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物观与粮食安全专题讲座课件_第1页
大食物观与粮食安全专题讲座课件_第2页
大食物观与粮食安全专题讲座课件_第3页
大食物观与粮食安全专题讲座课件_第4页
大食物观与粮食安全专题讲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食物观与粮食安全汇报人:XXX一如何科学认识大食物观二如何多渠道拓展大食物资源三践行大食物观的路径四树立大食物观的必要性前言

先后多次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从传统意义的“粮食观”,到后来的“食物观”,再到现在的“大食物观”,这个观念的转变不仅与时俱进,而且也丰富了粮食安全的内涵。大食物观的确立,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开拓了新途径,也为端稳手中的饭碗增添了新砝码。前言

大食物观要求把牢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要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对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面临资源约束加剧、供需数量与质量等结构性矛盾突出、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等一系列挑战,端稳端牢饭碗、我国人的饭碗主要装我国粮面临诸多考验,树立大食物观具有强大的时代必要性和紧迫性。如何科学认识大食物观第一部分大食物观提出历程大食物观提出历程大食物观提出意义“大食物观”理念下食物安全是在确保粮食有效供给的同时,既要保障丰富多彩的食物品种,也要确保市场琳琅满目的食物供给,实现多种食物供求平衡。面对农业生产增速减慢,粮食增产潜力有限,未来农产品增产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上我国食物市场仍面临多种形式的短缺,以及部分居民“营养不良”,导致与膳食相关的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树立大食物观,有助于构建新时代新型食物安全保障体系,端稳我国人手中饭碗,助力“健康我国”建设。大食物观科学内涵

大食物观是顺应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在确保小麦、稻谷等主粮有效供给的同时,保障其他各类食物的科学供给,是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践行大食物观更是改善我国传统食物消费的有效举措,千百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食物约有八成来自大米、面粉等主粮。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深入,这一现象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餐饮已从过去“吃不到”“吃不饱”向“吃得饱”“吃得好”再向“吃得健康”“吃得科学”升级转变。基于此,树立大食物观顺理成章地成为我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更高质量、更高层次、更可持续端稳国人饭碗的新举措,使粮食安全内涵不断丰富、路径更加清晰、前景更加广阔。树立大食物观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一)居民食物消费模式发生明显变化

一是居民食物需求日益多元化。

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居民对主食类的消费量趋于减少,对肉类、奶类、蔬果等高价值食物消费量会大幅提高。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呈现出对谷物直接消费减少、动物性食物消费增长的变化趋势,处于动物产品替代口粮消费阶段。从2013年到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谷物消费量从380.5克/天下降到360.0克/天,降幅达5.7%;从城乡对比来看,城镇居民谷物消费量远低于农居民,如2022年农居民人均谷物消费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429.9克/天,比城镇居民高出约四十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居民人均禽肉类消费量从89.9克/天增长到123.8克/天,增幅达37.7%;水产品消费量从28.5克/天增长到38.9克/天,增幅达36.5%;蛋类消费量从22.5克/天增长到36.2克/天,增幅达60.9%;奶类消费量从32.1克/天增长到39.5克/天,增幅达23.1%。(一)居民食物消费模式发生明显变化

二是居民膳食结构不均衡现象突出。

(一)居民食物消费模式发生明显变化(一)居民食物消费模式发生明显变化

三是“舌尖上的浪费”问题较为突出。

(二)生产端资源约束加剧

一是耕地“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并存。

(二)生产端资源约束加剧

二是农科技支撑作用尚不强。

(二)生产端资源约束加剧

三是“谁来种地”问题突出。

要保障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必须回答好“谁来种地”的问题。在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与生育意愿下降的交互叠加影响下,农劳动力总量加速减少的趋势明显,空心化、土地撂荒现象突出,不利于保障粮食数量安全。另一方面,留守农

的大部分人员自身素质禀赋较差,在科学生产经验、先进技术接受与应用等方面存在突出短板,通常在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方面也存在明显劣势,不利于保障粮食质量安全。(三)食物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是食物产需结构不匹配。

(三)食物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是区域性粮食供给不平衡。

从粮食生产重心空间分布来看,北方地区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北粮南运”趋势明显。在我国五大粮食净调出省份中,南方地区只有安徽一个省份,“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蜀地天府国”等传统南方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贡献率逐年下降。与“北粮南运”相伴的是水土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衡和不匹配,北方地区占有全国64%的耕地,但水资源仅占19%。“北粮南运”加剧了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压力,农业生产可持续供给模式亟需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重点产区的粮食增产潜力。虽然“南水北调”工程弥补了北方地区水资源关键短板,但是水资源和粮食在转移过程中不仅消耗了巨大的成本,也进一步加重了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三)食物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是主要农产品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

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食物的消费需求,缓解国内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压力,需要通过大规模进口实现调剂。粮食生产没有国界,但粮食贸易存在国界。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格局下,极端气候、自然灾害、粮价波动、地缘政治冲突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世界粮食利用风险与不确定性也随之加剧。如新冠肺炎暴发后,多国未履行提前通报义务,直接实施农产品出口限制,影响了全球34%的主粮贸易。而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口来源普遍高度集中,进口的安全性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三)食物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如何多渠道拓展大食物资源第三部分(一)面向丰富森林索食物

森林蕴藏着丰富的食物资源,为我们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食物。我国森林广阔,森林食物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要充分发掘优势,大力发展森林特色产业和特种养殖业。可以不断扩大椰子、橄榄等油料的生产规模,持续拓展食用植物油资源;可以发展林禽、林畜和林蜂等养殖业,持续拓展肉食链资源;可以依托生态工程实施,着力发展柑橘、桃梨和脆李等特色果业,持续拓展水果资源……真正让绿色林海成为老百姓的“油瓶子”“果篮子”“菜篮子”,为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对多元食物的需求打下坚实基础。(二)面向广袤草原种食物

我国粮食供需虽然稳定,但是仍然处于紧平衡,尤其是饲料粮等短缺矛盾突出,一定程度上还依靠进口来弥补结构性短缺。提出“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建设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料生产基地”。在大食物观背景下,树立种饲草就是种粮食理念,利用广袤的草原,加速发展饲草产业,逐步减少牛羊养殖对精饲料的消耗,实现化草为粮的成效;积极改良传统优质饲草,高质量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有效减缓我国饲料用粮短缺压力,减轻进口风险。(三)面向水面资源养食物

江河湖海是天然的“蓝色粮仓”,我国水面资源丰富,水产品为我国居民提供了30%左右的优质动物蛋白。通过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可以获得更多的优质食物蛋白资源。沿海省份积极发展近海和深远洋渔业,提高海洋渔业发展数量和质量,提供更多的海洋鱼肉等食物资源;拥有淡水资源的地方,在大力发展淡水养鱼、养鳖、养虾、养蟹等的同时,大力发展菱角、茭白、荸荠等水上植物种植,不断拓展水面食物资源,共同奏响高质量水上田园牧歌。(四)面向设施农业育食物

发展设施农业是扩大食物资源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解决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严重缺乏等不足和难题。设施农业涵盖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和设施食用菌等等,通过设施农业的重新布局,破解在食物生产中传统农业中的污染、土地瓶颈等痛点和弱点,产出更多更优更廉更绿的食物,丰富城乡居民的“饭碗”和国家“粮仓”。践行大食物观的路径第四部分(一)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基石,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大食物观要求把牢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而我国粮食产需中长期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任何时候都不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麻痹大意。大食物观没有降低粮食的重要性,践行大食物观决不能降低粮食生产指标。一旦粮食生产出现滑坡,粮食供应就会趋紧,整个食物保供体系就会受到动摇。

要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合理利用好、切实保护好耕地。要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

要开展农田整治恢复行动,复垦闲置撂荒耕地,有序改良边际土地,补充耕地后备来源。(二)落实“藏粮于技”

大食物观要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而当前我国农

科技和设备支撑仍然较为不足。在有限的资源禀赋下,科技创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

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战略,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加大对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的支持力度,突破农业“卡脖子”难题。

要加大生物科技研发力度,利用微生物生产食用菌、益生菌和微生物蛋白食品,为保障食物多样性作贡献。要着力解决我国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单产短板,强化现有品种技术组装配套和集成创新,提高良种良法覆盖率和到位率,增强牲畜类产品的饲料供应能力。

要重视节水、节肥、节药技术的转化应用与推广,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

要强化农业现代化技术配套,加快建设粮食烘干仓储、农产品产地冷藏和冷链物流设施,提高农业机械在粮食生产环节的应用,最大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着力推进人才培养

大食物观要求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而当前我国农地区仍以传统耕地劳作为主,缺乏林业、渔业和畜牧业专业技术人才。要鼓励地方政府与当地职业学校、大学等合作,成立农业育种、养殖、捕捞、防治等专门技术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发人力资源。要面向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招聘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完善农技人才队伍,打通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要推进职业农素质提升工程,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等为重点,加强专业技能培训,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队伍。要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拓展畜禽水产养殖等领域的生产性社会化服务,坚持服务和带动好小农户。要提高农人才福利保障,实施人才薪酬奖补、农业低息贷款等政策,吸引返乡农工、大学毕业生、城市退休人员等高素质人才到农参与大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四)提高食物综合供给能力

大食物观要求赋予人民食物选择的自由权,而当前我国优质化、差异化和专用化农产品发展较为滞后。要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以品质提升、结构优化、供求协调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结构与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匹配度。要建立营养导向型农业食物生产体系,探索创新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立体种养、庭院种植等生产模式,实现农业高效生态发展。要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适度发展粮经轮作、粮草轮作和粮肥轮作,因地制宜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发展,增加适度精深加工的农产品供给。要完善全国粮食生产区划分和调整,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打造产销合作新格局。需要注意的是,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过程中,要防范农产品“去产能”、种养殖业产业同构、耕地资源流失、农民利益受损等风险。(五)引导居民膳食结构转型

大食物观要求确保居民吃得安全健康和营养均衡,而当前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不均衡现象较为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