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10.1政治近代化的丰碑-辛亥革命课件_第1页
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10.1政治近代化的丰碑-辛亥革命课件_第2页
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10.1政治近代化的丰碑-辛亥革命课件_第3页
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10.1政治近代化的丰碑-辛亥革命课件_第4页
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10.1政治近代化的丰碑-辛亥革命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1政治近代化的丰碑——辛亥革命必备知识·自主排查关键能力·素养提升课题随堂演练必备知识·自主排查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背景(1)经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3)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4)组织①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其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②中国同盟会:在孙中山的推动下,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5)军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与此同时,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6)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造成湖北兵力空虚。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日,占领武汉三镇。3.影响:清王朝土崩瓦解。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为了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共和。(2)内容:中国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和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3)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知识点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2)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革命果实。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误区警示]辛亥革命的两个易错点(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家政体采用的是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2)辛亥革命推翻的是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辛亥革命也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漫画说史]共和体制的确立

信息提取: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与原则,也表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思维升华]

各种政治力量对革命的态度及目的(1)清政府:镇压,目的是维护即将崩溃的统治。(2)立宪派和旧官僚:先是投机革命,后从革命阵营内部破坏革命,拥戴袁世凯。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利益。(3)帝国主义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目的是维护在华的侵略权益。(4)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对革命政府采取打压的政策,同时对清政府也采取威逼利诱的政策。目的是借机夺取国家统治权,建立自己的统治。

关注新教材新观点1.清末“新政”(1)《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2)清政府力图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3)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2.“预备立宪”(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立宪运动造成很大声势。(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3)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4)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3.辛亥革命对西方文明借鉴的表现(1)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其来源于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2)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借鉴了西方的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度。(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本质上与西方民主思想一致。4.北洋政府参加一战(1)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2)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思维激活]政治上,辛亥革命的主力——新军,就是清末“新政”时期编练的,清末“预备立宪”使立宪派离心,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进程;经济上,奖励实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辛亥革命准备了物质基础;思想文化上,派遣留学生出国、建立新式学堂等扩大了新思想的宣传,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考题研析][2020·全国卷Ⅲ,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命题立意本题以袁世凯和孙中山之间的政治较量为切入点,考查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时空定位清帝退位关键点拨仔细揣摩“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这两条信息,判断正确答案[史料实证]史料一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史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史料三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探究]

(1)根据史料一回答,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的“光荣革命”?采取这种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

(2)根据史料二和史料三,说明陈旭麓和斯塔夫里阿诺斯两人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

[提示]

(1)原因: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协、法制的程序和平转移政权。价值:避免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提示]

(2)前者肯定:“民国”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后者否定:“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历史解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1)历史意义①在政治上,它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②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起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③在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④在文化上,知识分子利用《临时约法》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纷纷组织党团,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⑤在对外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2)局限性①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②没有贯彻五权宪法的理论。③没有履行妇女参政的承诺,删除同盟会政纲中的男女平权条文。[唯物史观]辩证看待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政治层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获得重大突破经济层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为经济工业化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工业化获得长足进步文化层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提出三民主义,提倡资产阶级公民道德,对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习俗的改革,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课题随堂演练1.[2021·潍坊高三模拟]1894年,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国”,源于朱元璋反元口号“驱除胡虏,恢复中华”,1905年又将“恢复中国”改为“恢复中华”。这一变化反映了孙中山(

)A.具有种族革命的倾向

B.带有狭隘的民族观念C.追求民主革命的目标

D.倡导各民族一律平等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指汉族为首的中原地区,而“中华”指中华民族,因此,“恢复中华”在于推翻清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实现民族革命,并没有种族革命的倾向,故选C项,排除A项;“恢复中国”体现了以汉族为首的狭隘民族观念,“恢复中华”没有体现这种观念,排除B项;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强调民族平等,排除D项。答案:C2.[2021·河南洛阳模拟]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张謇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援助湖北前线。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B.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立宪派放弃了政治理想解析:根据材料“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可知,当时立宪派由主张镇压革命到支持革命,这反映了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故选B项。答案:B3.[2021·德阳检测]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革命派几乎不注意此事,改良派反应也不热烈,甚至保守派都未表现出太多不满,农村地区的下层读书人虽然悲愤,却也无可奈何。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价值观念崩溃

B.公民意识尚未觉醒C.新式教育体系成型

D.社会矛盾尖锐复杂解析:根据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制后革命派、改良派态度冷淡,保守派未表现出太多不满,而农村地区的下层读书人虽然悲愤,却无可奈何可知,社会各阶层、各派别对科举制的废除态度不一,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尖锐复杂,故选D项;晚清时期中国虽然向西方学习,但传统的价值观念并未崩溃,排除A项;随着西方近代公民意识的传播,国民的公民意识也逐渐觉醒,排除B项;近代中国新式教育体系成型于民国时期,排除C项。答案:D4.[2021·扬州检测]《〈纽约时报〉与孙中山符号》一文认为:“他不仅仅只是一个伟人,作为一个符号,更象征着现代国家和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美国将其视为‘伟大的爱国领袖’‘东方的唤醒者’,视作其民主政治理念在他国传播的代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夸大领袖个人作用

B.秉持西方价值观念C.反对中国民主革命

D.追求客观真实公正解析:《〈纽约时报〉与孙中山符号》一文把孙中山视作其民主政治理念在他国传播的代表,这体现了西方价值观念,故选B项;材料没有夸大孙中山的作用,排除A项;美国人对孙中山的赞扬表明美国并不反对中国的民主革命,排除C项;材料“美国将其视为‘伟大的爱国领袖’‘东方的唤醒者’,视作其民主政治理念在他国传播的代表”表达的只是作者个人的一种认识,并非美国人都这样认为,排除D项。答案:B5.[2021·昆明“三诊一模”]下表为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