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_第1页
浅析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_第2页
浅析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_第3页
浅析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_第4页
浅析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摘要】: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极倡导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的对象,具有鲜明的追求教育平等的倾向,推动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局面。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具有积极的作用。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为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和教育对象的扩大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学费低廉、开门招生的教育家。而今“全民教育”思想的提出,使得人们对二者产生了误解,无法正确的看待这两种思潮,其实他们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和方法上是有区别的。【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全民教育、对象、区别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知识爆棚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人才需求加大,不仅带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教育对象的扩大。高等教育也进入后大众化时代,并向着普及化时代迈进。因此,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全民教育”这个新概念。然而许多学者却常常把“全民教育”与孔子的“有教无类”相提并论。虽然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全民教育”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为了更好的理解、实施“全民教育”,探讨“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就变得十分必要。一、孔子思想简介孔子(前551~前479),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一生勤奋好学,一生最大的抱负就是希望能够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所以他在鲁国为官和周游列国期间,广收弟子,随时随地进行讲学。孔子在讲学的过程中,收集并整理了《诗》、《书》、《礼》、《乐》等杰作,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还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对后世的教育影响很大。二、有教无类思想的具体阐释《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事物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持不同的说法。魏人何晏说:“类,谓种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南北朝时的皇侃曰:“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从何晏、皇侃的疏证来看,他们从贵贱的角尝无诲焉。”我们一方面要充分理解,“圣人”也得要吃饭,不能饿着肚子去讲学;另一方面也要看得到,初次拜见就需要十条干肉,数量不少。这说明他的“教”是有一定的财产限制的。第三,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思是,主张不同,就没有相互商议的余地。这句话反映孔子要求他的弟子在政治思想上和他保持一致,在行动上不得越轨。这就说明他的“教”是有严格的宗派限制的。四、实施有教无类的目的以及教学方法1、有教无类产生的政治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从政。春秋末年,正值多事之秋,私学的兴起也是阶级斗争发展的需要。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各自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利用私学这块阵地为自已制造舆论,培养人才。孔子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有教无类”,“杂”收门徒,正是为了扩大他的宣传影响.为奴隶主阶级争夺“士”。由此可见,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政治目的是十分明显的。其主要是为新兴的社会力量找到政治地位和保障。只不过是在客观上冲破了等级限制,扩大了教育面,实现了文化下移于民间的时代潮流,顺应了教育本身发展的趋势。2、配套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肥沃的土地,只有因地制宜,才能生长出好的庄稼。孔子开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使其学生不分老少、不分贵贱、不分国度,情况千差万别。这样的情形,要进行统一的教学模式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只得对其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孔子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五、全民教育与有教无类的区别首先,从教育对象的范围来看,全民教育主张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它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儿童的早期护理与教育、初等教育、成人扫盲、特殊教育、技能培训、妇女教育等等。显然全民教育的对象是无所不包的一切有生命的个体的总合。而“有教无类”限于当时社会历史的具体条件和教育阶级性的要求,虽然极力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但仍把女人和社会底层的奴隶排斥在外,这不能不说是孔子这一教育主张的一大缺憾。所以,“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实际上是“有类”,是有条件的,而全民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全民”,是无条件的。

转贴其次,从教学方法来看,全民教育和“有教无类”的要求也有明显不同。全民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思想,它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现代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全民教育的教学方法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和开放性。而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在办学实践上主要是个别教学方法的运用,相对于当今的全民教育而言明显有方法单一、机械的缺陷第三,从教育目的来看,全民教育的宗旨和最终目的是满足所有人的学习需要,以提高所有人的基本文化水平和谋生的基本技能。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其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治国处世之术的“士”和“君子”。论最后,从教育内容来看,全民教育思想作为代表现代社会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思想,越来越与终身教育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