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完整版本_第1页
中国电影史完整版本_第2页
中国电影史完整版本_第3页
中国电影史完整版本_第4页
中国电影史完整版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电影史参考书目:《世界电影史》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李少白:《电影历史及理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李少白:《影史榷略——电影历史及理论续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6月版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1月版李少白主编:《中国电影史》,高等教育出版社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丁亚平:《中国电影艺术:影像中国(1945——1949)》,文化艺术出版社陈墨:《流莺春梦:费穆电影论稿》,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8月版。绪论电影学的分支:电影史、电影美学、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电影史的研究:通史、国别史、断代史电影史追求最大可能的历史真实,最大限度地占有原始资料。电影史要把人物和作品放在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讨论。电影史是客观的,在特定时期又是主观的。第一节:中国电影史的历史分期及早期的市场化运作一、中国电影史的历史分期:与中国的社会历史分期相联系尝试时期(1905——1923)探索时期(1924——1927)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2)变革时期(1932——1937)非常时期(1937——1945)丰收时期(1945——1949)新中国创建时期(1949——1966)禁锢时期(1966——1976)再探索时期(1977——1992)市场化时期(1992年至今)早期电影30年代中国电影抗战电影战后电影十七年电影文革电影新时期电影当代电影二、电影传入中国:1896年8月,电影在中国首次放映地点是:上海徐园的“又一村”。外国影片在中国的放映、拍摄:放映法国、美国摄录的杂耍、风光片,外国人经营影戏公司。早期电影在中国:观众主要是城市里的一些年轻市民。地域差别:上海、广州、香港受欢迎;北京:不敢观看,认为电影是“西方人搜集人眼精华之法”。三、中国早期电影的市场化运作:早期市场大多掌握在外国人手里:虹口影院、亚细亚电影公司。丰泰照相馆:1905年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拍摄了《定军山》,揭开了中国电影制片的第一幕。上海“新民”和香港“华美”:北京中断的电影拍摄从上海和香港开始。上海“新民”: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等创办,为承包亚细亚公司拍片业务而成立。中国最早的专为拍摄电影成立的制片机构。《难夫难妻》等短片,一战爆发倒闭。“华美”公司:1913年,黎民伟、黎北海合营性质:由布拉斯基出资和提供必要的技术设备。拍摄了《偷烧鸭》(1909)和《庄子试妻》(1913)。建立本土电影雏形的郑正秋、张石川作品:《难夫难妻》(1913)、《劳工之爱情》(1922)

、《孤儿救祖记》(1923)《火烧红莲寺》(1928)《歌女红牡丹》(1930)郑正秋:“创造人生”、”改良社会”、”教化民众”创立家庭言情剧模式,无法突破戏剧的藩篱。张石川:1、娱乐论:“处处唯兴趣是尚”的电影主张。2、开创了中国电影导演艺术的基本形态。3、认识到电影语言的独特表达方式。早期的电影市场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依赖外国电影商人的资金和技术采取“承包”“合办”等形式起步。商务印书馆影戏部:1916开始兼营电影摄制,后成立影戏部,成为真正意义上民族资本开办的第一家电影机构,从事制片、发行、创作等多项业务。创始人:夏瑞芳、鲍咸昌、张元济等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经营规模:摄影棚、摄影器材有明确的制片方针:要求电影为教育服务,要具有爱国品味和爱国内容。主营纪录片、风光片、教育片。《阎瑞生》,戏曲片《春香闹学》、《天女散花》,武侠片《车中盗》等。缺乏市场竞争意识,1926从商务划出另组国光。20年代制片业迅速发展:2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个热潮。长城画片公司:1920年,主张摄制“问题剧”、代表人物侯曜.侯曜:“为人生而艺术”,《影戏剧本作法》提出“影戏是戏剧的一种”,是“人生的缩影”,“电影剧本是电影的灵魂”等观点。代表作品:《弃妇》、《一串珍珠》1923年民新公司(1926在上海开设民新)主张“务求其纯正,出品务求其优美”。以欧阳予倩和侯曜为主创。“香港第一个制片所在地”,“银幕街”。代表作:《胭脂》、《玉洁冰清》、《西厢记》等上海影戏公司:以但杜宇和史东山的影片为代表所谓“影戏,动的美术也”,注重影片的画面造型,讲究构图和用光的视觉美感,首创反光板和水下摄影等方法。代表作品:《海誓》、《古井重波记》。1925年尚古的“天一”:邵醉翁创办主张“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善于把握时机又注重市场营销。在主体上认同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在制作上比较粗糙,文化品位不高,尤其不符合知识阶层的口味。1926年以后,引起“古装片”的拍摄热潮。1931年开始了片上发音有声片的试制。明星公司(1922-1937):1922年,上海,中国20年代最重要的制片公司成立。股份制,由张石川、郑正秋等组建。成立明星学校,聘请技术人才。有明确的制片方针:郑正秋主张为“教化而艺术”,把剧场看作“社会教育之试验场”。明星代表作品:《劳工之爱情》、《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十字街头》明星公司从完全意义上开始了中国电影制片生产的企业经营时期。由20年代中国电影制片业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早期电影从影者明确将电影作为一项企业来经营的理念。《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招股启示》:

将要普遍到全世界的影戏潮流,问我们中国人:究竟要不要在世界的艺术上占一个位置?我们想定了,我们承认影戏是确乎能够代表群众心理的,确确乎能够表现新人生的真意义的,我们认定影戏是大可以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的。我们并且看到,假使中国人自己不办,恐怕外国影戏也是蓬蓬勃勃地蔓延到全中国。我们所以亟于起来组织这个公司,替中国人争回一点儿体面。四、中国早期电影的创作尝试:1、1905年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拍摄了《定军山》“请缨”、“舞刀”、“交锋”等片断,自然光照、摄影机固定;选择中的纪录,体现了电影动作性的特点;新兴的舶来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2、中国叙事电影的开始:1913《难夫难妻》,开始用镜头讲述故事,一种全新的讲故事的语言兴起。开始剧作的雏形:有事先写好的剧本,采取“幕表”式,开始指导演员调动摄影机的导演工作。改变了人们对电影的认识,接触社会现实提出并探讨社会问题。3、《庄子试妻》(1913,黎民伟)全用实景拍摄,有了初步的摄影构思和美工构思,用了特技摄影。是中国影片在国外放映的开始。4、《黑籍冤魂》:1916,张石川导演改编自文明戏,影片拘守于舞台剧,逐幕拍摄。电影化的努力:变换拍摄位置、镜头分远、中、近、特镜头。剪接上有了初步的视觉联想力的省略和跳接。具备故事片的基本形态,为短片向长片的过渡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1928年,洪深正式为现代话剧命名最先建立起了话剧的专业导演职能和正规排演制度。在中国最早写出完整的电影剧本《申屠氏》:不是以“幕”为单位,而是以“景”为单位,整个剧本是由各种镜头组成的。5、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1921影片追求纪实风格;启用非职业演员;开创了电影与社会热点新闻的结合。6、《劳工之爱情》:1922,郑正秋编剧(片长:22分钟)戏剧舞台式的场面调度。电影化的处理:景别变化、电影化时空、主观镜头、降格摄影。尝试时期中国短故事片创作的压卷之作,也是中国短故事片艺术经验的集大成者。7、《孤儿救祖记》(1923):中国民族电影确立的标志内容上是家庭伦理剧,呈现了家庭的悲欢离合并触及社会问题。塑造了坚韧、善良、贤惠又命运波折的女性形象。结构上贯穿悬念和跌宕的情节发展,注重场面细节铺垫和生活实感。影像运用注意场面调度对人物关系的暗示。表演摆脱文明性的束缚更生活化。确立了电影在艺术殿堂中的位置,建立了符合中国观众欣赏习惯的叙事模式,开辟了中国电影相对繁荣的时期。小结:短故事片创作主要是以玩笑为基本特征的打闹喜剧。没有摆脱文明戏的影响,“五四”新文化影响微弱。创作题材和类型受到西方特别是好莱坞模式的影响。以普通市民为主要对象的拍摄决定了趣味不高,影片创作的商业化倾向明显。没出现在世界范围内堪称大师的电影艺术家经典性作品。五、商业竞争下的类型发展:出现中国第一个类型化时期1、时间:1926-19312、背景:政治动荡、社会不安、市场需求3、类型:古装片、武侠片开“古装片”风气之先的是1926年由“天一”公司出品的《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武侠片:《火烧红莲寺》被看作是神怪武侠片的起点,1927——1931年间。武侠片的摄影特技带动了整个电影摄影技术和技巧的提高,推动了中国电影语言的发展。4、意义:体现了早期创作者对电影娱乐功能的认识;拓展了电影题材的表现空间;5、联华成立:1930-1937,初具现代企业规模1930年12月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下设四个制片厂。在经营上,采用了垄断独占的经营方式。“国片复兴运动”:提倡“复兴国片”、“拒绝文化侵略”。“联华”的主张:“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联华、明星、天一三足鼎立,联华是新派。史东山孙瑜蔡楚生联华的作品:《故都春梦》(1930)、《恋爱与义务》(1931)、《三个摩登女性》(1932)、《母性之光》(1933)、《香雪海》(1934)、《人生》(1934)、《神女》(1934)、《渔光曲》(1934)、《慈母曲》(1935)、《新女性》(1935)、《大路》(1935)《野草闲花》剧照联华两位导演:孙瑜:“银幕诗人”代表作:《故都春梦》、《野草闲花》、《野玫瑰》、《小玩意》、《大路》、《武训传》、《鲁班的传说》理论:“分幕的手法可以表现导演的个性”、电影“建筑在摄影技巧上”,是导演中心论的主张者。卜万苍:《恋爱与义务》、《一剪梅》,编导了《桃花泣血记》左翼电影:《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神女》:1934,吴永刚导演,无声电影的巅峰之作。艺术特色1)卑贱的妓女与圣洁的母亲集于一身。2)少用字幕,重视画面语言。3)淡化外部冲突,注重人物心理描写。4)镜头语言简洁但具表现力。阮玲玉作品:国风(1935)、香雪海(1934)神女(1934)、新女性(1934)人生(1934)(1934)城市之夜(1933)、小玩意(1933)续故都春梦(1932)、三个摩登女性(1932)恋爱与义务(1931)、一剪梅(1931)、桃花泣血记(1931)、故都春梦(1930)第三节新兴电影运动与中国电影无声到有声的变革一、新兴电影运动(左翼电影运动、中国电影文化运动)1、背景:1)国共两党的分裂,电影管理性质的改变。2)内忧外患,观众不满足于逃避现实的影片。3)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外国电影的进步经验使电影成为艺术表达变为可能。2、新兴电影运动的开始:1931年1月,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

1933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标志着中国电影文化运动正式开始。主张拍摄具有社会现实内容和爱国进步意义的影片,确立“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3、新兴电影运动的三个发展阶段:1)兴起和高涨时期:从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1933年“艺华”被捣毁。《大路》、《小玩意》等。2)曲折发展:1934年电通影片公司成立,核心人物袁牧之,坚持进步思想并对有声电影做出开拓性贡献。3)国防电影阶段:以1935年“一二·九”运动为标志1936年5月提出“国防电影”的口号,提出在题材和内容上强调反帝的任务,在创作方法和风格上,坚持现实主义与多种方法并存,主张风格多样化,要求深入现实生活,避免表面化和口号化.代表作品有明星公司的《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联华”公司的《狼山喋血记》、《联华交响曲》、《迷途的羔羊》等,“新华”公司的《夜半歌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4、影响:1)带动中国电影创作的第一次创作高峰。2)使电影开始负载国家和历史命运的使命。3)由“影戏”到“电影”:创作者和观念的变化。二、有声电影代替无声电影:1、电影声音:音乐、音响、对白2、从无声到有声经历的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尝试:腊盘发音的过渡阶段1930《野草闲花》中的《寻兄词》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1931《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歌唱腊盘配音片。1931年的《雨过天晴》和《歌场春色》:片上发音的有声片。2)第二阶段:配音片,按照无声片创作规律拍摄的影片:

《春蚕》、《渔光曲》、《大路》、《新女性》均为配音片配音的局限:仅作为辅助工具,不具有独立的美学意义。3)第三阶段:完全意义上有声片的出现:《桃李劫》(1934)是中国电影史中第一次全面按照有声电影的艺术规律进行创作的影片;音画关系?复杂的视觉表现方式:摆脱戏剧影响探索画面的表现力3、司徒慧民与袁牧之:对声音的探索有贡献

编导《桃李劫》、《都市风光》、《马路天使》,演出《风云儿女》《都市风光》是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也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有声片。专门著名作曲家专门为影片制作音乐。《马路天使》:1)插曲的蒙太奇效果:切断故事进程。2)承袭默片对影像叙事的倚重凝练节制的视听语言:少对白,重画面;短镜头与长镜头结合:景深镜头交待人物关系;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结合的摄影风格:用光线明暗对比表现人物性格。3)借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挣扎反映社会现实。软性电影之争:左右影人分称为“软性”、“硬性”电影电影走向。“软性电影”派:代表人物黄嘉谟、刘呐鸥、黄天始导演有徐苏灵、王次龙、陈铿然等作品《化身姑娘》(1936)、《满园春色》主张:在电影本体行为上的形式论,在电影功能效用上的娱乐论,反对让电影艺术担负社会职责,反对从政治或道德角度看待电影艺术评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与时代潮流相悖。第四节、战后电影:1945-19491、战后电影格局:进步电影、正统电影、商业电影进步电影:是30年代新兴电影的继续,是战前左翼电影和部分抗战电影的成绩与延伸。区别:更成熟的文化素质,更精致与细腻的艺术表达。进步电影包含两层含义:1、准确把握时代的基调。2、对当时的文化、真实的人生进行探讨,对世态人情细致描摹。2、战后电影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1、由对抗战的反思到对战后时期社会现实的批判。《一江春水向东流》2、对战后现实的讽刺与剥露。如《还乡日记》、《乌鸦与麻雀》3、现实主义地书写人生状态:对知识分子个体生命及其历史命运的关照、探索与思考:《小城之春》、《乌鸦与麻雀》、《万家灯火》。3、昆仑和文华:社会派和人文派的电影昆仑:1946年6月代表导演:蔡楚生、史东山、郑君里创作主体亲历战争,能体察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特色:关注社会、批判现实,美学上纪实风格。代表着中国现实主义电影风格的成熟,开创了中国革命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先声。代表作品:《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史东山20年代唯美派的代表人物:以画面、布景、造型设计“美”为宗旨,代表作《同居之爱》。30年代从注重艺术探索到对社会的关注:《八千里路云和月》、《新闺怨》。蔡楚生:1932年《南国之春》、《粉红色的梦》新兴电影《都会的早晨》、《渔光曲》(1934,在国际上获奖的首部影片)、《新女性》、《迷途的羔羊》战后《一江春水向东流》电影的文以载道,熟悉观众、影片有鲜明的民族和平民色彩。文华的人文派:以心灵探索心灵1946年8月吴性栽独资代表人物:费穆、桑弧、佐临、曹禺代表作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假凤虚凰》、《哀乐中年》、《夜店》特色:1)与左翼电影同“步”却不同“道”:对政治采取疏离的态度,力图保持艺术家的独立性。2)以个人化的方式进入历史,关注永恒的人性。3)常采取喜剧方式,善于表现俗世世界中的世态炎凉。费穆:中国电影史上的另类存在

作品:《城市之夜》、《人生》、《香雪海》、《天伦》、《生死恨》、《小城之春》。创作特色:“诗电影”风格:以简驭繁,以少喻多。注重对电影本身艺术特性和语法规律的探索。探索符合中国审美文化和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