之清偿与代物清偿及为清偿之给付。1)代物清偿:指得债权人之承诺为他种给付,以代替所负担之给付,与清偿有同一之效力。2)为清偿之给付:亦称间接给付,谓因清偿债务而对于债务人负担债务,原债务与新债务并存,因其中一个债务之履行而消灭。3、单纯之清偿与附保留之清偿。第三节清偿1)附保留之清偿:指债务人表示对于债之存在有怀疑,而以债之存在为条件为给付,或一面否认债务之存在,一面为给付。1、表示就债务之存在有怀疑,以债务之存在为条件而为给付者,乃系以债务之存在为生效条件之清偿意思表示。则债权人虽受领如此清偿而清偿效力不确定,债权人不能证明债务之存在时,应按不当得利返还。然清偿为非法律行为时,则当然为有效之清偿,于债权人受领时,发生清偿的效力。2、一面否认债务之存在,一面为清偿,实为未表示清偿意思而为清偿行为,在以清偿无须清偿意思时,为有效之清偿。2、单纯之清偿:未附上述保留之清偿为单纯之清偿。第三节清偿三、受领清偿人清偿须向有受领权的人为之,并经其受领后,始发生清偿之效力。受领清偿人为债权人或其他有受领权人。1、债权人债权人为当然有受领清偿之权,但下列情况例外:1)债权人之债权经强制执行,禁止向债权人为清偿。2)债权人受破产宣告时,对于应属破产企业之财产丧失其管理及处分权。3)债权人为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人,其给付行为为法律行为时,须有行为能力。第三节清偿2、其他有受领权人1)债权人之代理人。2)收据之持有人。3)破产财产管理人。4)行使代位权的债权人。5)债权人与债务人约定受领清偿的第三人。6)经债权人认可或受领后取得债权的人。第三节清偿四、清偿人1、债务人。连带债务人、不可分债务人、保证债务人均包括在内。2、债务人之代理人。3、第三人。第三人清偿之有效要件:M1:须依债之性质可由第三人为清偿。M2:须当事人间无不许第三人为清偿之约定。M3:须债权人不得拒绝其清偿,或未因债务人之异议而拒绝其清偿。M4:第三人清偿之有效,须以为债务人之意思为之。第三节清偿五、清偿之要件清偿,须依债之本旨向债权人或其他有受领权人为清偿。如何清偿,为依债务本旨之清偿,应依该债权之目的、法律规定、习惯及诚信原则,以决定之。1、清偿标的:清偿之标的应合债之本旨,关于部分履行、迟延履行等见合同履行。2、代物清偿:债权人受领他种给付以代原定给付,而使合同关系消灭,为代物清偿。1)代物清偿之性质1、双务合同中的买卖或互易说。2、履行更改说(法国学者)。第三节清偿3、要物并有偿的合同(德国)。2)代物清偿的要件:M1:须原有合同债权债务存在。M2:须以他种给付代替原定之给付。M3:须有当事人之间的合意。3)代物清偿的效力1、合同关系消灭,债权的从权利也随之消灭。2、原债务因有偿合同发生的,清偿人应保证代替给付不具有权利上或品质之瑕疵。第三节清偿2、清偿地(履行地)3、清偿期(履行期间)4、清偿费用1)有法定或约定的,依法定或约定。2)无法定或约定的,由债务人承担。但债权人变更住所或受领迟延的,其增加部分由债权人承担。5、清偿抵充:指债务人对债权人负担数宗同种债务,而债务人的履行不足清偿全部债务时,确定其履行抵充何种债务的规则。1)清偿抵充的要件:第三节清偿M1:须债务人对同一债权人负担数宗债务。M2:须数宗债务种类相同。M3:须债务人的清偿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2)清偿抵充的确定方法1、约定抵充。2、清偿人指定抵充。3、法定抵充。1)有已届清偿期的债务,应尽先抵充。2)均已届清偿期或未届清偿期的,以无担保或最少担保者,应尽先抵充。3)债务人因清偿获益相等而清偿期均相同者,各按比例清偿一部。第四节抵销一、抵销的概念及性质1、概念:抵销,是指二人互负债务而其给付种类相同,得以其债务与他方之债务,按对等数额使其相互消灭之意思表示。广义的抵销包括法律上之抵销与合同上之抵销。1)法律上之抵销:指具备法律所规定要件时,依当事人一方之意思表示所为之抵销。其依一方之意思表示,使双方之债权按对等数额而消灭之权利,谓之抵销权。抵销权为债权之从权利。2)合同上之抵销:指依当事人合意所为之抵销。第四节抵销2、抵销权之性质:单独行为、特别清偿、代物清偿等。3、抵销的作用1)便利当事人。2)担保。A99:当事人互负到期债务,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抵销,但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合同性质不得抵销的除外。当事人主张抵销的,应当通知对方。通知自到达对方时生效。抵销不得附条件或者期限。第四节抵销二、法定抵销1、法定抵销的要件:M1:须二人互负债务、互享债权。1、双方的债权债务均须合法存在。2、债权债务发生的原因行为不成立或无效时,其债权不能有效存在,不能抵销;原因行为为可撤销时,分情形而论。3、附条件之债权的抵销。4、超过消灭时效期间的债权。5、附有同时履行抗辩权的债权,不得作为主动债权而主张抵销。6、第三人的债权,即使取得该第三人的同意,也不能以其为抵销。第四节抵销M2:须双方债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M3:须双方债务均届清偿期。M4:须双方债务均不属于不能抵销的债务。不能抵销的债务有:1、性质上不能抵销。如不作为、提供劳务、与人身密切相关的债务等。2、法律规定不得抵销的。1)禁止强制执行的债务。2)因故意侵权行为所产生的债务。3)约定向第三人为给付的债务。3、当事人特别约定不得抵销的。第四节抵销2、抵销权的行使1)行使方式:抵销权的行使以意思表示向对方当事人为之(A99-2)。抵销为法律行为,故适用有关意思表示之规定。2)抵销的方式:为裁判上或裁判外的均可,并无限制。3)抵销的意思表示一经抵销权人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不得撤回。3、抵销的效力1)双方互负的债务按照抵销数额消灭。第四节抵销2)债权债务关系溯及最初得为抵销时消灭。最初得为抵销时,即抵销权发生之时。故在双方债务的清偿期有先后的,以在后的清偿期届至时,债权债务关系消灭;如债务未届清偿期而主张抵销的,应认为放弃期限利益。此时,以抛弃期限利益时为债权债务的消灭时间。抵销的溯及力,发生以下效果:1、自得为抵销之时起,就消灭的债务不再发生支付利息的债务。2、自得为抵销之时起,不再发生迟延责任。3、得抵销的情形发生后,就一方当事人所发生的损害赔偿及违约金责任,因抵销的溯及力而归于消灭。第四节抵销三、合意抵销A100:当事人互负债务,标的物种类、品质不相同的,经双方协商一致,也可以抵销。1、抵销合同的成立及生效。2、抵销合同的性质。3、合意抵销的法律效果。第五节提存一、提存的概念1、提存的概念:提存,指由于债权人的原因而无法向其交付合同标的物时,债务人得将该标的物提交给提存机关而消灭债务的制度。2、提存中的法律关系1)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2)债务人与提存机关的关系。3)债权人与提存机关的关系。第五节提存3、提存之性质1)提存为私法上之合同关系。提存以提存人与提存机关间意思表示一致为必要。2)提存合同保管合同。提存为使债权人经提存机关而取得提存物为目的,故提存人需将提存物移转于提存机关而使为保管,因此,在不违反提存目的之范围,适用有关保管合同之规定。3)提存为为第三人之合同。提存非单纯之提存人与提存机关间之保管合同,对于债权人之关系,同时含有为第三人之合同。故在符合提存目的之范围内适用为第三人合同之规定。4、提存为要物合同。提存须将标的物与提存同时提出于提存机关。第五节提存二、提存原因A101:有下列情形之一,难以履行债务的,债务人可以将标的物提存:(一)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二)债权人下落不明;(三)债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四)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标的物不适于提存或者提存费用过高的,债务人依法可以拍卖或者变卖标的物,提存所得价款。第五节提存1、债权人无正当理由而拒绝受领1)无正当理由而拒绝受领:指债权人应当能够受领而不受领。但债务人瑕疵履行、提前履行、部分履行等,债权人可以拒绝受领。2)债权人受领的性质1、义务说(法国)。2、权利说(德国、台湾)。3、权利、义务说。4、折中说:认为通常情况下,受领为债权人的一种权利。债权人虽无受领义务,但依诚信原则,当债务人的履行性质上需要债权人的协助时,债权人即发生协助履行的义务。该义务应为附随义务的一种。第五节提存2、债权人下落不明债务履行的两种情况1)债务人应当债权人所处的地点履行。2)债权人应当到债务人处受领。此处的下落不明,以债权人的下落为债务人在通常情形下所无法知道为已足,无须构成债权人失踪。3、债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4、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1、合同法规定的其他情形,如A70之规定。2、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形,如《担保法》A49、A69、A70之规定。第五节提存三、提存部门提存部门:指国家设立的接受提存物而为保管,并应债权人请求将提存物发还债权人的机关。如国外,附属于法院所提存所;我国的提存机关主要为公证处。四、提存标的提存标的:指债务人依债之本旨应当交付的标的物。A101-2所规定的不能成为提存的标的,主要指不动产、有毁损灭失的物品等。第五节提存五、提存方法1、交付提存标的物。2、填写提存书,提存书上应载明债务人姓名(名称)、提存物的名称、种类、数量以及债务人的姓名、住所等基本内容。3、提交债务人的债务证据及自己无法清偿的证据等。4、及时通知的义务。A102:标的物提存后,除债权人下落不明的以外,债务人应当及时通知债权人或者债权人的继承人、监护人。第五节提存六、提存的效力1、在债务人与提存机关之间的效力1)公法上关系?私法上保管关系?2)提存的撤回:即债务人将债的标的提存后,能否取回。对此,有不同立法例:1、随时取回为原则,禁止取回为例外。如《德国民法典》A376:债务人有取回提存物的权利。有下列情形的不得取回:(1)债务人向提存所表示抛弃取回权。(2)债权人向提存所表示受领。(3)向提存所提示一份在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已宣告提存是合法的确定判决。第五节提存2、以不得取回为原则,以得为取回为例外。如台湾提存法A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