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讲专练词语理解_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讲专练词语理解_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讲专练词语理解_第3页
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讲专练词语理解_第4页
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讲专练词语理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讲专练词语理解词语理解

考点全解

一、理解词语含义

1.常考题型

(1)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2)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3)谈谈第×段“……”这句话中,两个“××"的不同含义。

(4)结合上下文,体会下面各句中“××”的含义。

(5)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

(6)“××"词在句中(文中)指代什么

2.答题模板

(1)“××”一词原指……(词语本义),这里指……(语境义或修辞义),在文中起到了……作用(表达了……的感情)。(关键词含义=字面义+语境义+对中心、主题的作用)

(2)该词本指……(本义),在这里指……(语境义),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事物……的特点/使表达生动形象。

(3)指代题:

①指示代词:在上下文中找,一般先往前找,再往后找,由近及远地找。“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

②非指示代词:从理解词义入手,找到关键词句,把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代入原句,看与原文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

二、重要词语的作用(或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1.常考题型

(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或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2)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

(3)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4)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2.答题模板

方法(选准赏析角度)+作用(表达效果+情感)

(1)从描写角度赏析

这句话是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描写,运用了“××、××、××"等动词,描写出了××人的……,表现了……的品质(心理、性格),表达了……的情感。

(2)从词性角度赏析

A.动词:“××”这个动词,生动传神(形象逼真)地表现(写出了)……(事物/人)的……特征。

B.形容词:“××"这个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有……的作用,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事物/人)的……特征。

C.叠词:“××”这个叠词,音韵和谐(节奏感强),使……(事物)的……特点跃然纸上。

D.副词:“××"这个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物体)的……特征。

(3)从修辞角度赏析

“××”词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对象)……特点(状态),突出……(主题),表达……(思想情感)。

(4)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词运用××(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对象)的……特点(状态),突出……主题(表达……的思想情感)。

(5)从词义的角度赏析

主要从词语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的角度赏析。适合分析无法从词性、修辞、写作手法角度赏析的词语。

分析词语本义+分析在文中的具体意思(即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写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此外还可以从词语的感彩等角度赏析。

三、词语的选用、替换或删除

1.常考题型

(1)对“××”词语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或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替换为“××"可以吗?为什么?

(3)如果把“××”换成“××”,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4)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2.答题模板

(1)替换题:

不能替换,因为原词的意思是……,该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表达(反映、突出)了……,如果换成“××”,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用原词更生动、形象等。

(2)删除题:

(一般是)不能删除,因为该词起修饰(限制)作用,更生动形象地人物(事物)……的感情(特点);该词强调了上文……内容,与上(下)文是……关系;删去后……(不好的表达效果),所以不能删去。

专项训练

(一)(2023云南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神奇的丝瓜

季羡林

①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圈。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

②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

③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绝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④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

⑤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

⑥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坦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的窗台上,却长出来了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活像两个粗大变弯的绿色牛角。

⑦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⑧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人是无法上去的,绝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

⑨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我仿佛觉得这探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选自《心里那一片天地》有删改)

23.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⑧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

(二)(2023湖南省怀化市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赋能振兴乡村

①花红柳绿,阳光照暖。不久前,一批中国文学的“大咖”和“发烧友"应文学之约,相会湖南益阳清溪村。

②清溪,这个周立波先生笔下曾经有过巨变的“山乡”,正在发生新一轮巨变。优美整洁的环境、富足的生活,尤其是充盈村中的书香,令人感叹“换了人间"。而这一切的发生,文学功不可没。清溪村党总支书记蔡真表示:“一不小心,我们家竟然成了别人的‘诗和远方’。”

③中国文学的长河里一直流淌着乡土情愫。“民亦劳止,吃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在古老的中国文学作品《诗经》中,就有大量对乡村劳动场景的描述、对劳动者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改善劳动者处境的呼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产生过影响深远的乡土文学,既立足乡土、倾情乡民,也促进觉醒、期望未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乡土之美,曾令无数文人墨客寄情吟唱。今天,在这片土地上,文学能实现怎样的作为?清溪村正给出富有蕴意的探索与解答。

④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应当伴随着文化的繁荣。文学要担当起乡村文化建设的使命。有人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文学梦,乡村也需要文学的滋养。借助作家书屋,村民可以在家门口畅读经典,领略文学之美;在文学活动中,可以与更多人交流思想,追求心灵的富足。此次见证并参与作家集体活动,与作家“面对面”,更让广大村民与文学爱好者感受到欣喜与鼓励,获得很多启发与教益。

⑤腹有诗书气自华。乡村有了文学、文艺的气息,也让屋舍增色、山水生辉。从更高层面看,在乡村振兴的宏伟征程中,文学的助力不可或缺。乡村振兴是新的伟大事业,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必须“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而这,正是文学之所长。

⑥新时代文学工作者承担着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要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苹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为“三农"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为乡村振兴注入巨大能量。

(转摘自《湖南日报),有删改)

12.第⑤自然段划线句“而这,正是文学之所长”中“这"指代的是什么?

(三)(2023内蒙古通辽市中考真题)“奋斗小组”首先推出一篇通讯文章,他们的主题是“缅怀先烈,致敬英雄"。我们要铭记先烈事迹,汲取革命力量,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寻找最后的红色娘子军

①四月的琼海,潮湿闷热,暴露在阳光下的每一点时间都变成了一种煎熬。

②琼海市人民医院ICU病房里,最后一位红色娘子军战士、百岁高龄的卢业香老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与十七八岁时当红军、打敌人、穿密林、吃草根的那些生死战役相比,如今的她在与死神的较量中显得如此平静。老人1月17日入院,腿部感染引发的并发症,令她时常高烧到39摄氏度以上,呼吸都需要机器辅助……

③此时,没人知道卢业香老人还会不会醒来;但我们都知道的是,红色娘子军光荣的历史早已深深刻在人们的心里。

④作为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地和主战场——海南省琼海市,历史印记并不难寻。

⑤城市唯一“像样”的雕塑,就是以红色娘子军为主题的群像;大规模的旅游景点中就有红色娘子军纪念园。近几年,琼海市委、市政府还出资为在琼海市的红色娘子军战士修建了“红军路”,公路直通战士的家门口;补贴资金重建房屋;每月发放3000元的生活补助;全部医疗费用实报实销……

⑥人们在雕塑群像前,在红色娘子军纪念园里,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了解她们的那段历史,了解她们承受过的苦难,了解她们所追求的信仰。

⑦看到那部叫《红色娘子军》的电影,那台叫《红色娘子军》的芭蕾舞剧;听到《红色娘子军军歌》“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的旋律,内心激情澎湃。我们虽然了解那段历史,但我们无法感受到,那时琼海一年四季滚滚的热浪,随时可以吞噬光明和生命的密林里的凶险,山路的崎岖,台风暴雨的肆虐;还有那些枪林弹雨,那些几倍于己的敌人……

⑧这是大多数人对红色娘子军的了解,其实历史远不止于此。

⑨在电影、歌曲描述的故事之外,少有人知道,1932年底,红色娘子军在海南红军主力第二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解散。但敌人并没有放过她们,连长和指导员中先后有五人被捕。她们经历了严刑拷打,长期的牢狱折磨,却没有一个人变节,没有一个人出卖组织。尽管她们每一个人都知道极其重要的、足以改写琼崖革命进程的核心机密。

⑩战士王学葵在《我们谁都没有出卖同志》一文中回忆到:“……我们站稳革命立场,保持革命者的气节,谁都没有变节动摇,谁都没有出卖同志……”

如今,这些文字就像躺在病床上的卢业香老人一样,看上去那么平静。但在这种平静之下,翻涌着女革命者坚定的信仰与追求。

14.请你结合全文揣摩首段这句话,说说你从“煎熬"一词中读出了什么?

四月的琼海,潮湿闷热,暴露在阳光下的每一点时间都变成了一种煎熬。

(四)(2022辽宁省阜新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穿过风雪的音乐盒

张翔

①那一年,他去西藏八宿的一个小乡村支教。支教两年后,他就可以回城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

②初入校门的那一天,孩子们在学校的操场上排成两排,向他敬礼。那天白雪飘飘,那一双双举过头顶的手却没有一双戴着手套,他们的手套都挂在脖子上。

③他留了下来,教他们语文、数学、自然,教他们认识山外的山、山外的城。

④孩子们来自不同的村落,近的就住在乡里,住得最远的孩子来上学甚至要翻过一座海拔三千米的雪山。他很熟悉那个住得最远的孩子,孩子的名字叫也措,黑黑的小脸,还有两团高原红。据说,他家里只有一匹马,是整个家唯一的生活来源,为他们负着生活的重担,春天来的时候,偶尔还能接上几个观光客。

⑤也措平日里非常沉默,但是眼神很特别,有点怯怯的忧郁,忧郁中透着惶恐,惶恐中又露着一丝坚定。在这个偏僻的小乡村里,他见到的眼神是整齐的,老人孩子都一样,单一而纯净,唯独这个孩子,眼中似乎有很多内容。

⑥雪大的时候,全世界只剩下了白,无法找到道路。家远的孩子只能留下来,住在老师的宿舍里。那天,有几个孩子留在他的宿舍。

⑦那个晚上,孩子们在他的允许下翻看他的东西,并抱着他的吉他乱弹。只有也措,那个忧郁的小也措,在翻看他的一个小小的音乐盒——那是他的初恋女友大一时送他的生日礼物。虽然毕业前他们已经分手,但他还是一直保存着这个好看的音乐盒。他来西藏之后的那些日子,总是不停地打开它,听那首熟悉的《致爱丽丝》,听到泪眼模糊,直到有一天发条崩坏。

⑧此刻的也措正抚摸着那个音乐盒,眼神是他熟悉的淡淡的忧郁。他走过去,问也措:“你知道它叫什么吗?”“不。"也措的话总是很少。“它叫音乐盒,一翻开盖就会唱歌。”“是谁送给您的?"也措问了一个令他措手不及的问题。“是妈妈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的。但是现在坏了,要不就可以让你听一听了。”对着孩子,他还是撒了谎。也措看了他一眼,就低着头不说话了。

⑨那一夜的雪很大,他能听到学校后山的树木折断的声音。等他第二天醒来的时候,远方除了雪还是雪,除了白还是白。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

⑩那一次,也措在他的宿舍里住了整整三天,可是从第二天晚上开始,也措便开始想家了,听到半夜风雪沙沙的声音就哭了,他急忙走过去,将也措搂在怀里,一边轻轻抚摸着也措的后背,一边问道:“想妈妈了,是吗?"

“我要见阿妈。”也措一开口,泪水又掉了一串。

他鼓励孩子:“也措,老师的妈妈在很远的地方,老师一年只能见一次妈妈,老师也很想妈妈,但是老师都不哭,你也不哭了好吗?"

也措看着他,停止了哭泣。

第三天黄昏,也措的母亲骑着马来到了他的宿舍门口,接走了也措。

那一年的冬天,雪一直很大,过年的时候,雪已封了路,他很想家,却没能回去。

终于到了第二年春天,雪少了,阳光有了暖意,他听说不远的镇子开始有了稀少的游客。路,看来是通了,但是他没有时间回家,因为孩子们已经开学了。

也措也来了,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眼神也不再是淡淡的忧郁,而是有种说不出的欢快。也措总是偷偷看他,脸上露出几丝得意的笑容,嵌有两团高原红的小脸越发可爱了。

然后就到了他的生日,没有人为他庆祝,他孤单地为自己点燃了蜡烛。可是三天后,他收到了一个邮包,邮包是从北京寄来的,拆开来,竟然是一个音乐盒,比他的那一个还要漂亮。音乐盒里放了一封信,他看着,心就像春天的雪一般融化了……是北京一个陌生的年轻人寄来的,那人在信中说,他在一个月前来了一次八宿,在风雪中碰到了一个叫也措的小孩,小孩牵着家里的马送他进山,却没有收他一分钱,只请求他回去之后,在四月初给他的老师寄一个音乐盒当作生日礼物。因为,老师的妈妈送给老师的音乐盒坏了,老师已经很久没有见妈妈了……原本,他只需在那里支教两年,但是他整整待了六年才回去。走的时候,他把那个珍贵的、曾经穿过风雪来陪伴他的音乐盒送给了也措——他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一个善良勇敢的大孩子。

(摘自江苏文艺出版社《穿过风雪的音乐盒》,有改动)

18.请分析选文第⑩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急忙走过去,将也措搂在怀里,一边轻轻抚摸着也措的后背,一边问道:“想妈妈了,是吗?”

(五)(2023四川省广安市中考真题)记叙文阅读

听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椽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二十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18.请赏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动词的妙处。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

(六)(2023湖北省宜昌市中考真题)美文赏读

与美邂逅

◆梁衡

①去参加一场活动,主办方准备的一次性茶杯是我没见过的。色泽、弧线和比例都是那么完美,让人不自觉地生出饮水的欲望。我没舍得扔掉,而是像装饰品一般摆在了家里。虽然当时犹豫是否值得,但是对于美的迷恋还是让我忽视了它的廉价,这就是美的力量。

②一谈到美,我们就想到那些名扬中外的绘画、歌曲、诗词。但这些都是艺术之美,其实还有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它们分布于我们日常的角角落落,就像路边可爱的孩子在扬起笑脸,挥动小手,而那些为生活疲于奔命的大人总是无暇顾及,匆匆而过。享受这种美不要多少成本,只要你在匆忙的行走中,用眼角的余光轻轻一扫,就可以收入心中。这是一种淘宝、一种捡漏。

③我便常有这种邂逅。有一年去宁波访友,他领我在院里散步。地锦盘绕在墙角、墙头,勾线填缝,喷薄出浓艳的红。一时间,好似有一位身着红衣的女子,在墙头舞起了红袖,在墙角甩起了红绸。院角蹲着一口石井,圆润的鹅卵石铺展在井口四周,被向晚的暮色轻轻晕染。一道引水用的竹槽从花木中探出来,潺潺清水泛着点点微光,在淡蓝色的小花儿里涓涓流淌。静看一院秋意浓,既有水墨画般素净的石井,_____________,相映成趣,生出一种□之美。

④又一年,我去渑池寻访一棵闻名的乌桕树。车行深山大涧之中,阒寂无人。崖畔路边的柿子树挂着火红的果子,黑色的粗杆细枝蜿蜒曲折。冷风一过。仰头看去,宛如向大海撒出了一张旧渔网,网里一尾尾小红鱼儿扑腾。车行山顶,隔了这张“树网"眺望谷底,山下房屋隐约,炊烟人家,田间忙于劳作的农人依稀可见,沟底秋播的小麦已经绿意一片。本为寻访名树,不想却在途中看见了一幅□的生活画卷。正道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天人相通,心境大好。

⑤当然,美也不都是去远方寻找。我家楼下有一只石雕的小老虎,半蹲在地,撑起两条前腿,歪头看着前方。一颗大脑袋与肩同宽,一双大眼睛似两个铜环,最俏皮的是抿嘴一笑,两道唇线划过整个脸蛋。通体胖墩墩,圆滚滚,虎头虎脑,可爱极了。每次见到它,我都像儿时那样,想去摸一摸,与它亲近。童年的引力像天体中的黑洞,谁能逃脱吸引?成长难免让我们遇到一些烦恼,突然能重温童趣,这是多大的惊喜!只要看着它对你歪头微笑,就能卸下所有的沉重,像“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然后什么也别想,无问,不往,一种□的美,自然涌上心头。

⑥“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美真的没有价格,无谓东西。只需要你有爱心、常留心,随缘收获,总有美扑入怀。

15.请将下列选项还原至文中的方框内(填序号)。

A.写意B.反差C.天真

(七)(2023安徽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地图

侯发山

①爷爷曾是地图绘制工程师,绘了一辈子地图,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休后,每天对着地图默默地看,有时还自言自语,嘀嘀咕咕不知说些什么。家里有人的时候,总要给人家讲述地图上地名背后的故事。

②其实,这些在别人听来都是故事,发生在爷爷身上就是事故。那时候,技术条件差,别说是卫星,航空测量都还是空白,需要带上平板仪、经纬仪,实地走访,测量,标记。在河南嵩山测量的时候,被三只饿狼盯上了。爷爷当时还是小青年,给吓得哆哆嗦嗦,准备给狼当干粮的时候,附近几个砍柴的山民及时赶来,凭借手里的镰刀和棍子吓退野狼。在陕西榆林,正在工作的时候、天气突变,一时间飞沙走石,爷爷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打算盖到平板仪上,结果晚了一步,望远镜的一个镜片被石头打烂了。几乎同一瞬间,爷爷下意识地扑到仪器上保护仪器,结果额头也被飞溅的镜片给划伤了。他到当地医院治疗的时候,认识了那里的一名护士,后来结为伉俪。奶奶曾感激地对爷爷说,若不是嫁给他,把她带进城里,她早被风沙给“吃"了——她的家乡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上,一年三百六十天,有二百多天都是风沙……

③爷爷九十多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特别是奶奶去世后,免不了唠叨他的“想当年”。

④后来,孙子小兵考上了武汉大学,学的就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干的正是地图测绘。比起爷爷,小兵这一代的测量技术有了飞速的提升,除了航空测量,还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地貌,足不出户,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测绘地图。

⑤这天,小兵拿回来一张最新的《中国地图》。爷爷两眼放光,戴着老花镜,趴在地图上瞅起来,边看边念叨:“黑龙江,黄河,长江……小兵,伶仃洋上咋有一座桥?新建的?"

⑥“爷爷,这就是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香港和澳门的。”

⑦“这个桥建得好,建得好!"爷爷感慨不已,然后继续一点一点地瞅,“小兵,丹江口水库咋新增一条支流?我看看,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不对吧,若是支流、到天津这里应该入海啊。是不是搞错了?”

⑧小兵扑哧笑了,说:“爷爷,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⑨“南水北调?就是当年毛主席提出的那个计划?”爷爷扑闪着昏花的眼睛,似乎有点明白了。“对!"小兵忙不迭地点头。

⑩爷爷满意地点点头,接下来又趴在地图上瞄起来。忽然,他叫道:“小兵,榆林,毛乌素沙漠咋没有了?是不是忘记标了?”

“是啊,毛乌素沙漠呢?"小兵认真地瞅了瞅地图,皱着眉头说,“爷爷,要不,咱到榆林看一看?”

“好!古人绘制地图就是实地测绘,后人常常把地图命名为‘禹迹图’,顾名思义,大禹的足迹。绘制地图就得眼见为实,哪像你们,唉!"爷爷说罢,又说,“只是我的腿不当家,怕是走不动。”

“爷爷,我开车带您去。"中。”爷爷爽快地答应了。爷爷退休后,家人多次说要带他去旅游,他都拒绝了,说:“全中国我都跑遍了,山山水水都在我的心里。"

小兵开车带着爷爷,到了榆林,到了毛乌素,望着茫茫无际的林海,爷爷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小兵忍不住说道:“爷爷,是真的,这是绿洲,不是沙漠!”

爷爷回过神来,说:“小兵,是不是你早就知道,故意骗爷爷来的?"

小兵憋住笑,说:“爷爷,我是知道,但还真没来过……现在都是通过遥感技术来测量和绘制的。”

爷爷说:“今天的技术就这么神奇?"小兵点点头,自豪地说:“当然啦,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地图数据收集和分析,目前已经能够高度自动化地生成要素丰富的高精地图,甚至道路上的虚线都能显示出来……”

好半天,爷爷都没说话。末了,他感慨了一句:“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23期,有删节)

6.小说第②段中,加点词语“故事”与“事故"能否互换?为什么?

词语

考点全解

一、理解词语含义

1.常考题型

(1)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2)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3)谈谈第×段“……"这句话中,两个“××”的不同含义。

(4)结合上下文,体会下面各句中“××"的含义。

(5)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

(6)“××”词在句中(文中)指代什么

2.答题模板

(1)“××"一词原指……(词语本义),这里指……(语境义或修辞义),在文中起到了……作用(表达了……的感情)。(关键词含义=字面义+语境义+对中心、主题的作用)

(2)该词本指……(本义),在这里指……(语境义),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事物……的特点/使表达生动形象。

(3)指代题:

①指示代词:在上下文中找,一般先往前找,再往后找,由近及远地找。“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

②非指示代词:从理解词义入手,找到关键词句,把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代入原句,看与原文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

二、重要词语的作用(或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1.常考题型

(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或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2)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

(3)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4)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2.答题模板

方法(选准赏析角度)+作用(表达效果+情感)

(1)从描写角度赏析

这句话是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描写,运用了“××、××、××”等动词,描写出了××人的……,表现了……的品质(心理、性格),表达了……的情感。

(2)从词性角度赏析

A.动词:“××"这个动词,生动传神(形象逼真)地表现(写出了)……(事物/人)的……特征。

B.形容词:“××”这个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有……的作用,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事物/人)的……特征。

C.叠词:“××"这个叠词,音韵和谐(节奏感强),使……(事物)的……特点跃然纸上。

D.副词:“××”这个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物体)的……特征。

(3)从修辞角度赏析

“××"词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对象)……特点(状态),突出……(主题),表达……(思想情感)。

(4)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词运用××(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对象)的……特点(状态),突出……主题(表达……的思想情感)。

(5)从词义的角度赏析

主要从词语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的角度赏析。适合分析无法从词性、修辞、写作手法角度赏析的词语。

分析词语本义+分析在文中的具体意思(即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写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此外还可以从词语的感彩等角度赏析。

三、词语的选用、替换或删除

1.常考题型

(1)对“××"词语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或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替换为“××”可以吗?为什么?

(3)如果把“××"换成“××”,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4)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2.答题模板

(1)替换题:

不能替换,因为原词的意思是……,该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表达(反映、突出)了……,如果换成“××”,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用原词更生动、形象等。

(2)删除题:

(一般是)不能删除,因为该词起修饰(限制)作用,更生动形象地人物(事物)……的感情(特点);该词强调了上文……内容,与上(下)文是……关系;删去后……(不好的表达效果),所以不能删去。

专项训练

(一)(2023云南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神奇的丝瓜

季羡林

①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圈。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

②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

③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绝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④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

⑤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

⑥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坦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的窗台上,却长出来了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活像两个粗大变弯的绿色牛角。

⑦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⑧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人是无法上去的,绝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

⑨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我仿佛觉得这探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选自《心里那一片天地》有删改)

23.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⑧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

【答案】

23.(1)本义:并不寻常,令人无法理解的迹象或事情:文中义:丝瓜能考虑问题,并且有行动。写出了作者对于丝瓜“躺平"现象的惊讶,表达了作者对于丝瓜“有思考”的生命力的赞美。

【解析】

23.(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

“奇迹"指并不寻常,令人无法理解的迹象或事情,这里指丝瓜能考虑问题,并且有行动。结合下文中“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了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突出的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突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分析,写出了作者对于丝瓜“躺平"现象的惊讶,丝瓜好像是一位智者,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生存环境,表达了作者对于丝瓜“有思考”的生命力的赞美。

(二)(2023湖南省怀化市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赋能振兴乡村

①花红柳绿,阳光照暖。不久前,一批中国文学的“大咖"和“发烧友”应文学之约,相会湖南益阳清溪村。

②清溪,这个周立波先生笔下曾经有过巨变的“山乡”,正在发生新一轮巨变。优美整洁的环境、富足的生活,尤其是充盈村中的书香,令人感叹“换了人间”。而这一切的发生,文学功不可没。清溪村党总支书记蔡真表示:“一不小心,我们家竟然成了别人的‘诗和远方’。"

③中国文学的长河里一直流淌着乡土情愫。“民亦劳止,吃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在古老的中国文学作品《诗经》中,就有大量对乡村劳动场景的描述、对劳动者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改善劳动者处境的呼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产生过影响深远的乡土文学,既立足乡土、倾情乡民,也促进觉醒、期望未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乡土之美,曾令无数文人墨客寄情吟唱。今天,在这片土地上,文学能实现怎样的作为?清溪村正给出富有蕴意的探索与解答。

④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应当伴随着文化的繁荣。文学要担当起乡村文化建设的使命。有人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文学梦,乡村也需要文学的滋养。借助作家书屋,村民可以在家门口畅读经典,领略文学之美;在文学活动中,可以与更多人交流思想,追求心灵的富足。此次见证并参与作家集体活动,与作家“面对面”,更让广大村民与文学爱好者感受到欣喜与鼓励,获得很多启发与教益。

⑤腹有诗书气自华。乡村有了文学、文艺的气息,也让屋舍增色、山水生辉。从更高层面看,在乡村振兴的宏伟征程中,文学的助力不可或缺。乡村振兴是新的伟大事业,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必须“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而这,正是文学之所长。

⑥新时代文学工作者承担着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要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苹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为“三农”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为乡村振兴注入巨大能量。

(转摘自《湖南日报),有删改)

12.第⑤自然段划线句“而这,正是文学之所长"中“这”指代的是什么?

【答案】

12.必须“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

【解析】

12.本题考查代词的指代内容筛选概括能力。

依据⑤段“乡村振兴是新的伟大事业,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必须‘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中的“‘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可知,这就是“这”的指代内容。

(三)(2023内蒙古通辽市中考真题)“奋斗小组"首先推出一篇通讯文章,他们的主题是“缅怀先烈,致敬英雄”。我们要铭记先烈事迹,汲取革命力量,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寻找最后的红色娘子军

①四月的琼海,潮湿闷热,暴露在阳光下的每一点时间都变成了一种煎熬。

②琼海市人民医院ICU病房里,最后一位红色娘子军战士、百岁高龄的卢业香老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与十七八岁时当红军、打敌人、穿密林、吃草根的那些生死战役相比,如今的她在与死神的较量中显得如此平静。老人1月17日入院,腿部感染引发的并发症,令她时常高烧到39摄氏度以上,呼吸都需要机器辅助……

③此时,没人知道卢业香老人还会不会醒来;但我们都知道的是,红色娘子军光荣的历史早已深深刻在人们的心里。

④作为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地和主战场——海南省琼海市,历史印记并不难寻。

⑤城市唯一“像样"的雕塑,就是以红色娘子军为主题的群像;大规模的旅游景点中就有红色娘子军纪念园。近几年,琼海市委、市政府还出资为在琼海市的红色娘子军战士修建了“红军路”,公路直通战士的家门口;补贴资金重建房屋;每月发放3000元的生活补助;全部医疗费用实报实销……

⑥人们在雕塑群像前,在红色娘子军纪念园里,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了解她们的那段历史,了解她们承受过的苦难,了解她们所追求的信仰。

⑦看到那部叫《红色娘子军》的电影,那台叫《红色娘子军》的芭蕾舞剧;听到《红色娘子军军歌》“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的旋律,内心激情澎湃。我们虽然了解那段历史,但我们无法感受到,那时琼海一年四季滚滚的热浪,随时可以吞噬光明和生命的密林里的凶险,山路的崎岖,台风暴雨的肆虐;还有那些枪林弹雨,那些几倍于己的敌人……

⑧这是大多数人对红色娘子军的了解,其实历史远不止于此。

⑨在电影、歌曲描述的故事之外,少有人知道,1932年底,红色娘子军在海南红军主力第二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解散。但敌人并没有放过她们,连长和指导员中先后有五人被捕。她们经历了严刑拷打,长期的牢狱折磨,却没有一个人变节,没有一个人出卖组织。尽管她们每一个人都知道极其重要的、足以改写琼崖革命进程的核心机密。

⑩战士王学葵在《我们谁都没有出卖同志》一文中回忆到:“……我们站稳革命立场,保持革命者的气节,谁都没有变节动摇,谁都没有出卖同志……"

如今,这些文字就像躺在病床上的卢业香老人一样,看上去那么平静。但在这种平静之下,翻涌着女革命者坚定的信仰与追求。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4.请你结合全文揣摩首段这句话,说说你从“煎熬”一词中读出了什么?

四月的琼海,潮湿闷热,暴露在阳光下的每一点时间都变成了一种煎熬。

【答案】

14.老人在病痛中饱受折磨,表达了作者对红色娘子军战士的关爱与敬重。

【解析】

14.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①段“四月的琼海,潮湿闷热,暴露在阳光下的每一点时间都变成了一种煎熬"句中的“煎熬”本意为长时间用水煮,比喻焦虑痛苦受折磨。结合②段“琼海市人民医院ICU病房里……如今的她在与死神的较量中显得如此平静。老人1月17日入院,腿部感染引发的并发症,令她时常高烧到39摄氏度以上,呼吸都需要机器辅助……"可知,这里是老人在病痛中受折磨,蕴含着作者的同情和敬重。

(四)(2022辽宁省阜新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穿过风雪的音乐盒

张翔

①那一年,他去西藏八宿的一个小乡村支教。支教两年后,他就可以回城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

②初入校门的那一天,孩子们在学校的操场上排成两排,向他敬礼。那天白雪飘飘,那一双双举过头顶的手却没有一双戴着手套,他们的手套都挂在脖子上。

③他留了下来,教他们语文、数学、自然,教他们认识山外的山、山外的城。

④孩子们来自不同的村落,近的就住在乡里,住得最远的孩子来上学甚至要翻过一座海拔三千米的雪山。他很熟悉那个住得最远的孩子,孩子的名字叫也措,黑黑的小脸,还有两团高原红。据说,他家里只有一匹马,是整个家唯一的生活来源,为他们负着生活的重担,春天来的时候,偶尔还能接上几个观光客。

⑤也措平日里非常沉默,但是眼神很特别,有点怯怯的忧郁,忧郁中透着惶恐,惶恐中又露着一丝坚定。在这个偏僻的小乡村里,他见到的眼神是整齐的,老人孩子都一样,单一而纯净,唯独这个孩子,眼中似乎有很多内容。

⑥雪大的时候,全世界只剩下了白,无法找到道路。家远的孩子只能留下来,住在老师的宿舍里。那天,有几个孩子留在他的宿舍。

⑦那个晚上,孩子们在他的允许下翻看他的东西,并抱着他的吉他乱弹。只有也措,那个忧郁的小也措,在翻看他的一个小小的音乐盒——那是他的初恋女友大一时送他的生日礼物。虽然毕业前他们已经分手,但他还是一直保存着这个好看的音乐盒。他来西藏之后的那些日子,总是不停地打开它,听那首熟悉的《致爱丽丝》,听到泪眼模糊,直到有一天发条崩坏。

⑧此刻的也措正抚摸着那个音乐盒,眼神是他熟悉的淡淡的忧郁。他走过去,问也措:“你知道它叫什么吗?”“不。"也措的话总是很少。“它叫音乐盒,一翻开盖就会唱歌。”“是谁送给您的?"也措问了一个令他措手不及的问题。“是妈妈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的。但是现在坏了,要不就可以让你听一听了。”对着孩子,他还是撒了谎。也措看了他一眼,就低着头不说话了。

⑨那一夜的雪很大,他能听到学校后山的树木折断的声音。等他第二天醒来的时候,远方除了雪还是雪,除了白还是白。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

⑩那一次,也措在他的宿舍里住了整整三天,可是从第二天晚上开始,也措便开始想家了,听到半夜风雪沙沙的声音就哭了,他急忙走过去,将也措搂在怀里,一边轻轻抚摸着也措的后背,一边问道:“想妈妈了,是吗?"

“我要见阿妈。”也措一开口,泪水又掉了一串。

他鼓励孩子:“也措,老师的妈妈在很远的地方,老师一年只能见一次妈妈,老师也很想妈妈,但是老师都不哭,你也不哭了好吗?"

也措看着他,停止了哭泣。

第三天黄昏,也措的母亲骑着马来到了他的宿舍门口,接走了也措。

那一年的冬天,雪一直很大,过年的时候,雪已封了路,他很想家,却没能回去。

终于到了第二年春天,雪少了,阳光有了暖意,他听说不远的镇子开始有了稀少的游客。路,看来是通了,但是他没有时间回家,因为孩子们已经开学了。

也措也来了,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眼神也不再是淡淡的忧郁,而是有种说不出的欢快。也措总是偷偷看他,脸上露出几丝得意的笑容,嵌有两团高原红的小脸越发可爱了。

然后就到了他的生日,没有人为他庆祝,他孤单地为自己点燃了蜡烛。可是三天后,他收到了一个邮包,邮包是从北京寄来的,拆开来,竟然是一个音乐盒,比他的那一个还要漂亮。音乐盒里放了一封信,他看着,心就像春天的雪一般融化了……是北京一个陌生的年轻人寄来的,那人在信中说,他在一个月前来了一次八宿,在风雪中碰到了一个叫也措的小孩,小孩牵着家里的马送他进山,却没有收他一分钱,只请求他回去之后,在四月初给他的老师寄一个音乐盒当作生日礼物。因为,老师的妈妈送给老师的音乐盒坏了,老师已经很久没有见妈妈了……原本,他只需在那里支教两年,但是他整整待了六年才回去。走的时候,他把那个珍贵的、曾经穿过风雪来陪伴他的音乐盒送给了也措——他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一个善良勇敢的大孩子。

(摘自江苏文艺出版社《穿过风雪的音乐盒》,有改动)

18.请分析选文第⑩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急忙走过去,将也措搂在怀里,一边轻轻抚摸着也措的后背,一边问道:“想妈妈了,是吗?”

【答案】18.“急忙"急切、匆忙之意,“轻轻”指动作的轻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急于安慰也措的心理和安慰也措时动作的温柔。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细心、体贴和关爱。(意近即可)

【解析】18.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第⑩段画线句“他急忙走过去,将也措搂在怀里,一边轻轻抚摸着也措的后背,一边问道:‘想妈妈了,是吗?’"中的加点词“急忙”是心里着急,行动加快的意思,“轻轻"意思是温和地;温柔地这里,这两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急于安慰也措的心理和安慰也措时动作的温柔,隐含着“他"对学生的细心、体贴和关爱。

(五)(2023四川省广安市中考真题)记叙文阅读

听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椽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二十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18.请赏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动词的妙处。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

【答案】

18.“打”“敲"击”“落"这些动词描写雨落下的各种声音以及带给作者的美妙感受,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雨声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雨声的迷恋和陶醉。

【解析】

18.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要求从动词角度品析。结合语境中“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等内容可知,“打”“敲"击”“落"这些动词,生动形象的描写了雨落下的各种声音以及带给作者的美妙感受,鲜活灵动地再现了山中雨声的节奏美和韵律美;结合第④段“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可知,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雨声的陶醉和喜爱之情。

(六)(2023湖北省宜昌市中考真题)美文赏读

与美邂逅

◆梁衡

①去参加一场活动,主办方准备的一次性茶杯是我没见过的。色泽、弧线和比例都是那么完美,让人不自觉地生出饮水的欲望。我没舍得扔掉,而是像装饰品一般摆在了家里。虽然当时犹豫是否值得,但是对于美的迷恋还是让我忽视了它的廉价,这就是美的力量。

②一谈到美,我们就想到那些名扬中外的绘画、歌曲、诗词。但这些都是艺术之美,其实还有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它们分布于我们日常的角角落落,就像路边可爱的孩子在扬起笑脸,挥动小手,而那些为生活疲于奔命的大人总是无暇顾及,匆匆而过。享受这种美不要多少成本,只要你在匆忙的行走中,用眼角的余光轻轻一扫,就可以收入心中。这是一种淘宝、一种捡漏。

③我便常有这种邂逅。有一年去宁波访友,他领我在院里散步。地锦盘绕在墙角、墙头,勾线填缝,喷薄出浓艳的红。一时间,好似有一位身着红衣的女子,在墙头舞起了红袖,在墙角甩起了红绸。院角蹲着一口石井,圆润的鹅卵石铺展在井口四周,被向晚的暮色轻轻晕染。一道引水用的竹槽从花木中探出来,潺潺清水泛着点点微光,在淡蓝色的小花儿里涓涓流淌。静看一院秋意浓,既有水墨画般素净的石井,_____________,相映成趣,生出一种□之美。

④又一年,我去渑池寻访一棵闻名的乌桕树。车行深山大涧之中,阒寂无人。崖畔路边的柿子树挂着火红的果子,黑色的粗杆细枝蜿蜒曲折。冷风一过。仰头看去,宛如向大海撒出了一张旧渔网,网里一尾尾小红鱼儿扑腾。车行山顶,隔了这张“树网"眺望谷底,山下房屋隐约,炊烟人家,田间忙于劳作的农人依稀可见,沟底秋播的小麦已经绿意一片。本为寻访名树,不想却在途中看见了一幅□的生活画卷。正道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天人相通,心境大好。

⑤当然,美也不都是去远方寻找。我家楼下有一只石雕的小老虎,半蹲在地,撑起两条前腿,歪头看着前方。一颗大脑袋与肩同宽,一双大眼睛似两个铜环,最俏皮的是抿嘴一笑,两道唇线划过整个脸蛋。通体胖墩墩,圆滚滚,虎头虎脑,可爱极了。每次见到它,我都像儿时那样,想去摸一摸,与它亲近。童年的引力像天体中的黑洞,谁能逃脱吸引?成长难免让我们遇到一些烦恼,突然能重温童趣,这是多大的惊喜!只要看着它对你歪头微笑,就能卸下所有的沉重,像“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然后什么也别想,无问,不往,一种□的美,自然涌上心头。

⑥“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美真的没有价格,无谓东西。只需要你有爱心、常留心,随缘收获,总有美扑入怀。

15.请将下列选项还原至文中的方框内。

A.写意B.反差C.天真

【答案】

15.BAC

【解析】

15.本题考查词语的选用,解答时需结合分析文章内容。

第一空,结合第③段中“既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