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鉴别诊断_第1页
发热鉴别诊断_第2页
发热鉴别诊断_第3页
发热鉴别诊断_第4页
发热鉴别诊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热

(Fever)王秀春1

定义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2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一般为36-37℃左右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下午〉上午,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可稍升高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3二、发生机制

微生物病原体炎症渗出物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发热内源性致热源外源性致热源体温调节中枢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通过血脑屏障通过激活白细胞1、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产热>散热42、非致热源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炎症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5三、病因与临床分类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62.非感染性发热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7四、临床表现1.发热的分度

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8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1)体温上升期

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达39~40Ċ或以上,如疟疾。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如结核。9(2)高热期

体温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3)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如疟疾。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肺炎。10五、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11.稽留热(continuedfever)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1240

39383736

C稽留热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天数132.驰张热(remittentfever)

体温常在39Ċ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144039383736

驰张热

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天数153、间隙热(intermittent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164039383736

间隙热

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天数174、波状热(undulantfever)体温渐升至39Ċ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菌病。184039383736

波状热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天数195、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2040

39

38

3736

不规则热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天数21必须注意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变成不规则热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热型。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人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22六、伴随症状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等急性感染性疾病;药物热、输液或输血反应等。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单、风疹、淋巴结结核、白血病、淋巴瘤、丝虫病等。23肝脾肿大: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布氏杆菌病等。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24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斑疹伤寒、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25七、问诊要点1、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缓急)、病程、热度高低、频度(间隙性或持续性)、诱因;2、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3、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咳嗽、咳痰;腹痛、呕吐、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皮疹、出血、头痛、肌肉关节痛等。264、患病以来一般情况5、诊治经过6、传染病接触史、疫区史、手术史、职业史等27八、治疗要点1、病因治疗:

如感染性疾病需使用有效抗生素。2、对症治疗:282.对症治疗(1)降温

物理降温(酒精擦浴、冰袋等)药物降温(柴胡、安痛定肌注等)病因未明确前,慎用或禁用激素降温(2)其他

各系统症状的对症处理,如:止咳化痰、止呕等29疼痛概述

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疼痛具有保护作用,疼痛可致生理功能紊乱,甚至休克。30发生机制:各种刺激(物理或化学性)致痛物游离神经末梢大脑皮质第一感觉区

疼痛

31

致痛物质:引起疼痛的刺激物包括乙酰胆碱、5-羟色胺、组织胺、缓激肽及其同类的多肽类、钾离子、氢离子、酸性产物等

32疼痛的类型

根据发生部位和传导途径1.皮肤疼痛定位明确双重痛感:先刺痛,后烧灼痛2.内脏痛类似内脏痛:如胸膜、腹膜真性内脏痛:3.深部痛肌肉、肌键、筋膜、关节痛4.牵涉痛33真性内脏痛特点:位于深部,呈钝痛、酸痛、烧灼痛或绞痛,发生较慢而持续无”双重痛感”,定位不太准确34牵涉痛

指内脏或深部组织的疾病引起的疼痛,可在体表某一部位也发生痛感或痛觉过敏区。一般认为持续而强烈的内脏疼痛的冲动,经传入纤维使相应脊髓节段的神经元兴奋,痛阈降低,以致由同一皮节传入的正常冲动引起痛觉或痛觉过敏。有助于判断内脏病变部位,如:胆襄疾、右肩痛、心绞痛、左上肢内侧痛。35临床特点:1.发病的特点2.疼痛部位3.疼痛的性质与特点4.牵涉痛放射部位5.诱发与缓解疼痛的因素36胸痛37发生机制:各种刺激因子如缺氧、炎症、肌张力改变、癌肿浸润、组织坏死以及物理、化学因子均可产生痛觉冲动,引起胸痛。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38胸痛的临床表现:1.发病年龄:2.胸痛部位:3.胸痛性质:4.影响胸痛因素39胸痛的伴随症状:1.胸痛伴吞咽难者:食道疾病2.伴有咳嗽或咯血者:肺炎、肺结核或肺癌3.伴呼吸困难者:肺部大面积病变,如大叶性肺炎、自发性气胸、胸腔积液过度换气综合症40关节痛

41【学习要求】

了解关节痛的病因。熟悉关节痛的问诊要点。42【内容精要】一、病因与发生机制

外伤、感染或感染变应性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变态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