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大众传媒与流行歌曲_第1页
第3章:大众传媒与流行歌曲_第2页
第3章:大众传媒与流行歌曲_第3页
第3章:大众传媒与流行歌曲_第4页
第3章:大众传媒与流行歌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大众传媒与流行歌曲序:歌曲的起源人为什么喜欢唱歌?人类社会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洪荒时代。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吕氏春秋·仲夏纪第五·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史记·司马相如传》:“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岭为之震动,川洛为之荡波”。“葛天氏”就是“袭伏羲之号”的三皇时的“帝王”,又是我国音乐、歌舞始祖。宁陵是中国音乐之乡、歌舞之乡,音乐始祖葛天氏故里。

唐代乐舞图一、什么是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是当今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塑造大众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流行歌曲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由文化工业生产商操纵,以大众电子传媒为载体、在特定时期普遍流行的通俗歌曲。因此,流行歌曲并不简单地等于流行的歌曲。其构成要件是:

一是要生命周期的流行性。二是生产目的的商业性。宋祖英的歌很“流行”,但不是流行歌曲。因她的歌带有“颂歌”的性质,本身的操作并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相反,韩红的《青藏高原》、腾格尔的《天堂》等,虽然是民歌,但它们已经经过一定的商业包装,受到听众的欢迎,则可以归入流行歌曲。刘欢穿着流行歌手的典型服装黑T恤与莎拉·布莱曼合唱《我和你》

宋祖英《走进新时代》

三是艺术表现的通俗性。能够在大众中普遍流行的歌曲虽然不一定就是“下里巴人”,但它决不可能是“阳春白雪”。流行歌曲的歌词与曲调都不可能十分艰深和高雅,否则就难以为大众所喜爱和掌握,也不可能流行。流行歌曲是轻松简易的艺术而不是艰难的艺术。

四是生成的自发性。流行歌曲是从民间自发产生并流行的,不是从上到下通过国家行政命令和群众运动的方式搞起来的。这并不否定流行歌曲与商业行为(比如广告操作)有相当紧密的关系,但商业操作是市场行为而不是政治行为。这是它与“革命歌曲”、“群众歌曲”的又一主要区别。祖海《为了谁》

高胜美《千年等一回》二、流行歌曲与社会心理的关系

1.社会心理:是某个特定的时期普遍流行于大众之中的、具有朴素性、自发性、感染性的集体心理现象。社会心理不是十分理性化、体系化、规范化、具有严密逻辑性的自觉的理论体系或观念体系。正因为这样,这种自发产生的心理现象常常有很大的流行性。社会心理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不确定性与朦胧性。比如,勘定社会心理的方法之一是研究一定时期的流行语,如“潇洒”、

“酷”。但是这些流行语常常没有确切的含义,不好界定。它的意思大家都知道个大概,但是又知道得不确切。比如“酷”、“另类”等在90年代末流行的语汇,至尽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

韩宝仪《你潇洒我漂亮》社会心理与流行歌曲拥有许多相似的特征。流行歌曲是窥视社会心理的窗口。这是精英文化或经典音乐所无法比拟的。流行歌曲不只是一种艺术现象,也不只是个体现象,而是社会性的文化现象。一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常常是一个时代的社会心理与精神气候的写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社会心理,因而也就有一个时代的流行歌曲。2.流行歌曲是社会心理的折射李光曦《祝酒歌》:是人民音乐家施光南所作最著名的歌曲之一,由韩伟作词,创作于中国人民摆脱十年浩劫后的最初年代。施光南把万马音后民众扬眉高歌的心情与自己的一腔喜悦化成一曲[祝酒歌],顿时传遍了华夏大地,它陶醉了亿万中国人民。三、流行歌曲主题特征

1.世俗化始终是流行歌曲的主题。在世俗化的过程中,必然凸显出大众对于日常生活幸福本身的强烈欲求,凸显出人的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在祛魅(解神圣化)以后的多元化、商品化与消费化的趋势。具体表现是今天对于实实在在的、具体可见的物质改善与情感寄托具有越来越强烈的追求,相比之下,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理想主义则不再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蔡国庆《三百六十五个祝福》2.世俗化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表现为对于日常生活幸福的期盼、向往或祝福;另一类则表现为对于日常生活悲苦的倾诉。在流行歌坛上,祝福亲人、情人、友人的作品相当多,歌中的祝福已经不涉及社会政治内容,也没有多少意识形态色彩,而是“每一天都祝你快快乐乐,每一分钟都盼你平平安安”(《三百六十五个祝福》)之类的世俗诉求。平安、快乐,已经成为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相互祝福的核心内容。如《祝你平安》:你永远都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最浪漫的事》中写道:"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得哪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里的宝。"这里

,最浪漫的也是最平常的,它已经没有什么传奇色彩。一个人实实在在地活着、爱着和被爱着,才是最重要的。赵咏华《最浪漫的事》3.世俗化主题的表现:常常体现在一些表现家庭生活、家庭伦理的作品中。如《问一声妈妈你累不累》中表现的母女之情、《孩子他爸》中表现的父子之情等等,也都是属于比较典型的世俗化情感。最典型的例子是1999年特别流行的《常回家看看》:集中体现了社会转型期的家庭伦理问题、两代人之间的代际沟通问题。作品中的主人公显然是一个小家庭的成员(“领着孩子”、“陪同爱人”可以为证),而他/她实际上与父母并不住在一起,而且很少回父母的家。由此导致了小的一代的内疚与老的一代的寂寞。歌中罗列了一大堆生活琐事(刷盘子洗碗捶背揉肩),但是却感人至深,从这里似乎可以看出大家庭的分解与大家庭的传统心理积淀是并存的。陈红《常回家看看》四.流行歌曲的起源与演变

1、起源于19世纪欧洲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大批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产生于劳工阶层、中下层市民中的新兴文化形式,就是早期的流行歌曲(音乐)。在当时,反映怀念故乡,眷念乡村生活的音乐题材,正好表达了那些远离家乡、亲人来到陌生环境求生存人们的心里状态和纯朴的思想感情。早期流行音乐来自于黑人音乐。他们以口传心授及与白人之间的私人交往,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音乐形式,这就是当时的流行音乐。典型之作如约翰·丹佛《takemehome》约翰·丹佛《takemehome》

2、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

《毛毛雨》是音乐界公认的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唱歌的人叫黎明晖,是中国早期流行歌曲摇篮明月歌舞团主持人黎锦晖的女儿,她演唱的《毛毛雨》、《人面桃花》等歌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行一时。黎锦晖是中国早期流行歌曲创作的大师级人物,1921年,他带着推行白话文国语的重任来到上海,然而,他在这里却成了中国流行歌曲的开创者。从1922年黎锦晖创建明月音乐社开始,开创了流行乐曲创作和歌舞演出的先河。1930年创办的明月歌舞剧社更是成为了中国流行歌曲和几代歌星的摇篮。黎锦辉创作的歌曲总是先让女儿来唱,这样便成就了黎明晖,使她成为中国歌坛的第一位流行歌星。黎锦晖(1891~1967)“中國流行音樂之父”。

邓丽君《何日君再来》3、建国后流行歌曲的一度沉寂建国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一种准宗教性的、集政治权威与道德权威于一身的极“左”意识形态笼罩之下,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理想主义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时代精神在音乐领域中的表现,是以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为主题的革命歌曲成为主流,内容和旋律都呈现极端的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英雄、救星、伟大、阶级、民族是歌词中最常见的关键词。如《北京的金山上》、《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等。

现代舞剧《沂蒙颂》

才旦卓玛《北京的金山上》4、80年代流行歌曲再度崛起伴随经济改革,邓丽君由于其个人风格的成熟和完整在内地获得了广泛流传,这位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天才中文女歌手以暗涌的方式冲破了禁欲主义的闸门。《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何日君再来》、《美酒加咖啡》等亲切绵软、有着浓郁酒吧和舞厅风格的歌曲。邓丽君的早期旋律借用了大量民乐和地方戏曲元素,歌词虽浅显但均带有浓郁的文学意境和精妙的叙事性,寥寥数语便开掘了听者强烈的画面臆想和情感互动。

邓丽君《美酒加咖啡》:这首歌旋律优美,内容浅俗,节奏鲜明,创作技巧简单,用“我要美酒加咖啡”定整首歌曲的情绪基调,并通过不断重复这句话来结构全文和加强这一情绪基调。歌曲所描绘的是一个失恋之人在爱情遭到挫折之后再酒吧了喝酒消愁的情景。整首歌虽流露出消沉的情绪,但由于“美酒加咖啡”这一美好场景冲淡了这一消沉的情绪,再加上邓丽君甜美温婉的演唱,显得哀婉而又明亮。由于紧贴时代的脉搏,尤其反映那一时期年轻人情感上的某种状态,故传到内地,即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台湾流行音乐教父——罗大佑同时,校园歌曲作为台湾年轻一代流行乐创作上向现代过渡的成就也影响到内地。如《清晨我们踏上小道》、《童年》、《光阴的故事》。港台歌曲的传入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形态。这些投合了普通公众人人都可能拥有并产生共鸣的岁月感怀。谁都有过青春,也许你的青春已经变成一段让你回味不尽的“光阴的故事”,也许你正在经历着一段让你刻骨铭心的“光阴的故事”。这些青春往事现虽已成岁月的痕迹,但在不经意的时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落寞和孤单中悄悄地爬上我们的心头。它就像一杯岁月酿成的酒,依旧让今天的我们为之感动。罗大佑《同年》:除了“榕树”是华南沿海特有的景象,这首歌所叙述的场景与心情和大陆孩子的生活完全相同,这份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歌曲不胫而走。5、80年代初流行歌曲的特征

1980至1984年间,歌曲创作领域仍以传统的抒情歌曲为主。1981-1982年间,有《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1983年有《鼓浪屿之波》、《牧羊曲》、《长江之歌》等作品流传。

另一方面,港台歌曲仍在不断输入。伴随香港电视剧而来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孩子,这是你的家》等。再有是台湾流行乐作家侯德健带来的由苏芮演唱的《搭错车》插曲,尤以《酒干淌卖无》流传甚广。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不胫而走。

至1984年间,自港台传入走红的歌曲多以爱国主义题材为主,与内地同类题材相呼应而汇成一体,完整地表达了当时的社会心态。程琳《酒干淌卖无》张明敏演唱《我的中国心》6、80年代中期的寻根和彷徨主题

经济上产生了消费热,文化界则出现了“寻根热”、“文化热”等浪潮。都市文化在大中城市已经成形。构成了内地流行音乐兴起的条件。在音乐创作上,1984~1985年走红的作品如《小草》、《妈妈的吻》、《心声》等作品已经具备了流行歌曲品格。

1986年是世界和平年音乐会上,崔健、王迪、刘元等人组成的摇滚乐队首次向听众推出了内地摇滚乐的开山之作《一无所有》、《不是我不明白》。标志着流行音乐成为社会音乐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时期的到来。崔健的歌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对现有秩序及历史境遇的深刻质疑以及对真、爱、自由等人类精神本质问题的形上思索中国摇滚乐教父——崔健1它一针见血地揭穿了中国人的尴尬:物质上的富有和精神上的幸福我们从来就没有同时拥有过。崔健象个先知,预言了此后十几年里中国的信仰危机,这样的结果很难说是他自己刻意为之。他是用喉咙唱出了诗人的自觉。时至今日,我们仍无法知道,“一无所有”的状态还会持续多久,可无论何时,这首歌都会像幽灵一样拷问我们的灵魂。7、90年代怀旧主题达到高潮并消退1992年,《小芳》,知识青年和假知识青年在怀旧。1993年,《涛声依旧》: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1994年,《同桌的你》,大学生未老先衰,感伤而回忆。与此相伴,是青藏题材的长盛不衰,好像是另一个世界的呼唤:《回到拉萨》、《阿姐鼓》、《青藏高原》、《央金玛》、《雪域光芒》;是俗歌的连连成功,好像在城市的变幻中稳固着不变的旧色彩,接续着“西北风”的余绪:《大中国》、《纤夫的爱》、《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九月九的酒》、《大花轿》、《好汉歌》。在感伤怀旧、西藏情怀和大旧大俗的后面,则是整个社会的快速变迁。

《同桌的你》:第一节以现在的口吻讲述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用“是否会想起”、“已想不起”、“偶然翻相片”等来表示这段历史在未来可能存在的方式。那时的学生对现在、未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第二节以毕业后并在社会上工作多年的身份讲述学校里的一些事情,有对逝去岁月的眷恋和怀旧,并因社会的残酷、冷漠、复杂而更加怀念校园的简朴、温情。虽带有小资情调,但情感实在,所以特别感人。反映了在市场经济迅速转型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青年学生面对生活和社会而产生的迷茫,也表达了学生和年轻人特有的温情、质朴和真实的情感,故一经推出即流行全国。五、中国流行歌曲的六大主题1、圣人与常人之间:“好人”主题

(1)好人主题出现的社会原因:好人不是原先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如《真心英雄》中唱的“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给我最多感动。”在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一些不健康因素的渗入而导致各种社会负面现象的产生导致人的私心、私欲的畸形的而不是正常的膨胀。社会陷入爱的缺失状态。“文革”时期人际关系极大地政治化是一种异化;改革开放以后,人际关系又向另一个方向——金钱关系、利益关系——异化。人们在感情上变得冷漠、疏远。感叹“雷锋死了”,各种见死不救的现象频频见诸传媒。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批提倡爱的奉献、呼唤好人的歌曲应运而生。代表作是《爱的奉献》。

韦唯《爱的奉献》2、城市边缘人的认同危机:思乡主题

(1)社会转型与情感认同。社会转型期,许多生活在农村的人到大城市打天下。但这些人感情的根仍然在家乡。对于一个来自农村的“打工族”而言,现代化的大城市是一个充满机会也充满排斥的世界。这些离家出走的人不可避免地成为城市中的“边缘人”,城市对于他们既充满诱惑,也怀有敌意;城市耸立的高楼、闪烁的霓红灯,无不在刺激他们的欲望;然而城市又有自己的规则、逻辑,与农业文明的规则与逻辑相去遥远,无法成为他们的真正家园,使之陷入无法摆脱的认同危机之中。

(2)代表作品。于是在1994、1995年,出现了许多表现思乡主题的流行歌曲。代表性的有:《九月九的酒》《回家的人》《人在江湖》《边走边唱》《想家的男孩》。《九月九的酒》又是其中最为著名、最为流行的一首:陈少华《九月九的酒》(3)思乡主题的社会文化意义:这首歌借用九月九这个特定时间作为抒情契入点,它抒发的思乡之情是经济性/商业性动机。这个本质规定使得90年代的思乡情极大地区别与80年代《故乡的云》等从港台传入的思乡曲。《故乡的云》中的那个所谓“浪迹天涯的游子”带有特定的政治身份,游子的心理分裂与祖国的国土分裂被刻意缝合在一起,因而他所抒发的“归来”之思就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而在以《九月九的酒》为代表的思乡歌曲中,抒情主人公不具备特定的政治身份,他/她的认同危机与国土的分裂毫无关系。歌中反复地说“走走走”,而实际上这种“回家的打算”却始终只是“在心头”而不是在实际行动中。所以虽然“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虽然“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而实际上他还是在他乡滞留,“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只是一个不断延宕的梦而已。费翔《故乡的云》(4)都市与故乡的二元对立

是思乡曲的产生根源他们被一种无根、漂泊的感觉所缠绕。他们对城市则充满了既爱又恨、想要离开而实际上又离不开的矛盾态度,分不清“我该属于故乡还是前面的灯光”(《江湖行》)。这些歌曲中的城市与“我”之间横贯着无法穿透的距离与隔阂,城市是一种异己的怪物。有人把这类歌曲的“配方”描述如下:“乡村与城市对立的特征被强调,乡村意味着淳朴、清新、自然、美好,城市则代表着与之相反的冷漠、虚伪、疏离、异化;操作的原则是一个手持身份证的人,站在热闹的城市感受着孤独、落寞,想念着远方的家乡和亲人。味精:温馨和感动,感伤和无奈。”实际上,思乡的人心目中的故乡是被美化了的,是对现实生活中缺憾的一种心理补偿。满文军《回家的人》

3、

是投入还是逃离社会:迷惘主题

(1)在社会急剧变化的今天,很多人感到无力把握,从而产生认知的迷误以及行为的失据。《外面的世界》、《雾里看花》、《茫然》等是代表作。

(2)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有同化与顺应两种。同化是用自己原来的心理图式去整合新的信息;顺应则是通过改变原来的心理图式去适应新的信息。如果这两种方法都不能适用,那么,作为认知与行为主体的人就会陷入心理上焦虑、茫然。(3)90年代的中国发展太急剧,人显得十分被动与无奈,无法适应。人改变世界很难,而世界抛弃人很容易。真所谓:“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于是产生了在投入与逃离外面的世界之间的矛盾心理。齐秦《外面的世界》(4)代表作《雾里看花》的

文化意义用"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来比拟认识对象--人际关系--的扑朔迷离、难以把握,真即是假,假即是真,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无法不让认识的主体感到真假难辨。而其中最为难辨的又是人的感情世界:"烦恼最是无情夜,笑语欢歌难道那就是亲热?温存未必就是体贴。你知道哪句是真那句是假?哪一句是真情凝结?"笑语欢歌或许是故意装出来的,温存的背后的动机或许是想捞好处。歌曲最后是呼唤"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然而

又是一种多么无力的呼唤!那英《雾里看花》4、追求潇洒,摆脱烦恼

——游戏人生主题(1)企图摆脱尘世烦恼的欲望表象:潇洒、洒脱已经成为理想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的标志。摆脱过于严肃执着的人生,超越功名利禄、是非得失,以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对待人生,成为当今许多流行歌曲的主题。(2)主要代表:《随遇而安》《游戏人间》《潇洒走一回》等。《爱江山更爱美人》规劝自己:"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来呀来个醉呀,不醉不罢休,愁情愁事别放心头。"叶倩文《潇洒走一回》(3)潇洒的本质——

人生意义失落后的无奈人生态度取决于社会环境。游戏态度的基础即是生活意义的失落,在此基础上会产生虚无主义与享乐主义。所以,仔细体会,这些歌中的潇洒颇有些“假潇洒”的味道,而其狂放也类似于佯狂而非真狂。在玩笑的、不在乎的、调侃的语气中实际上是透着深深的无奈。要解脱未解脱,要希望又不敢有希望,要破罐破摔又没能绝望到家,最后所剩的看来也就只有一层表面的洒脱了。

李丽芬《爱江山更爱美人》(4)潇洒的表象——

虚无主义的基础的享乐主义虚无主义与享乐主义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兄弟。虚无主义常常是享乐主义的前导与基础。人的享乐欲望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有欲望就必得追求享乐;而如果缺乏一种精神价值的有效制约,这种享乐欲望就不可能不泛滥甚至走向极端。虚无主义恰好是消解所有精神价值的可怕武器,它的哲学基础是对于时间有限性的体认,也就是死亡意识的觉醒("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它认为人都是要死的,在死亡面前任何价值。多少人误以为"恩恩怨怨、生死白头"的爱情是永恒的,事实上呢,也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其实根本用不着那么执著与认真。岁月无情,自然永恒,它们都根本不理会人间的忧伤与痛苦。何不潇洒走一回。郑智化《游戏人间》(5)另一种表现独立精神的潇洒

也有一些表现潇洒与洒脱的歌曲是重新估价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坚定地追求自己的人生道路,特立独行,不管别人怎么说。比如《我的未来不是梦》:“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的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到冷漠,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过每一分种,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属于这类主题模式的还有《真心真意过一生》与《真心英雄》。

我们都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在一个神圣解体、世俗肇兴的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建构一种既和当今的世俗社会相容,同时又能支撑人们精神生活、使之不陷入虚无主义的价值取向呢?张雨生《我的未来不是梦》5、我想有个家——即使在日渐疏离的社会中,仍然是每一个人永恒的需要

在家庭观念逐渐淡薄,离婚率不断升高的年代,呼唤家庭的歌曲何以如此流行?其实,家庭观念的淡化在中国只是发生在某些群体身上的现象,大多数受传统影响很深的普通人,家庭的本位地位依然牢固。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一方面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打破了前现代社会的封闭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自然的联系;但这种联系都不是感情上的,而是利益上的或工作上的。从情感的角度说,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反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依赖关系解体,人际关系陷入了空前的冷漠与异化

。于是寻找情感归宿的要求也就变得分外强烈。潘美辰《我想有个家》6、暧昧的怀旧与小芳情结主题

1993年的流行歌坛上,突然出现了大批《小芳》《涛声依旧》《露天电影院》《同桌的你》等表现怀旧主题的歌曲。

(1)怀旧歌曲的基本主题与价值取向:

怀旧主题在台湾校园歌曲中就已体现。是反工业化、反城市化,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于现代社会的复杂矛盾心理。工业化与城市化在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对原始古朴的自然、纯真简单的生活方式以及悠闲恬淡的审美情调的破坏;而人的现实生活与他的审美理想常常呈现出逆反的趋向,许多过去的事物之所以美好就因为它已经成为过去。因此,以怀旧为主题的流行歌曲一般都着意追求古朴纯真的田园情调。刘文正《外婆的澎湖湾》(2)怀旧的回归自然主题

现代化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征服与改造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始自然即使不能说完全消失,也逐渐被人“工自然”或“再造自然”取代。这样对于前现代社会的怀念常常就表现为对于一种未被现代化“污染”的原始自然的归依。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作为城市物质文明的对立面出现,由此具有了反思现代性的指意功能。

《回到拉萨》表现的就是一种“西藏情结”,通过歌颂“洁白的雪莲花”、“青草”、“美丽的喇嘛庙”、“纯净的天空”来治疗所谓“都市综合症”:在这里,自我、灵魂的问题被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得到了思考。“雅鲁藏布江”、"雪莲花"等自然意象与关于灵魂、自我的思考结合在一起。于是回到拉萨就成为现代人灵魂拯救的神话。

郑钧《回到拉萨》(3)怀旧的古典女性美主题最有代表性的是《小芳》:这首歌的主人公显然是一个曾经生活在农村,而现在又已经回到城市生活的知识青年。他现在在城市中有了新的生活,包括家庭、事业、婚姻、爱情;而这正是他之所以怀念过去并美化那个时代的生活,尤其是让人心醉的农村姑娘小芳的重要原因。这种怀念并不会影响他今日的生活。一方面是他现在已经不再生活在那儿,小芳与他之间已经有了距离;另一方面是他对现在的生活并不满意。这是歌中的怀旧情感赖以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从这首歌的普遍流行可以推知,繁荣的城市文明以及城市中的现代女性,似乎并没有完全能给这一代知识青年中的大部分人提供灵魂栖息的港湾,怀旧与感伤成了他们的普遍心态,成了一种颇为流行的社会心理。李春波《小芳》(4)怀旧主题的最高艺术典范

——《涛声依旧》

《涛声依旧》的出现标志着大陆流行歌曲进入了一个“雅俗分流”的时代。歌曲旋律优美,抒情中略带感伤色彩:一对昔日的情人经历了各种沧桑巨变以后,各有了自己的归宿;然而又保持了对于往日情感的留恋与追忆。“旧船票”与“

客船”都是象征,旧船票是过去的承诺,上船则是男女欢爱的隐语。一个人有了船票就可以上船,但是这是一张过期的船票,能否上船因而是一个疑问。写得最

好的歌词中的这两句:“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前一句表示自然界的无穷,今日的风霜依然是千年前的风霜;后一句则点出人生的短暂,涛声依旧但人事已非。把生命意识、时空意识与个人的情感融和在一起,提升了个人情感的高度。暮色苍茫,小船横渡,孤帆远影,钟声悠扬,滔声依旧而人事已非——这是怎样的一幅美丽而凄凉的生命景观。毛宁《涛声依旧》六、大众传媒与流行音乐的关系1、流行音乐离不开大众传媒从文化传播方式看,两者是文化和文化工业的关系。流行音乐是通过工业化的生产、媒介的推广和技术的支撑才成为现代文化的一部分的。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