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数学九上教案_第1页
苏科版数学九上教案_第2页
苏科版数学九上教案_第3页
苏科版数学九上教案_第4页
苏科版数学九上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2、能用“基本事实”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为依据,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教学重点:了解分析的思考方法教学难点:用“基本事实”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为依据,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在初中数学八(下)的第十一章中,我们学习了证明的相关知识,你还记得吗?不妨回忆一下。1、我们初中数学中,选用了哪些真命题作为基本事实:2、在八(下)的第十一章中,我们依据上述的基本事实,证明了哪些定理?你能一一列出来吗?二、情景创设: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等腰三角形,你还记得吗?不妨我们来回忆一下下列几个问题:1、什么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定义)2、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3、上述性质你是怎么得到的?(不妨动手操作做一做)4、这些性质都是真命题吗?你能否用从基本事实出发,对它们进行证明?三、探索活动:1、合作与讨论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2、思考与讨论怎样证明: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证明,我们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4、你能写出上面两个定理的符号语言吗?(请完成下表)文学语言图形符号语言等边对等角在△ABC中∵_________;∴_________。三线合一在△ABC中,AB=AC(1)∵∠BAD=∠CAD∴____,____。(2)∵BD=CD∴____,____。(3)∵AD⊥BC∴____,____。5、思考与探索如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逆命题是正确的?要求:(1)写出它的逆命题:__________________。(2)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进行证明。6、通过上面的证明,我们又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_____。四、体会与交流1、在本节课中,我们用基本事实又证明了哪些定理。2、实际上,我们以前曾学习过很多图形的知识,(如:直角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对于这些图形,我们通过动手操作也得到了它们的性质和判定,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证明它们的正确性。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2)教学目标:在掌握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基础上,探索等边三角形和其它相关知识的证明方法。教学重点:探索三角形和其他相关知识的证明方法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定理证明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上节课中,我们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进行了证明,请你写出这些定理。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二、典例分析1、已知:如图(1)∠EAC是△ABC的外角,AD平分∠EAC,且AD∥BC。ABCABCDEABCDE(1)(2)2、在上图(2)中,如果AB=AC,AD∥BC,那么AD平分∠EAC吗?如果结论成立,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3、你还能得到其他的结论吗?与同学交流。三、思考与交流1、证明: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AAS”)2、证明:(1)等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60°。(2)3个内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证明:(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2)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四、随堂练习ABCDE1、如图,在△ABC中,∠B=∠C=36°,∠ADE=ABCDE2、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分别交AB、AC于点D、E。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AABCDE3、求证: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6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五、体会与交流本节课,我们又证明了哪些定理?你掌握了吗?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教学目标:1、能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判定定理;2、从简单的数学例子中体会反证法的含义;3、逐步学会分析的思考犯法,发展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能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判定定理;教学难点:发展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1、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哪些?2、你认为具备这样条件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全等吗?为什么?二、探索活动:证明: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为“HL”)问题一:你能从基本的事实出发,证明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问题二:证明这个结论你有没有困难?说说你准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问题三:如果用“把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拼合”的方法来证明“HL”定理,那么:如何拼合?可以拼合成一个什么图形?为什么可以拼合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说说你的证明思路。三、例题教学:1、如图:如果∠BAC=,那么BC=AB,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1)(2)2、如图,在△ABC中,已知D是BC中点,DE⊥AB,DF⊥AC,垂足分别是E、F,DE=DF.求证:AB=AC四、练习:P101、2;五、小结(1)、图形的“拆(把一个等腰三角形拆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拼(把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两种方法体现了同一种思想——转化思想,即可把待证的问题转化为可证的问题;(2)、本节课我们证明了一般三角形所不具有的直角三角形的特殊的判定定理、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你还能列举一些关于特殊与一般的例子吗?六、作业P121、2。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教学目标:1、能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与一点;2、从简单的数学例子中体会反证法的含义;3、逐步学会分析的思考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教学重点:从简单的数学例子中体会反证法的含义教学难点:逐步学会分析的思考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证明: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1、你能用折纸的方法说明“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吗?引导学生通过“角是轴对称图形,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折叠得到的折痕(垂线段)重合来说明2、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引导学生不断感受合情推理道贺演绎推理都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并且这也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的学习活动。二、探索活动证明: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问题一、“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逆命题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构造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也是获得数学结论的一个途径问题二、你人为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吗?如果正确,如何证明?注意:关注学生能否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有区别的画出图形,并根据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我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都相等;反过来,在一个角内,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都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为问题三的思考做铺垫问题三:如果某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不相等,那么这个点会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吗?为什么?(初步渗透反证法)三、例题教学例1、“如果一个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不相等,那么这个点不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你认为这个结论正确吗?如果正确,你能证明它吗?例2、10.如图,在△ABC中,AB=AC,DE是过点A的直线,BD⊥DE于D,CE⊥DE于E.(1)若BC在DE的同侧(如图①)且AD=CE,说明:BA⊥AC.(2)若BC在DE的两侧(如图②)其他条件不变,问AB与AC仍垂直吗?若是请予证明,若不是请说明理由.例3、如图,△ABC的角平分线AD、BE相交与点O。(1)点O到△ABC各边的距离相等吗?点O在∠C的平分线上吗?即证明: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与一点四、练习P11五、小结六、作业P123、41、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1)教学目标1、会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及其相关结论2、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进行计算与证明3、在进行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表达格式的逻辑性完整性精炼性难点:分析综合思考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根据我们曾经探索得到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填写下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四边相等对角相等4个角是直角对角线互相平分对角线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两条对角线平分两组对角从上面的几种特殊四边形的性质中,你能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如图,图中有______个平行四边形。二、合作交流活动1、上表中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中,你能证明哪些性质?活动2、你认为平行四边形性质中,可以先证明哪一个?为什么?活动3、证明定理“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由此证明过程,同时也证明了定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这样我们可得平行四边形的三条性质定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例1:已知:如图,□ABCD中,E、F分别是AD、BC的中点。求证:BE=DF分析:可根据证明△ABE≌△CDF得到结论。若将例1中的“E、F分别是AD、BC的中点”改为“AE=AD,CF=BC”,是否还能得到同样的结论?练习:P151、2例2、证明“夹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平行线段相等”分析:根据命题先画出相应图形,再由命题与所画图形写出已知、求证,最后根据已知条件写出证明过程。例3(广东省)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点F在BA的延长线上,连结CF交于AD点E.求证:(1)△CDE∽△FAE(2)当E是AD的中点,且BC=2CD时,求证:∠F=∠BCF证明:(1)∵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AB∥CD,∴∠D=∠EAF∵∠DEC=∠AEF,∴△CDE∽△FAE(2)∵△CDE∽△FAE∴∵E是AD的中点∴AF=DC∵AD=BC,BC=2CD∴AD=2AF∴AE=AF∴∠F=∠AEF∵AD∥CB,∴∠AEF=∠BCF∴∠F=∠BCF说明平行四边形能带来平行线、等角,从而为得到比例线段、相似三角形创造了条件,也就为利用相似解决问题带来了方便.ADCHADCHB1200BC=10cm,∠C=1200求BC边上的高AH的长;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B=3,BC=5,AC的垂直平分线交AD于E,则△CDE的周长是(B)A.6B.8三、分层训练1.□ABCD的周长为50cm,且AB:BC=3:2,则AB=______cm,BC=______cm.;2.已知□ABCD中,AB=8,BC=10,∠B=45°,□ABCD的面积为_________.3.在中,AB=AC=5,D是BC上的点,DE∥AB交AC于点E,DF∥AC交AB于点F,那么四边形AFDE的周长是()A.5B.10C.15D.204.延长平形四边形ABCD的一边AB到E,使BE=BD,连结DE交BC于F,若∠DAB=120°,∠CFE=135°,AB=1,则AC的长为()(A)1(B)1.2(C)EQ\F(EQ\R(,3),2)(D)1.55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AC、BD相交ABCDO于点O,边AB可以看成由_____________平移得来的,△ABC可以看成由__________绕点ABCDO6、平行四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O,已知AB=8,BC=6,△AOB的周长为18,求△AOD的周长。7、已知:如图,□ABCD中,BD是对角线,AE⊥BD于E,CF⊥BD于F.求证:BE=DF.四、小结引导学生自我归纳总结1、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对角线互相平分。2、是中心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对称中心。3、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五、课堂检测1.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2)教学目标1、认识几种特殊的四边形的性质的联系与区别2、会证明矩形的性质定理及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有关性质定理3、能运用矩形的性质定理或有关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证明4、在进行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中,能将命题由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与符号语言,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矩形的本质属性难点:矩形性质定理的综合应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结合下图说说矩形有哪些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特殊性质?你能证明这些性质吗?二、合作交流问题一观察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对角线把它们所分成的三角形,你有何发现?(引导学生不断地学会从多个角度观察、认识图形,主动地发现和获得新的数学结论,不断地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问题二证明:矩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问题三你能证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吗?说说你的证明思路。已知:如图,在△ABC中,∠ACB=90°.求证:边AB上的中线等于AB.证明:在∠ACB内作∠BCD=∠B,CD交AB于点D∵∠ACB=90°∴ACD与BCD互余,∠A与∠B互余∵∠BCD=∠B∴∠ACD=∠A∴DA=DC=DB,即CD是边AB上的中线,且CD=AB问题四你对上面的结论还有更多的思考和猜想吗?(引导学生不断学会思考和猜想:由结论进一步能得到什么结论?这个结论的逆命题是否正确。不断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例1、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且AC=2AB.求证:△AOB是等边三角形分析:利用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结合“AC=2AB”即可证得。本题若将“AC=2AB”改为“∠BOC=120°”,你能获得有关这个矩形的哪些结论?练习:P16页1、2例2、如图在矩形ABCD中,BE平分∠ABC,交CD于点E,点F在边BC上,如果FE⊥AE,求证FE=AE。②如果FE=AE你能证明FE⊥AE吗?练习:思考△.如图①所示,Rt△ABC中,∠C=90°,AC=12,BC=5,点M在边AB上,且AM=6.(1)动点D在边AC上运动,且与点A、C均不重合,设CD=x.①设△ABC与△ADM的面积之比为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②当x取何值时,△ADM是等腰三角形?写出你的理由.(2)如图②,以图①中的BC、CA为一组邻边的矩形ACBE中,动点D在矩形边上运动一周,能使△ADM是以∠AMD为顶角的等腰三角形共有多少个?(直接写出结果,不要求说明理由)例3、(吉林省)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AB=3,BC=6,沿EF折叠后,点C落在AB边上的点P处,点D落在点Q处,AD与PQ相交于点H,∠BPE=30°.(1)求BE、QF的长.(2)求四边形PEFH的面积.【分析】折叠型试题是近年中考试题的热点,要想解好此类题,考生必须有想像力,抓住折叠的角与边不发生变化,必要时需要考生剪一个四边形实际折叠一下帮助理解.四、分层训练1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分别是OA,OB的中点.(1)求证:△ADE≌△BCF;(2)若AD=4cm,AB=8cm,求OF的长.2如图,在矩形ABCD中,已知AB=8cm,BC=10cm,折叠矩形的一边AD,使点D落在BC边的中点F处,折痕为AE,求CE的长.3阅读下列过程:如图①,小肖过AB,CD的中点画直线EF,把矩形ABCD分割成甲、乙两部分.如图②,小徐过A,C两点画直线AC,把矩形ABCD分割成丙、丁两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填空:S甲_____S乙,S丙_____S丁(填“〉”或“〈”或“=”);(2)根据小肖、小徐的分割原理,你还能探索出其他的分割方法吗?请在图③中任意给出一种;(3)由本题的操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9、(20XX年烟台市)如图4,先将一矩形ABCD置于直角坐标系中,使点A与坐标系的原点重合,边AB、AD分别落在x轴、y轴上(如图①所示),再将此矩形在坐标平面内按逆时针方向绕原点旋转30°(如图②所示),若AB=4,BC=3,则图①和图②中,点B的坐标为_________,点C的坐标为________.①①②五、小结从位置、形状、大小等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比较平行四边形、矩形的对角线把它们分成的三角形的异同,发现并应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证明矩形的特殊性质;反过来,我们又利用矩形的性质证明“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六、课堂检测1.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3)教学目标1、会归纳菱形的特性并进行证明2、能运用菱形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证明3、在进行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菱形的性质定理证明难点:性质定理的运用生活数学与理论数学的相互转化教学过程:情境创设1.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你发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同桌互相帮助。)2.探索。请你作该菱形的对角线,探索菱形有哪些特征,并填空。(从边、对角线入手。)(1)边:都相等;(2)对角线:互相垂直。(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猜想,完全可以得出菱形的特征,这对学生来说是富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问题:你怎样发现的?又是怎样验证的?(可以指名学生到讲台上讲解一下他的结果。)3.概括。菱形特征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特征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引导学生剖析矩形与菱形的区别。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对边平行,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它的一组对角。4.请你折—折,观察并填空。(引导学生归纳。)(1)菱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_______。(2)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几条?_______。二、合作交流问题一观察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的对角线把它们所分成的三角形,你有何发现?(引导学生不断地学会从多个角度观察、认识图形,主动地发现和获得新的数学结论,不断地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问题二证明:菱形的4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分析:第一条定理可先用“两组对边分别相等”证明平行四边形,再利用一组邻边相等得证;第二条定理可利用“三线合一”证得。问题三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和8,由此你能获得有关这个菱形的哪些结论?(可得到边长为5;面积为24)你认为菱形的面积与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有关吗?如果有关,怎样根据菱形的对角线的计算它的面积?由此可得:菱形的面积等于它的两条对角线长的积的面积。例1、如图3个全等的菱形构成的活动衣帽架,顶点A、E、F、C、G、H是上、下两排挂钩,根据需要可以改变挂钩之间的距离(比如AC两点可以自由上下活动),若菱形的边长为13厘米,要使两排挂钩之间的距离为24厘米,并在点B、M处固定,则B、M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分析:可将问题归结到菱形ABCD中研究,求出BD的长即可。可根据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D。练习P181、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G是AB上任一点,DF交AC于点E。求证:∠AGD=∠CBE分析:结合“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即可得证。练习:1、如图,在菱形ABCD中,E、F分别是AB、CD的中点,如果EF=2,那么ABCD的周长是(D)A.4B.8C.12D.162、如图,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为,,你能将菱形沿对角线分割后拼接成矩形吗?画图说明(拼出一种图形即可);在此过程中,你能发现菱形的面积与,的关系吗?

拼法(1)拼法(2)

结论:菱形的面积等于两对角线乘积的一半.3、己知:如图,菱形ABCD中,∠B=600,AB=4,则以AC为边长的正方形ACEF的周长为.四、分层训练1.已知菱形的周长为16cm,则菱形的边长为_____cm.2.已知四边形ABCD是菱形,O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AC=8cm,DB=6cm,菱形的边长是________cm.3.已知菱形的边长是5cm,一条对角线长为8cm,则另一条对角线长为______cm.4.菱形ABCD的周长为40cm,两条对角线AC:BD=4:3,那么对角线AC=______cm,BD=______cm.5.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120°,AB=12cm,则∠ABD的度数为_____,∠DAB的度数为______;对角线BD=_______,AC=_______;菱形ABCD的面积为_______.6.菱形的两条对角线把菱形分成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是().(A)1个(B)2个(C)3个(D)4个7.如图,在菱形ABCD中,CE⊥AB,E为垂足,BC=2,BE=1,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五、小结菱形的对角线把菱形分成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所以解决菱形问题,常常可以转化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问题。六、作业1.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4)教学目标1、会归纳正方形的特性并进行证明2、能运用正方形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证明3、在进行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以及计算与证明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4、在比较、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特殊与一般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难点: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这是一个流传在世界各地的故事,三姐妹的父亲是一位慈祥的阿拉伯老人。一天,老人不幸去世,临终,老人留给三个女儿一件珍贵的传家宝——一块五色斑斓的正方形地毯,深爱父亲的女儿们都想得这块地毯,以作纪念。大姐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它裁成三个小正方形地毯,为了不使地毯剪得过于零碎,最好只剪成4块,其中两块是正方形,另外两块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聪明的你能想出一个巧妙的剪法,符合大姐的设想吗?二、合作交流探索正方形的性质(1)边的性质:;(2)角的性质:;(3)对角线的性质:;(4)对称性:。例1、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正方形A’B’C’D’的顶点A’与点O重合,A’B’交BC于点E,A’D’交CD于点F,E是BC的中点。(1)求证:F是CD的中点(2)若正方形A’B’C’D’绕点O旋转某个角度后,OE=OF吗?分析:(1)方法一∵OB=OC,E是BC的中点∴OE⊥BC,∠OEC=90°∵∠EA’F=∠ECF=90°∴∠OFC=90°∵OC=OD∴F是CD的中点方法二∵∠EA’F=90°,AC⊥BD∴∠EOC+∠COF=∠DOF+∠COF=90°∴∠EOC=∠DOF又OC=OD,∠OCE=∠ODF=45°∴△OCE≌△ODF(ASA)∴DF=CE=BC=CD,即F是CD的中点。(2)证明方法同前方法二。由(1)、(2)可以得到什么结论?(无论正方形A’B’C’D’绕点O旋转并与正方形ABCD分别交BC、CD于点E、F,总有OE=OF,BE=CF,EC=FD,两个正方形的重叠部分的面积始终等于正方形ABCD面积的四分之一等等)练习(第18题)A1A2A3A4如图,将n个边长都为1cm的正方形按如图所示摆放,点A(第18题)A1A2A3A4CCBEADFA.cm2B.cm2C.cm2D.cm2例2、已知,在正方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点F在CD上,∠FAE﹦∠BAE.求证:AF﹦BC+FC.例3、求证: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例4、已知正方形ABCD。(1)如图1,E是AD上一点,过BE上一点O作BE的垂线,交AB于点G,交CD于点H,求证:BE=GH;(2)如图2,过正方形ABCD内任意一点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分别交AD、BC于点E、F,交AB、CD于点G、H,EF与GH相等吗?请写出你的结论;(3)当点O在正方形ABCD的边上或外部时,过点O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被正方形相对的两边(或它们的延长线)截得的两条线段还相等吗?其中一种情形如图3所示,过正方形ABCD外一点O作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m、n,m与AD、BC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E、F,n与AB、DC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G、H,试就该图对你的结论加以证明。练习:1、(20XX年潍坊市)如图7,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绕点A逆时针旋转30°到正方形AB′C′D′,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B.C.1-D.1-2、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的周长为4a,四边形EFGH四个顶点E、F、G、H分别在AB、BC、CD、DA上滑动,在滑动过程中,始终有EH∥BD∥FG,且EH=FG,那么四边形EFGH的周长是否可求?若能求出,它的周长是多少?若不能求出,请说明理由.三、分层训练1、如图,正方形ABCD中,AB=1,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一点,分别以AP、PC为对角线作正方形,则两个小正方形的周长的和是_________。EPDEPDCBAF_F_E_D_C_B_A2、如图,正方形ABCD中,点E在BC的延长线上,AE平分∠DAC,则下列结论:(1)∠E=22.50.(2)∠AFC=112.50.(3)∠ACE=1350(4)AC=CE(5)AD∶CE=1∶.其中正确的有()(A)5个(B)4个(C)3个(D)2个3、如图,在正方形ABCD的边BC上任取一点M,过点C作CN⊥DM交AB于N,设正方形对角线交点为O,试确定OM与ON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OBOBMCOOD ANAN四、小结正方形与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如下图。(2)正方形的性质:①正方形对边平行。②正方形四边相等。③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④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⑤正方形对角线相等,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3)本节课我们把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结论,从特殊情形逐步推广到一般的情形,从而得到一般的结论,这也是我们获得数学结论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五、课堂检测1.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5)教学目标1、会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结合具体命题了解反证法2、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及反证法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证明3、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进行比较简单的综合推理与证明4、初步体会证明过程中的反证法的思想及其说理的过程教学重、难点重点: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证明,反证法难点:用反证法证明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回忆我们曾探索得到的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填写下表:条件结论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二、合作交流问题一你能证明我们曾探索得到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是正确的吗?证明: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分析:先根据命题画出图形,再写出已知、求证,最后用研究平行四边形常见的辅助线“连结对角线”证三角形全等,得到两组内错角相等,由平行线证出平行四边形。问题二证明: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问题三你认为“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个结论正确吗?为什么?问题四你认为“在四边形ABCD中,如果OA=OC,OB≠OD,那么四边形ABCD不是平行四边形”这个结论正确吗?为什么?分析:假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那么OA=OC,OB=OD,这与条件OB≠OD矛盾,所以四边形ABCD不是平行四边形。假设条件成立,结论不成立,然后由这个“假设”出发推导出与条件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例1已知:如图,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E⊥BD,CF⊥BD,垂足分别为E、F。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分析:由垂直可证一组对边平行,再利用全等证这组对边相等;或由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知OA=OC,再证OE=OF即可;或由垂直证一组对边平行,再利用面积相等法证这组对边相等。练习:P20页拓展与延伸及练习1、2例2、(哈尔滨市)如图,已知E为平行四边形ABCD中DC边的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DC,连结AE,分别交BC、BD于点F、G,连结AC交BD于O,连结OF.求证:AB=2OF.证明:连结BE∵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AB∥CD,AO=OC=,AB=CD=∵CE=CD,∴AB=CE,∴四边形ABEC为平行四边形,∴BF=FC,∴即AB=2OF.说明能用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解决的问题,不必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样更简便四、小结1.从边与边的关系: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2.从角与角的关系: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从对角线的相互关系: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五、课堂检测1.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6)教学目标1、会证明矩形的判定定理2、能运用矩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计算与证明3、能运用矩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进行比较简单的综合推理与证明教学重、难点重点:矩形判定定理的证明难点:矩形判定定理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具备什么条件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具备什么条件的四边形是矩形?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二、探索活动问题一如图,在□ABCD中,AC=BD,由此你可得到什么?问题二如图,要证□ABCD是矩形,需证什么?为什么?根据矩形的定义,只要证□ABCD的一个角是直角;或证∠ABO+∠CBO=90°;或证∠ABC=∠DCB.问题三说说证明“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的思路。由问题二可得出多种证明思路。三、例题教学P22例5练习:P231、2例2、已知:如图,□ABCD的四个内角平分线相交于点E、F、G、H。求证:EG=FH分析:由□ABCD,得对边AB∥CD,可证∠ABC+∠BCD=180°再由两角的平分线可得∠GBC+∠GCB=90°,从而得∠HGF=90°,同理可证得∠HEF=90°,∠AHB=90°,再由对顶角相等得∠EHG=90°,从而可得四边形EFGH是矩形,再由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得出结论。例3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O,△AOB是等边三角形,AB=4cm,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图4-38)。分析解题思路:(1)先判定平行四边形ABCD为矩形。(2)求出Rt△ABC的直角边BC的长。(3)计算S=AB×BC小结:BBADCO(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2)特有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线段。(3)矩形的判定方法1、2都是有两个条件:①是平行四边形,②有一个角是直角或对角线相等。判定方法3的两个条件是:①是四边形,②有三个直角。练习:1.如图,BO是Rt△ABC斜边上的中线,延长BO至点D,使BO=DO,连结AD,CD,则四边形ABCD是矩形吗?请说明理由.2.已知:如图,BC是等腰△BED底边ED上的高,四边形ABEC是平行四边形.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四、分层训练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B)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对角线相等(C)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D)有两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2.平行四边形内角平分线能够围成的四边形是()(A)梯形(B)矩形(C)正方形(D)不是平行四边形3.如图,E,F,G,H分别是四边形ABCD四条边的中点,要使四边形EFGH为矩形,四边形ABCD应具备的条件是().(A)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B)对角线相等(C)对角线互相垂直;(D)对角线互相平分4.工人师傅在做门框或矩形零件时,常常测量它们的两条对角线是否相等来检查直角的精度,为什么?8.工人师傅做铝合金窗框分下面三个步骤进行:(1)先截出两对符合规格的铝合金窗料(如图①),使AB=CD,EF=GH;(2)摆放成如图②的四边形,则这时窗框的形状是______形,根据的数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直角尺靠紧窗框的一个角(如图③),调整窗框的边框,当直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与窗框无缝隙时(如图④),说明窗框合格,这时窗框是_______形,根据的数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小结进行推理论证常常需要从两个方向思考:“证明结论,需要什么条件?”“从已知条件可以推出哪些证明结论所需的事项?”这样有利于探索并获得证明的思路。六、作业1.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7)教学目标1、会证明菱形的判定定理2、能运用菱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计算与证明3、能运用菱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进行比较简单的综合推理与证明教学重、难点重点:菱形判定定理的证明难点:菱形判定定理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具备什么条件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具备什么条件的四边形是菱形?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二、探索活动探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的证明思路。问题一如图,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AC⊥BD,由此你可证得什么?(可得到两对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和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还可得到AC、BD互相垂直平分)问题二如图,要证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需证什么?为什么?(要证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根据菱形的定义,只需证一组邻边相等即可)问题三说说证明“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的思路。(思路一:证相邻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得出一组邻边相等即可;思路二: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一组邻边相等。)可选择思路二证明。思考与探索你能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菱形?并说明作图的理由。作法一:可利用“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来作,先作一个角,再在角的两边上截取相等的边作为菱形的边长,再分别以两个截点为圆心,菱形的边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一点,这点即为菱形的第四个顶点;作法二:可利用“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来作,可先作出两条互相垂直平分的线段,再将两条线段的四个端点顺次连结起来,即作出了一个菱形。例1、已知:如图,在△ABC中,∠ABC=90°,AD是角平分线,点E、F分别在AC、AD上,且AE=AB,EF∥BC。求证:四边形CDEF是菱形。分析:由已知AD为角平分线,AE=AB联想到“三线合一”,因此连结BE,可得到四边形BDEF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只需证四边形BDEF是平行四边形即可,而已知EF与BD平行,只需证EF=BD,这可由全等三角形解决。练习:1、已知:如图,在□ABCD中,对角线BD平分∠ABC。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2、已知:如图,在△ABC中,AD是角平分线,E是AB上一点,且AE=AC,EG∥BC,EG交AD于点G。求证:四边形EDCG是菱形。例2、如图,在Rt△ABC中,∠ACB=90°,∠BAC=60°,DE垂直平分BC,垂足为D,交AB于点E,又点F在DE的延长线上,且AF=CE.求证:四边形ACEF为菱形.【分析】欲证四边形ACEF为菱形,可先证四边形ACEF为平行四边形,然后再证ACEF为菱形,当然,也可证四条边相等,直接证四边形为菱形.练习:1、(20XX年河南省)如图,在△ABC中,∠ACB=90°,AC=2,BC=3.D是BC边上一点,直线DE⊥BC于D,交AB于E,CF∥AB交直线DF于F.设CD=x.(1)当x取何值时,四边形EACF是菱形?请说明理由;(2)当x取何值时,四边形EACD的面积等于2?2.如图,点E、F是菱形ABCD的边BC、CD上的点,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不得另外添加辅助线和字母),使AE=AF,你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四、分层训练1、判断(1)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3)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的四边形是菱形。(4)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且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2、(1)如图,O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DE∥AC,CE∥BD,DE和CE相交于E,求证:四边形OCED是菱形。3、、已知: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交AB于点E,DF∥AB交AC于点F,请判断四边形AED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4、已知:如图,□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相交于点E、F。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5、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既快又准确地剪出一个菱形,并说出这样剪的依据。五.目标检测六、小结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菱形,并说明作图依据。菱形的判定方法。1.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8)教学目标1、根据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归纳出正方形的判定定理2、能运用正方形的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证明3、能运用正方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进行比较简单的综合推理与证明4、在探究与证明正方形判定定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正方形判定的应用难点:通过引导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提高逻辑思维水平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和特殊的菱形,那么什么样的矩形是正方形?什么样的菱形是正方形?二、合作交流为了活跃学生思维,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③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④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⑤说“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对吗?判定方法(1)矩形、菱形法:先判定四边形是矩形,再判定这个矩形是菱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或者先判定四边形是菱形,再判定这个菱形也是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2)定义法: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这是直接利用定义来判定的。如何用直尺和圆规作正方形?如何把长方形纸片通过折纸,剪出一个正方形纸片?例1已知:如图,E、F、G、H分别是正方形各边的中点,AF、BG、CH、DE分别两两相交于点A’、B’、C’、D’。求证:四边形是正方形。分析:如右图,正方形ABCD中,点F、G分别是BC、CD的中点,AF、BG相交于点P,AF与BG互相垂直吗?若将点F、G分别是BC、CD的中点改为BF=CG,是否有同样的结论?同上,本例可考虑证“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是否还有其他证明方法?与同学交流)若点E、F、G、H分别在正方形ABCD的各边上,且AE=BF=CG=DH,则四边形A’B’C’D’还是正方形吗?证明你的结论。练习:1、P25练习1、2DGCBEHFA24题图例2:已知:如图,点A'DGCBEHFA24题图四条边上的点,并且AA'=BB'=CC'=DD'。求证: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例3、如图,在Rt△ABC与Rt△ABD中,∠ABC=∠BAD=90°,AD=BC,AC,BD相交于点G,过点A作AE∥DB交CB的延长线于点E,过点B作BF∥CA交DA的延长线于点F,AE,BF相交于点H.(1)图中有若干对三角形是全等的,请你任选一对进行证明;(不添加任何辅助线)(2)证明四边形AHBG是菱形;(3)若使四边形AHBG是正方形,还需在Rt△ABC的边长之间再添加一个什么条件?请你写出这个条件.(不必证明)练习:1.用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下列图形:①平行四边形;②矩形;③菱形;④正方形;⑤等腰三角形;⑥等边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的是________(只填序号).2、(20XX年黄冈市)如图2,将边长为8cm的正方形ABCD的四边沿直线L向右滚动(不滑动),当正方形滚动两周时,正方形的顶点A所经过的路线的长是________cm.ABABCDO1、(2006·深圳市)如图6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AB=BC=CD=DA,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若不增加任何字母与辅助线,要使得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则还需增加的一个条件是.AC=BD2、如图,△ABC中,∠ACB=90°,CD平分∠ACB,DE⊥AC,DF⊥BC,E、F是垂足。求证:四边形DECF是正方形。3、已知:如图,在Rt△ABC中,∠ACB=90°,CD是角平分线,DE⊥AC,DF⊥BC,垂足分别为E、F。求证:四边形ECFD是正方形。5、如图,将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两次,然后剪下一个角,打开.如果要剪出一个正方形,那么剪口线与折痕成(C)(第5题图)A.角 B.角(第5题图)C.角 D.角五、小结1、特殊的图形具有一般图形的性质和它的特殊性质。2、一个图形的形状越特殊,它的判定需要的条件就越多。3、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思考方法有哪些?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目标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教学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教法: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样的四边形叫梯形,什么样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2.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它的性质定理是怎样证明的?3.在研究解决梯形问题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什么?常用的辅助线有哪几种?我们已经掌握了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又如何来判定一个梯形是否是等腰梯形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二、【引人新课】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例1已知:如图,在梯形中,,,求证:如图,过点作、,交于,得,所以得.(2)作高、,通过证推出.(3)分别延长、交于点,则与都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可得.由此我们想到梯形的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高上的两个角相等.例2如图,求证: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已知:在梯形中,,,求证:.分析:要证,只要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得出,然后再利用,即可得出.三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在证明梯形性质定理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过点作交于,从而把梯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来解,实质上是相当于把采取平行移动到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平行移动(也可移对角线),这是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之—(1)“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2)“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4)“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四小结:(以提问的方式总结)(1)梯形性质和判定定理(2)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3)解决梯形问题时,常用的几种辅助线.五作业布置1.5三角形中位线定理(1)一教学目标掌握中位线的概念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能够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二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论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三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课本以引导学生回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过程{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情景。二、引入新课三角形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城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应注意的两个问题:①为便于同学对定理能更好的掌握和应用,可引导学生分析此定理的特点,即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表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第二个结论是说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在应用时可根据需要来选用其中的结论(可以单独用其中结论).②这个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关键在于如何添加辅助线.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思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应指出,当一个命题有多种证明方法时,要选用比较简捷的方法证明.(l)延长DE到F,使,连结CF,由可得ADFC.(2)延长DE到F,使,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ADFC.(3)过点C作,与DE延长线交于F,通过证可得ADFC.上面通过三种不同方法得出ADFC,再由得BDFC,所以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DFBC,又因DE,所以DE.例

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已知: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分析:因为已知点分别是四边形各边中点,如果连结对角线就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三角形,这样就可以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出四边形EFGH对边的关系,从而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小结】1.三角形中位线及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证明思路.【练习】课本P32T1.21.5梯形的中位线教学目标1.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梯形中位线定理2.掌握定理“过梯形一腰中点且平行底的直线平分另一腰”3.能够应用梯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重难点教学重点:梯形中位线性质及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法:引导分析、类比探索,讨论式教学过程:情景创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再认识,知道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的中点会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如果我顺次连接的是矩形,菱形或正方形,又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呢?引入新课1.梯形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梯形的中位线.2.现在我们来研究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如图所示:EF是的中位线,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EF与BC有什么关系?()

(2)如果,那么DF与FC,AD与GC是否相等?为什么?(3)EF与AD、BG有何关系?

,教师用彩色粉笔描出梯形ABGD,则EF为梯形ABGD的中位线.由此得出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现在我们来证明这个定理.已知: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求证:.分析:把EF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然后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证得.说明:延长BC到E,使,或连结AN并延长AN到E,使,这两种方法都需证三点共线(A、N、E或B、C、E)较麻烦,所以可连结AN并延长,交BC线于点E,这样只需证即可得,从而证出定理结论.3.复习小学学过的梯形面积公式.(其中a、b表示两底,h表示高)因为梯形中位线所以有下面公式:例题:,有一块四边如图所示形的地ABCD,测得,顶点B、C到AD的距离分别为10m、4m,求这块地的面积.三、【小结】(以回答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总结)(1)什么叫梯形中位线?梯形有几条中位线?(2)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3)梯形中位线定理的特点是什么?(4)怎样计算梯形面积?怎样计算任意多边形面积?(用投影仪)2.1极差教学目标:(1)经历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必要性。.(2)掌握极差的概念,理解其统计意义。(3)了解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并在具体情境中加以应用。教学重点:掌握极差的概念,理解其统计意义。教学难点:极差的统计意义.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小明初一时数学成绩不太好,一学年中四次考试成绩分别是75、78、77、76.初一暑假时,小明参加了科技活动小组,在活动中,小明体会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逐渐对数学产生了兴趣,遇到问题时从多方面去思考,深入钻研.因此小明的数学成绩进步很快,初二的一学年中,小明在四次考试的数学成绩是80、85、92、95.看完这则小通讯,请谈谈你的看法.你以为在这些数据中最能反映学习态度重要性的是哪一对数据?两者相差多少?引入概念:极差.二、探索活动下表显示的是某市20XX年2月下旬和20XX年同期的每日最高气温:试对这两段时间的气温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由此认为20XX年2月下旬的气温比20XX年高吗?两段时间的平均气温分别是多少?平均气温都是12℃.这是不是说,两个时段的气温情况没有什么差异呢?请同学们根据上表提供的数据,观察一下,它们有差别吗?把你观察得到的结果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图(a)中折线波动的范围比较大——从6℃到22℃,图(b)中折线波动的范围则比较小——从9℃思考什么样的指标可以反映一组数据变化范围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range).极差=最大值-最小值.三、实践应用例1观察上图,分别说出两段时间内气温的极差.例2你的家庭中年纪最大的长辈比年纪最小的孩子大多少岁?例3自动化生产线上,两台数控机床同时生产直径为40.00毫米的零件,为了检验产品质量,从产品中各抽出10件进行测量,结果如下(单位:毫米)(2)就所生产的10个零件的直径变化范围,你认为哪个机床生产的质量好?(2)因为甲的极差为0.12,乙的极差为0.22,所以甲机床生产的质量较好.四、检测反馈试计算下列两组数据的极差:A组:0,10,5,5,5,5,5,5,5,5;B组:4,6,3,7,2,8,1,9,5,5.五、交流反思1.了解极差的意义.2.知道极差的计算方法.3.会观察折线图,能应用极差对简单问题做出判断.五、作业2.2方差与标准差教学目标:(1)经历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必要性。.(2)知道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渗透数学知识抽象美及图像上的形象美,提高数学美的鉴赏力教学重点:方差概念.教学难点:方差概念..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乒乓球的标准直径为40mm,质检部门从A、B两厂生产的乒乓球中各抽取了10只,对这些乒乓球的直径了进行检测。结果如下(单位:mm):A厂:40.0,39.9,40.0,40.1,40.2,39.8,40.0,39.9,40.0,40.1;B厂:39.8,40.2,39.8,40.2,39.9,40.1,39.8,40.2,39.8,40.2.你认为哪厂生产的乒乓球的直径与标准的误差更小呢?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是否由此就断定两厂生产的乒乓球直径同样标准?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二、探索活动通过计算发现极差只能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极值之间的大小情况,而对其他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让我们一起来做下列的数学活动:1画一画2填一填A厂X1X2X3X4X5X6X7X8X9X10数据与平均值差B厂X1X2X3X4X5X6X7X8X9X10数据与平均值差3算一算把所有差相加,把所有差取绝对值相加,把这些差的平方相加。4想一想你认为哪种方法更能明显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三、师生活动,揭示新知方差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可采取许多方法,在统计中常先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再求这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用这个平均数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设在一组数据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那么我们求它们的平均数,即用请你归纳一下方差概念,并说说公式中每一个元素的意义。谈谈方差的作用?说说你的疑问:(1)为什么要这样定义方差?(2)为什么对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不取其绝对值,而要将它们平方?(3)为什么要除以数据个数n?(是为了消除数据个数的影响).初步运用在学生理解了方差概念之后,再回到了引例中,通过计算两组数据的方差,再根据理论说明。标准差1.问题:方差的单位与愿数据的单位相同吗?应该如何办?2.引出新知----标准差概念有些情况下,需用到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④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它也是一个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重要的量.例如:P47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方差与标准差的区别与联系:计算标准差要比计算方差多开一次平方,但它的度量单位与原数据一致,有时用它比较方便四、实际应用,巩固新知P47练习1,2五、你的收获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数学的有关什么知识?你取得了哪些收获?六、作业P48习题2.21、23.1二次根式(1)教学目标:(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初步理解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2)通过具体问题探求并掌握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当≥0时,=;能运用这个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3)通过观察一些特殊的情形,获得一般结论,使学生感受归纳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二次根式的概念以及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探索新知识.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ABC一ABC1.回顾:什么叫平方根?什么叫算术平方根?2.计算:(1)的平方根是.(2)如图,在RABC中,AB=50m,BC=m,则AC=m.(3)圆的面积为S,则圆的半径是.(4)正方形的面积为,则边长为.3.对上面(2)~(4)题的结果,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二、探索与实践1、二次根式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说对二次根式EQ\r(a)的认识,好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练习:说一说,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吗?(1)(2)6(3)(4)(5)、异号)(6)(7)3、例1: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4、二次根式性质的探索:22=4,即()2=4;32=9,即()2=9;……观察上述等式的两边,你得到什么启示?揭示:当≥0时,=。5、例2。计算:(1);(2);(3)(a+b≥0)6、练习.(1)(2)三、课堂练习P59页练习1、2.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什么叫做二次根式?你们能举出几个例子吗?二次根式有哪两个形式上的特点?3.当≥0时,=?五、作业3.1二次根式(2)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通过具体问题探求并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2)会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根式的化简..教学重点:二次根式的性质的掌握.教学难点:二次根式的性质的应用..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1.在化简时,李明同学的解答过程是;张后同学的解答过程是.谁的解答正确?为什么?2.?二、探索活动1.请同学们观察下列各式的特点,找出各式的共同规律,并用表达式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再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发现的猜想,并进行交流.2.发现:当a≥0时,a,当a<0,-a3.明确师生共同归纳可得:4.比较与的区别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1.尝试练习:化简(1)(2)讨论交流后,推选代表板演2.讨论.计算:(1)(2)(3)(x≥1)四、练习1.P60练习1,22.计算:(1)(2)(3)(4)()五、你的收获(1)内容总结二次根式的性质(2)方法归纳正确地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是进行化简或运算二次根式的关键.六、作业P60习题3.13、43.2二次根式的乘除(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掌握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2)使学生能运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熟练解题。(3)使学生能掌握并能运用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并进行相关计算。教学重点: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教学难点: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1.复习旧知:什么是二次根式?已学过二次根式的哪些性质?2.出示:计算:(1)与;(2)与;(3)×与二、探索活动。1.学生计算。2.请同学们观察以上式子及其运算结果,看看其中有什么规律?学生分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其余学生补充。可要求学生举一些类似的式子。4.概括:一般地,有=.二次根式相乘,实际上就是把被开方数相乘,而根号不变.5.由以上公式逆向运用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文字语言叙述: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三、例题教学例1、计算:(1)(2)(3)

例2、化简:(1),(2),(3);(4)(5)(a≥0,b≥0)小结:如何化简二次根式?(关键:将被开方数因式分解或因数分解,使出现“完全平方数”或“偶次方因式”)四、练习:P62---1、2五、思维拓展观察:=.思考:××=________请举例说明它的应用.六、小结从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七、作业3.2二次根式的乘除(2)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能熟练地进行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及变形。教学重点:熟练地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乘法运算教学难点:熟练地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乘法运算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复习旧知:上节课主要学习了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及其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谁能说说它们的内容各是什么?回答:(1)×=______,(2)___________.

这节课继续学习它们的应用。二、探索活动。1.学生尝试练习。化简:(1)(2)(x≥0,y≥0)(3)(x≥0,x+y≥0)2.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三、例题教学1.引导学生回顾:=.与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教师讲解上面的例题。板书解答过程。2.例4.计算:(1)(2)(3)

ABC例5、如图,在△ABC中,∠C=90°,AC=10cm,ABC四、练习:1.P63---1、22..化简:(1)(2)(3)(4)3.计算:(1)(2)(3)五、小结从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3.2二次根式的乘除(3)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二次根式除法法则的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除法法则.(2)使学生能运用法则=(a≥0,b>0)进行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3)使学生理解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a≥0,b>0),并能运用于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计算。教学重点: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的探究教学难点: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1.想一想:=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引出的?2.思考:=?(a≥0,b>0)二、探索活动。1.计算并观察两者关系:(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2.请再举例试一试.你猜想到什么结论呢?3.小结:一般地,可以得到=(a≥0,b>0)。注意,为什么要加a,b条件?三、例题教学1.例5计算:(1)(2)(3)(4)2.思考:=()利用这个等式可以化简一些二次根式.3.例6化简:(1)(2)(3)(4)(a>0,b≥0)4.练习:P65练习1、2四、思维拓展1.怎样计算:?2.小明在学习了=(a≥0,b>0)后,认为=也成立,因此他认为:====2是正确的,你认为他的化简对吗?说说你的理由。五、小结二次根式除法运算如何进行?对于简单的二次根式如何逆用二次根式除法运算法则进行化简?六、作业3.2二次根式的乘除(4)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运用法则=(a≥0,b>0)化去被开方数的分母或分母中的根号;.(2)使学生能进一步明确二次根式化简结果中的被开方数应不含有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也不含有分母.根式运算的结果中分母不含有根号。教学重点: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的应用教学难点: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的理解与运用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想一想:=?(a__,b__),=?(a__,b__)二、探索活动。1.思考:如何化去的被开方数中的分母呢?2.小组讨论后交流.板书:====3.请再举例试一试.4.想一想:如果上面首先化成,那么该怎样化去分母中的根号呢?5.小组讨论后交流.指名板书过程,有:===. 三、例题教学1.例7化去根号内的分母:(1)(2)(3)2.例8.化去分母中根号:(1)(2)(3)3.练习:P66练习1、2四、思维拓展1.当(a≥0,b>0)时,====.2.当(a≥0,b>0)时,==五、小结1.一般地,二次根式运算的结果中,被开方数中应不含有分母,分母中应不含有根号.那么应该怎样进行这两类二次根式的化简呢?2.化简二次根式实际上就是使二次根式满足:(1)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