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解析版)-2021年中考文言文必考篇目真题及押题预测_第1页
曹刿论战(解析版)-2021年中考文言文必考篇目真题及押题预测_第2页
曹刿论战(解析版)-2021年中考文言文必考篇目真题及押题预测_第3页
曹刿论战(解析版)-2021年中考文言文必考篇目真题及押题预测_第4页
曹刿论战(解析版)-2021年中考文言文必考篇目真题及押题预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中考文言文必考篇目真题及押题预测

04篇:曹刿论战

年份中考真题省市

湖北鄂州市、北京市、

20203次

重庆市

20192次黑龙江鹤岗、湖南衡阳市

★真题在线★

[2020•北京・中考真题】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甲)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

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曹刿请见见多识广见义勇为各抒己见

B.小宿未孚言而有信杳无音宿信手拈来

C.公与之狼暴风破浪乘虚而入乘兴而来

D.遂逐齐而出而未捷百万雄而仁义之丽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翻译:(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的诉讼事件,与“小惠”和“小信”相比,更能

赢得百姓的信任,具备了迎战的条件。

(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能敏锐地观察战场形势的变化,他根据“辙乱”“旗靡”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

认为可以追击敌人了。

3.“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

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

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秦穆公兴兵袭®郑,过周而东。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乃矫

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⑤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材料二

时汉方事⑦匈奴,式®上书,愿输⑨家财半助边吗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日:

“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日:“子何欲?”式日:“天子诛勾奴,愚以为

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取材于《汉书•公孙弘卜式完宽传》)

注:①[袭]偷袭。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③[矫]假托。④[犒]犒劳。⑤[宾]

以客礼对待。⑥[却之]使秦军撤退。⑦[事]这里指抵抗。⑧[式]卜式。人名。⑨[输]交纳。

⑩[边]边防。

【答案】

1.D

2.【甲】

3.弦高本是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

撤退,保住了郑国。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

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分析】

1.A.觐见/看见/看见/见解;

B.信用/信用/消息/随便,放任;

C.坐(车)/凭借,依仗/利用、趁/利用、趁;

D.都是“军队”的意思;

故选D。

2.[乙]”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错误。原文是“惧有伏焉”,意思是“恐怕(齐军)设伏”,

并非齐军真的设了伏兵。

3.本题考查发散思维。首先要理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含义,即答题时要紧扣两个要素,

一是身份低微,二是不忘担忧国事。材料一中,“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写弦高本是普通

商人,即位卑;“乃矫郑伯之命,犒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写面对秦军侵

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即未敢忘忧国。材料二中,

“自小牧羊”写卜式只是一个普通百姓,即位卑;“愿输家财半助边”“天子诛勾奴,愚

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写他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

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即未敢忘忧国。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

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

“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

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

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

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

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

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

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

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

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土气。第一次击

鼓能够振作土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

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

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

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材料一:

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时,经过东周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恰往西去贩牛,在东周

和郑国之间碰到了秦军,于是弦高假托郑国君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礼待秦军,

使秦军以为郑国已知道这次偷袭计划而不敢贸然前进,只得撤退,从而保存了郑国。

材料二:

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

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

“你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

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

[2020•湖北鄂州市•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

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

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张寿,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

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骞以郎应墓与甘父②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

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

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

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蓦的随从,匈奴人。

1.用“/”给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又何向焉

②小大之旅

③匈奴裔之

④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之归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鼓乏蛮夷爱之

B.必以宿宽大宿人

C.何以战以其头为饮器

D.安陵君因使唐雎徒于秦募能他者

5.(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张骞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请结合选文,分别说说

他们的爱国情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

2.①参与;②指诉讼案件;③俘获;④逃跑。

3.①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②月氏人因此逃避而且怨恨匈奴,就是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

4.D

5.曹刿的爱国情怀表现在: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积极“请见”;关心国家命运,详问战

前政治准备,“战则请从”(请战)。张骞的爱国情怀表现在:“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

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

【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断句。解答时结合语意划分即可。“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

意思是“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与随从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出使月氏”,据此断句为:

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

2.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

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这里注意“间”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参

与”,“狱”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诉讼案件”,“亡”也是一个古今异义词,意思是

“逃跑”。

3.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

行语序调整。

①句中“所安”指的是安身的东西,“弗”意思是“不”,“专”意思是“独自享用”,

“以"意思是"把"。

②句中“遁”意思是“逃避,逃亡”,“无与共击之”是一个省略句,应该是“无与之共

击之”,意思是“没有人与他们联合一同攻击匈奴”。

据此翻译。

4.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

A.凑足音节,无义/代词;

B.实情/对……讲诚信;

C.凭借/用;

D.都是“出使”的意思;

故选D。

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两文中的主人公都是爱国的形象,只不过他们的表现方式

不同。甲文中曹刿当听说“齐师伐我”时,主动请见,和鲁庄公讨论战前的准备,并请求

参与作战,在战场上他沉着指挥应战这些都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张骞出使匈奴后,虽然

“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但“骞持汉节不失”,最终“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

汉”,这些都体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

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

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

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

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

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

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

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

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

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

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

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

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

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

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

月氏王,把月氏王的头当作饮器,月氏族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只是苦于没有人与他们联

合一同攻击匈奴。汉朝正想准备打击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

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与随从甘父一起

从陇西出关,出使月氏。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扣留

了张骞十多年,给他找了一位匈奴女子做妻子,生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出使

的符节,不失去使者的身份。张骞坚强有毅力,待人宽厚、诚实,匈奴人(或当地人)喜欢

他。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随从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当初张骞

出行时有一百余多人,离开十三年,只有两人得以返回。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

青攻打匈奴,知晓有水草之处,军队能够及时得到供给没有物资缺乏……汉朝西北方向的

国家开始与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最新模拟★

[2021•上海闵行区•九年级一模】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

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望,射天狼。

(乙)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也

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

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甲词写于朝(朝代),乙文则选自春秋时期的史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下列对甲乙诗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词的太守出猎答谢全城和乙文的“取信于民”思想都体现了对民心的重视。

B.甲词中作者自比“孙郎”、“魏尚”,乙文中第一段以“我”指代曹刿。

C.甲诗和乙文都表达了主人公关心国家,积极请战抗击侵略者的豪情壮志。

D.甲诗和乙文都对主人公形象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写,人物特点跃然纸上。

4.乙文最后一段①处所缺的内容是,该“论”体现了曹刿在战争中

善于,这也是这场战争中鲁国胜利的一个原因。

【答案】

1.宋左传

2.这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去打一仗了。

3.B

4.一鼓作气抓住有利战机

【分析】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

所作的一首词。《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历史学

家。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之:的。属:类。可:可以。以:凭借”的翻译要

正确。

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B.乙文中第一段以“我”指代鲁国,而不是“曹刿”,故选B。

4.本题考查内容识记与分析。

第一空:①处所缺的内容是一鼓作气。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

第二空:“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以看出,曹刿在战

争中抓住了两个时机:进攻时机和追赶时机,因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参考译文】:

甲: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

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

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

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

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乙: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

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乂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

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

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

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

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

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

—•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

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

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乂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

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

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

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

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乍轮的

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2020•广东惠州市•九年级二模】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

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

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

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又何I旬焉()

(2)必以宿()

(3)彼蹒我盈()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人和曹刿的对话反映了曹刿对统治者“鄙”的了解和对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肯定了

“请见”的必要性。

B.在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中,面对“何以战”的问题,鲁庄公接连做出的三个回答都得到

了曹刿的肯定。

C.“将鼓之”“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在作战中不观察敌情、急躁冒进的特点,反衬了曹

刿的沉着、冷静。

D.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而战场上抓住时机是战争取胜的关键,这些

都表现出他的“远谋”。

【答案】

1.(1)参与(2)守信、诚实(3)穷尽

2.(1)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

但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3.B

【分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

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耍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

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1)“又何间焉”意思是:你又何必参与呢,由此可判断:见,参与。

(2)“必以信”意思是:一定对神说实话,由此可判断:信,守信。

(3)“彼竭我盈”意思是:他们的上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由此可判断:竭,穷

尽。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

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

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句(1)重点词语: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鄙,鄙陋,这里只目光短浅;谋,谋议。

句(2)重点词语:狱,(诉讼)案件;察,明察;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可知,庄公的前两个回答没有得到曹刿的的肯定和认可,故选B。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

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

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

“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

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

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实情相报。”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

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

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

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

“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

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

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

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

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

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

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

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押题预测★

预测一: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

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齐桓公问管仲日:“王者何贵?"日:“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日:“所谓天

者,非谓苍苍莽莽少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②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

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说苑》)

【注释】①苍苍莽莽:形容广阔无边。②与:亲附,拥护。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1)又何而焉:(2)神弗泡也:

(3)王者何嬴(4)背之则士: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中曹刿认为克敌制胜的关键在于。(乙)文中在决定一个国家安危

的关键所在这一问题上,管仲的观点是。(请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2)(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描写来刻画人物,体现了曹刿和管仲政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答案】

1.(1)参与。(2)赐福,保佑。(3)以...为贵,重视。(4)灭亡。

2.(1)这是尽J'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

同去。(2)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这)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3.(1)取信于民(民心)以民为本(民贵君轻)(2)语言远见卓识(深谋

远虑)

【分析】

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

体的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1)句意: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2)句意: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福:赐福,保佑。

(3)句意: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贵:以……为贵,重视。

(4)句意:百姓背弃,国家就要灭亡。亡:灭亡。

2.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

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可:可以。以:凭借。从:随行,

跟从。”

(2)重点词语:“怨:怨恨。上:君主。遂:最终。亡:灭亡。”注意“未之有也”是宾

语前置句。

3.(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甲】文内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

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

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

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

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

由此可知第一个空应填“取信于民”;结合【乙】文“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

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可知管仲认为给人民当君主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

即“以民为天”或“以民为本”。

(2)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人物形象。【甲】文写了曹刿乡人及曹刿鲁庄公的对话,【乙】

文主要是管仲和齐桓公的对话,由此可知两文都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甲】文中,

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

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作了铺垫;另一

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乙】文中,管仲能提出

“以民为本”的观点,并能指出百姓亲附,国家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国家就能强盛;百

姓反对,国家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国家就要灭亡。从中可看出管仲是一个深谋远虑的

人。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

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

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

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

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

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

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

一同去。”

【乙】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

天当作最宝贵的。”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广阔无边的

天。给人民当君主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百姓亲附,国家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国家就

能强盛;百姓反对,国家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国家就要灭亡。《诗经》中说:'统治者如

果不贤良,一个地方的人民都会怨恨他。’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

这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预测二:

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0”对日:“忠

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臣光日: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

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

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

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

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

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

平之政者哉!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颜率:人名。

1.选出加点词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