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_第1页
归园田居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_第2页
归园田居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_第3页
归园田居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_第4页
归园田居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归园田居(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

学设计

归园田居(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

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

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

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涪阳柴桑人,自称

“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

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

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

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

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

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

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

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

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

到不可胜数了

1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

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

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

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

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

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羁鸟

ji荫后檐yin暧暧di墟xU吠fei桑颠dian樊笼fan

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

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四、探究、合作

以“归”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

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

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

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

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

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

恶。

2、为何而归?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

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

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一,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

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

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

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

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

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缗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

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屈原:“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而他选择的是“回朕车以复路

兮?之未远?制美荷以为衣兮?长余俱之陆离”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

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

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

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

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

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他沉痛悲吟,

幡然醒悟到“既自心为形役”“何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思考:如何

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

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羁鸟”、“池鱼”是陶渊

明自比)

(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明确:方宅/

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

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

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

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

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恬然

自足、怡然自乐的愉悦心情。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

忧”,又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

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

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

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3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

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一一朴拙

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

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

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这一层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比喻的修辞,以“樊笼”比

喻官场生活,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追问: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

么显得那么美?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

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

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

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俯仰之间处处春了,可以说,这两

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

欣喜之情的外露。

五、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

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正

直真实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慕浮华利

禄,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乐,恣意游弋,纵情挥洒。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

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拓展:

1、陶渊明思想的溯源: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也没有让这

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

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

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

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

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

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

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

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

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味昧昏睡时,月

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

树。

2、赏析山水田园诗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

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夜归鹿门山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

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

七、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欣赏音乐:听羽泉

的歌曲《归园田居》。

这首歌曲正是田园乡谣风格,它仿佛是一泓清泉静静流淌在我们心头,正契合

了我们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想法。

板书设计:归园田居

陶渊明

为何而归厌恶官场(尘网、樊笼)一一比喻从何而归

归向何处喜爱田园(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归去如何(村庄、炊烟)白描手法

(狗吠、鸡鸣、桑树颠)

自己(羁鸟、池鱼)一一比喻

归园田居(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

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充分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重点: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

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3、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

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及学生活动要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储备:小组交流: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个人展示或小组交流解决,4分

钟)

活动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朗读两首诗歌,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展示朗读——其他同学纠正

读音------全班齐读课文(5分钟)

2、初步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

来,(小组内交流)(8分钟)

活动二:赏析诗句

1、赏析诗歌《归园田居》: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内交流一一学生个人展示一一其他小组补

充点评)(15分钟)

补充:《归园田居》:全诗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

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的流露了出来。

活动三:拓展:

同学们,你是怎样看待陶渊明“归隐”的呢?如果他生活在现代社会还会归隐

(小组内交流一一学生个人展示)(8分钟)

作业:背诵两首诗歌

归园田居(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

三」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

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

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

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

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

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

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

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

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

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

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

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

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

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

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

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

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

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

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

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

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

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

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

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

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

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

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

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

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归园田居(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

四」

教学目标:

1.熟悉诗歌《归园田居》,疏通释义。

2.了解陶渊明,理解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居田园的品性。

3.链接课外诗文,更进一步地理解陶渊明的形象。

一、导入:先自我介绍。

我们这节课说说陶渊明,先请学生介绍陶渊明(联系《桃花源记》)。

二、熟悉诗歌:

1、朗读

先明确朗读诗歌应该注意些什么?

比如节奏、读音、情感等等。

自己朗读这首诗歌,用“/”画出节奏。

请一生朗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明确节奏后,集体读。

2.个别比较重要的词语:荷锄:he,组词:荷枪实弹。

荒秽:野草;带月与披星戴月,不足:不值得;但:只,但闻燕山胡骑鸣啾

啾。

3、讲析这首诗歌:

诗作开头两句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人在南山下种了一些豆

子,豆田的情况是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是去望一座实有的南山,而是心中浮

现出的喻意之南山。“南山”者,道教中相传为陈接老祖修道之终南山是也,俗语

中“寿比南山”之南山是也。陶渊明在其诗中明确记载饮菊花汁可延年益寿:“菊

为制颓龄”。陶公居住地不必“偏”,心静而地自“偏”。他远离官场名利场,悠

悠然作一农夫,究竟为何?为的就是任情适意,为的就是在山水田园中延年益寿。

这决非有功利之念,不达观,而恰恰是陶渊明真性情之流露:有酒喝且高寿,不就

是陶公之所欲所求吗?

面对这种情况,诗人是什么态度呢?地地道道农夫的态度,很可能是要焦虑

的,或者干脆放弃了,而诗人却欣然接受。豆田如此荒芜,他还要精心侍弄。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起来去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出现在天空才扛着锄头回去。

晨兴,起来,谋闭而不兴,发生;水波不兴,起。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一白描手法《湖心亭看雪》中:惟长堤一痕。

《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动作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

吴万里船。

这几联诗句,体现陶渊明诗歌什么特点?

诗风:诗歌特点一平淡,质朴。可以用八字概括:常景,真情,至理,易字。

读到这里,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这么做值得么?

诗人最后道出了种豆之意,原来豆子的丰茂与否,并不是他特别挂心的,衣服

被沾湿更是小事一桩,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对于他整个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

是“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他的“愿”究竟是什?

这首诗没有说,我们可以从诗作中看出来。

链接《归园田居》其一,《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你觉得哪些诗文

句体现了陶的“愿”?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

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

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富贵非吾

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

诗。

本文地址:/teacher/jiaoan/yuwenjiaoan/chuyi/44031.html

归园田居(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

五」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

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背诵默写

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

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涪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

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

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

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

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

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

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

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

簿》等。

三、预习检测:

1.注音或写字:

(1)带月荷锄归

(2)晨兴理荒hui

(3)道狭草木长

(4)属国过居延

(5)帘旌不动夕阳迟

⑹徙倚湖山欲暮时

(7)都护在燕然

(8)丰年留客足鸡tii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带月荷锄归

(2)但使愿无违

(3)大漠孤烟直

(4)长河落日圆

(5)江入大荒流

(6)仍怜故乡水

(7)徙倚湖山欲暮时

(8)三年多难更凭危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

是。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四、学习诗词: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

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

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

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

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1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

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

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

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

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着。语言“自然、通俗”。

5、齐背课文

归园田居(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

六」

【设计指导思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

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

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

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

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

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工具】一支粉笔一把黑板刷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联系旧知,精彩导入

同学们是否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景

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

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

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么样的。引出今

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涪阳(今九江)人。

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

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

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

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

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

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三、把握“归’字,文本解读

(一)、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l)>拙(zhuo)>亩(mu)>荫(yin)、暧di、吠f©i

(二)、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三)、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拙:愚拙;

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墟里:村落自然:既

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

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归)

提问:“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

回到哪里去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并思考这问题。(以“归”字为核心来解

读诗歌)

思考、讨论、明确: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官场生活)

2、把“尘网”、“樊笼”比做官场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3、“羁鸟”、“池鱼”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

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

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缚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

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何以要出仕?(生自由讨

论)

炼字: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

悔和厌恶之情。

出仕是由于(一)、生活所迫。(二)、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引入写作背景)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

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

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

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一去三十年”实际应该是“十三

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

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

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归向何处?

归园田。“守拙归园田”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过渡句。

1、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写了什么景物?

“方宅十余亩,草屋—一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

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十余”、“—",一般来说,计数不确是乡里人的一种习惯,特殊的说,

不也正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那心境的散适、淡泊。

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

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动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静景。以动衬

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

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进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_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

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2、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明确: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

3、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树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

珍?

明确:久在樊笼的缘故,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

一草一木也格外亲切,“性本爱丘山”。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

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一种满足与欣慰的情

感。

诗人捕捉的是农村中司空见惯,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有拙朴自然的趣味,这一切与官场污浊生活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更加想归去。那么,归去如何呢?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表现了归后的感受。

1、“返”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那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

2、返自然后的“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的园田生活环境与

官场的“尘网、樊笼”对比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

四、众生畅谈,体悟诗人(自由交流)

清高高雅正气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孤傲固守纯真恬淡超逸

五、艺术手法贯穿始终

1、情景交融。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

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一也许的确是

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一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

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2、比喻手法的运用。

喻自己是一只樊笼里的鸟,现辞官归隐就像鸟脱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

快。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的庸俗、黑暗;以“故渊”、“旧林”比喻乡

土,贴切形象,能加深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

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描”。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

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

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手法;鲁迅的作品,有许多使用

白描手法范例。

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

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鲁迅先生曾说过:“白描”并没有

秘诀。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即可。

4、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写人时

把“适俗”与“守拙”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对比,写鱼时把回

归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

5、语言平淡自然,又富于诗意。

《归园田居》诗人代表作之一,能体现诗人的艺术风格。作品语言平淡,又富

于诗意。诗人用自然的笔墨,使情景融为一体。笔墨之淡与意境之浓,笔墨之自然

与意境之深远,妙含其间,因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六、延伸思考,归隐原由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

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

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七、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完成《名师一号》练习

八、板书设计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情景交融白描

归比喻

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对比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说老实话,本学期我上课基本不用多媒体课

件。目的是想与之前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来做一比较:主要是比较课堂上学生的学习

情况和吸收信息情况。因为据有关教育部分调查显示:尽管多媒体课件的容量大,

信息多,但学生的吸收能力相比之前老师只用一只粉笔一个黑板的情况,有所下

降。于是我决定用好多媒体课件,唯我所用,只取所需。

《归园田居》,课堂上自我感觉挺满意的。课堂气氛较活跃。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古诗把握得当,教学效果好。

2、由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导入,联系旧知识,回顾旧知识,重

温陶渊明的形象。

3、课堂上学生对陶渊明归隐的做法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表示敬佩、

仰慕。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主要是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4、整堂课充满了激情。

5、教师语速适中,教学节奏把握得好。

6、最令我满意的是板书设计。既简单又明了,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7、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做法

归园田居(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

七」

一、导入: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

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

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

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一《归园田

记》。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

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

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

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

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

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

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

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笫烙泻无蟠

挠跋朦?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

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

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

1、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

思考:①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

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哪些事和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出来的?

3、提问并订正;

师明确: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卜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

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二层7T8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

喜人情趣;第三层19-20句,回答人们的疑问,收束全文。

4、研习第一层:

⑴释"韵"与"误"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

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缗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

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

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

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

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

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

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

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A.“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

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羁鸟”、“池鱼”

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

志。

B.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

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附]板书设计

误落尘网一厌恶官场

恋旧林

向往回归自然

思故渊

5、研习第二层

(1)释“守拙”

拙(zhuo)本义是“笨”,也作谦词,这里取其引申义,即原始的,本真的。

“守”是“坚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安守本

分,反对虚伪技巧,向往归真返朴。

⑵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完成:

A.“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八句,按什么顺序来写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

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

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

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

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这正

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

是陋室,惟吾德馨”,两文有同工之妙。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

安详的、舒缓的、柔和

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

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

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

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

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的“暧暧”和“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

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明确:“暧暧”、“依依”均为写远景之用语,都表示模糊不清、依稀可辩。

但不可互换,因为“暧暧

是写远处村庄的总体轮廓,这是不可能看得清楚的,只能是模糊的,而是建筑

物在作者的主观感受上,它是静止的;而“依依”写的是炊烟,“炊烟”一是在高

处,二是它是飘动的,比村庄的可见度大,因此用“依依”表示尽管炊烟在远处,

但仍依稀可辩。总之,“暧暧”着眼于“模糊”,“静止”,“依依”着眼于“可

见”,“漂动”。两者都不可互换。

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没写人,你可以想象出人民这里生活的情景

吗?

明确:虽没有写人,但写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可以让我们想象出,生活在这里

的人必定和平安宁,生

活古朴,怡然自得。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实际上拿田园生活的什么特点与官场对

比?

明确:这两句写所感,具体、写到诗人田园生活之乐。它的两个特点可与官场

对比,一是“无尘杂”,

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恶心的“官场现形记”;二是“有余

闲”,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这

“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附]板书设计

见:农田、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

闻:狗吠深巷,鸡鸣桑

颠田园生活的情趣

感:无尘杂有余闲

5、简析第三层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作者何以对如此平凡的茅屋

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

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

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

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附]板书:

揭示热爱田园之因一久在樊笼。

四、小结:

1、《归天园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

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

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

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

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

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

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

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一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

但更是心境一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

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

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

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

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五、解答问题。

石玉琴

归园田居(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

八」

教学目标知识

目标

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

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诵读录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导入一分析文本一把握主旨一解析景语一体味意境一总结规律一

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

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

晋最杰出的诗人是陶渊明。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归去来兮

辞》等诗文描写了田园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

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

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能说一说陶诗的影响吗?

4、明确: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

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

可胜数了。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

,,

O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3、列结构图摒弃世俗喜爱自然

村居生活

田园美景

本性复苏

心旷神怡

4、归纳主旨

学生归纳:赞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回归后的舒畅喜悦,透露出其对官

场污浊生活的憎恶、摒弃。

三、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教师点拨: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借助哪些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

2、学生选出描绘景物的诗句。

3、教师点拨:

这些乡村平平常常的事物,到诗人笔下却组成了一幅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像世外桃源一样。诗人怎样点石成金,化平凡为神奇的呢?我们来品味写景诗句的

语言美和情境美。(出示鉴赏提示)

4、学生讨论诗句“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分析景语,体会情思,

教师点拨。

5、师生总结本诗情景交融的意境。

6、教师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把

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读者解读诗歌、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揣摩诗

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鉴赏融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一一意象,才能身临其

境,领悟到诗歌的韵味、情趣。

四、拓展练习,巩固鉴赏方法

1、鉴赏王维的《辆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诗歌的‘情思意境。

(课件展示诗文)

2、学生各抒己见,注意仔细分析、研读品味、体会意境。

3、学生讨论、回忆所学过的古典诗歌,进一步品味诗歌意境

《归园田居》原文和译文

原文: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一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

一、学习目标简要明确。

学生学习古诗,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更不知用什么方法去学习。为了解决这一

难题,我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习古诗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将这一节课的

教学设定为“目标导学”课。我认真研究文本后,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五

个会”,即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这样的目标即全面又简

要。更值得欣喜的是,这样的目标,学生更易于执行与记忆,它为整节课的学习定

下了科学的基调。

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落实到位。

整节课,我都十分注意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落实。在“会朗读、会理解”

的层面上,我指导学生学习了古今字词的读音差异,如“荷花”与“荷锄”中

“荷”等字的读音,也指导学生理解了古诗字词的意思,如“荒秽”等字词句的意

思。在“会背诵、会默写”层面上,我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训练。这些教学环

节的成功进行,使学生的古诗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三、学生能力得到了切实的训练与确实的提高。

我在引导学生进行目标式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了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自学能

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

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从他们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的这些能力确实得到

了提高。

四、学生有了情感的体验。

教学中,我把诗歌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赏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这

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他们在品析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

五、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学习的目标,有层次、有步骤、有主见地完

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这种明了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这不

正是我们教学的宗旨吗?

六、由于缺少了多媒体等的辅助教学,教学缺失明显。

这一节课,虽然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也比较积极主动,但课堂

容量少了一些,比如拓展阅读虽然有了安排,但远远做得不到位;诗歌的相关习题

也没进行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