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时练习卷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时练习卷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时练习卷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时练习卷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时练习卷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选择题1.唐太宗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成就)无几。”他又说:“(对于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由此可知唐太宗()A.在民族政策上与汉武帝完全不同B.认同汉武帝政绩,否定其战争手段C.在民族关系问题处理上包容与开明D.反对征服战争,主张以安抚为主2.据《宋会要》记载:宋代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设有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5个市舶司,市舶司下有的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下属机构。这折射出宋代 ()A.外贸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B.航海和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C.传统的经济思想发生了质变D.对外贸易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3.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边疆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元朝在边疆设行省,辽阔的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由此可见,元朝()A.造成地方权力过大局面B.在疆域范围内普遍实行行省制度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4.(2023·广东肇庆)景泰四年(1453年)礼部一份报告中说,日本国王有附进物及使臣自进物,其所给值,“比旧俱增数十倍,盖缘旧日获利而去,故今倍数而来……计其贡物,时价甚廉,给之太厚”。这反映出明代的朝贡贸易()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导致对外贸易监管放松C.政治动机高于经济目的D.减轻了双方的财政负担5.清朝的理藩院并非从明朝继承而来,其前身大约是1636年建立的“蒙古衙门”,它逐渐接管了与西藏、新疆有关的民族事务,和与俄国等国的外交事务。理藩院的尚书和左右侍郎通常均是满族人,间或有蒙古旗人,从未有汉人担任。这表明清朝的理藩院 ()A.是独立的外交管理机构B.体现了高度的君主专制C.有一定的部族专制色彩D.有效地管辖了边疆事务根据下表信息可以得知,在澎湖列岛的管理过程中,明朝政府()年份事件事件后续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明初沿袭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殖民者占领澎湖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A.增强了领土主权意识B.加强了对台湾诸岛的管辖C.推动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D.抵制了荷兰在亚洲的扩张7.理藩院是清代主管内外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的中央机构。然而《清代的外交机构》一书记载:帝俄(俄国)这个北方的国家,在清政府的错觉中,亦片面地以属国相待,乃一并置于理藩院的管理之下。这从侧面反映了理藩院 ()A.主管边疆民族事务B.地位与内阁相同C.职责范围有所扩大D.强化了皇权统治8.冯天瑜的《中华文化史》记载: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古印度一再遣使唐朝;波斯、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不少人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唐政府尊重。这反映了唐朝对外交流()A.范围广泛,内容丰富B.全面繁荣,兼收并蓄C.交通发达,影响深远D.西学东渐,交流频繁9.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完善,为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这一政策的实施()A.扩大了中华民族统治区域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C.维护了国家的团结及稳定D.激化了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10.(2023·广东广州)元朝所设行省中,岭北、辽阳、甘肃等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元朝还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这表明元朝的边疆治理 ()A.促进了民族交流B.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C.扩大了管辖范围D.沿袭唐宋民族政策的传统11.文献与考古表明,唐朝中后期,“波斯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国内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朝的社会生活B.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12.“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宣扬国威”“友好交往”,与这四个关键词都相关的古代中国历史现象是 ()A.朝贡贸易 B.民间贸易C.对外开放 D.闭关锁国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元朝宣政院“掌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与中书省等同为四大中央政府机构之一。官吏铨选、机务处理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经过中书省。遇吐蕃有重大问题,则派设行宣政院前往该地处理。清初统治者高度重视蒙古事务,入关前便设立理藩院专司其事。入关以后,随着边疆各地与内地和中央政府关系的加强,回部、番部(藏族)事务,及与俄罗斯、廓尔喀的外交事务也划归理藩院管理。理藩院级同六部,设尚书、侍郎各官。理藩院的设置及其工作,帮助清朝实现了对东北、北方、西北、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避免了明代曾经出现的边疆战争不绝、动荡不宁、各族叛附不定的局面,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指出元宣政院和清理藩院在政治地位和职权范围方面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宣政院和理藩院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所起的作用。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戍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北)、榆中(今河套东北)实边垦殖,给予拜爵一级的奖励,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勿令迁徙”。汉文帝时在边塞建立城邑,给徙边的移民提供“先为室屋,具田器”、免其罪、“赐高爵”、免除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拓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材料二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同时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与此同时,唐王朝对边疆民族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如采取和亲政策、通过册封来规范和边疆民族的臣属关系以及把边疆部分民族迁徙到内地等。不仅如此,唐王朝还采取了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目的及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治理边疆的政策并分析其影响。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选择题1.唐太宗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成就)无几。”他又说:“(对于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由此可知唐太宗()A.在民族政策上与汉武帝完全不同B.认同汉武帝政绩,否定其战争手段C.在民族关系问题处理上包容与开明D.反对征服战争,主张以安抚为主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太宗认为汉武帝时期进行的长期战争,造成国家疲弊,成就不大,而自己却采取了与汉武帝不同的民族政策,这表明唐太宗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故C项正确。两位统治者的民族政策也有共同的方面,“完全不同”一词太过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对汉武帝政绩的认同,故B项错误;材料中唐太宗反对民族征服战争,主张以更加友好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问题,但不一定是安抚的政策,故D项错误。答案:C2.据《宋会要》记载:宋代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设有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5个市舶司,市舶司下有的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下属机构。这折射出宋代 ()A.外贸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B.航海和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C.传统的经济思想发生了质变D.对外贸易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对外贸易港口较多,并设立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这说明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外贸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因此A项正确。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航海和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B项错误;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只是发生了一定的松动,并未发生质变,C项错误;材料并未通过前后比较得出对外贸易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D项错误。答案:A3.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边疆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元朝在边疆设行省,辽阔的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由此可见,元朝()A.造成地方权力过大局面B.在疆域范围内普遍实行行省制度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改变汉唐时期控制边疆的“册封和朝贡”做法,在边疆设行省,体现了边疆管理和内地一体化的趋势,D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行省制度造成地方权力过大的局面,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办法,B项不符合题意;元朝在边疆地区推行行省制,与控制地方财政收入、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无关,C项错误。答案:D4.(2023·广东肇庆)景泰四年(1453年)礼部一份报告中说,日本国王有附进物及使臣自进物,其所给值,“比旧俱增数十倍,盖缘旧日获利而去,故今倍数而来……计其贡物,时价甚廉,给之太厚”。这反映出明代的朝贡贸易()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导致对外贸易监管放松C.政治动机高于经济目的D.减轻了双方的财政负担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备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与题干“计其贡物,时价甚廉,给之太厚”相合,故选C项;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备偿其价”,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朝贡贸易处于官府控制之下,排除B项;朝贡贸易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排除D项。答案:C5.清朝的理藩院并非从明朝继承而来,其前身大约是1636年建立的“蒙古衙门”,它逐渐接管了与西藏、新疆有关的民族事务,和与俄国等国的外交事务。理藩院的尚书和左右侍郎通常均是满族人,间或有蒙古旗人,从未有汉人担任。这表明清朝的理藩院 ()A.是独立的外交管理机构B.体现了高度的君主专制C.有一定的部族专制色彩D.有效地管辖了边疆事务解析:结合材料“清朝的理藩院……其前身大约是1636年建立的‘蒙古衙门’……从未有汉人担任”可知理藩院前身是满族为管理蒙古事务而设立的衙门,具有部族政治色彩,故C项正确。由材料“它逐渐接管了与西藏、新疆有关的民族事务,和与俄国等国有关的外交事务”可知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和与外国的交往,不是独立的外交管理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理藩院主要是掌管边疆少数民族事务,不是对整个边疆的管理,故D项错误。答案:C根据下表信息可以得知,在澎湖列岛的管理过程中,明朝政府()年份事件事件后续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明初沿袭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殖民者占领澎湖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A.增强了领土主权意识B.加强了对台湾诸岛的管辖C.推动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D.抵制了荷兰在亚洲的扩张解析:根据明朝为沿海安全复设澎湖巡检司加强管辖、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澎湖保证领土完整等史实,可知明政府的领土主权意识在增强,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台湾诸岛及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明军仅收复澎湖,未涉及荷兰对亚洲其他地方的殖民侵略,排除B、C、D三项。答案:A7.理藩院是清代主管内外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的中央机构。然而《清代的外交机构》一书记载:帝俄(俄国)这个北方的国家,在清政府的错觉中,亦片面地以属国相待,乃一并置于理藩院的管理之下。这从侧面反映了理藩院 ()A.主管边疆民族事务B.地位与内阁相同C.职责范围有所扩大D.强化了皇权统治解析:材料“帝俄(俄国)这个北方的国家……亦片面地以属国相待,乃一并置于理藩院的管理之下”反映出理藩院的职权有所扩大,故C项正确。处理与俄国的事务不属于民族事务,故排除A项;理藩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地位与内阁不同,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皇权的加强,故排除D项。答案:C8.冯天瑜的《中华文化史》记载: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古印度一再遣使唐朝;波斯、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不少人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唐政府尊重。这反映了唐朝对外交流()A.范围广泛,内容丰富B.全面繁荣,兼收并蓄C.交通发达,影响深远D.西学东渐,交流频繁解析:材料中的“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古印度一再遣使唐朝;波斯、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不少人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唐政府尊重”,表明唐朝时期对外交流全面繁荣,兼收并蓄,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内容丰富,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交通状况,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与“西学东渐”无关,排除D项。答案:B9.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完善,为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这一政策的实施()A.扩大了中华民族统治区域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C.维护了国家的团结及稳定D.激化了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解析:根据“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完善,为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可知,羁縻政策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故C项正确。羁縻政策是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的政策,和扩大统治区域无关,排除A项;羁縻政策是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的民族政策,采用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地本民族事务,并非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排除B项;羁縻政策有利于缓和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故D项错误。答案:C10.(2023·广东广州)元朝所设行省中,岭北、辽阳、甘肃等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元朝还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这表明元朝的边疆治理 ()A.促进了民族交流B.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C.扩大了管辖范围D.沿袭唐宋民族政策的传统解析:元朝在边疆地区设置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且进行驻军、屯田、征收赋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使边疆治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故选B项;对边疆地区的驻军、屯田有利于加强管理,没有体现民族交流,排除A项;仍然是元朝的疆域,排除C项;唐宋时期是羁縻政策,元朝设置行省,是在此基础上加强管理,排除D项。答案:B11.文献与考古表明,唐朝中后期,“波斯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国内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朝的社会生活B.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解析:“波斯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国内也生产“胡式锦”,说明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外来文化会影响唐朝,但不可能改变唐朝的社会生活,故A项排除;“国内也生产‘胡式锦’”说明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丝织技术对比的信息,故C项排除。答案:D12.“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宣扬国威”“友好交往”,与这四个关键词都相关的古代中国历史现象是 ()A.朝贡贸易 B.民间贸易C.对外开放 D.闭关锁国解析:材料“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宣扬国威”“友好交往”均符合朝贡贸易的特点和目的,A项正确。答案:A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元朝宣政院“掌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与中书省等同为四大中央政府机构之一。官吏铨选、机务处理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经过中书省。遇吐蕃有重大问题,则派设行宣政院前往该地处理。清初统治者高度重视蒙古事务,入关前便设立理藩院专司其事。入关以后,随着边疆各地与内地和中央政府关系的加强,回部、番部(藏族)事务,及与俄罗斯、廓尔喀的外交事务也划归理藩院管理。理藩院级同六部,设尚书、侍郎各官。理藩院的设置及其工作,帮助清朝实现了对东北、北方、西北、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避免了明代曾经出现的边疆战争不绝、动荡不宁、各族叛附不定的局面,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指出元宣政院和清理藩院在政治地位和职权范围方面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宣政院和理藩院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所起的作用。答案:(1)相同点:都是法定的中央机构;都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点:宣政院与中书省同级,理藩院与六部同级;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理藩院管理部分外交事务;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理藩院管辖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事务。(2)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交流、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进一步加强了大一统的国家观念。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戍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北)、榆中(今河套东北)实边垦殖,给予拜爵一级的奖励,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勿令迁徙”。汉文帝时在边塞建立城邑,给徙边的移民提供“先为室屋,具田器”、免其罪、“赐高爵”、免除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拓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材料二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同时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与此同时,唐王朝对边疆民族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如采取和亲政策、通过册封来规范和边疆民族的臣属关系以及把边疆部分民族迁徙到内地等。不仅如此,唐王朝还采取了积极开发边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