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离骚》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2 《离骚》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2 《离骚》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2 《离骚》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2 《离骚》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离骚》导学案(含答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离骚》(节选)学案(答案版)

(一)资料链接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人。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楚怀王同祖。他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具有远大目光,主张与强秦对抗。后因受小人陷害,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楚辞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重用。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到汉北。此间创作了《离骚》。《离骚》是他政治失意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首扣人心弦的政治抒情诗。

楚辞体

楚辞体是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

《离骚》

“离骚”,西汉司马迁解释为:“离骚者,犹离忧也。”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离骚》(节选)的前半部分(前两段),主要叙写了诗人的身世、品行和政治理想,表达了诗人以国家为己任、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后半部分(后两段)诗人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的闪念,表明自己九死未悔、忧国忧民的爱国激情,表现了自己执着追求的高洁品质和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

(二)文本疏通

学习任务:借助课本注释,解释下列加点字(写在下方),并总结每段段意。

帝高阳之苗裔(远代子孙)兮,朕(我)皇考(已故的父亲)曰伯庸。

摄提(即“摄提格”,寅年的别称)贞(当、正当)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降生)。

皇览揆(观察衡量)余初度(出生时的情况)兮,肇(开始)锡(赐给)余以嘉名(美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段意:介绍自己高贵的出身、吉祥的诞辰和美好的名字。

纷(盛多)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加)之以修能(美好的容态。一说指优秀的才能。能,一说作“态”)。

扈(楚地方言,披)江离(一种香草)与辟芷(生于幽僻之处的白芷)兮,纫(连接、连缀)秋兰以为佩。

汩(水流很快的样子。这里用以比喻时间过得飞快)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即“不与吾”,不等待我)。

朝搴(搴,拔取)阰(土坡)之木兰(一种香木)兮,夕揽(采摘)洲之宿莽(一种香草)。

日月忽(迅速)其不淹(久留)兮,春与秋其代序(时序更替)。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代指有才德、有作为的人。一说是屈原自指,一说指楚怀王)之迟暮。

不抚壮(把握壮年)而弃秽(抛弃污秽的东西)兮,何不改此度(法度、准则)?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同“导”,引导)夫先路(前驱)!

段意:叙述自己的才能修养、忧虑希望,表达立志改革、愿为前驱的报国之情。

长太息(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爱慕、崇尚)修姱(美好)以羁兮,謇(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朝谇(谏诤)而夕替(废弃、贬斥)。

既替(废弃)余以蕙(蕙,香草名;,佩带。比喻高尚的德行)兮,又申(重复,加上)之以揽茝(揽,采集;茝,香草名。比喻高尚的德行)。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纵然、即使)九(多次)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神仙,这里指楚怀王)之浩荡(荒唐,没有准则)兮,终不察夫(语气词,缓冲语气)民心(人心,这里指“我的用心")。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嫉余之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兮,谣诼(造谣、毁谤)谓余以善淫(淫荡)。

固(本来)时俗(世俗)之工巧(善于取巧)兮,偭(背向,引申为违背)规矩而改错(同“措”,举措)。

背绳墨(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俗称墨斗,比喻准绳、准则)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忳,忧闷;郁邑,同“郁悒”,忧愁苦闷)余侘傺(失意的样子)兮,吾独穷困(阻塞不通,走投无路)乎此时也。

宁溘死(突然死去。溘,突然、忽然)以流亡兮,余不忍为(做出)此态(指迎合讨好他人的丑态)也!

鸷(凶猛的鸟,指鹰、雕等)鸟(指一般的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本来就这样)。

何方圜(同“圆”)之能周(合)兮,夫孰(何)异道(不同道)而相安(相处、相容)?

屈(使……受委屈)心而抑(使……受压抑)志(心意、志向)兮,忍尤(责骂)而攘(忍受)诟(侮辱)。

伏(同“服”,守、保持)清白以死直(为正道而死)兮,固前圣之所厚。

段意:诗人追忆往昔,自述遭贬原因,表达正道直行的决心。

悔相道(观察、选择道路)之不察兮,延(久久)伫(立)乎吾将反(返回)。

回(使……回转)朕(我,我的)车以复路(回原路)兮,及(趁着)行迷(走入迷途)之未远。

步(缓行)余马(我的马车)于兰皋(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兮,驰(快跑)椒丘(长着椒树的山冈)且焉(于彼,在那里)止息(停下来休息)。

进(到朝廷做官,出仕)不入(不为君王所用)以离(同“罹”,遭受)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指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

制芰荷(菱叶与荷叶)以为(把……当作)衣兮,集芙蓉(荷花)以为裳。

不吾知(即“不知吾")其亦已兮(也就算了啊),苟(如果、只要)余情其信(确实)芳(美好)。

高(加高)余冠之岌岌(高耸的样子)兮,长(加长)余佩之陆离(修长的样子)。

芳(芳香)与泽(润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回头看)以游目(放眼观看)兮,将往观乎四荒(辽阔大地)。

佩缤纷(繁多)其繁饰(众多装饰品)兮,芳菲菲(服饰品之芳香浓烈)其弥章(同“彰”,更加明显)。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爱美,比喻修身养性)以为常(常规)。

虽体解(肢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因受创而戒止)

段意:表现了诗人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情操,抒发了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补充《屈原列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也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三)文本探究

探究任务一:不屈的士子(鉴赏诗歌形象)

[任务导引]

在《屈原列传》中,屈原面对侮辱,绝不妥协;面对黑暗与邪恶,绝不低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他以不屈的态度反抗、斗争,保持自身的高洁,绝不同流合污。那么《离骚》里的主人公,是否也是这一形象呢?

1.《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结果具体诗句总结概括)

[答案]塑造了一个内外兼修、忧国忧民、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献身理想的士子形象。

①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第二,他主张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所谓美政,就是要能体察民意(“察夫民心”),认为统治者应用人唯贤而不是用人唯亲,臣子应忠贞而不是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任务探究二妙笔华章,寄寓幽远(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任务导引]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它想象奇特、瑰丽,运用赋、比、兴手法,鲜明地突出了人物形象,又使诗歌在情感上寄寓幽远,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值得我们鉴赏与学习。

[任务设计]

2.比、兴手法不是《诗经》的专利,在《离骚》中也有“香草美人"之喻。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本体喻体表达效果

蕙、蛾眉、兰皋、芰荷、芙蓉、芳、繁饰①高尚的节操、美好的品行、崇高的理想④这些词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学色彩,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给读者以较深刻的印象。这种写法,形象鲜明,情感意识强烈,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众女、泽小人、肮脏污秽的东西

鸷鸟②君子

方③正直端方的人

圜世故圆滑的人

3.浪漫主义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偏重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感彩浓厚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为什么说《离骚》是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佳作?

[答案]《离骚》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如用“蕙”“茝"兰”“椒"芰荷”“芙蓉"等香草鲜花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行。

作品把现实世界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这样就更能突出屈原为追求理想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和坚贞不屈的精神。所以说《离骚》是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佳作。

任务探究三独立坚贞、勇于抗争的精神(探究诗歌主题)

[任务导引]

无论是深陷生活的磨难与困境,还是面对社会的不公与压制,勇于抗争、坚贞不屈地追求独立与自由是中国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无数的中国人传承着这种精神,坚守着这份信仰,这种精神和信仰,感动、鼓舞并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力前行。

[任务设计]

4.分析《离骚》第三段和第四段诗句表现出的诗人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并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诗句品德和情怀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①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②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③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④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⑤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5.课文节选的这部分第三段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四段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前后是否矛盾?

[答案]前后并不矛盾。第三段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愿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诬陷、倾轧,君主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诗人虽然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退缩的念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句子就是这种心志的表白。第四段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就政治活动中的进退来说的,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因此,前后并不矛盾。

(四)文言知识梳理

一、辨识通假

1.扈江离与辟芷兮(“辟”同“僻”,僻静,幽静)

2.来吾道夫先路(“道”同“导”,引导)

3.偭规矩而改错(“错”同“措”,举措)

4.何方圜之能周兮(“圜”同“圆")

5.芳菲菲其弥章(“章”同“彰”,明显,显著)

二、一词多义

1.度

2.名

3.与

4.为

5.修

6.信

7.相

8.固

三、词类活用

1.名余曰正则兮(名词作动词,给……起名)

2.字余曰灵均(名词作动词,给……表字)

3.朝搴阰之木兰兮(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4.夕揽洲之宿莽(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5.纫秋兰以为佩(动词作名词,佩戴在身上的饰物)

6.不抚壮而弃秽兮(形容词作名词,壮盛之年;秽恶之行)

7.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品质)

8.余虽好修姱以羁兮(名词作动词,束缚,约束)

9.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死)

10.固前圣之所厚(形容词作动词,推崇、赞许)

11.屈心而抑志兮(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抑制)

12.回朕车以复路兮(使动用法,使……返回)

13.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用法,使……步行)

14.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用法,使……高)

15.长余佩之陆离(使动用法,使……长)

四、古今异义

1.纫秋兰以为佩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2.春与秋其代序

古义:时序更替。

今义:代替序言的文章(多自有标题)。

3.恐美人之迟暮

古义:代指有才德、有作为的人。一说是屈原自指,一说指楚怀王。

今义:美貌的女子。

4.长太息以掩涕兮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5.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没有准则。

今义:形容水势壮阔浩大。

6.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善于取巧。

今义:形容工艺品或诗文书画细致精巧。

7.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

今义:指经济状况不好。

8.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流水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9.自前世而固然

古义:本来就是这样。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10.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修长的样子。

今义:形容色彩繁多。

五、文言句式

1.肇锡余以嘉名。(状语后置句,锡余以嘉名,即“以嘉名锡余”)

译文:一出生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

2.纫秋兰以为佩。(省略句,应为“以之为佩")

译文:把秋兰结成饰物挂在身边。

3.恐年岁之不吾与。(宾语前置句,不吾与,即“不与吾”)

译文:心忧岁月不等待我。

4.来吾道夫先路!(省略句,应为“道夫于先路")

译文: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

5.又申之以揽茝。(状语后置句,“以揽茝”,介宾短

语作状语,应放在动词谓语“申"前)

译文:又因为我采集白芷为饰而给我加上罪名。

6.高余冠之岌岌兮。

(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即“岌岌冠")

译文: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

7.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即“陆离佩")

译文: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8.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被动句,“体解”中包含被动,被体解)

译文:即使被肢解我仍然不会改变啊。

9.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替"中包含被动,被废弃、贬斥)

译文: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五)课后练习

【基础运用】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___B.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D.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C[A项,于,同“吁”;无,同“毋";B项,说,同“脱”;D项,错,同“措"。]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忠厚的样子)匪来贸丝(交换)

B.匪我愆期(拖延婚期)体无咎言(不祥之语)

C.言既遂矣(如愿)___犹可说也(说话)

D.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谣诼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C[C项,“说”同“脱”,摆脱、脱身。]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A[①②均为助词,无义;③④均为连词,“即使”。]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亦已焉哉_子亦有不利焉

B.怨灵修之浩荡兮鸷鸟之不群兮

C.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D.静言思之体无咎言

D[A项,“焉"都是语气词,不翻译。B项,“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而"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D项,音节助词,无实义/名词,预兆。]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秋以为期B.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三岁食贫D.偭规矩而改错

D[D项,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A项,以为:古义指把……当作,今义指认为。B项,穷困: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今义指经济上困难。C项,三岁:古义指多年,今义指具体年龄。]

6.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謇朝谇而夕替B.步余马于兰皋兮

C.不吾知其亦已兮D.高余冠之岌岌兮

A[A项,被动句,其他三项为倒装句。]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这也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2)我们可以从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两个句子看出,屈原特别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可以说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屈原在《离骚》中,写时间更替很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这表明诗人自己非常焦虑,担心时光逝去,却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5)《离骚》中,写屈原看到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保守落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屈原《离骚》一文中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崇仰真理,当仁不让,自荐充当楚国政治的引路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8)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9)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长声叹息,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10)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仍誓死不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2)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3)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4)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5)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6)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7)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8)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9)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桥从《诗经》里延伸开来,横跨在岁月的河流上,①____________,仰看日月星宇,承载着所有人的脚步,谦卑地迎来送往。任时光的流水,从脚下消逝,让胸膛里带着菜花香的习习河风,去抚慰岁月的苍凉。桥下是潺潺流水,水中是参差荇菜,古代的月亮照着今人。谁是那窈窕淑女?②____________?谁还在溯游从之,寤寐求之?谁还在水边寄托着相思?走进水乡,不经意,③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下句“仰看日月星宇"和“桥下是潺潺流水”,①处应从俯视的角度写流水。根据“溯游从之"等,②处应联想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根据以上内容的推想,③处所填内容各人的想法可能会不同,内容只要与“诗经"情感”“梦境"等相关即可。

[答案]①俯听流水淙淙②谁是那在水一方的伊人③就走进古人为今人设计的梦中

【课外拓展】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风雨

《诗经·郑风》

【注】①喈喈(jiējiē):鸡叫声。②夷:平,指心中平静。③胶胶:鸡叫声。④瘳(chōu):病愈。

9.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变换了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夷”“瘳"喜”来表现思妇刹那间感情的变化。

B.在情境的选择上,本诗既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更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

C.哀景写乐,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图景。

D.诗人的用词写景是讲究的,细腻地表现出人的不同感受。“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写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暝,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

B[B项,在情境的选择上,本诗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

10.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答案]主要运用比兴的手法,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相思、惆怅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

远游(节选)屈原

悲时俗之迫阨①兮,愿轻举②而远游。质菲薄而无因兮,焉托乘而上浮?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步徙倚③而遥思兮,怊惝怳而乖怀④。意荒忽而流荡兮⑤,心愁悽而增悲。神倏忽⑥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留。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漠虚静以恬愉兮⑦,澹无为而自得。

【注】①迫阨:困阻灾难。②轻举:飞升,登仙。③徙倚:徘徊不定。④怊(chāo)惝(chǎng)怳(huǎng):惆怅失意。乖怀:心愿违背,心气不顺。⑤荒忽:恍惚,神思不定。流荡:心情不定,无所依托。⑥倏(shū)忽:形容迅速的样子。⑦漠:清静淡泊。虚静:清虚恬静。恬愉:快乐。

1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揭示了屈原“远游”的原因:对恶浊朝廷的迫害充满悲愤,只得去远游了。

B.“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表现了屈原内心的愤懑:身处污浊黑暗的楚国,独自苦闷却无从诉说。

C.“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表达了屈原由于自己不被理解,于漫漫长夜之中,孤单独守直到天明的苦楚。

D.“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采用联想手法,由天地的无穷无尽,想到百姓辛苦的日子也与天地一样没有尽头。

D[D项,“百姓辛苦的日子也与天地一样没有尽头”错,“哀人生之长勤"指哀叹人生的辛苦坎坷,这里指自己不被理解,仕途艰辛。]

12.“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答案]①自我反省,坚持操守;②不断追求,探索真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

涉江①屈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②。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佪③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④。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有删改)

【注】①本篇为顷襄王时期,屈原流放江南时,为记叙征程和抒写怨愤而作。②疑滞:“凝滞”,停滞不前。③儃佪:徘徊不前。④承宇:指山中云气旺盛而与屋檐相承接。

1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自述自幼对“奇服”的喜好,表明诗人喜欢标新立异、特立独行,象征他洁身自好的品质。

B.“莫吾知"表明当时没有人理解诗人,诗人因此感到悲哀,于是决定涉江。

C.登上鄂渚之后,诗人回头遥望国都,秋冬的寒风让他内心伤感,于是发出了长长的叹息之声。

D.第二段结尾处,诗人认为自己的内心是正直的,无论被流放到哪里都不会改变,表明了他对理想和操守的坚持。

A[喜好“奇服”是“表明诗人有不同于世俗的远大志向和高尚情操"。]

14.结合所学知识,联系你对屈原的认识,理解“驾青虬”“骖白螭"游瑶圃”“食玉英"这些情景反映的内容。

[答案]这些情景都是诗人想象的与仙人一起生活的情景,突出了诗人理想远大、德行高洁、行为忠贞等美好品质。《离骚》(节选)学案2024.2

(一)资料链接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人。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楚怀王同祖。他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具有远大目光,主张与强秦对抗。后因受小人陷害,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楚辞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重用。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到汉北。此间创作了《离骚》。《离骚》是他政治失意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首扣人心弦的政治抒情诗。

楚辞体

楚辞体是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

《离骚》

“离骚”,西汉司马迁解释为:“离骚者,犹离忧也。"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离骚》(节选)的前半部分(前两段),主要叙写了诗人的身世、品行和政治理想,表达了诗人以国家为己任、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后半部分(后两段)诗人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的闪念,表明自己九死未悔、忧国忧民的爱国激情,表现了自己执着追求的高洁品质和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

(二)文本疏通

学习任务:借助课本注释,解释下列加点字(写在下方),并总结每段段意。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第一段段意: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第二段段意: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第三段段意: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第四段段意:

补充《屈原列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也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三)文本探究

探究任务一:不屈的士子(鉴赏诗歌形象)

[任务导引]

在《屈原列传》中,屈原面对侮辱,绝不妥协;面对黑暗与邪恶,绝不低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他以不屈的态度反抗、斗争,保持自身的高洁,绝不同流合污。那么《离骚》里的主人公,是否也是这一形象呢?

1.《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结果具体诗句总结概括)

任务探究二妙笔华章,寄寓幽远(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任务导引]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它想象奇特、瑰丽,运用赋、比、兴手法,鲜明地突出了人物形象,又使诗歌在情感上寄寓幽远,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值得我们鉴赏与学习。

2.比、兴手法不是《诗经》的专利,在《离骚》中也有“香草美人”之喻。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本体喻体表达效果

蕙、蛾眉、兰皋、芰荷、芙蓉、芳、繁饰①④

众女、泽小人、肮脏污秽的东西

鸷鸟②

方③

圜世故圆滑的人

3.浪漫主义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偏重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感彩浓厚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为什么说《离骚》是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佳作?

任务探究三独立坚贞、勇于抗争的精神(探究诗歌主题)

[任务导引]

无论是深陷生活的磨难与困境,还是面对社会的不公与压制,勇于抗争、坚贞不屈地追求独立与自由是中国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无数的中国人传承着这种精神,坚守着这份信仰,这种精神和信仰,感动、鼓舞并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力前行。

[任务设计]

4.分析《离骚》第三段和第四段诗句表现出的诗人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并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诗句品德和情怀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①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④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⑤

5.课文节选的这部分第三段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四段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前后是否矛盾?

(四)文言知识梳理

一、辨识通假

1.扈江离与辟芷兮

2.来吾道夫先路

3.偭规矩而改错

4.何方圜之能周兮

5.芳菲菲其弥章

二、一词多义

1.度

2.名

3.与

4.为

5.修

6.信

7.相

8.固

三、词类活用

1.名余曰正则兮

2.字余曰灵均

3.朝搴阰之木兰兮

4.夕揽洲之宿莽

5.纫秋兰以为佩

6.不抚壮而弃秽兮

7.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8.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9.伏清白以死直兮

10.固前圣之所厚

11.屈心而抑志兮

12.回朕车以复路兮

13.步余马于兰皋兮

14.高余冠之岌岌兮

15.长余佩之陆离

四、古今异义

1.纫秋兰以为佩

古义:

今义:认为。

2.春与秋其代序

古义:

今义:代替序言的文章(多自有标题)。

3.恐美人之迟暮

古义:

今义:美貌的女子。

4.长太息以掩涕兮

古义:

今义:鼻涕。

5.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

今义:形容水势壮阔浩大。

6.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

今义:形容工艺品或诗文书画细致精巧。

7.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

今义:指经济状况不好。

8.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9.自前世而固然

古义: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10.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

今义:形容色彩繁多。

五、文言句式(翻译)

1.肇锡余以嘉名。

译文:

2.纫秋兰以为佩。

译文:

3.恐年岁之不吾与。

译文:

4.来吾道夫先路!

译文:

5.又申之以揽茝。

译文:

6.高余冠之岌岌兮。

译文:

7.长余佩之陆离。

译文:

8.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译文:

9.謇朝谇而夕替。

译文:

(五)课后练习

【基础运用】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B.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D.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忠厚的样子)匪来贸丝(交换)

B.匪我愆期(拖延婚期)体无咎言(不祥之语)

C.言既遂矣(如愿)___犹可说也(说话)

D.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谣诼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亦已焉哉_子亦有不利焉

B.怨灵修之浩荡兮鸷鸟之不群兮

C.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D.静言思之体无咎言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秋以为期B.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三岁食贫D.偭规矩而改错

6.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謇朝谇而夕替B.步余马于兰皋兮

C.不吾知其亦已兮D.高余冠之岌岌兮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这也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2)我们可以从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两个句子看出,屈原特别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可以说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屈原在《离骚》中,写时间更替很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这表明诗人自己非常焦虑,担心时光逝去,却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5)《离骚》中,写屈原看到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保守落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屈原《离骚》一文中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崇仰真理,当仁不让,自荐充当楚国政治的引路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8)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9)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长声叹息,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10)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仍誓死不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桥从《诗经》里延伸开来,横跨在岁月的河流上,①____________,仰看日月星宇,承载着所有人的脚步,谦卑地迎来送往。任时光的流水,从脚下消逝,让胸膛里带着菜花香的习习河风,去抚慰岁月的苍凉。桥下是潺潺流水,水中是参差荇菜,古代的月亮照着今人。谁是那窈窕淑女?②____________?谁还在溯游从之,寤寐求之?谁还在水边寄托着相思?走进水乡,不经意,③____________。

【课外拓展】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风雨

《诗经·郑风》

【注】①喈喈(jiējiē):鸡叫声。②夷:平,指心中平静。③胶胶:鸡叫声。④瘳(chōu):病愈。

9.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变换了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夷"瘳”“喜"来表现思妇刹那间感情的变化。

B.在情境的选择上,本诗既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更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

C.哀景写乐,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图景。

D.诗人的用词写景是讲究的,细腻地表现出人的不同感受。“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写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暝,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

10.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

远游(节选)屈原

悲时俗之迫阨①兮,愿轻举②而远游。质菲薄而无因兮,焉托乘而上浮?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步徙倚③而遥思兮,怊惝怳而乖怀④。意荒忽而流荡兮⑤,心愁悽而增悲。神倏忽⑥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留。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漠虚静以恬愉兮⑦,澹无为而自得。

【注】①迫阨:困阻灾难。②轻举:飞升,登仙。③徙倚:徘徊不定。④怊(chāo)惝(chǎng)怳(huǎng):惆怅失意。乖怀:心愿违背,心气不顺。⑤荒忽:恍惚,神思不定。流荡:心情不定,无所依托。⑥倏(shū)忽:形容迅速的样子。⑦漠:清静淡泊。虚静:清虚恬静。恬愉:快乐。

1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揭示了屈原“远游”的原因:对恶浊朝廷的迫害充满悲愤,只得去远游了。

B.“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表现了屈原内心的愤懑:身处污浊黑暗的楚国,独自苦闷却无从诉说。

C.“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表达了屈原由于自己不被理解,于漫漫长夜之中,孤单独守直到天明的苦楚。

D.“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采用联想手法,由天地的无穷无尽,想到百姓辛苦的日子也与天地一样没有尽头。

12.“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

涉江①屈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②。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佪③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④。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有删改)

【注】①本篇为顷襄王时期,屈原流放江南时,为记叙征程和抒写怨愤而作。②疑滞:“凝滞”,停滞不前。③儃佪:徘徊不前。④承宇:指山中云气旺盛而与屋檐相承接。

1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自述自幼对“奇服”的喜好,表明诗人喜欢标新立异、特立独行,象征他洁身自好的品质。

B.“莫吾知"表明当时没有人理解诗人,诗人因此感到悲哀,于是决定涉江。

C.登上鄂渚之后,诗人回头遥望国都,秋冬的寒风让他内心伤感,于是发出了长长的叹息之声。

D.第二段结尾处,诗人认为自己的内心是正直的,无论被流放到哪里都不会改变,表明了他对理想和操守的坚持。

14.结合所学知识,联系你对屈原的认识,理解“驾青虬”“骖白螭"游瑶圃”“食玉英"这些情景反映的内容。叶嘉莹丨《离骚》留给后代诗歌的几个“母题”

《离骚》在我国诗史上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它的作者屈原名平,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曾做过楚怀王的左徒,但楚怀王后来听信上官大夫等小人的谗言,疏远了他。司马迁《史记》认为,屈原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所以才作了《离骚》以抒发心中的怨愤。然而屈原的志趣是高洁的,行为是不肯苟且的,所以他的怨愤也是光明正大的。《离骚》兼有《国风》“好色而不淫”和《小雅》“怨悱而不乱"的优点,因此太史公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作为我国诗史上第一部杰出的抒情长诗,《离骚》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各方面的影响。所谓“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词,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确实是“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不能进行全面的分析,本文仅就《离骚》在内容上对后世诗歌的几点影响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在中国的诗人之中,有些人是十分旷达的,像苏东坡就属于这一类。当他遭到打击和贬谪的时候他说什么?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他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这一类诗人,他们看任何问题都保持着一种历史的眼光和通达的态度,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苦难,总是能够自己从精神上解脱出来。

可是还有一类诗人与此相反,他们宁可忍受痛苦也不肯放弃,明知无济于事也要坚持。他们说,“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们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他们说,“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蝶恋花》);他们说,“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韦庄《思帝乡》)!他们在用情的态度上固执到极点,那种执着使人感动,使人无可奈何,同时也使人肃然起敬。如果对这两类诗人追根寻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前一类诗人用情的态度可以说是出于《庄子》,而后一类诗人用情的态度则可以说是出于《离骚》。

屈原在《离骚》这首两千四百多字的鸿篇巨制之中反反复复地陈述他希望楚国美好强盛的愿望,在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之中,他曾设想过退而自保,独善其身;也有人劝他去国远游,另寻出路,但经过一番上天入地的追寻之后他仍然不肯放弃自己的愿望,最后终于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彭咸,相传是殷时贤大夫,谏其君不听,投水而死。屈原说,在楚国既然已经实现不了美好的政治,那么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我宁可从古人于地下,也不能与那些龌龊的小人同存于混浊的世间!在这首长诗里,诗人用情的态度之中包含着一种殉身无悔的执着感情,即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后世诗人继承了《离骚》的这种精神,他们在诗歌中不但以这种顽强执着的态度去追求理想的政治和理想的社会,也以这种顽强执着的态度去追求理想的人格和理想的爱情,从而在世上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诗篇。

与“殉身无悔"的态度相联系的,就是“上下求索”的精神。屈原说:“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思是:让太阳走得慢一点吧,不要这么快就消失;因为道路是如此遥远,我将上天入地去寻求。屈原要寻求的是什么?是能使楚国繁荣强盛的贤君贤臣、开明的政治和美好的品德。然而他所得到的却是失望的悲哀——“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阆风"是昆仑山的最高峰,而昆仑山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神仙所在的地方;“白水”,则是去昆仑山途中所要经过的一条河流。屈原说:清晨我就渡过白水继续前进,当我登上昆仑山的山顶系好我的马时,我猛然回头一看不觉流下泪来,因为在经历了这么艰难久远的攀登之后我才发现,这里并没有我所追寻的那个对象!屈原所追求的理想是最高远、最完美的,因此也是最难以达到的,但正是由于人类有这样的追求,所以人类才有希望。最可悲哀的事情无过于所有的人都放弃了追求,就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结尾所说的“后遂无问津者”,对整个社会来说,那才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在中国诗歌里,追求的精神也被诗人们从《离骚》那里继承下来了。陶渊明说,“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他所追求的乃是人格的操守;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所追求的乃是天下百姓的温饱;李商隐说,“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燕台》)——他所追求的,乃是在春风中苏醒的一份活跃的春心!其实,诗歌本是一种感发的生命,像曹操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像李白的“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像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像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等,又何尝不给人一种追求的感发与联想?诗人,与一般人是有一点点不同的。一般人比较偏重于现实,而诗人往往更偏重于理想。尤其是中国的旧诗,它们所经常表现的一个主题就是对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对象、美好的理想的追求和怀思。这个传统,应该说是从屈原《离骚》那里继承下来的。

在中国的诗歌中,还有一种“比兴寄托"的传统。这里所说的“比兴”,与“诗六义"中的“比”和“兴"有一定的区别。“诗六义”的“比"和“兴”,包括朱熹所说的“比而兴"或“兴而比”,乃是就诗歌开端感发作用的由来和性质而言;而“比兴寄托"所强调的则是诗歌中有“意在言外”的寄托。李商隐有一首《无题》诗:“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这首诗里,作者是在写一个女子吗?不是的。作者真正所要写的乃是一个男子,这个男子虽然有美好的才能和品德,却找不到一个能够赏识他并任用他的对象。诗中“长眉已能画”是从《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中的“蛾眉”引申而来;而“芙蓉作裙衩"则直接脱胎于《离骚》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美人香草以喻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比兴方法,它的源头来自《离骚》。

在屈原笔下,美人与香草的形象比比皆是:“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用香草比喻人才;“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美女自比;“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美好的花草比喻高洁的品质;“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以美女比喻贤君。后世诗人继承和发展了《离骚》这种独特的比兴方法,有的以香草为喻:“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陈子昂《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感遇》),“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山花子》);有的以美人为喻:“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杜甫《佳人》),“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秦韬玉《贫女》),“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杜荀鹤《春宫怨》)……尽管由于时代的不同,诗人们在感情与志意上和屈原不一定完全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诗中对美好芬芳事物的那种爱惜和向往之情与《离骚》是一脉相承的。在《离骚》中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经常以服饰容颜之美来象征品德之美,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还有“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等,这种表现方法,在以后的《古诗十九首》和曹植《杂诗》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离骚》在我国诗史上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那就是从《离骚》开始,诗歌中形成了“悲秋”的主题。杜甫有一首《咏怀古迹》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摇落”,指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说:我深深理解宋玉看到草木摇落时所感到的那种悲哀,尽管我和他之间相隔千年,但他的感动通过他的诗传给了我。宋玉是为了草木的摇落而悲哀吗?不是的,他是由草木的摇落想到生命的短暂,想到自己的才华和志意不能够有所完成才悲哀的。杜甫也是一个有才有志的读书人,也像宋玉一样的坎壈失志,所以他在千载之后读了宋玉的《九辩》才会引起共鸣,为之落泪。而宋玉这种悲秋的感情来自哪里?它来自屈原《离骚》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如果你生来就不是美丽的,如果上天并没有赋予你美好的才智,那么你在生命的秋天虽然悲哀,却不痛苦。最悲哀、最痛苦的无过于一个才智之士生命的落空。所谓“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刘琨《重赠卢谌》)。逝者如斯,来日无多,你在你的一生中完成了什么?你能给人世间留下什么?你对得起你自己天生美好的禀赋吗?初唐诗人陈子昂说,“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感遇》);北宋词人柳永说,“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少年游》),他们所表现的,也都是这样一份志意无成、生命落空的感情。

人的生命当然是短暂的,但诗歌的生命却生生不已。上下求索的精神、殉身无悔的态度、美人香草的喻托、悲秋伤逝的传统,这是《离骚》留给后代诗歌的几个“母题"。屈原的政治理想虽然落空了,但他的生命并没有落空,他心灵中那些最美好的东西通过《离骚》留给了后代,在两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地拨动人们的心灵,点燃人们的热情,使中国诗歌的主流从不走向消极和颓废,使中国诗人永远保持着那种热烈执着的感情。我以为,这乃是《离骚》在中国诗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今天我们仍然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传统。

骆玉明|水是纯洁的,灵魂也是,不允许被世界弄脏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但他的生平事实却不是很清楚。在司马迁的时代,屈原的事迹已经带有传说内容,而《史记》中的屈原传,实际是历史资料与传说资料的混合。这种历史人物传说化的现象,使得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更多地体现群体的情感和意志,从而屈原也就成为楚文化进而是整个中国文化的象征性人物之一。

在关于屈原的故事中,他被描绘为一个出身高贵、品格完美、才华卓越的人。

他曾经深受楚怀王的信任,参与国家内政外交的决策,却因为受到卑鄙的同僚的妒嫉,蒙受谗毁而被疏远,乃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不肯以同流合污为代价换取官禄和荣耀;他宁肯披散着长发,憔悴枯槁,彷徨于荒野与水涯。“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楚辞《渔父》),这不是他的耻辱,而是肮脏的世界的耻辱。

他可以离开楚国,在别处施展才华、谋求成功,只是对祖国的深情眷念,让他做不到。直到秦军攻破楚都郢,处于流放中的屈原眼看国家已经无望,便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

屈原的故事意味深长。

它告诉人们:正直和高贵的品格,很可能恰好带来不幸。

它也向人们提问:此时此境,人应该做什么样的选择?在污秽中求生,还是坚持理想、维护崇高的灵魂而不惜一死?

史籍载录的屈原作品共有二十五篇,其中最著名的是《离骚》。全诗三百七十余句,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

《离骚》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写作这首长诗时,屈原不仅在政治上遭受到严重挫折,人格也遭到诋毁和否定,他和自己所从属的楚国贵族阶层处于严重的对立状态。但诗人非但没有为之变得怯懦,反而产生了一种自豪感。

从第一句开始,诗人就使用大量笔墨,突出自己高贵的出身、卓异不凡的禀赋和及时修身而培养成的高尚品德与出众才干,进而表明他献身君国的愿望和令楚国振兴的信心,使诗中的自我形象作为美好和正义的代表得到凸显。

站在这个正义化身的反面,有“党人"即结党营私的小人,他们只顾满足自己的贪欲,苟且偷安,使得楚国的前景变得危险而狭隘;有昏庸糊涂,受人蒙骗的君王,还有他曾精心培育的人才,如今纷纷中途变节,只见“众芳芜秽”。这时候,屈原几乎是在同整个世界对阵。他非常孤独,也十分骄傲。

在现实中不断碰壁之后,诗人想象可能有的精神沟通。于是他借助神话材料,进入幻想的世界,驱使众神,上下求索。他来到天界,却被天帝的守门人所拒绝;他又降临地上“求女”,但仍然没有一个心心相印之人。所有的追求只是证明了最后的失败,他注定只能是孤独一人。

而最终,当他发现不可能离开楚国时,为自己作出了最后选择:“从彭咸之所居”,自葬于水。水是纯洁的,灵魂也是。它不允许被世界弄脏。

《诗经》也有许多反映政治生活的诗篇,但《离骚》是不同的。在这里,热爱祖国与个人尊严的价值是并存的,而悲哀的命运则激发出理想的光彩。

中国文学中第一次出现了以自我形象为中心,对之热烈歌颂、热烈赞美的内容。诗人构拟了宏大的空间来展开自由的想象,运用华丽的语言抒写热烈而动荡的情感,把抒情文学引向更复杂的境地,前所未有地显示了文学的创造力量。

屈原所作楚辞中,《九章》的内容与《离骚》相近,《九歌》则别具特色。这是一组祭神所用的乐歌,祭祀的对象从天帝、云神、太阳神到湘水神、黄河神、山神,还有战亡将士的亡灵。

在当时南方的民间信仰中,人神是共处而并无阻隔的。所以《九歌》虽是祭神的乐歌,却并不是庄肃而呆板的调子。那些神灵都被赋予了人类的品格和情感,说是写神其实是在写人。

尤其突出的,是《九歌》中大多数诗篇都包含有神与神或人与神相恋的情节,这些恋爱又都呈现为会合无缘、迷惘惆怅的状态,透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忧伤。我们无法确证作者为什么用这种调子来写《九歌》,但恋爱的忧伤最为迷人应该是诗人天然具有的感受,而这些诗也因此显得格外优美。

如《湘君》、《湘夫人》写一对配偶神,他们彼此相待,却终不能相遇,唱出伤心的歌子。《湘君》开头写道:“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诗的画面上,深秋的凉意和情感的寂寞不安融为一体,渲染出一派难以言说的凄迷惆怅之情。

《山鬼》也是一首美丽的失恋之歌。诗中写山鬼盛装打扮去同心上人幽会,对方却始终未来赴约,使她陷入绝望的痛苦之中;她独自站在高高的山顶,四望不见人影,不由感叹“岁既晏兮孰华予”——年华渐渐逝去,谁能使我的生命放出光彩呢!正是因为这生命的悲哀,诗歌最后描写的场景格外动人:已经到了深夜,雷鸣电闪,风雨交加,落叶飘飞,猿鸣凄戚,山鬼依然彷徨伫立,不肯离去。这完全是人间少女的情感。

《九歌》中那些以神话素材表现人类生活情感的诗篇,是中国早期文学中少见的珍品。它为中国诗歌增添了一种优美而奇幻的情调,不断地触发着后代诗人的想象力。

骆玉明|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