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先秦时期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先秦时期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先秦时期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先秦时期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历史考前抢分基础知识先秦时期一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一、夏商西周(约BC2070BC771)阶段特征政治:权力尚未高度集中,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依靠神权和血缘关系强化王权维护统治秩序;具有贵族政治的特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等级森严,政治上形成“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家族上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家国一体。经济:生产力水平落后,处于铜石并用阶段,以宗族为单位组织生产,农工商业普遍实行名义上的国有制文化:文字出现并发展;夏商形成“天命”观念,周初意识到“天命靡常”,提出“明德”“慎罚”“保民”思想,为以后儒家思想形成奠定基础。总体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一一特点: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兼容并蓄、相互交融。二、春秋战国(BC770BC221)阶段特征政治:王室衰微分裂割据诸侯混战;分封宗法崩溃,改革变法成为潮流,权力由分散走向集中,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官僚体制开始取代贵族体制,任亲转向任贤;士阶层地位上升,富贵分离,民族融合经济;生产力突破性发展,冶铁技术进步,中国进入铁器时代。铁型生耕出现,农业开始精耕细作,推动社会大变革;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出现租佃经营,小农经济产生发展,工商食官被打破,私营工商北家庭手工业出现。文化:社会环境宽松,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奠定中国文化基础:学在官府(政府,贵族)转向学在民间(私学,平民)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民族: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逐渐开始融合。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知识梳理]一、政治: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夏商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1)王位世袭制: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2)分封制①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②对象。干族、功和先代帝干的后代。③内容:要分封土地和人口。④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3)宗法制①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③内容:按血缘亲疏,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④作用:强化了干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维护奴来主贵族的统治(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深化拓展]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2)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从世卿制到任官制,官僚政治雏形出现,郡县制出现。: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②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结合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家国一体,家国同构。二、经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模式的形成1、农业(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4)租关系:战国时期产生。(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3.商业(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4、经济政策一一重农抑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三、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莫基和科技文化的发展1.西周时期:文化上“学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实行礼乐制度,即周礼。商周时期,敬祖重德的文化为儒家学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商代,汉字的完整体系形成,甲骨文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西周统治者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的转变,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民的重要性,这一转变对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产生有重大影响。孔子、孟子的"仁"与"仁政"思想,以及历代以民为本、民为邦本的呼声,在治国理政上发挥出积极作用。中国历史上国家治理比较好的时期,也是民本思想受到重视的时期。(1)思想: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儒、墨、道、法等学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一一司南,战国时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3)文学艺术: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时期的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拓展]概括孟子与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拓展]孟子与苏格拉底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四、民族关系: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春秋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论题:①中华民族在交融中不断发展壮大②古代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相互交融③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论述: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经济往来,变法运动,百家争鸣,华夏认同观念逐渐产生,华夏族发展壮大。西汉时期,设置西城都护府,并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孝文帝改革等,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陈唐统一,通过和亲、会盟、册封、设立机构等方式,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联系,使疆域不断拓展,民族往来更加活跃。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通过制度建设、经济互市、文化学习等,各民族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统一后,通过设立宣政院等机构,对边疆地区实行有效管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怨到进一步加强。明清时期,设立理藩院,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综上所述,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的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与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题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2分)论述: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强化了华夏一体局面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客观上促进了以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交融。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开创与巩固,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增强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清代改土归流的实行、对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治理,扩大了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8分)总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不断增强,进而形成了我国以汉(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2分)论题二:中华民族是休威与共的命运共同体。(2分)阐述: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奋勇抗争的民族精神。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并提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意识初步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中华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新中国建立后,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民主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以上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是共休成、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共同体。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应对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危机。有力地打击了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考突破]一、深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从权力分散的分封制度向权力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型。①转型的原因:君权日益扩张:各国变法图强,战争需要集权。②转型的表现:建立在新型的社会组织方式基础之上的乡里制度和郡县制度出现,君主集权在各国出现。(2)由血缘宗法社会向地缘政治社会的转型。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分封制、宗法制崩溃,世卿世标变成选贤与能,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禄制取代。(3)土地制度的变化: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出现,并田制在春秋后期开始瓦解。鲁国的“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4)经济政策的变化: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5)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6)民族关系: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周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华夏族不断发展壮大。二、诸子百家思想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变动的阶级关系(1)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社会有序,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希望通过“仁爱”“德治”等手段,维护旧的社会秩序的愿望。(2)老子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面对社会动荡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3)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社会安定,建立公平社会的愿望。(4)孟子和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苟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等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希望统治者争取民心、维护统治的愿望。(5)韩非子主张“法治”,要求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等,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愿望。三、“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一一从内外服制度到分封制内外服制度分封制联结关键军事征服血缘纽带与王室关系军事同盟关系政治从属关系地方首领和居民原方国首领和属民王室子弟为主打破原有血缘关系对地方控制力不同对地方控制力相对较弱地方对中央有明确的政治义务,控制力较强思考: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商朝是中国早期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内外服制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分封制是在内外服制度基础上进行变革,是对内外服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解读商周文明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关注:周人代商后,高举“假武修文”的旗帜,建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治国体系。周代礼乐文化体现了从巫术的迷茫走向理性的清朗、从尚武传统转向尚文精神的发展趋向,这是股周之际文化变革的根本标志。五、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1)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具体包括:①中国早期的“公共权力”到西周的“天下共主”再到秦朝的“个人独裁专权”趋势。②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③商朝的“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到西周的“礼乐制度”再到奉朝“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思想控制。(2)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吸收前代制度精华的基础上创立的,发展完善了前代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六、古中国与古希腊对比(公元前83世纪)项目中国春秋战国古希腊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封建经济获得大发展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繁荣。政治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兼并,分封制日益瓦解。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改革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思想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私学兴起早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七、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及政治智慧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传播汉族文化,加强文化渗透,采用与内地相似的行政区划;任用当地首领,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加强首都行政中枢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政治智慧:对前代的继承创新,政策的灵活多变(因时因地因俗而变);尊重各民历史传统,坚持“大统”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构建边疆防御体系,形成治理模式。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特点:起源早;多元一体;具有阶段性,中原地区具有重要地位;分裂时期是民族融合重要时期。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了边疆的开发,有利于发展封建经济促进中原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统一推动国内各地联系日益密切,王权加强凝聚了民族力量,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