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 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1课 中华 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1课 中华 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1课 中华 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1课 中华 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句名言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宋朝理学家朱熹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采。便若小辟,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A.不畏权贵,忠君爱国B.自我克制,廉洁奉公C.格物致知,自我修行D.有所为有所不为3.宋明时期徽州地区宗族的“族训”“族规”和“家典”的制定,基本上都是“推本紫阳《家礼》”,即以《家礼》为其根据,并且明确作出诸如“祭用文公《家礼》”“元旦谒祖、团拜及春秋二祭,悉遵朱子《家礼》”之类的规定。这体现出()A.儒学重建信仰理论的完成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C.儒学开始影响民众的生活D.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4.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周朝时,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这一变化反映了()A.中华文化“人本”色彩逐渐加强B.神权政治色彩得到淡化C.神权遭到王权冲击D.中华文化具有一定民主色彩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这主要表明清政府中的部分官员()A.已经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B.强调学习西学应循序渐进C.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做法D.对西方的认识仍较为肤浅6.顾炎武提出以经学取代理学的主张,认为对那些“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要“一切不为”。据此,顾炎武()A.认为应独尊儒家经典B.反对空谈义理,要大胆实践创新C.强调经学要解决现实问题D.认为六经能解决一切现实问题7.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D.当时出现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8.下面是某位同学所画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示意图。其中,符合阶段④历史特征叙述的是()A.新儒学具有民主启蒙的意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B.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根本上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C.以王夫之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思想,开向西方学习先河D.批判理学和抨击君主专制的新儒学未能成为社会主流9.下表为先秦思想家的相关论述。据此可知,我国古代()思想家名句出处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管仲“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孟子“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A.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B.儒学逐渐占据正统地位C.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D.社会崇尚人文理性精神10.[2023·大连高二检测]中、中和理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因,也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以下体现这一理念的是()A.“故君子必慎其独也”B.“柔弱胜刚强”C.“人主之患在于信人”D.“一同天下之义”11.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它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12.“从1943年以后,特别是从1945年起,他的思想就十分清楚地被看成是使马克思列宁主义适应中国情况的最权威的范例,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文化的总结和顶峰。”这说明他的“思想”是()A.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B.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总结C.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8.[2022·滨州高二检测]下表中的文献记载关注的共同主题是()内容出处“君子进德修业”《周易·乾》“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兵法·计》“诊病不审,是谓失常”《黄帝内经》A.职业道德B.文化教育C.治国理念D.军事策略13.[2023·广东广州期末]某学者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这位学者意在强调()A.很多神话故事在历史上往往难于考证B.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C.中华文明具有改造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D.中华文化特有的连续性15.考古学家夏鼐指出:“有的学者认为,小屯殷墟文化,代表中国最早的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开始。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白胡子了。”作者意在说明()A.商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B.中华文明的起源模糊不清C.中华文明的起源争论激烈D.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16.[2023·安徽合肥月考]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材料强调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特征是()A.统一性和连续性结合B.变革性和多样性结合C.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D.复杂性和创新性结合二、非选择题(第17题13分,第18题12分)17.[2023·青海省西宁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论孔子思想》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三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响巨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摘自岳麓版教材(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指的是什么?(4分)(2)材料中“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指的是什么?(2分)据材料分析其原因。(2分)(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这种“进步思潮”在政治、经济、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5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是惊人的,但它与变革性却并不对立。……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历史中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考古资料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本土文化源于远古时代。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又不是毫无关联的,它对许多外来文化又有着很强的吸纳和融会贯通性。——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参考答案1.解析:题干材料中的两句名言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A项反映的是人际关系;B项反映的是研究问题的方式;D项反映的是儒家义利观;C项强调以国家为重,反映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答案:C2.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为官不在大小,而在于为公,如果为公,即使再小的官,也受人尊敬,反之,哪怕做到宰相,也没有好结果。题干材料强调国家公职人员应自我克制,廉洁奉公,故选B项。答案:B3.解析:“族训”“族规”和“家典”的制定,“以《家礼》为其根据”“元旦谒祖、团拜及春秋二祭,悉遵朱子《家礼》”表明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D项正确;A、B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错在“开始”,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答案:D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人每遇事必示鬼神、问吉凶;周朝提出“敬天保民”,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表明了他对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作用予以高度的重视;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对鬼神“敬而远之”,这一变化表明中华文化中“人本”的色彩逐渐加强,故A项正确。答案:A5.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可知清政府中的部分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器物,认为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举措,这说明他们并未深刻认识到清政府落后的根源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西方制度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A项错误;清政府中的部分官员只认识到了学习西方器物的重要性,未提及对西方制度和文化的学习,无法体现循序渐进,排除B项;题干材料并未体现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信息,故C项错误。答案:D6.解析:据材料“顾炎武提出以经学取代理学的主张,认为对那些‘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要‘一切不为’”可知,顾炎武强调经学要为现实服务,体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故选C;西汉时就已经独尊儒家经典了,排除A;材料只提到为现实服务,并不是实践创新,排除B;六经能解决一切现实问题表述太绝对,且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答案:C7.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明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都有出现,且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的结论,故A错误;材料不能明确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故C错误;“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故D错误。答案:B8.解析:观察图并结合所学可知,④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和抨击君主专制的新儒学未能成为社会主流,当时仍然是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故选D项;“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根本上冲击了”的说法有误,排除B项;王夫之并没有开向西方学习的先河,排除C项。答案:D9.解析:依据材料“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可知,先秦时期思想家的论述里已经包含民本思想,说明我国的民本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故答案为C。材料未涉及民众政治权利的问题,排除A;儒学在汉代开始占据正统地位,排除B;D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C10.解析:材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大意为: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叫作“和”。因此“中和”指的是对情绪的调节控制。“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说的是君子即使是一人独处时,也保持谨慎的态度。体现了对自我的调节和控制,故A正确;“柔弱胜刚强”反映的是柔和刚的对比,未体现调和与控制,B错误;“人主之患在于信人”说的是君主的祸患在于信任别人,与“中和”无关,C错误;“一同天下之义”说的是在同一价值观上进行治理的重要性,与“中和”无关,D错误。答案:A11.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为“戎”,称东部民族为“夷”,由“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它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各国自认是统一民族华夏族,故选B;A中的“共识”材料没有体现;C中的“冲突剧烈”材料没有体现;D错误,题干没有体现血缘。答案:B12.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他的思想就十分清楚地被看成是使马克思列宁主义适应中国情况的最权威的范例”,可知这一思想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故选D项;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毛泽东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总结,排除B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不是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排除C项。答案:D13.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君子进德修业”指的是君子要提升道德,建立功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指的是君主要修身正己、自我节制;“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指的是将领要智、信、仁、勇、严集一身;“诊病不审,是谓失常”指的是医生诊病救人要详细周密;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四句话是对不同人群的不同职业道德要求,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对君子、君主、将领、医生的道德要求,未涉及文化教育、治国理念、军事策略,故排除B、C、D。答案:A14.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反映的是中华文明具有改造自然、勇于抗争的精神,这一精神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C15.解析:根据材料“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白胡子了”可知,作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故选D。答案:D16.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性被推向极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儒、法、阴阳五行家以及道家思想的融合,除此之外,传统文化中依然有其他内容,这意味着传统文化并非只有单一的内容,即传统文化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合,C正确;题干未提及传统文化的连续性,排除A;B并未体现出材料中所提及的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的特征,排除;复杂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答案:C17.解析:(1)由材料一“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得出礼,克己复礼;由材料一“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结合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得出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2)第一小问含义,由材料二“儒家思想取得胜利”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得出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二“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结合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体系得出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由材料二“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结合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得出汉代学者改造,适应了统治(专制集权)的需要。(3)结合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史实得出政治上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结合黄宗羲的农工商皆本的思想主张得出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由材料三“务实精神”得出学术上的经世致用。答案:(1)保守主义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