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科治未病_第1页
中医皮肤科治未病_第2页
中医皮肤科治未病_第3页
中医皮肤科治未病_第4页
中医皮肤科治未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馨蜡药灸轻松治未病

中医皮肤科黄建庄

【蜡疗简介】中医蜡疗是一种融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于一体的一种纯天然中医外治疗法。它是利用加热溶解的蜂蜡和天然中药热敷于病患处,将热能传至机体,并通过局部润泽和机械压迫,将有效成分导入机体,迅速打通人体经络,将体内的风、寒、湿、毒等病邪逼出体外,以达到快速治疗的目的。【蜡疗历史】蜡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和唐代《刘禹锡传信方》等中医古方书已有记述。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这样记载:“……用蜡二斤,于悉罗中熔,捏作一兜鍪,势可合脑大小,搭头致额,其病立止也。于破伤风湿、暴风身冷、脚上冻疮……均有奇效。”中医蜡疗作为一种纯天然外治疗法,因具有显著的止痛、消炎和延缓关节老化,且无毒副作用、无创伤、无痛苦、安全持久、治愈率高等特点而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作用原理】蜂蜡疗法对机体的作用主要是温热、机械压迫、润泽和其他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效果。【作用原理】

●改善微循环——温热作用蜂蜡热容量大,导热率低,密封性能好,散热慢,保温时间长。贴近皮肤的蜡层可迅速凝结,阻止热向皮肤迅速传导,因而虽然蜡液在60℃治疗也不致灼伤。气体和水分透过蜂蜡,因此热量不易向四周扩散,故虽只有薄薄一层蜂蜡,但由于其传热不良,而温度能保持很久,蜡敷的愈厚,则保温时间愈长。【作用原理】

●改善微循环——温热作用蜂疗时机体所受的温热作用强而持久,使局部和深部组织明显而持续升温。蜡敷时局部皮肤的温度可升高8-18℃,5-12分钟后逐渐开始缓慢下降,在30-60分钟内保持较高的温度(胃区蜡敷时,可使胃部温度升高0.87℃,60℃蜂蜡敷在肩胛部可使体温升高到39℃),皮肤血管得到明显扩张,充血,血流加速,毛孔开放,排汗增强,致使局部新陈代谢活跃,组织通透性增高,再生修复过程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增强,因而能缓解痉挛,使局部肿胀消退,因而具有止痛作用,并有助于炎症的消散吸收。【作用原理】

●局部的机械压迫蜂蜡具有良好的可塑性、粘滞性和热胀冷缩,故能密帖与体表各皮肤,随着热能的扩散和冷却,蜂蜡逐渐变硬,其体积可缩小10-20%,因而对组织产生轻度的机械压迫作用。蜡疗冷却时蜂蜡体积逐渐缩小,对局部有机械压迫作用,加压于皮肤和皮下组织,浅表毛细血管轻度受压,促使温热达到深部组织(在0.2-1.0厘米的深部组织温度升高约0.5-2℃)。用于炎症初期或急性扭伤,蜂蜡疗法能阻止组织内淋巴及血液渗出,减轻组织水肿并促进渗出液吸收。【作用原理】

●导入作用蜡疗时蜂蜡中一些有效成分和加入的药物,可以透过皮肤(毛孔、汗腺)进入机体,从而起到治疗作用。蜂蜡疗法能促使上皮再生和骨痂生成,因而还可以促使创面、溃疡及骨痂愈合。【作用原理】

●化学作用蜂蜡成分中除了一元酯外,还包括具有生理活性的游离酸、游离醇、胡萝卜素、黄酮类化合物等,蜂蜡灸疗过程中也涉及化学作用,对于润泽皮肤和促进创面上皮再生有良好效果。由于蜂蜡含油性物质,对皮肤有润滑作用,可使皮肤柔软并富有弹性,对瘢痕组织及肌腱挛缩等有软化松解作用,蜡疗能改善皮肤营养,加速上皮的生长,促进再生过程和骨痂的形成,有得利于创面溃疡和骨折的愈合。

【作用原理】

●中药作用新型蜡药疗法巧妙地将中药止痛散等药物与加热后的蜂蜡混合于一体,采用的独特配方能使其贴敷于患部后不呈对流现象,而且基础蜡的配制也有改进,加入了防止烫伤的中药入内,故皮肤能耐受较高的温度(60℃—70℃)而不会烫伤皮肤。经特殊工艺处理过的介质不易破碎,再将药物的有效成份强渗入人体的患病部位,起到了双重治疗作用,通过多年临床治疗中不断研究改善,其治疗效果、治疗范围更有了突破性进展,对风湿类疾病有奇效!并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软组织损伤,腱鞘炎、肩周炎、术后粘连、关节强直等各类风寒湿痹痛症有特效。【适应范围】●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扭伤和挫伤;●术后粘连、瘢痕疙瘩,非骨性关节强直;●溃疡面肉芽生长缓慢的营养性溃疡,轻度灼伤、及冻伤后遗症,开放性和闭锁性骨折;●外伤性关节炎、慢性与亚急性关节炎、慢性健鞘炎、滑囊炎、肩周炎、肌炎;●周围神经外伤及后遗症,神经炎、神经痛;●治疗股骨头坏死,能改善股骨头血液循环,并能消炎止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长期伏案工作引起的颈肩腰腿疲劳疼痛;【适应范围】●慢性肝炎、胆囊炎、慢性胃肠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血管神经性头痛、心悸不安、高血压病;●慢性盆腔炎、宫颈糜烂、卵巢功能障碍;●可改善精神萎靡等慢性疲劳综合症,使精力充沛;●鼻炎、慢性鼻窦炎和慢性中耳炎等;【适应范围】●疥、痈、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皮肤硬化症;●皮肤美容,可改善皮肤粗糙,能软化、细化皮肤,使皮肤细腻润滑。●也可用于减肥。【适宜人群】①在临床工作当中我们可能经常遇到表现为颈、肩、腰、腿、关节痛的患者,这类患者往往是患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亦或是软组织损伤,肌肉僵硬,如落枕等疾病,还有骨折后期关节功能障碍,外伤后疤痕粘连等等。②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增大,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代谢紊乱,极度疲劳,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如感冒初期汗出不畅,长期伏案工作引起的颈肩腰腿疲劳疼痛,皮肤粗糙,精神萎靡,类似慢性疲劳综合症的表现。以上的人群都是蜡疗的适宜人群,在相关的论文及报道中蜡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体现出了特有的魅力。该疗法的适应症广,门诊住院病人均可以做,病人治疗普遍感觉效果很好,容易让人接受,甚至有部分病人觉得效果不错,患者自主性很强,甚至一天主动要求做多次,可以作为保健治疗项目宣传推广。【亚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因为其表现复杂多样,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化诊断参数。【健康的定义】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的10项标准】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肌轻松,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不出血。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健康的定义】关于健康,湖南中医学院朱文锋教授有几句顺口溜,俺觉得挺有意思请大家欣赏:吃饭喷喷香,一觉到天光,干活有力量,笑容挂脸上,感觉无痛苦,检查无异常。【判断处于亚健康的方法】亚健康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医学指标来诊断,因此易被人们所忽视。一般来说,如果你没有什么明显的病症,但又长时间处于以下的一种或几种状态中,注意亚健康已向你发出警报了:失眠、乏力、无食欲、易疲劳、心悸,抵抗力差、易激怒、经常性感冒或口腔溃疡、便秘等等。处在高度紧张工作、学习状态的人应当特别注意这些症状。【治未病】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诸多篇章都不断地强调“治未病”理念,多次论及“治未病”实践原则。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也明确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后,“治未病”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这里的“治”,有调养、调摄之意;“未病”指尚未患病的机体,“治未病”就是调养、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发生。【治未病】治未病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未病先防:指在没有疾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1.1平素养生,防病于先。毫无疑问,“治未病”首先应该着眼于平素养护和调摄,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在平时注意保养身体,从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和防止病邪侵袭两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治未病】1.2防微杜渐,欲病救萌。《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也就是说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我们知道,健康与疾病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的界限,中间可能存在一个“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在“第三状态”,尽管事实上体内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以据此确诊病症。“第三状态”的前途有两种可能:或者向健康态转化,或者向疾病态转化。中医“治未病”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其向健康态转化。《黄帝内经》中提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显然,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生、但将要发生之时,采取措施治其先兆。临床上像中风之类的病证,多数有先兆症状,如头眩、肢麻、手颤等,如能及时发现,采取果断措施,就可以避免发病。还有一些发作性疾患,如哮喘病,当出现先兆症状时,或在缓解期,预先采取措施,就可以阻止其发作。【治未病】2既病防变:指已经发病要防止疾病进一步地发展和恶化。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讲到:“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又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都是在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正气受损不重,因此早期治疗很容易解决问题。正像《医学源流论》所说:“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疾病在早期即被治愈,就不会进一步发展、恶化。否则,等到病邪强盛、病情深重时再去治疗,就比较困难了。在诊治疾病时,仅对已发生病变的部位进行治疗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准确预测病邪传变趋向,对可能被影响的部位采取预防措施,以阻止疾病传至深处,终止其发展,传变.如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根据温病的发展规律,热邪伤及胃阴,进一步发展,可损及肾阴,主张在甘寒养胃的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以防肾阴被损,并提出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可谓是既病防变原则具体应用的典范.【治未病】3

瘥后防复:指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疾病初愈,虽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愈,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待调整方能渐趋康复。所以在病后,可适当用药物巩固疗效,同时配合饮食调养,注意劳逸得当,生活起居有规律,以期早日康复,从而避免疾病的复发。【治未病】未病先防——传染性疾病控制在感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在发生前,遗传疾病控制在受孕前。已病早治——疾病发生后,重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既病防变——重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研究,从单纯重视疾病后期诊治到重视疾病的全过程。瘥后防复——强调人们逐步形成维护健康的意识和观念。【治未病】“治未病”与疾病的三级预防措施相吻合:第一级预防亦称为病因预防:针对机体、环境和社会致病因素的预防;第二级预防亦称“三早”预防:在疾病初期采取的预防措施,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第三级预防亦称康复治疗,疾病进入后期阶段的预防措施。“治未病”的思想充分体现了预防医学和个性化干预的健康观,是传统中医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为现代医学提供了疾病诊疗与慢性病管理、预防疾病与养生保健的理论基础及具体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