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3.2.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课件_第1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3.2.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课件_第2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3.2.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课件_第3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3.2.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课件_第4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3.2.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课文化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1页【必备知识】1.传统文化:(1)含义:是在长久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含有相对_______文化。稳定性第2页【金榜状元笔记】不能混同:传统文化四种表现关键词不一样。第3页(2)表现:_________、传统建筑、_________、传统思想。传统习俗传统文艺第4页(3)特点:①含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_________又能够因时而变。详细内涵第5页【金榜状元笔记】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第6页②含有鲜明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久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含有鲜明民族特色、民族格调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_________。精神纽带第7页【金榜状元笔记】严格区分:民族文化是精神根基,传统文化是精神纽带。第8页(4)影响:①传统文化假如能顺应_________变迁,不停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发展起_________。②传统文化假如_________,则会起妨碍社会进步、妨害人发展_________。社会生活主动作用一成不变消极作用第9页【金榜状元笔记】严格区分:传统文化作用含有双重性。第10页2.对待传统文化正确态度:【5年2考,多和继承与发展关系联合利用】(1)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_________,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第11页【金榜状元笔记】注意明确:“全方面继承”“全盘否定”观点都是错误。第12页(2)面对传统文化,要_______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___________。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_________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腐朽东西,必须“_________”,自觉地加以____________。辩证地精华和糟粕主动向上移风易俗改造或剔除第13页3.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高频考点,多以选择题考查】(1)关系:同一个过程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_________,发展是继承_________。必要前提必定要求第14页【金榜状元笔记】不能误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没有先后之分,也没有谁比谁主要之说。第15页(2)要求:文化在继承_____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_____。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停___________________。基础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第16页4.影响文化发展原因:【高频考点,多从科技影响文化发展角度考查】(1)_________________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改变,也决定着文化发展方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第17页【金榜状元笔记】不能夸大:社会制度更替并不一定带来文化发展。第18页(2)_________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主要原因,也是推进文化发展主要原因。(3)_________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科学技术思想运动第19页(4)教育是人类特有传承文化能动性活动,含有选择、传递、_____文化特定功效,在人教化与培育上一直饰演着主要角色。伴随_________不停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影响。创造教育方式第20页【金榜状元笔记】严格区分:教育文化功效与大众传媒作用。第21页【知识脉图】第22页【速记卡片】一个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一个关系: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两个特点:传统文化特点。四个原因:影响文化发展原因。第23页考点一传统文化1.是什么:(1)含义:是在长久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含有相对稳定性文化。第24页(2)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特点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风尚、礼节和习惯建筑,被称为凝固艺术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火炬包含在长久历史积淀中形成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第25页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影响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芒一页中国传统文艺有悠久历史,蕴藏了丰富文化内涵对今天中国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含有深刻影响第26页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地位传统文化基本形式之一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标志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主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主要组成部分典例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等土楼、四合院等京剧、书法、武术等“大同”世界和“天下为公”社会理想等第27页(3)特点:①含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详细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含有鲜明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久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含有鲜明民族特色、民族格调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精神纽带。第28页(4)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关键价值观关系: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异传统文化之中。②社会主义关键价值观与中华优异传统文化相承接。第29页2.为何:必要性①继承是发展必要前提,对传统文化继承是文化创新根基;②传统文化含有相对独立性,对于传统文化,不论是赞成还是反对,谁也不能不面对它影响第30页文化作用先进、健康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落后、腐朽文化则会妨碍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民族、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主动作用,克服传统文化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影响,才能使自己全方面发展,愈加好地创造新生活第31页双重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伴随社会发展和经济、政治改变而改变主动影响:传统文化假如能顺应社会生活变迁,不停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发展起主动作用消极影响:传统文化假如一成不变,则会起妨碍社会进步、妨害人发展消极作用第32页3.怎么办:(1)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主动向上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腐朽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第33页(2)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关系: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停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才能够作出正确文化选择,成为自觉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第34页(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拒绝接收新文化“守旧主义”,也要反对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历史虚无主义”。第35页【对接十九大】推进中华优异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原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加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导。第36页理论解读:我们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精神纽带,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继承与创新关系。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关键价值观。第37页【慧眼识珠】1.“传统文化基本形式之一”⇒传统习俗2.“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标志”⇒传统建筑3.“民族文明程度主要标志之一”⇒科学技术第38页【跟踪演练】1.年“好客山东贺年会青州古城过大年”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节日消费,实现旅游总收入2.38亿元。活动以吉祥民俗文化为内涵,以元旦、春节和元宵节三大节点为支撑。以下说法正确是 (

)第39页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主要标志③过大年活动有利于促进文化继承④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主要形式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第40页【解析】选C。活动促进了节日消费,实现旅游总收入2.38亿元,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符合题意;过大年活动以吉祥民俗文化为内涵,以三大节点为支撑,有利于促进文化继承,③符合题意;②④观点错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主要标志是文化遗产,不是民族节日,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基本形式之一,而不是主要形式,故排除。第41页【加固训练】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历史,留下了灿烂而宝贵建筑遗产。不一样地方传统建筑,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中华建筑文化,给人以强烈感性冲击。以下相关传统建筑说法正确是 (

)第42页①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民族建筑多样性②建筑是一个凝固艺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③建筑是民族文化统计,是展现传统文化主要标志④传统建筑对今天中国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含有深刻影响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第43页【解析】选B。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多样性,①错误;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含有深刻影响,④错误;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是凝固艺术,是展现传统文化主要标志,②③正确。第44页2.道德善行弥足宝贵,道德义举引领风尚。山东省青州农民郭庆刚,面对合作人携款消失、120万元巨额债务,毅然独自扛起了全部欠款。5年还债之路,他把“欠账”还清了,也用实际行动使老实守信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

)第45页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当代生活B.中华文化详细内涵是亘古不变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精神纽带第46页【解析】选C。A中“完全”说法过于绝对;B说法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含有相对稳定性,其内涵能够因时而变;D说法本身并没有错,不过材料并没有包括“民族”。第47页3.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全部地域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开始使用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又称“部编本”教材)。较之以前人教版,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幅高达80%;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也会对应提升,占到了全部课文51.7%。重视对中小学生古诗文教育,是因为 (

)第48页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必要前提②传统文化对社会及人发展起主动作用③传统文化蕴含民族生存和发展精神基因④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根源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第49页【解析】选C。加大对中小学生古诗文教育,既是文化继承,又有利于文化发展,①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只有顺应社会生活变迁,才能对社会及人发展起主动作用,②错误;传统文化是含有鲜明民族特色,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精神纽带,③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根源,④错误。第50页4.年6月22日,(丁酉)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甘肃天水伏羲庙和台湾台北市同时举行。海峡两岸人民同时共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这也是第四年两岸共祭。这说明 (

)第51页①传统文化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主要标志②传统文化含有鲜明民族性,是民族生存发展精神纽带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标识,两岸人民共建民族精神家园第52页④传统文化是财富,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第53页【解析】选C。科技是民族文明程度主要标志,①表述错误;两岸人民共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表达了传统文化民族性,也说明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共建民族精神家园,②③符合题意;传统文化现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文化是财富表述错误,④不选。第54页考点二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1.全方面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继承发展原因传统文化含有主动、健康内容,同时含有消极、落后部分。这些主动成份含有主要现实价值伴随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改变,传统文化对应内容也应伴随社会生活而改变第55页继承发展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做法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主动向上内容,应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腐朽东西,应改造或剔除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不停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第56页继承发展关系继承是发展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必定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第57页2.影响文化发展原因:原因外部或本身原因理论联络方法社会制度更替外部原因一定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文化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58页原因外部或本身原因理论联络方法科学技术进步本身原因科学技术是文化一个形式,科技进步是推进文化发展主要原因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文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第59页原因外部或本身原因理论联络方法思想运动激荡本身原因思想运动是一个文化活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要不停解放思想教育方式变革本身原因教育是文化一个形式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第60页3.科技创新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作用:(1)科技创新带来更加快速、方便文化传输伎俩和方式,促进文化交流。(2)科技创新为文化保护提供物质技术伎俩,有利于文化继承;利用当代科技伎俩研究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有利于文化发展。第61页(3)科技创新是推进文化创新与发展主要原因,促进文化创新。第62页4.全方面认识教育作用:知识角度教育作用文化特点教育是一个文化活动,有利于提升人文化素养,展示文化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关系教育有利于推进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文化对人影响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影响人、塑造人,促进人全方面发展第63页知识角度教育作用文化交流与传输教育是文化传输主要路径,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文化继承与发展教育是人类特有传承文化能动性活动,含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特定功效,在人教化与培育上一直饰演着主要角色第64页知识角度教育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基石。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65页【命题热词】祭孔大典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思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盛大祀典,是世界祭奠史、人类文化节史上一个奇迹。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奠孔子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第66页“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综合性艺术演出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祭孔大典普通从每年9月26日连续到10月10日。自年曲阜公祭孔子以来,至年已是第14次祭奠孔子。年5月20日,山东省曲阜市申报祭孔大典经国务院同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年11月,李文广被评为祭孔大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67页新历史时期祭孔大典,不但将成为中华民族优异群体集体缅怀先圣、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华美德、提升民族素质、加强民族凝聚、增强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激励后辈奋进、促进世界友好、推感人类文明有效路径和方式,同时也将在中国文化史、世界祭奠史、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第68页【跟踪演练】5.汉唐时期佛教和道教相继兴盛,既与儒学对峙,提出挑战,又与儒学相互补充,注入新文化成份。这说明(

)A.不一样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促进文化发展B.社会制度更替,促进文化发展C.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对文化发展产生影响D.对待传统文化要移风易俗第69页【解析】选A。材料中“既与儒学对峙,提出挑战”表达了不一样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又与儒学相互补充,注入新文化成份”表达了促进文化发展,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第70页【加固训练】内地很多地方政府提出要大力开发当地文化遗产,对此,有学者表示,开发是个横蛮词,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域,没有一个对自己文化遗产使用开发一词,联合国用是利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域用是活化。开发与活化文化遗产区分在于 (

)第71页①“开发”偏重于经济效益,“活化”重视文化传承②“开发”看到了文化与经济融合,“活化”割裂了二者联络③“开发”是虚无,“活化”是复古④“开发”可能破坏文化遗产,“活化”有利于在继承中发展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第72页【解析】选D。材料中“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域,没有一个对自己文化遗产使用开发一词”,因为“开发”偏重于经济效益,我们对文化遗产不能只顾经济效益,因为“开发”可能破坏文化遗产,“活化”有利于在继承中发展,①④正确;②不选,因为“活化”并没有割裂文化与经济关系,而是合理开发,重在保护;③不选,因为开发不是虚无表现,活化也不一定是复古。第73页6.家庭云图书馆是红旗出版社开发建设一个针对家庭用户数字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数字馆藏服务和阅读分享交流服务,其目标是将落地读书活动向网络空间延伸。这一做法表达文化生活道理是(

)第74页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停增加文化需求②科学技术发展决定了文化性质③信息技术推进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④文化传输伎俩丰富有利于文化传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第75页【解析】选A。“红旗出版社开发建设一个针对家庭用户数字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数字馆藏服务和阅读分享交流服务”,表达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停增加文化需求,信息技术推进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①③符合题意;科学技术发展决定了文化性质,表述错误,②排除;④表述正确,但材料未表达,排除。第76页7.古代24孝有“卖身葬父”“弃官寻母”等。国家相关部门公布新“24孝”不但包含“教父母学会上网”等行动准则,还包含“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心理关心。由材料我们能够感受到(

)第77页①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②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③传统文化含有相对稳定性④践行孝道方式要因时而变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第78页【解析】选D。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要求我们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①观点错误;民族精神才是中华民族之魂,②错误;材料强调对“孝”这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保留了基本内涵,但又要做到与时代结合,不停丰富发展,③④符合题意。第79页8.教育部财务司相关责任人表示,近五年来,教育部形成了比较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任何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得到对应资助,基本做到了“应助尽助”,基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工作目标。这是因为(

)第80页①教育在人教化与培育上饰演着主要角色②教育是社会变革先导,提升国民素质离不开教育③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基石④教育作为综合国力基础,决定社会发展方向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第81页【解析】选B。发展教育事业是因为教育在教化人,提升公民素质和促进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上含有主要意义,①③正确;真正哲学是社会变革先导,②不选;经济和科技是综合国力基础,教育也不能决定社会发展方向,④错误。第82页继承传统文化保护人类文明【激情讲坛】年高考与优异传统文化继承问题1.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精神纽带,我国传统文化现实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面临问题,需要引发各方高度关注。第83页2.对传统文化继承问题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重点。年备考工作应重点关注我国制订保护文化遗产政策,尤其关注传承优异传统文化所采取一系列办法。第84页【命题母材料】热点一传承“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改变规律所形成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友好相处生动见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围绕第85页“二十四节气”还派生出了诗词、谚语、歌谣以及配合节气民俗节庆等丰富多彩文化活动。在当代“二十四节气”也已融入我们生活方方面面,如清明祭祖活动、冬至吃饺子等。在农村,“二十四节气”依然指导着农民农事活动。广大老百姓也会按照节气规律来调整作息、饮食和养生等。第86页【高考这么考】结合材料,利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价值。第87页提醒:①文化作为一个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传承“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农民更加好地把握自然规律,指导农民农事活动和生活,促进社会进步。②传统文化有鲜明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传承“二十四节气”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繁荣,第88页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第89页【四维分析】情境设置:传承“二十四节气”学科任务:解释与论证学科内容:继承传统文化意义关键素养:科学精神、政治认同第90页【命题母材料】热点二香港文化“中国心”尽管“东方之珠”香港是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中生长,但她从未改变是一颗“中国心”。北角英皇道上,粤剧馆新光戏院有“粤剧界红馆”美誉,一票难求;中秋节彩灯会,农历新年春节财神迎春纳福,第91页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各种传统习俗也在此绽放异彩;被称为“东方好莱坞”香港,弘扬民族正气、自强不息“黄飞鸿系列”电影作品经久不衰;在小区中,不少香港市民在晨练着“中国功夫”。第92页【高考这么考】结合材料并利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心”怎样得以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中生长。第93页提醒:①从文化交流出发,让更多内地同胞读懂多元化和充满人文艺术气息香港。②不停深化文化合作,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中生长。③扎根文化沃土,弘扬民族正气。④采取各种文艺表示形式,充分展示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演绎中国文化之美、多样民俗之美、家国情怀之美。⑤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彰显传承力量。第94页【四维分析】情境设置:香港文化“中国心”学科任务:解释与论证学科内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态度关键素养:政治认同第95页【命题大预测】1.右图为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标志。该标志以汉字书法“冬”字为主体,将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起来,冬字下方两点又顺势融入2022,生动自然。北京冬奥会标志中汉字书法之美展现印证了 (

)第96页A.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继承B.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传输C.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文化创新根本路径是表达时代精神第97页【解析】选A。北京冬奥会标志以汉字书法“冬”字为主体,这印证了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继承,A正确;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传输观点错误,B不选;材料没有表达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C不选;文化创新根本路径是社会实践,D错误。第98页2.伴随科学技术发展,用数字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伎俩,对丰富优异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和再现,让更多人看到文化遗产连续生长鲜活历史。这表明 (

)①科学技术进步是推进文化发展主要原因②对待丰富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99页③先进科学技术,有利于促进文化传输与传承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发展水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第100页【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是影响文化发展原因知识。②与题意无关,故排除;④说法错误,因为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主要原因而不是决定原因,故排除;①③符合题意。第101页【加固训练】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诵者》《见字如面》,一个个有时代创意又有传统底蕴电视综艺节目,触动了观众心中深藏传统文化情结。关于“中国味儿”文化类节目标走红,以下说法正确是 (

)第102页①文化影响力取决于媒体传输广度和深度②文化魅力来自悠久历史,越古老文化就越有生命力③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人们会更关注精神富足,这类节目标走红有其合理性第103页④中华优异传统文化是国人精神家园,文艺节目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第104页【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影响和传承。①说法错误,文化影响力不是取决于媒体传输广度和深度,而是取决于文化本身价值和内涵;②说法错误,文化魅力来自其所包含内涵和底蕴,并不是越古老文化就越有生命力;③说法正确,伴随人们物质生活满足,会愈加追求精神富足,一个个有时代创意又有第105页传统底蕴电视综艺节目符合人们精神世界追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