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及故事汇编61-120_第1页
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及故事汇编61-120_第2页
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及故事汇编61-120_第3页
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及故事汇编61-120_第4页
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及故事汇编61-12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及故事汇编61--120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及故事汇编61--120

61

1.词义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去"的本义是“离开”。“离开"一个地方,当然就跟那个地方有了一定的“距离”。用于使动意义,使离开,意义即是“除掉,去掉"。

2.助记小故事

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乡千里,见江水东去(),回首去()日苦难,感慨颇多。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为去()晦气,捉小鸟留军营。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

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距离)乡千里,见江水东去(流去),回首去(过去的)日苦难,感慨颇多。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为去(除去)晦气,捉小鸟留军营。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离开)。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

曹操率领军队南征,到了河边,这个地方距离家乡有千里之远,他看见江水向东流去,回想过去的苦难日子,感慨特别多。又看见士兵都思念家乡,士气衰落,为了除去晦气,捉住小鸟留在军营中。小鸟长久地住在军营里。人到了也不离开。士兵们看见了,十分高兴,于是士气大增。

3.回扣课本

(1)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项脊轩志》

(2)沛公军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4)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5)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行》

(6)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

(7)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

(1)离开

(2)距离

(3)前往,向……去,表动作趋向

(4)除去

(5)“去来”,偏义复词,偏“去”,走了以后

(6)过去的。

(7)前往;到……去。

62

1.词义

形声。从力,雚(guàn)声。简化字中“又”仅是一个符号。本义:勉励。

“劝"的本义是“勉励”,后引申为“劝说、劝导"。

2.助记小故事

韩愈学识渊博,常劝()人不拘于时以学习,人皆敬之。后上书指斥朝政,人劝()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终遭贬。

韩愈学识渊博,常劝(勉励)人不拘于时以学习,人皆敬之。后上书指斥朝政,人劝(劝说)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终遭贬。

韩愈学识渊博,经常勉励他人要不拘泥于时间来学习,人们都敬仰他。之后上书指责朝政,人们劝告他要明哲保身,韩愈不更改,最终遭到贬谪。

3.回扣课本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

(2)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4)各劝其业。《货殖列传序》

(1)勤勉努力(2)劝说,劝告

(3)劝说,规劝(4)努力从事。

63

1.词义

形声。本作“却”,俗字作“却"。从卩,谷(què)声。卩(jié),象人下跪的样子,即腿骨节屈曲的样子。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本义:退。

“却"的本义是“退,使退”。“退"是“不受,拒绝”的形象描绘。退后自然会“回头”,这不正是头的“转折”吗?故又虚化为表转折的连词。

2.助记小故事

赵得和氏璧,秦闻之,索要。赵以蔺相如为使使秦,蔺相如遂带和氏璧至秦,见秦王意图欺之,相如因持璧却()立,却()看随从,随从会其意,与相如共欺秦王而完璧归赵。秦王怒,欲攻赵。又恐廉颇以兵却()之,遂罢。相如归国,却()话赴秦之事,赵王以为勇。

赵得和氏璧,秦闻之,索要。赵以蔺相如为使使秦,蔺相如遂带和氏璧至秦,见秦王意图欺之,相如因持璧却(退却)立,却(回头)看随从,随从会其意,与相如共欺秦王而完璧归赵。秦王怒,欲攻赵。又恐廉颇却(击退)之,遂罢。相如归国,却(再)话赴秦之事,赵王以为勇。

赵国得到和氏璧,秦国听说了这件事,向赵国索要。赵王派蔺相如担任使者出使秦国。蔺相如于是带着和氏璧到了秦国,发现秦王想要欺骗他,相如趁机拿着璧后退了几步站住,回头看随从,随从领会了他的意思,和蔺相如一起欺骗秦王并完整归璧。秦王发怒想要攻打赵国。又担心廉颇击退他,于是作罢。相如回到赵国,又说了到秦国的事,赵王认为他很勇敢。

3.回扣课本

(1)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3)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琵琶行》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8)王者不却众庶。李斯《谏逐客书》

(9)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伤田家》

(1)后退(2)使……退却

(3)返回,退回(4)表转折

(5)再;重;又。

(6)打退(7)且

(8)推却;推辞;拒绝

(9)去;去掉。

64

1.词义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如"的本义是“像”。要“像"当然要“遵从,依照”一定的标准;才能、品行“像"某人,当是“比得上”他。既是“像”,当然还不是完全一样,故又引申出“如果”义,表假设。又因为“像”,又用作描摹事物的情态的词缀“……的样子”。

2.助记小故事

孔子如()齐,问弟子之志。弟子答曰:如()小相,如师。子曰:“善矣,以仁为本。"弟子如()语应事,一切皆顺。子至齐,则与齐王曰:“君待民如()草荞,不可,不如()以仁怀之。”齐王思虑甚久,觉子之言甚是。子曰:“王如()知此,则国泰民安。"

孔子如(往)齐,问弟子之志。弟子答曰:如(或者)小相,如师。子曰:“善矣,以仁为本。”弟子如(按照)语应事,一切皆顺。子至齐,则与齐王曰:“君待民如(像)草荞,不可,不如(及,比得上)以仁怀之。"齐王思虑甚久,觉子之言甚是。子曰:“王如(假如如果)知此,则国泰民安。”

孔子前往齐国,问弟子们的志向。弟子们回答,或者是小相,像老师一样。孔子说:“很好啊,以仁为本。"弟子按照孔子的话去做事,一切都很顺利。孔子到了齐国,就和齐王说:“君主对待百姓像草芥一样,不可以,比不上以仁来怀柔百姓。”齐王思考了很久,觉得孔子的话说的很对。子曰:“王如果知道这样,那么就国泰民安了。"

3.回扣课本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鸿门宴》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4)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洛阳亲友如相问。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6)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8)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9)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赤壁之战》

(10)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1)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答李翊书》

(1)到……去,往(2)往,到

(3)及,比得上(4)如果,假如

(5)像,如同(6)按照

(7)当,表时间

(8)或——表示选择关系

(9)顺;符合。(10)至于。

(11)词缀。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

65

1.词义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若"的一个基本义是“像”,故有“相同"如果”“及,比得上"等意义的引申。

2.助记小故事

韩愈归家,途见大鹏,其翼若()垂天之云,观桑之叶沃若(),甚喜。归家,遇众人拜庙则曰:“若()虽年长,其智不明,虽稚子未必不若()汝等。若()勤学之,则智明也。”

韩愈归家,途见大鹏,其翼若(像)垂天之云,观桑之叶沃若(相当于“然"),甚喜。归家,遇众人拜庙则曰:“若(你们)虽年长,其智不明,虽稚子未必不若(比得上)汝等。若(如果)勤学之,则智明也。”

韩愈回家,途中见大鹏,它的翅膀像天边的云彩,观察它的像叶子的形状,很高兴。回到家里,遇到大家在祭祀就说:“虽然你们年长,但是没有聪明才智,即使是小孩子也不一定不如你们。如果勤奋学习的话,也可以变得聪明。"

3.回扣课本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廉颇蔺相如列传》

(4)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5)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6)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7)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8)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汉书·食货志》

(9)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10)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1)像,好像(2)如,及,比得上

(3)你,你们(4)这,这样,如此

(5)如果,假如(6)这样

(7)至于。(8)或;或者。

(9)好像;似乎。

(10)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出。

61

1.词义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去"的本义是“离开”。“离开"一个地方,当然就跟那个地方有了一定的“距离”。用于使动意义,使离开,意义即是“除掉,去掉"。

2.助记小故事

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乡千里,见江水东去(),回首去()日苦难,感慨颇多。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为去()晦气,捉小鸟留军营。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

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距离)乡千里,见江水东去(流去),回首去(过去的)日苦难,感慨颇多。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为去(除去)晦气,捉小鸟留军营。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离开)。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

曹操率领军队南征,到了河边,这个地方距离家乡有千里之远,他看见江水向东流去,回想过去的苦难日子,感慨特别多。又看见士兵都思念家乡,士气衰落,为了除去晦气,捉住小鸟留在军营中。小鸟长久地住在军营里。人到了也不离开。士兵们看见了,十分高兴,于是士气大增。

3.回扣课本

(1)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项脊轩志》

(2)沛公军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4)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5)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行》

(6)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

(7)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

(1)离开

(2)距离

(3)前往,向……去,表动作趋向

(4)除去

(5)“去来”,偏义复词,偏“去”,走了以后

(6)过去的。

(7)前往;到……去。

62

1.词义

形声。从力,雚(guàn)声。简化字中“又”仅是一个符号。本义:勉励。

“劝"的本义是“勉励”,后引申为“劝说、劝导"。

2.助记小故事

韩愈学识渊博,常劝()人不拘于时以学习,人皆敬之。后上书指斥朝政,人劝()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终遭贬。

韩愈学识渊博,常劝(勉励)人不拘于时以学习,人皆敬之。后上书指斥朝政,人劝(劝说)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终遭贬。

韩愈学识渊博,经常勉励他人要不拘泥于时间来学习,人们都敬仰他。之后上书指责朝政,人们劝告他要明哲保身,韩愈不更改,最终遭到贬谪。

3.回扣课本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

(2)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4)各劝其业。《货殖列传序》

(1)勤勉努力(2)劝说,劝告

(3)劝说,规劝(4)努力从事。

63

1.词义

形声。本作“却”,俗字作“却"。从卩,谷(què)声。卩(jié),象人下跪的样子,即腿骨节屈曲的样子。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本义:退。

“却"的本义是“退,使退”。“退"是“不受,拒绝”的形象描绘。退后自然会“回头”,这不正是头的“转折”吗?故又虚化为表转折的连词。

2.助记小故事

赵得和氏璧,秦闻之,索要。赵以蔺相如为使使秦,蔺相如遂带和氏璧至秦,见秦王意图欺之,相如因持璧却()立,却()看随从,随从会其意,与相如共欺秦王而完璧归赵。秦王怒,欲攻赵。又恐廉颇以兵却()之,遂罢。相如归国,却()话赴秦之事,赵王以为勇。

赵得和氏璧,秦闻之,索要。赵以蔺相如为使使秦,蔺相如遂带和氏璧至秦,见秦王意图欺之,相如因持璧却(退却)立,却(回头)看随从,随从会其意,与相如共欺秦王而完璧归赵。秦王怒,欲攻赵。又恐廉颇却(击退)之,遂罢。相如归国,却(再)话赴秦之事,赵王以为勇。

赵国得到和氏璧,秦国听说了这件事,向赵国索要。赵王派蔺相如担任使者出使秦国。蔺相如于是带着和氏璧到了秦国,发现秦王想要欺骗他,相如趁机拿着璧后退了几步站住,回头看随从,随从领会了他的意思,和蔺相如一起欺骗秦王并完整归璧。秦王发怒想要攻打赵国。又担心廉颇击退他,于是作罢。相如回到赵国,又说了到秦国的事,赵王认为他很勇敢。

3.回扣课本

(1)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3)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琵琶行》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8)王者不却众庶。李斯《谏逐客书》

(9)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伤田家》

(1)后退(2)使……退却

(3)返回,退回(4)表转折

(5)再;重;又。

(6)打退(7)且

(8)推却;推辞;拒绝

(9)去;去掉。

64

1.词义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如"的本义是“像”。要“像"当然要“遵从,依照”一定的标准;才能、品行“像"某人,当是“比得上”他。既是“像”,当然还不是完全一样,故又引申出“如果”义,表假设。又因为“像”,又用作描摹事物的情态的词缀“……的样子”。

2.助记小故事

孔子如()齐,问弟子之志。弟子答曰:如()小相,如师。子曰:“善矣,以仁为本。"弟子如()语应事,一切皆顺。子至齐,则与齐王曰:“君待民如()草荞,不可,不如()以仁怀之。”齐王思虑甚久,觉子之言甚是。子曰:“王如()知此,则国泰民安。"

孔子如(往)齐,问弟子之志。弟子答曰:如(或者)小相,如师。子曰:“善矣,以仁为本。”弟子如(按照)语应事,一切皆顺。子至齐,则与齐王曰:“君待民如(像)草荞,不可,不如(及,比得上)以仁怀之。"齐王思虑甚久,觉子之言甚是。子曰:“王如(假如如果)知此,则国泰民安。”

孔子前往齐国,问弟子们的志向。弟子们回答,或者是小相,像老师一样。孔子说:“很好啊,以仁为本。"弟子按照孔子的话去做事,一切都很顺利。孔子到了齐国,就和齐王说:“君主对待百姓像草芥一样,不可以,比不上以仁来怀柔百姓。”齐王思考了很久,觉得孔子的话说的很对。子曰:“王如果知道这样,那么就国泰民安了。"

3.回扣课本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鸿门宴》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4)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洛阳亲友如相问。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6)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8)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9)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赤壁之战》

(10)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1)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答李翊书》

(1)到……去,往(2)往,到

(3)及,比得上(4)如果,假如

(5)像,如同(6)按照

(7)当,表时间

(8)或——表示选择关系

(9)顺;符合。(10)至于。

(11)词缀。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

65

1.词义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若"的一个基本义是“像”,故有“相同"如果”“及,比得上"等意义的引申。

2.助记小故事

韩愈归家,途见大鹏,其翼若()垂天之云,观桑之叶沃若(),甚喜。归家,遇众人拜庙则曰:“若()虽年长,其智不明,虽稚子未必不若()汝等。若()勤学之,则智明也。”

韩愈归家,途见大鹏,其翼若(像)垂天之云,观桑之叶沃若(相当于“然"),甚喜。归家,遇众人拜庙则曰:“若(你们)虽年长,其智不明,虽稚子未必不若(比得上)汝等。若(如果)勤学之,则智明也。”

韩愈回家,途中见大鹏,它的翅膀像天边的云彩,观察它的像叶子的形状,很高兴。回到家里,遇到大家在祭祀就说:“虽然你们年长,但是没有聪明才智,即使是小孩子也不一定不如你们。如果勤奋学习的话,也可以变得聪明。"

3.回扣课本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廉颇蔺相如列传》

(4)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5)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6)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7)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8)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汉书·食货志》

(9)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10)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1)像,好像(2)如,及,比得上

(3)你,你们(4)这,这样,如此

(5)如果,假如(6)这样

(7)至于。(8)或;或者。

(9)好像;似乎。

(10)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出。

66

1.词义

会意,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本义:吉祥。

“善"的本义是“好,美好”。“有道德"有本领”“做得对"当然是“好”。

有道德的人是“好人"。有道德的事是“善事”。做好人做好事是与人“亲善”,与人“交好”。

做得对自然是令人满意的“好的行为、优点”,美好的一切都是让人“喜欢”的。

2.助记小故事

项伯与张良素善(),知项王之事,前来告良。沛公善()假人力,以为战争之胜负,非在兵之利,战之善(),而在人和。故闻项伯之言,属良善()待之。后至项王营中,见一厨正解牛,游刃有余,终善()刀而藏之,顿时善()其技,欲纳入麾下。

项伯与张良素善(友善,交好),知项王之事,前来告良。沛公善(擅长)假人力,以为战争之胜负,非在兵之利,战之善(正确),而在人和。故闻项伯之言,属良善(好好地)待之。后至项王营中,见一厨正解牛,游刃有余,终善(通“缮”,擦拭)刀而藏之,顿时善(羡慕)其技,欲纳入麾下。

项伯与张良向来友善,知道项王的事情,前来告诉张良。沛公擅长借助别人的力量,认为战争的胜负,不在于兵器的锋利,战法的正确,而在于人的团结。所以听说了项伯的话,叮嘱张良好好的对待他,后来到了项羽的军营,看到一个厨师正在解牛,游刃有余,最终擦拭刀收刀,顿时羡慕他的技能,想把他招入麾下。

3.回扣课本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4)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6)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7)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9)羲之之书晚乃善。《墨池记》

(10)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史记·留侯世家》

(11)王曰:‘善。’乃下令。《邹忌讽齐王纳谏》

(1)好事,好的行为

(2)交好,与……友善

(3)长于,善于,擅长

(4)喜好,羡慕

(5)好好的,友善的

(6)通“缮”,修治,引申为“揩拭"

(7)复合词,善才:唐时著名琵琶师,后也指琵琶师或曲师

(8)好;善良。

(9)具有杰出的(惊人的)成就。

(10)认为……好。

(11)表示赞许。同意的应答之词。

67

1.词义

会意。小篆从小,丿(piě)声。本义:不多。

“少”的本义是“多的反面"。“稍,略微”指程度轻;“时间短暂"就是时间少,进一步引申出年龄少的“少年,青年”的意义;把人看“小"了,就是“轻视,瞧不起”。

2.助记小故事

赵国危难,赵太后急,少()睡眠,朝中少()长咸集议事。后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大臣谏,赵太后出言必唾其面。大臣患,谏者益少()。触龙忧,少()间,仍劝谏,以长安君少()功之事晓利害,曰“长安君少(),无寸土之功,国人定少()之,如此,则忠长安君之人定会加少()。较之,令长安君出齐有益。"太后以为然,色少()解。

赵国危难,赵太后急,少(缺少)睡眠,朝中少(年轻人)长咸集议事。后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大臣谏,赵太后出言必唾其面。大臣患,谏者益少(不多)。触龙忧,少(不多时)间,仍劝谏,以长安君少(缺少)功之事晓利害,曰“长安君少(年幼),无寸土之功,国人定少(轻视)之,如此,则忠长安君之人定会加少(减少)。较之,令长安君出齐有益。”太后以为然,色少(稍微)解。

赵国处在危难之中,赵太后非常着急,缺少睡眠,朝中年轻的少年都集聚商量国事。后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求一定要把长安君作为人质,太后不愿意。大臣们进谏,赵太后说话一定唾弃他们。大臣害怕,进谏的人很少。触龙担忧,不多时,仍然劝谏,用长安君缺少有功的事情明晓事理,说:“长安君年少,没有一点功劳国人一定轻视他,如此一来那么忠心长安君的人一定会更加少。权衡一下,长安君出使齐国是有好处的。"太后认为这是对的,脸色稍微缓解。

3.回扣课本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4)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5)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6)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7)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8)少益嗜食,和于身。《触龙说赵太后》

(9)北亦不敢遽少吾国。《后序》

(10)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望洋兴叹》

(1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1)缺少

(2)数量少,不多

(3)年少的,年轻的

(4)年少的,年轻的

(5)复合词,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猪和羊

(6)年轻;年纪小。

(7)少顷;一会儿。

(8)稍;略微。

(9)以……为少;轻视。

(10)小看;轻。

(11)排行在后的。

68

1.词义

会意。从水步。甲骨文字形。中间是水,两边两只脚,象涉水之形。本义:趟水过河。

“涉”的本义是“徒步渡水"。由“渡”引申出“度过、通过”,进一步引申出“经历”。学习的经历是“涉猎,学习”,经历一些事情必然会与他人有“牵涉,关联”。

2.助记小故事

陶渊明自涉()仕途,屡有不快,为求心安而辞官归家,日涉()园庭以冶情,且常驾车以游。一日,遇河,下车徒步涉()水,亦感快意。

陶渊明自涉(进入)仕途,屡有不快,为求心安而辞官归家,日涉(散步)园庭以冶情,且常驾车以游。一日,遇河,下车徒步涉(渡水)水,亦感快意。

陶渊明自从进入仕途,有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为了求得心安理得便辞官回家,每天在庭院散步来陶冶情操并且常常驾车出去游历。一天,遇到一条河,便下车徒步渡过河,也感到非常快意。

3.回扣课本

(1)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察今》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

(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4)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与元微之书》

(5)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后序》

(6)而言有关涉,事便显露。刘知几《史通·叙事》

(7)少好学,博涉书记。《后汉书·仲长统传》

(8)朱鲔涉血于友于。《与陈伯之书》

(1)徒步渡水,引申为渡过

(2)进入,涉足

(3)漫步,散步

(4)经过,经历

(5)泛指各种方式的渡水。

(6)牵涉;关连。

(7)阅览。

(8)dié通“喋”,流淌。

69

1.词义

形声。从力,朕(zhèn)声。本义:胜任,禁得起。

胜”的本义是“禁得起,忍得住”,所以能坚持到最后(即“尽”)并“胜过、超过"他人而取得最后的“胜利”,胜利当然要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胜利是“美好”的事,由此又引申出“优美的山水古迹"。

2.助记小故事

古有一男子,才貌俱佳,官至三品,遭人嫉,被贬。心忧,酒醉不胜()杯杓,至胜()地,仍不能胜()心忧,遂发愤,立志定当胜()于前,无奈天不遂人意,屡受挫折,其心之愤,何可胜()道也哉!

古有一男子,才貌俱佳,官至三品,遭人嫉,被贬。心忧,酒醉不胜(能承受)杯杓,至胜(优美)地,仍不能胜(战胜)心忧,遂发愤,立志定当胜(超过)于前,无奈天不遂人意,屡受挫折,其心之愤,何可胜(尽,完)道也哉!

古时候有一个男子,才貌双全,官位三品,造人妒忌,被贬。男子忧心冲冲不能承受酒量喝醉了,到达优美的地方,仍然不能战胜心理,于是抒发愤懑,励志一定要超过以前,无奈上天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还是屡屡受挫,男子心中的愤懑。怎么可以说的完啊。

3.回扣课本

(1)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2)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4)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项脊轩志》

(5)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滕王阁序》

(6)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7)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8)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9)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1)胜利(2)战胜,取胜

(3)胜过,超过(4)优美的风景

(5)盛大的(6)胜任,经得起

(7)尽,完(8)优美的

(9)能承受,经得起

70

1.词义

形声。从言。戠(zhí)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识”的本义是“知道,认识,能辨别"。既然“知道”,当然就能“记住"。为了更好地记住事物,需要做一些“标记”,故又有“标记"的意义。

2.助记小故事

苏轼至临安,与黄庭坚相识(),二人同游花山,见一碑石,其上文字犹可识(),览后,苏轼曰:“吾辈当识()之。”

苏轼至临安,与黄庭坚相识(认识),二人同游花山,见一碑石,其上文字犹可识(识别),览后,苏轼曰:“吾辈当识(记住)之。"

苏轼到临安与黄庭坚结识,两个人一起游赏花山,看见一块石碑,上面的文字还可以识别出来,观赏后,苏轼说:“我们应当记住它。”

3.回扣课本

(1)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滕王阁序》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3)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5)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6)鄙夫寡识。张衡《东京赋》

(1)知道,明白

(2)认识

(3)识别,觉察

(4)通“志”,记住

(5)知道

(6)知识;见识。

71

使

1.词义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使"有两个基本义:一是连词,假使;一是叫,让。由“叫,让”引申出“奉使命"(奉使命不就是被“叫”去做事吗),进一步引申出奉使命的人“使臣"。

2.助记小故事

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荆轲使()于秦,见秦王,献图而图穷匕首见。荆轲持匕首刺王,后为王所擒。王曰:“此事由何人使()”荆轲不答,死。杜牧论曰:“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燕太子丹使(派遣)荆轲刺秦王。荆轲使(出使)于秦,见秦王,献图而图穷匕首见。荆轲持匕首刺王,后为王所擒。王曰:“此事由何人使(主使)”荆轲不答,死。杜牧论曰:“使(假如)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丹派遣荆轲行刺秦王。荆轲出使到秦国,拜见秦王,奉献上图纸当图纸展开完时匕首显露出来。荆轲拿住匕首刺向秦王,后来被秦王擒获。秦王说:“这件事是受谁的指使?”荆轲不回答,被杀。杜牧议论说:“假如六国都爱惜国人,是可以抗拒秦国的。"

3.回扣课本

(1)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2)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蕃篱《过秦论》

(4)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5)毛一鹭,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

(6)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7)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阿房宫赋》

(8)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六国论》

(1)使者(2)出使

(3)命令,派遣(4)叫,让

(5)主使,指使(6)使唤

(7)致使(8)假使

72

1.词义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是”的本义是“正直"。由此引申出事理的“正确”。其意动意义即是“认为正确”,我们同意别人的看法会说“是,是的,是这样的”,故又引申出判断词“是"和指示代词“这,这样”。

2.助记小故事

敌国入侵,皇上令百姓参战。是()时,木兰之父年老,不能战。木兰欲替父从军,故女扮男装赴战场。入战场,方知今是()而昨非。十年之战,得胜归来,人皆赞。

敌国入侵,皇上令百姓参战。是(指示代词,此)时,木兰之父年老,不能战。木兰欲替父从军,故女扮男装赴战场。入战场.方知今是(对的)而昨非。十年之战,得胜归来,人皆赞。

敌国侵犯,皇上命令百姓参加作战。这时,花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不能参战。花木兰想代替父亲从军,所以假扮成男装奔赴战场。进入战场才知道如今是对的而昨天是错的。十年的战争,花木兰胜利归来,人人都称赞她。

3.回扣课本

(1)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3)张良是时从沛公《鸿门宴》

(4)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6)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1)表判断,是

(2)正确,对

(3)这,这个,这样

(4)宾语前置(惟……是……)

(5)复合词,是故:因此,所以,表因果

(6)复合词,是以:因此,所以,表因果

73

1.词义

形声。从辵(chuò),啻(chì)声。本义:往,到。

“适"的本义是“到……去”。到丈夫家去,就是“嫁"。古代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由父母决定,毫无自主权,故引申出“顺从"之义,并进一步引申出“适应”“舒适"恰好”等意义。

2.助记小故事

苏辙自乡适()临安见兄,路遇一女子,此女始适()还家门,按乡俗避之。后于临安,兄怪其未允而至,辙曰:“处分适()兄意,吾已来矣,心安之。"兄邀其赴赤壁游,观美色,叹曰:“此等美色,吾与子共适()。”

苏辙自乡适(到……去)临安见兄,路遇一女子,此女始适(出嫁)还家门,按乡俗避之。后于临安,兄怪其未允而至,辙日:“处分适(依照)兄意,吾已来矣,心安之。"兄邀其赴赤壁游,观美色,叹曰:“此等美色,吾与子共适(享受)。”

苏辙从乡里到临安拜访兄长,路上遇到一个女子,此女子刚出嫁回娘家,按照风俗应该躲避。后来到了临安,兄长责怪他没有被允许而来,苏辙说:“处事的分寸依照兄长的意思,我已经来了,就先安定下来。"兄长邀请苏辙到赤壁游玩,观看美景,感慨说:“此等美景,我和你一起享受。”

3.回扣课本

(1)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

(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去来兮辞》

(5)今虽欲自雕琢……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6)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孔雀东南飞》

(7)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逍遥游》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赤壁赋》

(9)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10)仲为不道,杀适立庶。《左传·文公十八年》

(1)往,到……去

(2)女子出嫁

(3)顺从,适合

(4)适应,顺应

(5)恰恰,恰好

(6)刚刚,刚才

(7)到,往

(8)享有

(9)zhé通“谪”。谴责;惩罚。

(10)dí通“嫡"。正妻所生长子,正妻。

74

1.词义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书"的本义是“写,写字”。作名词时意义为“字";信和书籍等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写成的,故又引申出“信”和“一般的书籍"等意义。

2.助记小故事

班固本是一介书生,常购书()于市肆。逢战事,常以书()适家,书()忆家之念。

班固本是一介书生,常购书(书籍)于市肆。逢战事,常以书(书信)适家,书(书写)忆家之念。

班固本来是一介书生,常常在集市购买书籍。遇到战事,常常写书信到家,书写怀念家乡的情思。

3.回扣课本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4)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5)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

(6)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狱中杂记》

(7)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墨池记》

(8)大抵观书先须熟读。《熟读精思》

(9)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柳敬亭传》

(1)书写,写下

(2)文字

(3)书信

(4)文书;公文

(5)特指《尚书》,泛指一切经书

(6)记录。

(7)书法。

(8)书籍。

(9)曲艺的一类。

75

1.词义

会意。小篆字形。左上是“享”,左下是“羊”,表示食物是羊肉;右边是“丮"(jí),表示手持。合起来表示手持熟食来吃。本义:熟,煮熟。

“孰”的本义是“谁"。后借做“熟”义,由此进一步引申出“深透,深入"的意义。

2.助记小故事

邹忌朝服衣冠,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答曰:“汝之美甚,孰()及君也。"邹忌孰()视之,自谓其言不实。

邹忌朝服衣冠,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答曰:“汝之美甚,孰(谁)及君也。"邹忌孰(通“熟”,仔细)视之,自谓其言不实。

邹忌穿上朝服戴上官帽,问他的妻子:“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丽?"妻子回答说:“你美丽很了,谁能比得过你。”邹忌仔细看了看,自言自语这话不真实。

3.回扣课本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4)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5)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

(6)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荀子·富国》

(7)宰夫胹熊蹯不孰。《左传·宣公二年》

(1)通“熟”,仔细

(2)谁,哪个

(3)表疑问,孰与:与……比,哪一个更……,哪里比得上(4)通“熟”,仔细

(5)什么

(6)通“熟”,成熟。

(7)通“熟”。熟;烹食到可以食用的程度。

76

1.词义

形声。从尾,蜀声。“尾"与身体相连。①(zhǔ)本义:连接。②类,族。

“属”的本义是“连接"。“撰写”正是把一个个字接起来;“跟随"也是连接的形象描述。跟随某人自然“属于”某人一伙的,“隶属"当然是同一“类”被“管辖"的,“亲属”更是属同一类的。

2.助记小故事

项羽力大无穷,名属()天下第一。举大业,属()者百万。后沛公先入关,恨之。范增献计,属()其邀沛公至军营,于坐杀之。席间,项王屡举酒属()沛公。沛公晓其意,乃佯醉归。范增长叹曰:“妇人之仁,吾属()且为虏矣!"果然,后项王之祸相随属()。

项羽力大无穷,名属(隶属)天下第一。举大业,属(随从)者百万。后沛公先入关,恨之。范增献计,属(通“嘱”,嘱咐)其邀沛公至军营,于坐杀之。席间,项王屡举酒属(劝请)沛公。沛公晓其意,乃佯醉归。范增长叹曰:“妇人之仁,吾属(类、辈)且为虏矣!"果然,后项王之祸相随属(连接)。

项羽力大无比,威名隶属天下第一,成就大业,随从的人数百万。后来沛公先进入关中,项羽怀恨在心。范增献上计策,嘱咐项羽邀请沛公来军营,在座位上刺杀沛公。宴席间,项王数次举杯劝请沛公。沛公知晓他的意思,于是装醉回来。范增长叹说:“妇人之心,我们这些人将要被俘虏。”果然这样,后来项羽的灾祸接二连三。

3.回扣课本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张衡传》

(2)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举酒属客。《赤壁赋》

(4)盘桓瞻属。贾思勰《齐民要术·园篱》

(5)项王渡江,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垓下之战》

(6)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

(7)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9)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10)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11)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

(12)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1)zhǔ撰写

(2)zhǔ通“嘱”,嘱托

(3)zhǔ劝;劝请。

(4)zhǔ通“嘱”,看。

(5)zhǔ跟着。

(6)zhǔ连接。

(7)shǔ隶属

(8)shǔ类,类

(9)shǔ等、辈

(10)shǔ是

(11)shǔ部属

(12)shǔ管辖。

77

1.词义

形声。从攴(pū),娄声。本义:点数;计算。

“数"的本义是“计算”。“数目"是“计算”出来的;计算成为一门技术就叫“算术”,并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技艺”。故又引申“占卜"命运”等义。列举罪状,加以斥责当然需要“计算”,一项一项指出;数目多了,就可引申出“几”“屡次、多次"密”等义。

2.助记小故事

伶人之技,雕虫小技也。而庄宗即位,独喜伶人。欲战,令伶人察国之财,方知钱财之数()少矣,于是休养生息,令数()罟不入池。国力渐富,出征,兵卒百万,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久攻不下,而军心思归,庄宗数()令伶人压之。且重征百姓之税,每需百姓数()年之产,终败北。后人叹曰:“事皆有其数(),然庄宗未知。若庄宗知之,则胜负之数(),未能易量。"

伶人之技,雕虫小技也。而庄宗即位,独喜伶人。欲战,令伶人察国之财,方知钱财之数(数目)少矣,于是休养生息,令数(密,细密)罟不入池。国力渐富,出征,兵卒百万,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久攻不下,而军心思归,庄宗数(屡次)令伶人压之。且重征百姓之税,每需百姓数(几)年之产,终败北。后人叹曰:“事皆有其数(规律),然庄宗未知。若庄宗知之,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未能易量。”

伶人的技术都是雕虫小技。可是庄宗在位期间唯独喜欢伶人。想要作战,命令伶人监查国家的财物,才知道财物的数目很少,于是休息保养使人口繁殖,令细密的渔网不进入池塘。国家的财力渐渐富裕,外出征战军队数百万,有数量多达千艘以上的这种战船。但是久攻不下,可是军心思念回家,庄宗屡次命令伶人镇压。并且加重百姓的税收,每一次都需要百姓几年的财产,终于还是失败。后人感叹道:“任何事情都有其中的规律,然而庄宗不知道这些。如果庄宗知道其中的道理,那么胜负的命运,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3.回扣课本

(1)众数虽多,甚未足量。《赤壁之战》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齐桓晋文之事》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

(4)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大司徒》

(5)时赵谬王子林好奇数。《后汉书·王昌传》

(6)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荀子·天论》

(7)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8)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后序》

(9)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10)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1)shù数目;数量。

(2)shù几;几个。

(3)shù命运;定数。

(4)shù算术。

(5)shù方法;技艺;方术。

(6)shù规律;法则。

(7)shǔ计算;计数。

(8)shǔ数说;列举。

(9)shuò屡次;多次

(10)cù密,与“疏”相对。

78

1.词义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造字本义有两说,一说像捕鸟或捕鱼的网,由此可引申为捕捉,又引申为带领;

一说此字像大绳索,绳索用于牵引物体,故引申出带领、遵循的意思。有所“遵循”,当然就会有“一定的标准”,有了标准,所有的人“一律"必须遵从。

"率"由带领一义又引申指榜样、表率。由率领又引申为将帅,这一意思后世多用"帅"。

"率"在古代还有轻易、不慎重的意思,如:轻率。

以上义读shuài。

"率"又读lǜ,意为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如税率,出勤率等。

2.助记小故事

孔子率()弟子东游,路遇一妇人倒地,遂问弟子何事。子路对曰:“病也。”且率()尔以草根治。孔子不解。子路曰:“病者,大抵以其根治,病皆好。"颜渊不以为然,驳曰:“如此,病者率()用草根乃愈;然病者或死,则何如?”

孔子率(带领)弟子东游,路遇一妇人倒地,遂问弟子何事。子路对曰:“病也。"且率(轻率)尔以草根治。孔子不解。子路曰:“病者,大抵以其根治,病皆好。”颜渊不以为然,驳曰:“如此,病者率(全都)用草根乃愈;然病者或死,则何如?"

孔子带领弟子向东游历,在路上遇到一个妇人倒在地上,于是问弟子什么是事。子路回答说:“生病了。”用草根治病你太草率了。孔子不理解。子路说:“生病的人大都用草根治病,病都治好了。"颜渊不认为是这样,反驳说:“如此一来生病的人全都用草根治愈;然而病人有的死了,那么该如何?”

3.回扣课本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过秦论》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3)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5)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与妻书》

(6)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赤壁之战》

(7)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1)带领,率领

(2)全都,一概

(3)自,由,从

(4)率领;带领。

(5)遵循;遵从。

(6)率领;带领。通“帅"

(7)草率:轻率

79

1.词义

形声。从言,兑(duì)声。本义:用言语解说,开导,说明。

“说”的本义是“说明,解说”,经过“解说”,就能“说服"别人(音shuì);还可形成自己的“学说,主张”。说服别人,当然很高兴,故又有“喜悦"之义,后写作“悦”字。

2.助记小故事

柳宗元为官,人常讥其说()。后贬于永州,见一少年捕蛇,二人互说()心中之事。少年说()。柳宗元说()少年弃捕蛇之事,而少年不从。

柳宗元为官,人常讥其说(说法,主张)。后贬于永州,见一少年捕蛇,二人互说(陈述)心中之事。少年说(通“悦”,高兴,喜悦)。柳宗元说(劝说)少年弃捕蛇之事,而少年不从。

柳宗元做官,人们常常讥笑他的主张。后来贬谪到永州,看见一个少年捕蛇,两个人互相陈述心中的事情。少年很高兴。柳宗元劝说少年放弃捕蛇的事情,可是少年没有听从。

3.回扣课本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鸿门宴》

(3)范增说项羽曰《鸿门宴》

(4)秦王必说见臣《荆轲刺秦王》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诗经》

(6)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7)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1)倾诉

(2)言论,说法,主张

(3)shuì,劝说,说服

(4)通“悦”,高兴

(5)同“脱”,解脱

(6)言论,主张,学说

(7)这篇文章。文体的一种,也叫杂说。多用于说明事物,讲述道理。

80

1.词义

形声。从禾,厶(sī)声。本义:禾;庄稼。

“私”的本义是“私人的”,私人的事就是“私事”,并进一步引申出“私情"义,“私情”一般是“偷偷地"。

2.助记小故事

李白与高力士有隙,唐玄宗之妃杨玉环私()力士,力士请玉环害李白。李白之友闻之,私()见白于夜并告之以事。白曰:“无妨,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李白与高力士有隙,唐玄宗之妃杨玉环私(偏爱)力士,力士请玉环害李白。李白之友闻之,私(私下)见白于夜并告之以事。白曰:“无妨,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私人,个人)仇也。

李白与高力士有隔阂,唐玄宗的妃子杨玉环偏爱高力士,力士请求杨玉环陷害李白。李白的朋友听说这件事,在夜里私底下见李白并把这件事告诉李白。李白说:“没有关系,将国家的急难放在头一位(急)而后再(急)私仇。”

3.回扣课本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项伯乃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鸿门宴》

(4)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

(1)私人的,自己的,与“公"相对

(2)偏爱

(3)暗地里,偷偷地

(4)私利、私事

81

1.词义

会意。小篆字形。上是“垂”,下是糸(mì)。糸,丝。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本义:没有染色的丝绸。

“素"的本义是“没有染色的丝绢”。“没有染色"说明平时就是这样不加修饰的,故引申出“朴素”“素来,一向"等义。“真情”当然是“朴素,朴实"的,不需修饰的,所以老子说:信言不美。

2.助记小故事

刘兰芝家教甚好,素()与人交好,十三能织素(),后嫁于焦仲卿,着素()衣,人皆爱之。焦母待其不好,常令其劳作不息。

刘兰芝家教甚好,素(向来)与人交好,十三能织素(白色的绢),后嫁于焦仲卿,着素(质朴,不加装饰)衣,人皆爱之。焦母待其不好,常令其劳作不息。

刘兰芝家教很好,向来和人交往甚好,她十三岁的时候就能织白色的布,后来嫁给焦仲卿,穿着质朴的衣服,人人都很喜欢她。焦母对待她不好,常常让她劳作不停息。

3.回扣课本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孔雀东南飞》

(2)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

(3)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4)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过秦论》

(5)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6)秦伯素服郊次《殽之战》

(7)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铭》

(8)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素。《荀子·王制》

(1)白色的绢

(2)空,白白地

(3)向来,一向

(4)平素,平时

(5)白色。

(6)特指与丧事有关的东西。

(7)朴素;不加修饰的。

(8)蔬果类食品。

82

1.词义

形声。从水,昜(yáng)声。本义:热水;开水。

“汤”的本义是“开水、热水"。后特指“沐浴时的热水”“中药加水煎制而成的汤剂"(两者都需热水或开水)。开水当然“烫”,故又有“烫"义。

2.助记小故事

商汤()时期,滥施酷刑,对犯者施以汤()镬之刑,未死,则家人以汤()药治之。

商汤(专有名词,商朝第一个君王)时期,滥施酷刑,对犯者施以汤(热水,开水)镬之刑,未死,则家人以汤(汤剂)药治之。

商汤时期,滥用刑法,对犯罪的人是施行把人投入滚汤中煮死的刑罚,如果没有死去,那么家里的人还要有汤剂来医治他。

3.回扣课本

(1)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陈情表》

(3)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4)见不善如扬汤《论语·季氏》

(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6)金汤失险,车书共道《后汉书》

(7)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王建《新嫁娘》

(1)热水,开水

(2)汤剂;用水煎服的中药。

(3)tàng通“烫”。用热水焐;

(4)热水

(5)shāng复音词,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6)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7)食物加水煮后的液汁。

83

1.词义

形声。从水,弟声。先秦时期,“涕"指眼泪,后来出现了“泪”,两字就同义并用了。本义:眼泪。

“涕"的本义是“眼泪”,流眼泪时会鼻子发酸而流出鼻涕,故后又引申出“鼻涕"之义。

2.助记小故事

古代一女子.与氓相爱,二人交好。氓与之相约,秋以为期。不见氓时,泣涕()涟涟。后嫁之,而遭氓弃,常涕()之,夜夜涕()与泪垂帘。

古代一女子.与氓相爱,二人交好。氓与之相约,秋以为期。不见氓时,泣涕(眼泪)涟涟。后嫁之,而遭氓弃,常涕(哭泣)之,夜夜涕(鼻涕)与泪垂帘。

古代一个女子与一个男子相爱,两个人交往很好。男子和她约定,以秋天作为期限。女子看不见男子时眼泪不断。嫁给男子后,又遭到男子的抛弃,常常哭泣。夜夜鼻涕和眼泪洗面。

3.回扣课本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2)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3)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4)长太息以掩涕兮《离骚》

(1)眼泪(2)哭泣

(3)涕零:流泪(4)眼泪

84

1.词义

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徒”的本义是“步行"。“步兵”就是步行的。步行没有借助任何交通工具,故有“空"义,进一步引申出“徒然,没有效果”;步行还有“只"用脚走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只、但、仅仅”等义。

2.助记小故事

陈涉本是氓隶之人,其能不及蒙恬之徒()。而与卒同苦,战时常舍车而徒()行。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至宫,而不见,其友徒()见欺,曰:“徒()有帝王之表。罢也,吾辈不计矣,徒()记旧时之谊也。"

陈涉本是氓隶之人,其能不及蒙恬之徒(这些人)。而与卒同苦,战时常舍车而徒(徒步)行。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至宫,而不见,其友徒(白白地)见欺,曰:“徒(空)有帝王之表。罢也,吾辈不计矣,徒(只)记旧时之谊也。”

陈涉是个地位低下的农奴,他的能力赶不上蒙恬这些人。可是和士兵同苦难,作战时常常放弃坐车而徒步前行。取得天下后,他的年幼时的朋友来到宫中,可是陈涉不接见。他的朋友白白受到欺骗,说:“陈涉空有帝王的表象,罢了,我们不和他计较,只记住旧时的友情吧。"

3.回扣课本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5)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五人墓碑记》

(6)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五人墓碑记》

(7)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复庵记》

(8)然陈涉翁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1)一类人(2)徒然,白白地

(3)只,仅仅(4)门人、弟子

(5)人(6)空

(7)步行。(8)役徒;被罚服役的人

85

1.词义

会意。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yǐn)隐蔽。合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本义:逃离,出走。

“亡"的本义是“逃路”。作名词则为“逃亡的人";逃跑即人“失掉”,国家“失掉"即“灭亡”;生命“失掉"即“死亡”;东西失掉就“没有"了。

2.助记小故事

楚欲亡()齐,齐王使大夫晏子于楚,楚人欲捕晏子,其从曰:“楚王无义,汝当亡()去。”晏子不从,与楚王辩,曰:“齐亡()于楚无益。"楚王亡()以应,遂存齐。

楚欲亡(使……灭亡)齐,齐王使大夫晏子于楚,楚人欲捕晏子,其从曰:“楚王无义,汝当亡(逃跑)去。”晏子不从,与楚王辩,曰:“齐亡(灭亡)于楚无益。"楚王亡(通“无”,没有)以应,遂存齐。

楚国想要灭亡齐国,齐王派遣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楚人想逮捕晏子,他的随从说:“楚王没有道义,你应该逃跑。"晏子没有听从,并与楚王争辩说;“齐国灭亡对楚国没有好处”楚王没有回应,于是保存了齐国。

3.回扣课本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鸿门宴》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3)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4)追亡逐北《过秦论》

(5)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6)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六国论》

(7)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

(8)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矣。《韩非子·说林》

(1)逃亡,逃跑(2)灭亡

(3)通“无”,没有(4)逃窜,溃败

(5)灭亡(6)丧失,丢失

(7)死亡。(8)通“忘”。忘记。

86

1.词义

象形字。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象征王者之权威。本义:天子、君主。

“王"的本义是“帝王”“天子"。作动词则有“为王,统治天下”之义,后又作为“臣子的最高封爵"。

2.助记小故事

王()姓大臣进谏曰:“王()欲王()天下,必以仁治乃可。”

王(姓氏)姓大臣进谏曰:“王(大王)欲王(称王)天下,必以仁治乃可。"

姓王的大臣进谏说:“大王想要称王天下,必须有仁义来治理国家。”

3.回扣课本

(1)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3)妃嫔媵嫱,王子皇孙《阿房宫赋》

(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5)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6)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1)一国的君主

(2)wàng称王,统治天下

(3)王子:君主的儿子,也指贵族子弟

(4)wàng使……为王

(5)国君

(6)秦汉以后帝王称皇帝,“王"成为封爵最高一级。

87

1.词义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望"的本义是“向远处看”,故有“观察"之义;“希望,盼望”就是“向远处看"的抽象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