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单元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西欧中世纪庄园中设有教堂、法庭,这说明庄园 ()A.实行的是封君封臣制度B.属于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C.是当时基本的社会组织D.成为领主统治农奴的工具2.12世纪初,法国琅城市民曾经用金钱从城市领主——琅城主教手里买得自治权。不久,主教出尔反尔,撤销城市自治权。琅城市民发动武装起义,处死主教,迫使法国国王颁发了城市自治特许状。以上现象说明()A.城市依靠教会支持才得以发展B.城市自治是与封建主不断斗争的结果C.武装斗争是城市自治唯一途径D.商品经济发展为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3.中国古代基层政权组织从春秋时“兵农合一”,到秦汉乡里有掌教化的三老、巡揖盗的游缴、主赋税的啬夫、司治安的亭官,再到宋元明清的里社保甲,都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独立而全面地掌管着地方的一切事务。据此推知中国古代 ()A.基层组织具有严密性 B.基层治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C.宗法制度已根深蒂固 D.地方治理践行礼法并施理念4.下列是《通典》天宝八年(749年)统计的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时按山河地形,将全国由唐太宗时的十道增加为十五道)各仓所储粮食量表(注:各仓储粮大致反映当地粮食产量)。该表反映了()地区正仓、义仓、常平仓储粮总数(单位:石)全国109906064河北道21029924河南道22467641(注:唐朝时,正仓储州县粮食,义仓备灾荒时的不足,常平仓均粮价的贵贱。)A.河南、河北两道是全国的经济重心B.河南、河北两道是国家重要产粮区C.河南、河北两道负责储备灾荒粮食D.两道受安史之乱影响粮食储备不足5.《汉书》载,汉高祖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这一举措表明()A.注重推行道德教化 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官府建立福利机制 D.统治思想转向无为6.“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这一规定最有可能出现在()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希腊 D.古代中国7.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8.明朝建立之初,即普查人口,登记户籍,编造黄册,将居民编入里甲,规定里甲之内,士农工商均需互相知保,不许随意流徙。如果离开乡土来到城里,需到官府登记,允许占“市籍”后,方可从事工商业活动。明初的这些做法()A.确定了按地域划分行政区域的标准B.有利于进一步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消极作用D.旨在维护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体系9.明清时期的族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征收地租专作家族祭祖开支的祭田,一种是由族内乡绅捐置用以济贫、恤寡和资读的义田。政府对盗卖族田者予以治罪甚至发边充军。政府对族田的保护旨在()A.增加国家的土地税收B.维护宗法关系以稳固秩序C.弘扬耕读传家的观念D.以经济立法打击地方豪族10.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保障立法——《疾病保险法》,1884年,又颁行《意外事故保险法》;1890年,威廉二世在柏林发起第一届国际劳工保护会议,禁止妇女儿童从事有害健康的劳动。由此推知,德国的措施()A.为军国主义提供保障B.以民主推动社会进步C.用议会粉饰专制统治D.使权力中心逐渐转移1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的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坊市制度崩溃C.土地政策调整 D.政府管理失控12.唐初,各州遍置常平仓,贱时收籴、贵时出粜,平抑粮价。唐代宗时,刘晏竭力加以改革完善,“丰则贵籴、歉则贱粜”。刘晏被害后,政府全面实行官销制度。这说明唐朝时期 ()A.私商资本增长困难 B.厉行重农抑商政策C.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D.以民为本重视民生13.宋代各宗族编写的家训中充斥着大量防止破家的教训和以义田为代表的族内公产的条例。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A.社会流动性的加强 B.新兴市民阶层的崛起C.宗法制的重新建立 D.士大夫义利观的转变1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婴儿出生时,产妇医疗费由国家负担,还可得到补贴。16岁前的公民每周有补助,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职工患病可免费得到治疗,失业有救济金,退休后有养老金,死亡后其家属还能得到抚恤金。这表明英国()A.福利有立法和制度保障B.低收入阶层受惠多C.福利种类多,覆盖面广D.福利欺诈现象严重15.20世纪80年代,在欧洲多个国家中,保守性质的政党取代了长期执政的社会民主党,他们普遍提出了大规模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的经济政策。这说明 ()A.凯恩斯主义在西欧遭到彻底否定B.削减福利开支成为普遍共识C.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遭受严重挫折D.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政府政策16.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 ()A.居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B.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C.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D.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先秦到明清,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宗族、乡里和乡绅。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乡绅是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这三者形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乡村社会秩序。乡贤是乡绅中的良绅,他们根植、立足于乡土社会,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响、作用于乡土社会……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具有沟通地方政府与社会的权利和便利,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策,亦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同时,他们又经常是宗族长,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着儒家“进亦忧,退亦忧”的理念,维系着乡村社会的秩序。——胡彬彬《古代乡贤与乡村治理》材料二社区事务高度“自理”。在美国,社区的事情不由政府包办而由社区居民自己决定。由当地居民自愿组成的社区委员会是社区管理的核心机构,对社区事务拥有很大的发言权。社区委员必须是居住于本社区的居民或在本社区从事商务活动的人,他们通常在本社区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享有一定的威望或具有某方面的特长。委员是义务担任的,不拿报酬,有少量补贴,服务好可以赢得社区居民的好评。——摘编自汪燕《美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乡村社会的基本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社区事务“自理”的特点。(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纪以来,英国一直以教区为单位实施救济,利用各种民间团体或慈善机构赈济穷人。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十分尖锐。1911年,自由党制定《国民保险法》,国家出面组织各种社会团体实行社会保障。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社会问题是失业,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创造和保障充分就业,这表明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已经成熟,为向福利国家过渡准备了理论基础,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又使英国人进一步认识到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1946年工党执政后,先后颁布《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医疗保健服务法》,把健康保险和失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到全体国民;1948年颁布的《国民扶助法》把经济扶助的责任从地方移交给中央。这些法律,为建设福利国家奠定了法律基础。英国政府用全国统一的、集中的福利方式取代旧有的、分散的地方性福利提供方式。福利制度的运作,耗费了大量的政府资金,加重国家负担;税收增加,影响了企业效益和个人收入,劳资矛盾加剧,这一切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阻力。——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材料二德国是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化启动最早的国家之一。19世纪80年代,德国开始走上社会福利国家的道路,社会保障的最初设计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的影响。为赢得工人支持,德国政府凭借强大的国家机器,主导着福利制度的发展方向。1883年以后,德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健康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养老法》等,以此协调社会各阶级的矛盾,使其不影响德国政府的基本国策。1949年实施的《德意志联邦基本法》,明确德国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中主要有:社会保险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社会救济含低保申请支付补助;12年免费义务教育等内容。德国社会福利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成为国家的财政负担,但德国各个政党都不愿因为给福利制度动大手术而失去选民。——摘编自陈晓律《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福利保障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德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上的异同。(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与方式项目西欧东亚传统结构封建庄园与自治城市并立专制王权与小农经济牢固结合内部条件资本主义因素增长,从内部引起旧制度转变,引发渐进性的社会变革内部资本主义因素微弱,外来挑战造成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使旧制度逐渐解体外部条件开辟海外市场,通过殖民扩张进行资源掠夺、资本积累、移民被西方殖民主义边缘化或半边缘化,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主流模式自主型市场经济,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自下而上推动政治变革或革命非自主型的中央统制经济或混合经济,自上而下,强制性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12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194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城市特点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接管各大城市后,中国共产党废除了保甲制度。参照乡村经验,不少城市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街政府成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这种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城市“集中”的特点。不久,街政府被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进一步探索城市基层管理模式。1954年,国家颁布条例,规定在城市基层设立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居民委员会,正式确立街居体制。通过街居体制,无单位、无组织的群众被全部纳入政府管理范围。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化。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以上材料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其意义。(6分)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西欧中世纪庄园中设有教堂、法庭,这说明庄园 ()A.实行的是封君封臣制度B.属于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C.是当时基本的社会组织D.成为领主统治农奴的工具解析:中世纪西欧的庄园中设有教堂、法庭,说明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管理生产活动与精神生活的基本单位,C项正确。教堂与法庭的设置不能说明庄园实行封君封臣制度,也不能说明庄园经济生活的自给自足,A、B两项错误;领主通过国家和封建等级制度统治农奴而不是通过庄园,D项错误。答案:C2.12世纪初,法国琅城市民曾经用金钱从城市领主——琅城主教手里买得自治权。不久,主教出尔反尔,撤销城市自治权。琅城市民发动武装起义,处死主教,迫使法国国王颁发了城市自治特许状。以上现象说明()A.城市依靠教会支持才得以发展B.城市自治是与封建主不断斗争的结果C.武装斗争是城市自治唯一途径D.商品经济发展为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解析:材料“买得自治权”“琅城市民发动武装起义”“迫使法国国王颁发了城市自治特许状”等信息说明自由城市的形成是与封建主不断斗争的结果,故B项正确。从市民买得自治权到主教撤销自治权说明教会并不支持城市自治,故A项错误;武装斗争是赢得城市自治的途径之一,还可以通过与封建领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故C项错误;题干未体现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B3.中国古代基层政权组织从春秋时“兵农合一”,到秦汉乡里有掌教化的三老、巡揖盗的游缴、主赋税的啬夫、司治安的亭官,再到宋元明清的里社保甲,都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独立而全面地掌管着地方的一切事务。据此推知中国古代 ()A.基层组织具有严密性 B.基层治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C.宗法制度已根深蒂固 D.地方治理践行礼法并施理念解析:材料主旨是强调“都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独立而全面地掌管着地方的一切事务”,未涉及其严密性,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基层政权组织从春秋时‘兵农合一’,到秦汉乡里有掌教化的三老……再到宋元明清的里社保甲”,这些基层组织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独立而全面地掌管着地方的一切事务,这说明地方基层治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制度,而是地方基层组织,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地方治理的理念,排除D项。答案:B4.下列是《通典》天宝八年(749年)统计的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时按山河地形,将全国由唐太宗时的十道增加为十五道)各仓所储粮食量表(注:各仓储粮大致反映当地粮食产量)。该表反映了()地区正仓、义仓、常平仓储粮总数(单位:石)全国109906064河北道21029924河南道22467641(注:唐朝时,正仓储州县粮食,义仓备灾荒时的不足,常平仓均粮价的贵贱。)A.河南、河北两道是全国的经济重心B.河南、河北两道是国家重要产粮区C.河南、河北两道负责储备灾荒粮食D.两道受安史之乱影响粮食储备不足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河南道与河北道储粮总数约占全国的四成,这说明河南、河北两道是国家重要产粮区,B项符合题意。河南、河北两道是全国的经济重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河南、河北两道负责储备灾荒粮食,排除C项;安史之乱发生于755至763年间,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B5.《汉书》载,汉高祖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这一举措表明()A.注重推行道德教化 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官府建立福利机制 D.统治思想转向无为解析:由材料“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可见“置三老”实际是重视道德教化的表现,故A项符合题意。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成为主流思想,而不是汉初,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建立福利机制,C项错误;汉初统治思想是无为而治,D项错误。答案:A6.“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这一规定最有可能出现在()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希腊 D.古代中国解析:古希腊众多城邦中影响最大而又最具典型意义的是雅典。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直接民主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由题干可知,“父母双方均为公民”的人年满十八岁经过登记后可以享有公民权,这符合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故选C项。答案:C7.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府加强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有利于经济的恢复,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官营手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民间手工业的管理,并未体现出手工业品的社会需求,故C项错误;材料仅对手工业者的户籍进行严格管理,不涉及其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A8.明朝建立之初,即普查人口,登记户籍,编造黄册,将居民编入里甲,规定里甲之内,士农工商均需互相知保,不许随意流徙。如果离开乡土来到城里,需到官府登记,允许占“市籍”后,方可从事工商业活动。明初的这些做法()A.确定了按地域划分行政区域的标准B.有利于进一步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消极作用D.旨在维护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体系解析:明初居民如果离开乡土来到城里,只有在允许占“市籍”后,才能从事工商业活动,显然这是重农抑商的做法,故选B项。按地域划分行政区域在明朝以前已经确立,排除A项;重农抑商的做法对刚受战争之苦的以农为本的封建王朝的经济恢复有利,而非起消极作用,排除C项;明初这样做的目的是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等级制度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排除D项。答案:B9.明清时期的族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征收地租专作家族祭祖开支的祭田,一种是由族内乡绅捐置用以济贫、恤寡和资读的义田。政府对盗卖族田者予以治罪甚至发边充军。政府对族田的保护旨在()A.增加国家的土地税收B.维护宗法关系以稳固秩序C.弘扬耕读传家的观念D.以经济立法打击地方豪族解析:结合族田的两种用途可知,政府保护族田的目的在于维护以宗法关系为基础的地方社会秩序,B项正确。从族田的作用可知,其为家族公有土地,A项错误;族田不是农民的私有土地,与“耕读传家”观念无关,C项错误;政府保护族田,打击“盗卖族田者”,不等于打击地方豪族,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10.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保障立法——《疾病保险法》,1884年,又颁行《意外事故保险法》;1890年,威廉二世在柏林发起第一届国际劳工保护会议,禁止妇女儿童从事有害健康的劳动。由此推知,德国的措施()A.为军国主义提供保障B.以民主推动社会进步C.用议会粉饰专制统治D.使权力中心逐渐转移解析:德国通过一系列社会立法和召开国际劳工保护会议保障普通劳动者的权益,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德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到20世纪初成为欧洲经济强国,议会立法和召开国际劳工保护会议属于民主形式,故选B项。保护劳动者权益和军国主义、专制主义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C两项;D项不符合史实,德国的权力中心仍然是皇帝。答案:B1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的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坊市制度崩溃C.土地政策调整 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土地兼并作为毒瘤一直都存在,而宋代却不抑制兼并,这样的土地政策导致题干中所阐述的现象出现,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经济是高度发展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坊市制度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政府管理失控,故D项错误。答案:C12.唐初,各州遍置常平仓,贱时收籴、贵时出粜,平抑粮价。唐代宗时,刘晏竭力加以改革完善,“丰则贵籴、歉则贱粜”。刘晏被害后,政府全面实行官销制度。这说明唐朝时期 ()A.私商资本增长困难 B.厉行重农抑商政策C.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D.以民为本重视民生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实行官销制度,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所以导致私人资本增长困难,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唐朝商业的发展状况,没有涉及农业,而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不是简单的“抑商”,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长途贩运贸易的问题,不能说明这一时期长途贩运贸易繁荣,故C项错误;材料只说到唐初在“平抑粮价”,没有说唐朝中后期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是为了民生,故D项错误。答案:A13.宋代各宗族编写的家训中充斥着大量防止破家的教训和以义田为代表的族内公产的条例。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A.社会流动性的加强 B.新兴市民阶层的崛起C.宗法制的重新建立 D.士大夫义利观的转变解析:根据材料“防止破家的教训和以义田为代表的族内公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制较为完善,因此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部分望族子弟容易被淘汰,即出现材料中所谓的“破家”,因此各宗族在编写家训时会充斥着大量防止破家的教训和以义田为代表的族内公产的条例,A项正确。市民阶层的崛起不是宗族家训内容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涉及的是宗族内部的家训,与士大夫的义利观无关,排除D项。答案:A1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婴儿出生时,产妇医疗费由国家负担,还可得到补贴。16岁前的公民每周有补助,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职工患病可免费得到治疗,失业有救济金,退休后有养老金,死亡后其家属还能得到抚恤金。这表明英国()A.福利有立法和制度保障B.低收入阶层受惠多C.福利种类多,覆盖面广D.福利欺诈现象严重解析:材料“产妇医疗费由国家负担”“16岁前的公民每周有补助”“职工患病可免费得到治疗,失业有救济金,退休后有养老金,死亡后其家属还能得到抚恤金”说明英国的社会福利种类较多,而且覆盖面广,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社会福利有立法保障,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说明低收入阶层受惠多,B项错误;福利欺诈现象与材料主旨严重不符,D项错误。答案:C15.20世纪80年代,在欧洲多个国家中,保守性质的政党取代了长期执政的社会民主党,他们普遍提出了大规模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的经济政策。这说明 ()A.凯恩斯主义在西欧遭到彻底否定B.削减福利开支成为普遍共识C.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遭受严重挫折D.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政府政策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保守性质的政党……普遍提出了大规模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的经济政策”与其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故D项正确。“凯恩斯主义在西欧遭到彻底否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涉及一部分国家,无法得出“普遍共识”的结论,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遭受挫折的问题,故排除C项。答案:D16.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 ()A.居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B.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C.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D.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解析:根据材料中1982年宪法和2004年宪法修正案对社会保障的内容规定可知,体现了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越来越大,社会保障程度更高,说明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B项排除;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D项排除。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先秦到明清,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宗族、乡里和乡绅。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乡绅是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这三者形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乡村社会秩序。乡贤是乡绅中的良绅,他们根植、立足于乡土社会,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响、作用于乡土社会……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具有沟通地方政府与社会的权利和便利,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策,亦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同时,他们又经常是宗族长,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着儒家“进亦忧,退亦忧”的理念,维系着乡村社会的秩序。——胡彬彬《古代乡贤与乡村治理》材料二社区事务高度“自理”。在美国,社区的事情不由政府包办而由社区居民自己决定。由当地居民自愿组成的社区委员会是社区管理的核心机构,对社区事务拥有很大的发言权。社区委员必须是居住于本社区的居民或在本社区从事商务活动的人,他们通常在本社区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享有一定的威望或具有某方面的特长。委员是义务担任的,不拿报酬,有少量补贴,服务好可以赢得社区居民的好评。——摘编自汪燕《美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乡村社会的基本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社区事务“自理”的特点。(8分)解析:(1)中国古代乡村社会的基本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一中“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乡贤是乡绅中的良绅,他们根植、立足于乡土社会,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响、作用于乡土社会”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美国社区事务“自理”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二中“社区的事情不由政府包办而由社区居民自己决定”“由当地居民自愿组成的社区委员会是社区管理的核心机构”“他们通常在本社区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享有一定的威望或具有某方面的特长”“委员是义务担任的”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答案:(1)基本特点:以宗族关系为基础;基于地缘关系组织起来;乡绅在地方基层事务中起主导作用。(2)特点:社区的事情不由政府包办而由社区居民自己决定;社区委员会是社区管理的核心机构;社区委员为本社区有一定的号召力、享有一定的威望或具有某方面特长的人士;社区委员是义务担任的。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纪以来,英国一直以教区为单位实施救济,利用各种民间团体或慈善机构赈济穷人。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十分尖锐。1911年,自由党制定《国民保险法》,国家出面组织各种社会团体实行社会保障。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社会问题是失业,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创造和保障充分就业,这表明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已经成熟,为向福利国家过渡准备了理论基础,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又使英国人进一步认识到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1946年工党执政后,先后颁布《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医疗保健服务法》,把健康保险和失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到全体国民;1948年颁布的《国民扶助法》把经济扶助的责任从地方移交给中央。这些法律,为建设福利国家奠定了法律基础。英国政府用全国统一的、集中的福利方式取代旧有的、分散的地方性福利提供方式。福利制度的运作,耗费了大量的政府资金,加重国家负担;税收增加,影响了企业效益和个人收入,劳资矛盾加剧,这一切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阻力。——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材料二德国是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化启动最早的国家之一。19世纪80年代,德国开始走上社会福利国家的道路,社会保障的最初设计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的影响。为赢得工人支持,德国政府凭借强大的国家机器,主导着福利制度的发展方向。1883年以后,德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健康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养老法》等,以此协调社会各阶级的矛盾,使其不影响德国政府的基本国策。1949年实施的《德意志联邦基本法》,明确德国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中主要有:社会保险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社会救济含低保申请支付补助;12年免费义务教育等内容。德国社会福利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成为国家的财政负担,但德国各个政党都不愿因为给福利制度动大手术而失去选民。——摘编自陈晓律《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福利保障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德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上的异同。(8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要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组织答案。(2)英、德两国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上的异同,主要根据两则材料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即可。答案:(1)积极影响: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消极影响:加重国家财政负担;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击劳动者的积极性,形成懒汉阶层;加重纳税人税收负担。(2)异:①背景不同,英国贫富分化严重,失业人口众多,实行福利保障制度以缓和社会矛盾。德国运用强大的国家机器,协调政府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②途径不同,英国由民间福利组织推动国家颁布法律,保障社会福利。德国政府主动实行社会保障政策,赢得工人支持。③社会福利保障的侧重点不同,英国重在健康保险和失业救济。德国在健康保险和失业救济的基础上,重视免费义务教育。同:有成熟的经济理论指导;制定了统一的法律;高度重视健康和失业保险;社会福利保障覆盖面广;都重视社会保障中的公民权利;高福利开支成为国家财政负担。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与方式项目西欧东亚传统结构封建庄园与自治城市并立专制王权与小农经济牢固结合内部条件资本主义因素增长,从内部引起旧制度转变,引发渐进性的社会变革内部资本主义因素微弱,外来挑战造成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使旧制度逐渐解体外部条件开辟海外市场,通过殖民扩张进行资源掠夺、资本积累、移民被西方殖民主义边缘化或半边缘化,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主流模式自主型市场经济,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自下而上推动政治变革或革命非自主型的中央统制经济或混合经济,自上而下,强制性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12分)解析:本题为论述论证题。解答本题首先需据材料提炼出论题,如西欧的现代化、东亚的现代化、东西方现代化的比较等,然后结合所学史实进行论述论证。答案:示例:论题:东亚现代化模式由特殊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所决定。论述:东亚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大多由政府主导,属于强制性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这与东亚特殊的历史传统及近代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遭遇密切相关。以中国为例,近代中国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单纯依靠产生不久的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力量和发育不全的市场自我调节体系,根本无法完成现代化。在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与时代紧迫感的推动下,政府成为改革的强大组织力量,大力推行工业化战略。从晚清的洋务运动到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这些现代化的努力无不利用政府的权威去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摆脱生产力极其落后的现状,我国借鉴苏联经验,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推行赶超型工业化战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逐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