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1及参考答案_第1页
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1及参考答案_第2页
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1及参考答案_第3页
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1及参考答案_第4页
2024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1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检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迸溅(bèn)孱头(càn)猥琐(wěi)B.灼灼(zhuó)不禁(jìn)忏悔(chàn)C.笼罩(lóng)一摞(luò)琼浆(jiàng)D.怆然(chuàng)决眦(zì)哆嗦(duō)2.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幼稚

忍俊不禁

祸不单行

芳草萋萋B.猥琐

仙露琼桨

轰轰烈烈

垂垂暮老C.魂魄

血气方刚

盘虹卧龙

灼灼其华D.孱头

紫色滕萝

惹人费神

延棉无尽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读如春,你心中便无冬;读如秋,你心中便挂满果实。从阴雨读出晴日,从暗夜读出____,从枯黄读出____,从沙漠读出清泉,你就读出了常人所读不到的___。读的最高境界是读出____,这样才能把被读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读在一起。A.霞云翠绿意境灵魂

B.光明翠绿意义生命C.霞云丰润意义灵魂

D.光明丰润意境生命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读《望岳》,只有理解作品内容,走进诗人心灵,才能读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有学者认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了解传统文化。C.当前,青少年非常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汉语的规范化使用,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D.表现人性光辉的作品,魅力大多在于其中蕴含的道德力量,而这种力量代表着社会的正能量。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等都挽不住游人。B.柳州新闻网举办的《纪念汪国真读诗会》邀请了我市部分诗人、诗歌爱好者、小记者参加,柳州市龙城语言艺术社的成员现场读诗。C.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船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D.人生在世,是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还是追求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6.古诗名句默写。(1)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用“

,

”来表达自己不畏奸佞、推行新法的决心,显示了高瞻远瞩的气概。

(4)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这一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勃勃生机,正所谓“

,

”。(用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名句填写)

7.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家门去旅行。为了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旅行知识,更充分地享受旅行的快乐,学校开展了“潇洒走四方”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古代人就已经了解旅行对一个人成长的意义所在。许多诗人都有过旅行的经历,留下了众多的诗篇,请写出其中一首与大家分享。

(2)随着出游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不文明的行为时有发生。怎样才能减少以至杜绝这种不文明的现象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3)有人认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8.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首联和颔联热情赞美了泰山巍峨雄伟的气势和

的景色。9.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奇在何处。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二)阅读古诗,回答问题。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1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12.请简要分析第三、四句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槐花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④“真好看啊!这真是奇迹!”⑤“什么奇迹啊?”⑥“你们这样的花树。”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真好看啊!简直神奇极了!”“什么神奇?”“这木棉花。”“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13.文章第③—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14.下面的句子是文章中的原句,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是()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A.【A】处B.【B】处C.【C】处

D.【D】处15.第段画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

16.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17.“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三、写作。18.春花之绚烂、夏荷之清逸、秋菊之优雅、冬梅之高洁,给了我们太多美好的感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走近这些美丽的花、葱绿的草,走近这些萌发出勃勃生机的生命,你一定会有所感悟,有所启迪。请以“花草树木”为话题,自拟文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参考答案1.D解析:A项中,“迸”应读bèng;B项中,“禁”应读jīn;C项中,“笼”应读lǒng,“浆”应读jiāng。2.A3.A4.D解析:A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的豪情”;B项中“研究、了解传统文化”语序不当,应为“了解、研究传统文化”;C项中“非常”与“深”词语赘余,去掉“非常”。5.C解析:A项中,省略号和“等”不能连用;B项中,书名号应为双引号;D项中,选择疑问句只用句末一个问号。6.(1)独怆然而涕下(2)柳暗花明又一村(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7.(1)示例: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示例:应该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来提高游客的文明意识,提倡文明旅游,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惩罚的手段等。(3)示例:美是到处都有的,只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用心去看,用心去体会,在熟悉的地方也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二、(一)8.神奇秀丽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青未了”写出了泰山巍峨雄伟的气势,“钟神秀”描绘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9.“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参天入云的雄伟气势。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用词的品味和鉴赏能力,应该仔细体会词语在诗中的表达效果,结合诗歌的意境来解答。10.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意愿,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能力。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努力向上的雄心壮志。(二)11.日暮时分,群鸦乱叫,叫声嘈杂,极目远望,只有两三户人家。这两句诗写出了梁园萧条破败的景象。解析: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需抓住诗句中“梁园、暮、乱、极目、萧条”等关键词语,注意不要偏离诗歌的意境。12.运用拟人和反衬的手法,写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用乐景反衬哀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解析:联系全文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可知,第三、四句说园子里的树不知人已经去尽了,仍然在开花,与周围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怀古伤今之情。(三)13.第一件事:印度朋友在北大校园看见槐花后非常惊讶。第二件事:“我”在印度看到木棉花时大为感叹。14.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把此句放回到原文,要与上下文衔接才可以,“它”与B处的“它”是一致的,因此放到B处合适。15.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理解“这种习惯”在文中指代的内容时,要找到离这个词最近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从中找到答案。16.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到成片的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