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大题精做03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备课大师网_第1页
高中语文大题精做03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备课大师网_第2页
高中语文大题精做03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备课大师网_第3页
高中语文大题精做03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备课大师网_第4页
高中语文大题精做03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备课大师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拟行路难(其四)一、【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BD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解析】名师点睛诗歌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或寄托自己的理想,如《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做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二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实际上就是作者的形象,如《登高》中杜甫的形象。二、【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考查修辞手法。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运用了比拟和排比的手法,意思是说诗人顿时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表现出诗人高昂的诗兴。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诗人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排比的手法写出了风雪的劲猛,渲染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江天风雪行吟图。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魏晋新风李泽厚内的追求是与外的否定连在一起的,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习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与儒家教义显然不相容,是对抗着的。曹氏父子破坏了东汉重节操伦常的价值标准,正始名士进一步否定了传统观念和礼俗。但“非汤、武而薄周、孔”,嵇康终于被杀头,可见思想对立和争斗之改变。从哲学到文艺,从观念到风习,看来是如此狂诞不经的新东西,毕竟战胜和取代了一本正经却更加虚伪的旧事物。人在这里不再如两汉那样以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而主要以其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尊敬和顶礼。是人和人格而不是外在事物,日益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和文艺的中心。当然,这里讲的“人”仍是有具体社会性的,他们即门阀士族。由对人生的感喟咏叹到对人物的讲究品评,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为中介。后者在将这一着眼点转向人的内在精神的社会氛围和心理状况上,有直接的关系。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正式成为社会、政治、文化谈论的中心。又由于它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于是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性分、能力便成了重点所在。总之,不是人的外在的行为节操,而是人的内在的精神性(亦即被看作是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成了最高的标准和原则。完全适应着门阀士族们的贵族气派,讲求脱俗的风度神貌成了一代美的理想。不是一般的、世俗的、表面的、外在的,而是表达出某种内在的、本质的、特殊的、超脱的风貌姿容,才成为人们所欣赏、所评价、所议论、所鼓吹的对象。这当然反映在哲学——美学领域内。不是外在的纷繁现象,而是内在的虚无本体,不是自然观(元气论),而是本位论,成了哲学的首要课题。只有具备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才可发为丰富多样的现实性。外在的任何功业事物都是有限和能穷尽的,只是内在的精神本体,才是原始、根本、无限和不可穷尽的,有了后者才可能有前者。而这陆探微便正是“穷理尽性,事绝言象”的。反过来,也可说是,要求树立一种表现为静(性、本体)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人格理想,其中蕴涵着动(情、现象、功能)的多样现实性。“言不尽意”“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是当时确立而影响久远的中国艺术美学原则。它们的出现离不开人的觉醒这个主题,是这个“人的主题”的具体审美表现。人的主题是封建前期的文艺新内容,文的自觉则是它的新形式。两者的密切适应和结合,形成这一历史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的准则。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们确乎是魏晋新风。(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的魏晋新风的一项是()A.晋朝的何曾以维护“名教”为追求,上书司马氏杀死他认为“纵情背礼败俗”的阮籍。B.嵇康等人求长生、服丹药,饮酒任性,高谈老庄,既纵情享受而又满怀哲言。C.有些人无显赫的功勋和无可称道的节操,但以其个体人格本身成为人们的理想和榜样。D.扪虱而谈、辩才无碍、言行脱俗、风貌漂亮并有内在智慧、高超精神的人体现的风尚。A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的觉醒是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人的内在追求的外在表现,是在对抗和怀疑中获得的。B.魏晋时哲学和文艺的中心不是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等,而是内在的才情、格调等。C.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为中介的门阀士族在魏晋时期追求人的存在和风貌。D.从哲学——审美角度分析,人外在的任何功业事物都是有限的,只有精神才是无限的。C【解析】“追求人的存在和风貌”错误,原文“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的意思是追求人存在的风貌,而不是“存在和风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两句诗表现了当时人们在思想上的觉醒,这种做法体现出了与儒家教义的对抗。B.魏晋时期的魏晋新风是新生事物,表现的形式十分狂诞不经,但这种形式取代了之前所有一本正经的事物。C.魏晋新风的最高标准和原则是讲究人的内在精神性,讲究脱俗的风度神貌,这完全适应门阀士族的贵族气派。D.人的主题和文的自觉的密切适应结合成为魏晋时各种艺术形式的准则,形成以曹丕为最早标志的魏晋新风。B【解析】“取代了之前所有一本正经的事物”说法绝对,文中说的是“战胜和取代了一本正经却更加虚伪的旧事物”,意思是取代的事物是看起来一本正经却更加虚伪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精品需要时空检验任何一部作品一经问世就将在空间和时间中展开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们有的活得精彩,活成个精品;有的活得平庸,活成个废品。这其中的判断尺度离不开空间效应与时间验证这两个方面。作品发表后走红,引起轰动,有市场,被翻译并获奖,获得广泛传播等,这些都属于空间效应。有空间效应的作品很容易被人们称为“精品”。作品的空间效应是衡量精品的一个尺度。很难设想人类的文艺精品会默默无闻,无人问津,只能孤芳自赏,自我陶醉。然而,空间效应也有其复杂性,如迎合市场的人为炒作、行政干预的强力操作、跟风应景的投机制作等都能造就虚假的空间效应。空间效应的真假有时很难一下子看清,这时就须要引入精品的另一个衡量尺度:时间验证。虚假的空间效应无论怎样云天雾海,最后总是经不起时间的验证。一些有空间效应的作品,一时被人们误认为“精品”,但很快在时间中走失了,被时间遗忘了,绚烂一时又复归沉寂,那不能算真正的精品。不好的作品各种各样,而精品只有一样:经得起时间的验证。空间效应的广度和时间验证的长度共同构成了检测文艺作品的经纬度。当然,时间验证也有复杂的一面。有时,时间也会制造冤假错案。有些作品一时热闹又一时沉寂,后又热闹又沉寂,这也是文艺史不断被重写的一个原因。沈从文的作品在现代曾红极一时,在当代前30年竟无人问津,后30年又受到重视。凡高的作品一生只卖出一幅,死后却一画难求,价值连城。这些反反复复的现象无疑增加了判断作品是不是精品的难度。有人感叹,缺乏必要的时间沉淀,近距离评说当代文艺是一种冒险。然而,在相对主义中摇摆,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淖也是一种危险。其实,时间验证并非完全不可捉摸。“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间老人看似随手翻天覆地的背后,仍是有章可循的。时间对文艺精品验证的大致标准可以从在时间中倒和不倒的作品中找到答案。清朝的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首诗,却没有一句流传开来,文学史也完全不予理会。而宋代词人张先却仅以其词中得意三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被后人津津乐道,拥有“张三影”的美称。这正反两个事例显现出时间验证“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特性,也昭示了文艺精品永恒性的秘密:其一,要能与一代代广大人民的心声沟通共振。乾隆的诗附庸风雅,自娱自乐,高高在上,尽管当时赢来如山似海的叫绝声,但与天下百姓的心声毫不相干,最终难免被人忘却。这里所说的“一代代广大人民”,在当今全球化的年代,也可理解为全人类。某个时代民族的阶级的美可以与人类共同的美相辅相成,和谐互补。其二,不可复制的艺术独创性。“张三影”的三句“影”,道人所未道,言人所难言,以艺术技巧的独创刷新并丰富了人们的审美经验。艺术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文艺精品的艺术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有时内容过时了,而形式却可以常青。对文艺精品的判断,时间验证较之空间效应更为重要。遗憾的是,当下某些人的创作倾向是,急功近利,注重眼前的实惠,难耐寂寞,对空间效应的追求远大于对时间验证的关注,因而作品中从生活到艺术都缺乏“将来时态”和“未来意识”。这使我想到了司汤达的创作。司汤达在世时,其作品受到同时代人的冷落。他描绘自己的文坛处境时说自己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街头的孤儿。但他没有为了追求空间效应而屈从当时的流行审美趣味,仍然全神贯注于“写给未来的书简”(高尔基的赞誉)。司汤达曾在19世纪神奇地预言他“最大的彩注是:做一个在1935年为人阅读的作家”。果然,他死后,人们逐渐发现了他,而《红与黑》成了饮誉世界的名著。可见,求助时间验证应“风物长宜放眼量”。是金子总会发光,精品不会被埋没,时间验证最终会将一切拉上正轨。这个事例也透露了文艺精品永恒性的又一个秘密:超越既定审美趣味的“未来感”。文艺精品应该在“现在进行时”中向面向新生活的成长中的新人和新审美因素倾斜。对于文艺精品的生产来说,空间效应与时间验证既是难度也是高度,它要求转变目前以量取胜的粗放的艺术生产方式,通过对人类感、独创性、“未来感”的探寻,不断增强作品中的思想含量、技术含量和“未来”含量,实现以质取胜的精耕细作。(原文有删改)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作品发表后引起轰动、有市场、能获奖、被广泛传播,以及人为炒作、行政干预、投机制作等都属于空间效应。C.文艺精品的艺术形式美如果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即使精品的内容过时了,其形式也可以常青。【答案】BB项,“人为炒作、行政干预、投机制作等”不属于空间效应。2.下列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某个时代民族的阶级的美能够和人类共同的美相辅相成,和谐互补,说明了文艺精品与广大人民心声沟通的重要性。C.作者认为某些人的创作急功近利,对时间验证的追求远大于对空间效应的关注,缺乏“未来感”,故难出精品。D.某些作品一时热闹又一时沉寂,后又热闹又沉寂,说明了时间验证的复杂性,无疑增加了判断作品是不是精品的难度。【答案】CC项,应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