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夯基提能作业本第1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夯基提能作业本第1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夯基提能作业本第1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夯基提能作业本第1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夯基提能作业本第1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2017辽宁师大附中期中)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A.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B.内阁辅臣拥有对国家大事的部分决策权C.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制约关系D.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2.依据相关知识判断:六部最高首长的官阶由正三品提高到正二品,六部成为平行的帝国最高行政管理机关应发生在()A.秦朝“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B.唐设官分职,实现政务机构多元化C.明裁撤中书分庶务,“君相合一”D.清代内阁之外别设军机处掌理政务3.明朝始设巡抚,“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后来绝大多数巡抚都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明朝设立巡抚的主要目的是()A.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 B.解决军粮供应问题C.发挥地方上的自主性 D.加强对“三司”的管理4.下图为某朝皇帝的宫城局部示意图,该皇帝是()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 D.雍正5.(2017广东茂名一调)清朝前期的君主对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但同时也明确规定:这些王公须在京城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方便满洲贵族参政议政B.消除君主制的潜在威胁C.尊重少数民族原有传统D.减少清政府的财政开支6.(2017甘肃平凉一模)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二、非选择题7.(2017河北保定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材料二钱穆先生指出:我们研究制度,则必然是一种通学。一方面,每一制度,必前有所因,无可凭空特起,必须通古今。又一方面,每一制度,同时必有与其他制度相通合一,始得成为某一时代、某一政府之某一制度,必须通彼此。(1)依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两个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内阁的特点。(9分)(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通古今”“通彼此”的理解。(6分)B组能力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2017江西赣州期末)明太祖朱元璋说:“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材料蕴含的制约思想()A.沿袭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B.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完善C.与孟德斯鸠学说基本一致D.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加强2.(2017四川成都月考)明朝出现海瑞扶棺式的冒死硬谏,海瑞谏嘉靖,几近痛骂,嘉靖帝碍于舆论,无可奈何;官僚集团或采取车轮战术,或发动集体抗议,在君主屈尊求情下仍决不让步。这说明明朝()A.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B.士大夫民主意识觉醒C.天理纲常的礼法加强 D.君主与士人共治天下3.(2017河南郑州一模)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离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A.扩大了地方权力 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4.(2018河北衡水一调)雍正四年(1726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A.可以避免大臣专权 B.逐渐成为中枢机构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 D.已失去其绝密特性5.(2017江西南昌四模)下表“行政职能及其含义”源于杨志玖《中国古代官制讲座》,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官制中的行政官员的是()行政职能行政含义1.传旨或述旨奉谕与某人2.内阁奉上谕谕旨之特降而宣示中外者3.奉旨因奏请而降者4.明发交内阁传抄者A.秦朝御史大夫 B.唐朝六部尚书C.明朝内阁大学士 D.清朝军机大臣6.(2017江西宜春联考)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白彬菊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C.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二、非选择题7.(2017山西太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明代的君臣冲突中,“礼”被抗争之臣反复提及,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礼”与“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理在君上观的背后支撑是天下为公观、法祖观与君德观,这三种观念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接近公理的地位。在士大夫的观念中,已将顺从与匡救并举当做理想的臣道,并不以服从君主为是。明代士大夫虽因官职不同,具体的政治诉求不同,但就朝廷公共权力的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摘编自李佳《论明代的君臣冲突》材料二1837年,维多利亚继承了王位。首相墨尔本把女王寝宫中的侍官换成清一色的辉格党贵妇,诱使维多利亚在政治上采取了自由党的立场。1839年,墨尔本政府在下院多次遭到保守党批评,在围绕政府重要决策投票时,内阁仅获5票多数,墨尔本决定辞职并劝女王及时任命保守党(由托利党演变而来)领袖皮尔任内阁首相。不料皮尔得寸进尺,非要女王遣散宫廷中的辉格党贵妇才会出面组阁。女王愤然回绝,皮尔拒不组阁。女王丈夫阿尔贝特告诫她:身为立宪君主,面对党争应持不偏不倚的超脱态度;尽量任用能在下院获得多数的人为首相。于是,女王邀请皮尔组阁,历时两年的“寝宫危机”以维多利亚的让步落下帷幕。——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君臣冲突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政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君主权力的认识。(2分)答案精解精析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D本题考查明代的内阁制度。内阁辅臣对国家大事拥有建议权,皇帝并没有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故排除A;内阁辅臣拥有的是建议权而非决策权,故排除B;宫中太监与内阁辅臣之间没有制约关系,故排除C;秉笔太监代替皇帝进行批红,掌印太监负责加盖玉玺,这样加大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故选D。2.C秦朝没有形成六部制度,故A项错误;唐朝最高行政管理机关是尚书省,六部是其下设机构,故B项错误;明裁撤中书省,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官阶提高,成为最高行政管理机关,故C项正确;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不是最高行政管理机关,故D项错误。3.D根据材料“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可知,巡抚起监察地方长官的作用,故A项错误;“兼理粮饷”属对粮饷加强监管,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可知,巡抚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监管,限制其自主性,故C项错误,D项正确。4.D在宫城局部示意图的左下方可见军机处,军机处是清朝皇帝雍正时设置的,故D项正确。5.B由材料可知,清朝前期的君主对于开国功臣表面上给予优厚待遇,实则怕他们威胁到君主地位,所以由国家统一管理,故B项正确。6.D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是指皇权弱化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了皇权,所以D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7.答案(1)观点:明朝废除丞相是其政治黑暗的重要因素;内阁不能和宰相相提并论。特点: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不能制约皇权;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官员起初职位较低,后来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2)通古今:如先秦的世袭制、秦代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至宋(延续至清)的科举制。通彼此:政治制度与文化制度的关系;科举制与文官体制的关系。解析(1)首先根据材料中“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的信息,概括出材料一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说明明代内阁的特点。(2)注意题目要求,举出例子,以史实说明。B组能力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B明代“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体现的是封建社会在解决自身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制度的自我发展与完善,故B项正确。2.A封建士大夫的劝谏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体现的是君本思想而非民主思想,排除B;臣子劝谏皇帝一定程度上在削弱君主权威,与纲常不符,排除C;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封建士大夫协助皇帝治理国家,不可能改变皇权至上,排除D。3.C根据材料信息“元朝”“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离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故选C。4.B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由材料“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可见军机处的权力在逐渐增大,逐渐成为中枢机构,故选B;清朝时期,内阁名存实亡,处于有职无权的境地,排除C;D太过绝对,排除。5.D根据表格中信息“传旨或述旨”“内阁奉上谕”可知,该官员负责皇帝旨意的下达;由表中信息“因奏请而降者”“交内阁传抄者”可知,该行政官员可以向皇帝奏报文书,其权限在内阁之上,因此可以判断出该官员为军机大臣,因此D项说法正确。6.C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开始借鉴西方民主制度,与材料中“军机处的设立”时间上不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答案(1)原因:明代士大夫具有较强的政治原则性,恪守“礼”念;明代士大夫参政意识提高,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丞相制度被废除,明代君臣缓冲机制的缺失;君主强化权力,对臣下控制日趋严格。(2)趋势:政党政治日趋成熟;王权日益缩小,议会权力日渐扩大;下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日益显要。影响:进一步打击了英国王权,推动了英国政党政治的发展,有利于英国的政治民主化。(3)认识:君主权力受到时代和本国政治体制的制约,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制度的国家君主权力的大小会有较大差别,随着时代进步,应对君主权力进行制约,防止出现独裁专制现象。解析(1)依据材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