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语文四年级上册_第1页
10《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语文四年级上册_第2页
10《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语文四年级上册_第3页
10《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语文四年级上册_第4页
10《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语文四年级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解读课文简说。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通过读文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词句解析。(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铺”在这里读pū。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先概括写出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令人惊叹的却是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叶尖一顺儿朝下”,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叶柄”是连接叶片和茎的部分。作者用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中间的长句子是对第一句的补充,更具体地说明脚是长在茎与叶柄相连之处,而且是从叶柄的反面伸出来的,它由六七根枝状细丝组成。作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认真。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教学建议1.如果有条件,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2.本文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一种思路是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叶尖一顺儿朝下”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另一种思路是按照课文的顺序,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逐一研读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3.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关于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步骤理解:(1)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动手画一画,看看理解得是否准确。(3)同桌互相看看画的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5)课后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特别要启发学生体会“弯”“拉”“紧”等有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可以采取实物演示的办法,或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也可以让学生用简笔画表现出爬山虎往上爬的情景。一边画,一边讲,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弄清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没触着墙的,抓住“萎了”“痕迹”来理解;触着墙的,抓住“变成灰色”“相当牢固”来理解。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4.在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建议学生把第2自然段和后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弄清楚爬山虎的脚、茎、叶子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5.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才会发现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教师要让学生找出这些体现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语句多读几遍,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6.学生熟读课文之后,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还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积累语言的练习,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写得生动的句子读一读,鼓励课后抄写下来。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进行小练笔,如,用第一人称写写“爬山虎脚的自述”,或是自己观察一种植物后写一写。7.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或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在开展活动之前,要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请大家齐读课题。二、预习检查,成果展示。(一)词语认读。1.出示本课词语:均匀叶柄枯萎弯曲舒服重叠空隙荡漾花茎痕迹牢固触着墙小老师领读——指名读——选择词语说句子——齐读2.指导书写“叠、漾”。学生提示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指导书写,学生练写,评价。(二)重点句子。出示句子:叶尖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指生读——关注儿化音——齐读(三)开火车接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1.评价朗读情况。2.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3.概括主要内容,渗透“段意串联法”。三、精读感悟,体会特点。(一)学习第二自然段。1.课件出示叶子图片,看到图片能想到哪些词语或句子。2.找出课文中是如何描述的,自由朗读,说说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关注:(1)颜色的变化(嫩红、嫩绿),体会用词的准确,作者细致的观察。(2)感受静态美和动态美。3.再次观看课件,看到满墙的叶子,你有怎样的感觉。(感受生机勃勃)4.师生配合朗读。(二)学习第三自然段。导语: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壁、房顶,这跟它的脚有着密切的关系。1.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2.展示学生课前画的爬山虎的脚,学生上台根据图画进行介绍。读句子“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象蜗牛的触角”,体会语句的生动、具体。(三)学习第四自然段。1.默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圈画出描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2.课件出示,学生填空,上台用手进行演示。3.同桌合作:一人读,一人用手在课桌上演示。4.思考:能调换这几个动词的顺序吗?为什么?(体会用词准确)叶圣陶爷爷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具体、写有序的。5.朗读。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爬满了墙壁,爬上了房顶,假如你就是这棵爬山虎,请告诉大家,你是这样往上爬的——不管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它总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假如你们就是那株爬山虎,请告诉大家,你们是这样往上爬的——听着大家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爬山虎正在一脚一脚地努力往上爬。(四)学习第五自然段。叶圣陶爷爷还发现了爬山虎脚的一个小秘密,就在第五自然段。通过观看课件,对比“没触着墙”和“触着墙”时的样子。男女生合作读。四、谈收获,话总结。五、推荐阅读叶圣陶作品。板书设计10.爬山虎的脚段意串联法叶子:颜色变化动静结合脚:具体生动六、限时作业一)、根据拼音写字词。柳树jīng()上长出了新叶;小草从kūwěi()的草丛中醒来,shūzhǎn()开双臂;榆叶梅的花朵密密地chóngdié()在一起,jūnyún()地开满了树,没有一点儿kòngxì()。二)、选一选,填一填。顺:(1)按一定的顺序或方向;(2)向着同一个方向,跟“逆”相对;(3)适合,不别扭;(4)服从,不违背。1.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2.那只小花猫性格温顺,很讨孩子们喜欢。()3.由于天气原因,我们的比赛时间顺延了。()4.不能只听顺耳的话,要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三)、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到括号里。拉变巴爬触贴爬山虎的脚()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成小圆片,()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一把,使它紧()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四)、按要求,写句子。1.我家房顶上差不多满是爬山虎。(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用“逐渐”写一句话,把意思表达清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是本组一篇精读课文,叶圣陶先生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以此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读后我们也会产生探究的愿望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下面我来谈一谈自己的教后体会。1.教学效果。本单元主要是训练孩子处处留心,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而这篇《爬山虎的脚》就担负着这项任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重点放在让孩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对事物的观察方法。学生初读课文后,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又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这些词句的意思。然后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轻而易举就突破了理解上的难点。2.教学收获。课文比较长,所以,课堂处理方面要学会取舍,这篇课文每个段落要表达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举例如下:(1)学习爬山虎的叶子片段时,抓住关键句“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好看得很”来体会爬山虎叶子的绿和茂盛。(2)认识爬山虎的脚时,重点让孩子通过朗读,边读边理解爬山虎脚具体的生长位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在平时生活中,孩子们很少认真观察植物,所以一大部分同学不明白“茎”“叶柄”的位置,教师通过简笔画来画出爬山虎的脚的具体位置,可以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3)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结合刚才对于简笔画的理解,学生们模拟爬山虎爬行的过程,通过手指来体会“触”“巴”“拉”“贴”等动作,学生通过朗读和亲自体验爬山虎爬行,对整个爬行过程有了较深刻的体验和理解。3.不足之处。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