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级语文上册《出师表》_第1页
九级语文上册《出师表》_第2页
九级语文上册《出师表》_第3页
九级语文上册《出师表》_第4页
九级语文上册《出师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课出师表导学练测资料包(九年级语文上册鄂教)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1.字词积累崩殂:古代帝王死叫崩或殂。疲弊:困苦农田乏。开张圣听:开扩圣明的听闻。恢弘:发扬,扩大;“恢”,扩大;“弘”,又作“宏”。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过分地看轻自己。引喻失义:说话不符合道理;“引”,引证;“喻”,比喻;“义”,便理、适宜的事称义。俱为一体:都是一个整体,意即内迁外迁要协同一致;“为”,是。计日而待:以日来计算就能等待其实现,意即不要多久时间。性行淑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猥自枉屈:委屈自己,降低身份。察纳雅言:审察并且采纳正确的言论。庶竭弩钝:希望能用尽我平庸的才能。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诸葛亮(181-234),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册东沂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汉后,他建议刘备称帝,并自任丞相。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当政期间,励精图治,常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第,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得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传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有利于山地运输。著作有《诸葛亮集》。在文学事业方面,诸葛亮的成就没有他在政治、军事方面那样引人注目,也不能与他的政敌曹操相比肩。然而,诸葛亮的散文,却具有独特的风格,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平易。诸葛亮的《出师表》是表文中的一篇代表作,“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诸葛亮在出征时,以深情托孤之情、肩负丞相重任忧虑国事的心意给后主刘禅进此表,其情其辞有其特点。“表以陈情”(刘勰《言语房雕龙·章表》),陈述衷情是表文的一大特点。2、相关知识:蜀汉后主刘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又懦弱又糊涂的皇帝。他小名叫阿斗,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扶不起来的阿斗”,比喻极没出息;“把别人当成阿斗”,比喻极其糊涂。公元223年刘备讨伐吴国失败得了重病,在白帝城托孤,把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为报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光复汉室,恢复中原为己任。公元227年,诸葛亮平定了西南方之后,要出兵北伐。他要离开国都,对这样一位是非不辨,好歹不分的皇帝该怎么办?用讽谏的言辞,他可能听不懂;直言教导又失君臣之礼节。诸葛亮以老臣的身份对他“晓之以理”,使他理解所告诫的内容,并具体指出如何去做;并“动之以情”,以自己为报先主之恩和对蜀汉无比忠贞之情来打动刘禅。因此这篇《出师表》一字一句都是从肺腑流出,真切感人,可称为天下之至文。表也叫做疏,“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上书言事”,相当于今天的“打报告”陈述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出师表”意思是“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出师表》一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二、文章脉络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5段)分析当时的严峻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项建议这部分分三层:第一层(第1段):提出劝谏:开张圣听(广开言路),听取忠臣志士的劝谏,才能够救国图存。这是第一项建议。说明:本段可分为三小层,第一小层,分析形式;第二小层指出在这样危急形势下的有利条件;第三小层,提出开张圣听(广开言路)的建议。第二层(第2段):这段内容有两点:赏罚标准要统一和执法不宜偏私。提出对宫中要施行严明的赏罚制度的建议,说服力强。这是第二项建议。第三层(第3-5段):对刘禅“亲贤远佞”的建议,针对性强,意义重大。这是第三项建议。国内政局稳定,诸葛亮出师伐魏才能无后顾之忧,这一部分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下文的出师。第二部分:表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自任的决心和对蜀国忠贞不二的感情。第一层(第6段):自述出身,讲述个人经历。第二层(7段):表达尽力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层(8段):提出光复汉室的要求。第四层(9段):诉依依之离情。三、写作方法1、情真理足,辞婉心切。2、重点突出,逻辑严密。3、议论中兼以叙事和抒情。四、参考译文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首者毫不解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讳、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应当责罚郭攸之、费讳、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练习解答】第一题: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3.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第二题: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广开言路,赏罚严明和亲贤远佞。反复陈说是“广开言路”。除了第1段分析形势提出“开张圣听”之外,后面分别从宫中府中举出应该“悉以咨之’的忠臣良将。在第二部分写自己为兴复汉室“北定中原”以后,又提到“进尽忠言”是攸之等人的责任。直到第8段又强调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作者反复陈说“广开言路,’,是因为这一条是其他两建议的前提。不广开言路,搞个人专断,不可能做到“赏罚严明”,也不可能做到“亲贤远佞”;另外,诸葛亮对于懦弱无能的刘禅是十分清楚的,面对这样的君主,只有劝说“广开言路”,才可能完成先帝的未竟事业。第三题:1.这句话表明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的遗训,尽忠蜀汉的感情。既然先帝经常为汉桓帝汉灵帝在位时用人不当,信任宦官,政治腐败,导致东汉王朝衰败和覆灭感到叹息和遗憾,后主更应牢记这前车之鉴,注意亲贤远佞,这是兴复汉室的关键。突出这一点,表达了诸葛亮尽忠蜀汉的真挚感情。2.这句话是对侍中、尚书等臣子坚贞可靠,以死报国的高度评价,并表达了作者希望刘禅亲近贤臣的恳切感情。作者把“亲贤”与“汉室之隆”联系在一起,是意味深长的。因为能亲贤才能纳忠谏,能“亲贤”才能“远佞”,才能保证正确方略的贯彻执行,才能保证蜀汉长盛不衰。3.这句话包含着创业艰难的思想,也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忠贞不二的感情,并展示出愿与刘备患难与共的磊落情怀。从字面上看,这句话说的是建安十三年(208)曹刘长坂坡之战,当时刘备几乎全军覆没;但实际上也可视为诸葛亮追随刘备创业全过程的概括,感情极为深沉。4.这句话表明,诸葛亮对刘备知遇之恩铭记在心,他把北上伐魏、统一中原视为自己报恩的最好方式。这句话用的是假设口气。即如果伐魏失败,就是辜负了刘备的深恩,就必须治罪。其中包含着一种很深的感恩图报的感情。第四题:略第五题:提示:对诸葛亮尽忠刘备父子,要历史地评价。因为封建社会以刘汉为正统,故一直认为助刘兴汉以报知遇之恩的诸葛亮是忠臣的典型。我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应该赋予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新内容来加以发扬。【类文品读】魏武尝过曹娥碑下⑴,杨修从。碑背人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⑵”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子女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三十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⑴解不()⑵卿未可言()2、这篇文章以什么为主描写人物?运用了什么写法?3、怎样理解“绝妙好辞”的含义?4、文中字谜运用了什么方法?5、文章最后一句说明了什么?有何作用?6、杨修是个什么样的人?(参考答案:1.⑴通“否”⑵古代君称臣为卿。2、对话、对比。3、既是谜底,是对曹娥的评价,又赞美了杨修的分析解说好,突出了他的聪明才智,一语双关。4、拆字法“析字”或“离合字”。5、说明两人的智力差距和曹操的谦逊。总结全文,运用比喻,别具一格,形象生动。6、略)二、同步练测一、基础知识1.辨析同一个字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义。①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河曲智叟亡以应()②遗:以光先帝遗德()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③行:行阵和睦()性行淑均()④间: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①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义:今义:②不宜妄自菲薄妄自菲薄:古义:今义:③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今义:④由是感激感激:古义:今义:⑤叹息痛恨于桓、灵痛恨:古义:今义:3.古代汉语多为一字一词,请你用加变双音词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裨补阙()漏()②性行()淑均()③此悉贞()良()死节之臣④不求闻()达()于诸侯4.诸葛亮在表文中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你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为什么要对后主刘禅叙述自己的身世?6.按要求默写课文内容。①诸葛亮对天下形势进行分析的句子是:。②诸葛亮高度表扬郭攸之等人的句子是:。③诸葛亮高度评价将军向宠的句子是:。④诸葛亮以史实作论据,证明亲贤远佞重要性的句子是:。⑤诸葛亮表现自己出山之前的志向追求的句子是:。⑥表现诸葛亮在危险之时接受重任的句子是:。⑦诸葛亮此次北伐的目的是:。⑧文中诸葛亮表现自己的北伐决心的句子是:。二、同步解读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7.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良:此皆良实用心良苦B.晓:晓畅军事家喻户晓C.节:死节之臣节衣缩食D.计:计日而待千方百计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②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9.选段最后一句中写道:“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①;②。(用原文回答)10.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三、美文赏读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之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11.为下列名句加点的词选出正确的义项。①孤不度德量力()A.推测,估计B.丈量,计算C.制度,法度D.度引②遂用猖獗()A.使用B.采用C.任用D.因此③信义著于四海()A.写作B.显露C.放置D.显著的1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人莫之许也莫之许:没有人赞同他的说法。B.谓为信然信然:确实这样。C.先主器之器之:器重他(指徐庶)。D.遂用猖獗猖獗:任意横行。13.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凡三往,乃见羽、飞乃止B.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C.谓为信然然操遂能克绍D.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信义著于四海1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诸葛亮隐居时,常以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和燕昭王的名将乐毅自比,“时人莫之许也”,表现当时的人对诸葛亮持否定态度,而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却把他比作“卧龙”,足见感情的亲疏造成了对一个人的认识上的差距。B.刘备三顾茅庐,表明他求贤的急切诚恳的心情。刘备初见诸葛亮,首谈大势,次谈抱负,再次问计于诸葛亮,态度诚恳感人。因此诸葛亮才有可能以诚相待,推心置腹地说出对策来。C.诸葛亮在对策中,首先概述形势,接着评论曹操、孙权,一敌一友,界限分明。然后论及取荆州、益州,为刘备选定立国基地。最后提出取得荆、益后国内施政方计和对外政策,这些后来成为刘备立国治国的纲领。D.一个“善”字,表现刘备对诸葛亮对策的赞赏。“与亮情好日密”表明刘备对诸葛亮的充分信赖。并以关羽、张飞的“不悦”作为反衬,引出刘备的“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一比喻语,突出表现他喜得贤才的满意心情。16.“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事情,请再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件事。17.对诸葛亮的《出师表》的评价,后人留下了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