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临考押题押第6-7题 古诗鉴赏(江苏苏州专用)(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临考押题押第6-7题 古诗鉴赏(江苏苏州专用)(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临考押题押第6-7题 古诗鉴赏(江苏苏州专用)(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临考押题押第6-7题 古诗鉴赏(江苏苏州专用)(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临考押题押第6-7题 古诗鉴赏(江苏苏州专用)(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临考押题押第6-7题古诗鉴赏(江苏苏州专用)(原卷版+解析版)押苏州卷第6-7题

古诗鉴赏

苏州中考古诗鉴赏考察趋势分析

古诗鉴赏一直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一环,它要求考生不仅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还要能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和创作技巧。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苏州中考古诗鉴赏的考察趋势也在不断变化。

首先,从考察内容上看,苏州中考古诗鉴赏越来越注重考生对诗歌深层含义和情感的理解。这要求考生不仅要能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还要能通过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方面,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态度。因此,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注重积累诗歌知识,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其次,从考察形式上看,苏州中考古诗鉴赏的题型和分值也在不断变化。近年来,主观题的数量逐年增加,这要求考生不仅要能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还要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和分析。同时,分值也在逐渐提高,这进一步强调了古诗鉴赏在中考中的重要性。

再次,从考察难度上看,苏州中考古诗鉴赏的难度也在逐年提高。这主要体现在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上。考生需要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分析和比较,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艺术价值。这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注重诗歌的积累,还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苏州中考古诗鉴赏的考察趋势呈现出注重深层含义和情感理解、题型和分值变化、难度逐年提高等特点。因此,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注重积累诗歌知识,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应对中考的挑战。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年份/题号考点2024年考向预测

2023.6-7内容理解选择、诗句理解、对比阅读古诗内容理解选择诗句鉴赏古诗对比阅读分析手法和主旨异同

2022.8-10古诗对比阅读、画面分析、诗句赏析

2021.9-10内容理解选择、诗句理解及默写

(2023·江苏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泫然有感

陆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②泪自倾。

[注]①九域志:北宋历史地理名著,记载了当时的疆域政区等信息。②舆图:地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事无成老已成"中“一事无成”与“老已成"有着强烈的对比,暗含了诗人因年事已高而功业无成的失望与遗憾。

B.“不堪岁月又峥嵘”的“不堪"指不能承受,“岁月又峥嵘”指年华不断流逝,这是诗人因年复一年的蹉跎而发出的感慨。

C.“愁生新雁寒初下"是说秋天一到大雁从北地飞来,诗人触景生愁,这个愁与范仲淹见到“衡阳雁去”所生之愁是一样的。

D.颈联意思是说要完成收复失地的大业,恐怕还是需要志在报国的书生的,这是年纪老大而壮心不已的诗人真诚的期盼。

2.仔细阅读尾联,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诗人说自己“行年七十初心在”,这可从他《示儿》中的哪两句诗得到有力印证?

(2)“偶展舆图泪自倾”一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用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两句诗或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C2.(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或: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或:面对地图上朝廷未能收复的失地而流泪,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祖国)的热爱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C.表述不准确,“愁生新雁寒初下"中写的是作者因祖国大好山河沦陷,自己年事已高感到忧愁;而范仲淹所写的“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作者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自己在塞外的思归之愁,二者不同;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

⑴“行年七十初心在"意思是经历过七十年,当初的豪情壮志还存在。指作者想要为国效力,收复失地的壮志依然没有消散;

《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并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因此这两句都能体现出陆游的爱国之志,报国之情选择其一即可。

⑵“偶展舆图泪自倾"是指诗人打开地图,看到祖国大好山河沦陷在异族统治之下,不禁热泪倾流。表达了陆游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收复失地的渴盼;

《我爱这土地》,诗人在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的初期,祖国的半壁河山沦陷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山河破碎,沦陷区的人民被迫流亡他乡,啼饥号寒,挣扎在死亡线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艾青写出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深切热爱。结合上述内容回答即可。

(2022·江苏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云山图》二首

沈周①

(一)

看云疑是青山动,

谁道云忙山自闲。

我看云山亦忘我,

闲来洗砚写云山。

(二)

侵晓溪山半是云,

草堂亦许白云分。

故人到此云相接,

欲去还须云送君。

【注】①沈周,长洲(今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工诗善画。

3.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所表现的画面。

4.下面的诗句都写到了云,意境与这两首诗最接近的一项是()

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5.诗人写云山,手法别致,富有情趣。请以“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为例,作简要分析。

【答案】3.抓住诗句中“白云"溪山”“草堂"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摹,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4.B5.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忙”与“闲"二字赋予了云与山人的情态,形象地展现了云与山动静皆宜的情景。运用衬托的手法,先写诗人的错觉,看到云在移动,他却误认为青山在移动。在云与山的变幻中,表现出白云的动态美。诗句流露出诗人闲适超脱、物我相融的情趣。

【解析】3.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

“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抓住诗句中“白云"溪山”“草堂"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摹,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示例:早晨,溪山里一半是云,云雾缭绕,朦朦胧胧,草堂在朦胧云雾中,若隐若现,远远望去,仿佛白云和草堂主人各占了草堂的一半。

4.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这两首小诗,都是写“云容”、“云态”,也写“云情”。

第一首描写画家兼诗人沈周眼中看出的“云"。首句先写诗人的错觉,他看到云在移动,却疑为青山在移动。次句紧承,纠正自己的错觉,说:谁知道山停云动,山自空闲,云自忙碌。第三句的“云山”,以云为主,我看白云忙忙碌碌,也许忘记了自我,这是为第二句“云忙"的诗意加重语气,强化它忙碌的意思。具有动态美的移动的白云,触发了画家的雅兴,他准备在空闲的时候,“洗砚写云山”,把“云容"画出来,写出了诗人的闲情逸致。

与第一首不同的是,第二首里的“云”是主角,写云之“态”,也写云之“情”。早晨,溪山里一半是云,云和草堂主人各占草堂的一半。最后二句里的“故人”,便是画家、诗人自己。石田到山里来,由“云”相接,故人要归去,还须“云"相送。诗画家赋予“云”以人的性格和感情。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另外此联中“空”与首联中的“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该选项的诗句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最接近;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初山"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故选B。

5.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首句先写诗人的错觉,他看到云在移动,却疑为青山在移动。次句紧承,纠正自己的错觉,说:谁知道山停云动,山自空闲,云自忙碌。“忙”和“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云与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静止与云移动时的画面,诗人误认为山在移动,事实上是云在移动,山作为云的陪衬,衬托出白云的变化的动态美,故而也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物我合一的情趣。

(2021·江苏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宵①

杜甫

西阁百寻馀,中宵步绮疏。

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

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

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

【注】①此诗是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作。中宵,半夜。②绮疏,指雕花的窗户。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阁百寻余”,“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这一句与“飞来山上千寻塔”一样,是以夸张手法写建筑物之高

B.“中宵步绮疏"写诗人被壮丽景色吸引而无心入睡,直至半夜还在窗下徘徊,反映了诗人寓居他乡时难得的欢愉之情。

C.“飞星过水白”写诗人看见一道白影从水掠过,其中“飞"白”两字从速度、颜色的角度描写了流星经过时的情景。

D.诗歌第三联,诗人以“幽鸟、巨鱼"寻求安居之地来暗示自己没有理想的环境可供栖身,委婉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态度。

7.诗歌最后一联的意思是:___。在你读过的杜甫诗中,“___,”二两句意思和它相近。

【答案】6.B7.亲人朋友流落在天下不同的地方;因为战争,很少能收到他们的书信。寄书长不达/烽火连三月况乃未休兵/家书抵万金

【分析】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诗首联“中宵步绮疏"半夜在窗下散步,总起全文,交代当时的时间,颔联为作者窗下所见“飞星”“落月"水白”“沙虚"渲染出当时冷清凄冷的氛围,颈联用“幽鸟”“巨鱼"来自比,有“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之意,暗示自己没有理想的环境可供栖身,尾联“亲朋满天地,兵

甲少来书"亲朋好友四处离散,因为战事,书信也极少。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寓居西阁,夜半难眠,对自己处境的感伤以及对家人的思念。B项中“被壮丽景色吸引而无心入睡”“寓居他乡时难得的欢愉之情"分析错误,故选B。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积累。亲朋:亲朋好友;满天地:到处;兵甲:泛指兵器,这里代指战争;书:书信。故尾联意思是:亲朋好友四处离散,各地都有,但因为战事,很少能收到亲朋的书。《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月夜忆舍弟》中“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与本诗尾联一样都写出了因战争与家人失去联系的现状,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初中古诗鉴赏答题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诗歌背景**:首先,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诗人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诗歌创作的具体情境。了解这些背景信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把握诗歌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用以表达情感和主题的重要元素。要注意诗中描绘的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以及它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语言**:诗歌的语言往往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表现力。要关注诗歌中的炼字、词藻、句式等,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和对诗歌整体意境的贡献。

4.**理解诗歌情感**:诗歌是情感的产物,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诗歌得以传达。要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包括喜怒哀乐、忧思悲恐等,以及这些情感所体现的人生哲理和审美追求。

5.**关注诗歌结构**:诗歌的结构也是鉴赏的重要方面。要注意诗歌的起承转合,分析诗歌的层次和逻辑关系,以及这些结构元素如何共同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6.**运用鉴赏方法**:在鉴赏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具体的鉴赏方法,如对比、联想、想象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以上几点是初中古诗鉴赏答题的基本技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掌握。同时,也要注意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以提高自己的古诗鉴赏能力。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居①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连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指在冉溪居住的生活,诗人贬谪永州司马后,曾于此筑室而居,后改冉溪为“愚溪”,在今湖南省永州市东南.②簪组:古代官吏的饰物.此以簪组指做官.

1.请你根据诗意,替柳宗元向京城的好友讲述自己的溪居生活。

2.小语认为,柳宗元长期为官场所累,此次能够摆脱烦恼,享受临溪而居的田园生活,内心是愉悦的,这个从“幸此南夷谪"中的”幸“字也能看出来。你是否认同小语的观点?请结合你对诗人的了解,说说自己的看法。

【答案】1.我闲居无事,便以农田菜圃为邻,赏花种树,有时仿佛山林隐逸之士。清晨,我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傍晚乘着小船沿溪游玩。常常独来独往,碰不到别人,有时仰望碧空蓝天,不禁放声歌唱。(加入想象和联想,语言表达符合情境要求。)2.不认同,诗歌表面上写诗人谪居生活的闲适、安逸,但字里行间却隐含贬谪的抑郁之气。诗中的“幸"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可见生活的无聊,“偶似"暗示并不真是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揭露内心孤独。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闲暇时与种菜的老农为邻,有时还真像是在山林隐居的人。一大早带着露水就去锄草,晚上乘船沿着溪水前进。“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这闲适潇洒的生活,让诗人仿佛对自己的不幸遭贬无所萦怀,心胸旷达开朗。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也只是一种无奈的调侃。根据以上分析进行叙述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情感。

“久为簪组柬,幸此南夷谪"诗人认为他长久地为在朝中做官所累,幸亏贬谪南来这荒夷之地,可以让他过上闲适的生活。此两句正话反说,将不幸之事说成是幸事,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中间四句中,“闲依”表现作者的闲散之态,“偶似"是故作放旷之语,自我安慰。柳宗元少有才名,胸怀大志,可是仕途不顺,一再遭贬。这次更是被贬永州,远离长安。他满腔的热情得不到施展的空间,有志而不得伸,有才而不被重用。于是,在此贬所,只好强写欢愉,故作闲适,称自己对被贬感到庆幸,假装很喜欢这种安逸舒适的生活。“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这闲适潇洒的生活,让诗人仿佛对自己的不幸遭贬无所萦怀,心胸旷达开朗。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也只是一种无奈的调侃。这首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综合以上分析,作者并不是乐在冉溪,而是诗人谪居时的抑郁之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望

王昌龄

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穷秋旷野行人□,马首东来知是谁。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①旅望:一作“出塞行"。②白花原头:百花源头。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写诗人在羁旅途中的远望,王昌龄“望京师”,岑参“东望故园”,却都望而不见。

B.与《木兰诗》“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样,《旅望》借“黄河水"衬托自己的情绪。

C.“双袖龙钟泪不干”用夸张的手法,写泪湿双袖擦不干,用以表达对故园深切的思念。

D.“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句暗示诗人此去前途未卜,委婉表达对朝廷让自己戍边的不满。

4.根据语境,“穷秋旷野行人□”一句中□处填入下列哪个选项更恰当?为什么?

A.稀B.绝

5.《旅望》中“马首东来知是谁”,诗人没有明说来者是谁。你认为,在下列选项中,诗人最希望见到的是谁?请发挥想象,以第一人称写出诗人要对“来者”说的话。

A.故乡亲人B.至交好友C.入京使

【答案】3.D4.“绝"更合适,写秋日旷野路上看不到行路之人,突出边赛的施流冷寂,衬花出作者内心的孤寂落寞。(表达诗人羁旅漂泊、远离长安的孤独惆怅)5.示例1:选入京使。请您代为告知皇上,我此去边塞必将竭尽全力,保卫边疆;也请您代我给家中传信,告知我一切安好,勿念。

示例2:选至交好友。万没想到我们竟在此相遇,上次别后不知境遇如何?我此去边塞,哪怕九死一生,也定当全力报效朝廷。

【解析】3.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D.“凭君传语报平安”抒发了诗人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对朝廷让自己戍边的不满"错误,故选D。

4.本题考查炼字。

诗人羁旅漂泊、远离长安,在百花的源头望着京城的方向,看到黄河的水流,不由生发感慨,这水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流尽啊。这空旷的地方只有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绝”更合适,写没有行人经过,突出边赛的施流冷寂,衬花出作者内心的孤寂落寞。

5.本题考查拓展阅读能力。

示例:选故乡亲人。在陌生的土地上,竟然遇到了自己的至亲,这是人生最幸福的事了。我此去边塞,也再没有遗憾了,只有一心一意去报效国家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岳州晚景

[唐]张籍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

水光浮日去,霞彩映江飞。

洲白芦花吐,园红柿叶稀。

长沙卑湿地,九月未成衣①。

[注]①九月未成衣:反用《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意,意思是天冷却没有加衣服。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对“晚景”“秋声"的描写,体现了诗人的心境,为全诗抒情奠定基调。

B.颔联写景,动中有静,虚实结合,由太阳浮在水面联想到天空彩霞飞舞,江面也如同天空一样。

C.颈联中“洲白芦花吐”写芦花开放,使小洲看上去是白的。这种倒着写的手法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例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D.尾联写天冷未加衣,而古时裁衣、授衣多是家妇所为,由此可知,此句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

7.请根据下列诗句,探究“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的作用及寄托的情感。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张籍《岳州晚景》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案】6.B7.渲染凄凉的环境氛围,寄托人物的愁绪。

【解析】6.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B.赏析有误。颔联“水光浮日出,霞彩映江飞"写岳阳之景,当然离不开水,于是作者的视线从空中向下移动,承第一句“晚”字写湖中和江面之景。“水光"和“霞彩”都是静态的,“出"字描绘出洞庭湖波光晃荡,日将落而未落时浮在水面上的情景;“飞”字一方面见出晚霞疾逝,一方面见出江水的流动。这两个字给画面注入了一种动态的美,突出了晚景的特色。可见,运用了静中有动的手法,而非“动中有静"。

故选B。

7.本题考查意象探究。

“晚景寒鸦集,秋声旅雁归”意思是:岳州晚景是乌鸦聚集在树上,秋季的天空中传来归雁的鸣叫声。渲

染了悲凉的氛围,为尾联抒发对家人的思念奠定了感情基调。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树栖鸦”这三个字,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思是: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可知,“鸦"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渲染环境的凄凉氛围,寄托人物的愁绪。

8.阅读古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社日①

[唐]王驾

鹅湖山②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③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分为春社和秋社。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表演,并集体欢宴,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以娱乐。②鹅湖山:在江西省铅山县。③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这两种树的叶子均可用来养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开始没有描写“社日”的场面,而从村居风光写起。

B.前两句描绘了田里庄稼长势良好、丰收在望的农村风光。

C.“半掩扉"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半掩着,没上锁,可见当地生活贫穷,即使外出也没必要锁门。

D.这首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

(2)赏析诗歌的三、四句。

【答案】(1)C

(2)“家家”这个词,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村民在欢宴中醉倒情形之普遍,突出强调了村民过节时的兴高采烈和畅怀大饮,侧面表达了对丰收的欣喜,也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赞赏与热爱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

C.“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

故选C。

(2)本题考查古诗诗句的赏析。

家家:每一家,每家每户。村里每家每户都有人喝醉而归,无一例外。这是一个夸张说法,说明醉倒

情形之普遍。诗未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诗句还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赞赏与热爱之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①

宋·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释】①当时苏轼奉命往常州、润州一带赈饥,除夕夜宿于常州城外。

9.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在除夕夜“不眠"的原因。

10.请以学过的朗读要求,在尾联上下句中分别找出一个你认为应该重读的字,并结合诗句内容说明理由。

11.同一个人同样面对传统佳节除夕和中秋,在我们学过的《水调歌头》一词中,苏轼却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两者的不同。

【答案】9.①为百姓的生活担忧;②生病的痛苦;③羁旅他乡的孤独;④思归的惆怅;⑤年华易逝的感伤。10.上句“谢”或“嫌”,体现诗人在困境中仍不失乐观的心态;下句“许”或“依”,表现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11.本诗苏轼在任上,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孤独感伤,体现了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水调歌头》侧重兄弟情怀,乐观旷达,自我安慰,美好祝愿。

【解析】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根据诗的首联“行歌野哭两堪悲”可知,这里写悲凉的歌唱和哭泣声,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担忧;根据颔联“病眼不眠非守岁"可知,作者并不是为了守岁所以无法入眠,而是因为病痛,表达的是身体上的病痛之苦;再根据“乡音无伴苦思归”可知,这里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和羁旅思归的愁苦;根据颈联“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可知,“重衾脚冷”表达了除夕夜天气的严寒导致诗人无法入眠,“新沐头轻感发稀"又抒发了诗人对年华流逝的感慨;根据尾联“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可知,残灯相伴,孤舟相陪,诗人羁旅他乡、形单影只的悲凉凄苦的心境可见。根据以上分析,诗人在除夕夜“不眠"的原因有五:同情百姓疾苦;病中的痛苦;客居他乡的孤独凄凉;归家心切之情;感叹时光易逝。

10.本题考查诗句的朗读节奏把握。朗读诗歌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语音语调的转换,对于需要强调或突出表达的内容要加重语气进行重读。

根据尾联“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可知,这两句诗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多谢"不嫌”表达了诗人对残灯的深深感激之情,所以可将“谢"或“嫌”重读;“许相依"表现了诗人与灯

为伴的宽慰之情,“许”或“依"都可重读。重读这些字,能更好地表达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乐观的心境。

11.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对比分析。

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这首诗中,苏轼在除夕夜宿于常州城外,感到孤独和悲伤。他在诗中描述了自己病痛中的失眠,思念家乡,以及在寒冷的夜晚中只有残灯陪伴的境况,表达了他在外奔波,无法与家人共度佳节的苦楚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同时,诗中的“行歌野哭两堪悲”也反映出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关心,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而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虽然同样是在中秋节这个传统佳节,苏轼却表达了乐观和旷达的情感。他以月亮为引,表达了对远方弟弟苏辙的思念,但更多的是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兄弟的美好祝愿。他在词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希望亲人健康长寿,尽管相隔千里,仍能共享这美好的月色,展现出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和对亲情的深深祝福。因此,两首诗词中苏轼面对传统佳节表达的情感不同,前者是孤独感伤,忧国忧民;后者则是乐观旷达,注重亲情和美好的祝愿。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齐州①送祖三②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③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注】①齐州:今山东济南。②祖三:即祖咏,是王维诗友。③祖:出行之前祭祀路神。

12.与“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两句表达情感最相似的一项是()

A.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D.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3.诗歌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12.C13.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感伤之情;

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

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

【分析】1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解开缆绳你就迅速远去,遥望着你的我还久久伫立,作者借凄清之景,表达

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伤感和依依不舍的深情。

A.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像小儿女一样挥泪告别,即便天涯海角也如邻居一般,表达了作者的豪迈旷达之情;

B.诗人劝慰朋友,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人人识君,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C.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诗句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D.这是作者与友人分手之际,对友人的嘱托。当时作者受到贬谪,这里是作者在对那些污蔑之词作出回击,也是对最了解自己的友人们做出的告慰,表现了诗人不肯妥协的精神;

故选C。

13.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

此诗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为送别友人祖咏而写的作品。由首联中的“还成泣”,颔联中的“伤离"愁入”可知,诗歌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写出了两人才相逢又相别了,刚高兴了一会,此时又悲伤了起来的情景,表达了二人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颈联“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天寒季节远山一片明净,日暮时分大河格外迅急。这两句写到环境,仿佛一路絮谈,周围环境都未顾及,此时友人离去,才注意到伫望中的这些景象,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这景象引起作者特别注意,自是迎合了他此时的情绪,借景抒情表现出友人离去造成自己的空虚感、落寞感、悲伤感;

尾联“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解开缆绳你就迅速远去,遥望着你的我还久久伫立。一个“犹"可见他是何等执着。这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把友人已经远去,自己还久久不忍离开的动作,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君山

程贺

曾游方外见麻姑①,

说道君山此本无。

原是昆仑山顶石,

海风吹落洞庭湖。

【注】①麻姑:道教中的神话人物。

14.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两句诗表现的画面。

15.两首诗分别突出了君山怎样的特点?

16.下面关于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诗中“白银盘"是指银光闪闪的洞庭湖面,“青螺”是指月光笼罩下的君山。

B.刘诗描绘洞庭山水气势磅礴、意境阔大的景象,抒发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

C.程诗通过君山来历的叙写,表达诗人对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的追求和赞美之情。

D.两诗写君山方法各异。刘诗巧妙设喻形象生动,程诗巧借麻姑传言突出其特征。

【答案】14.秋夜皎洁的明月与清澈的湖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平滑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15.刘诗突出了君山的清秀,程诗突出了君山的神秘与古老。16.B

【解析】14.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

结合“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可知,诗句的意思是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据此描绘画面。

示例:澄澈空明的湖水与皎洁的秋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1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

结合“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可知,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据此可知,在刘禹锡的诗中,君山在月光之下,水色映衬中显得格外青翠,突出了君山清秀的特点;

结合“曾游方外见麻姑,说道君山此本无"可知,程贺用麻姑的神话传说突出了君山的神秘;结合“原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可知,传说君山原来是昆仑山顶的石头,是被海风吹落在洞庭湖中而成,突出了君山的神秘与古老。

1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

B.“描绘洞庭山水气势磅礴、意境阔大的景象"分析不正确。结合《望洞庭》可知,刘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描绘了洞庭山水平静秀美,意境清新的景象。

故选B。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诸弟①三首(其一)

鲁迅

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

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②长夜雨来时。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诸弟,指鲁迅的两个弟弟。②孤檠:孤灯。檠(qíng),灯架,这里代指灯。

17.结合《琐记》相关情节,请推测鲁迅先生写《别诸弟》组诗的背景。

18.《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句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抒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19.这两首诗都写到了“雨"这一意象,比较其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17.离开家乡绍兴去外地(南京)求学(或答离开祖国去日本留学也可)18.运用想象。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今日的愁苦夹杂着渴望团聚时的欢乐。19.同:都有怀人之情。鲁迅诗歌里,表达了对诸弟的思念;李商隐诗歌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

异:鲁迅诗歌中还有谋生的艰辛无奈、漂泊的孤独。

【解析】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琐记》主要回忆了鲁迅先生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衍太太;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还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结合以上情节可知,《别诸弟》组诗中“日奔驰"各别离”“孤檠"的背景是:作者离开家乡绍兴去外地(南京)求学。

18.本题考查写作手法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共剪西窗烛"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是虚写,“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实景,作者身在郁闷、孤寂的雨夜里憧憬着团聚的美好场面,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诗人想象相逢后彻夜畅谈的景象,不说思念,只说相见的欢乐,更显得思念情深,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急切思归的思想感情。

19.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意思是:为谋生而无可奈何地离开家乡,这是最使人凄苦痛绝的时候;夜深人静只有孤灯为伴,滴滴嗒嗒的雨声敲打在我的心头。结合前两句“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可知,此处的“雨"写出了诗人对对诸弟、亲人的思念,以及谋生的艰辛无奈和漂泊的孤独。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诗人以想象的手法虚写出相逢后彻夜畅谈的景象,可知,此处的“雨"写出了诗人对家人的无限思念。

20.秋霁①

崔道融

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

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天放晴。

(1)这首诗题为“秋霁”,诗中是从_____________、远山初出、等画面表现“霁"字的。

(2)后人历来对三、四句十分推崇,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

【答案】(1)长空荡涤清江上如钩月(如果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也可以)

(2)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夜晚江面上的月亮如钓钩一般的静态的画面,以及鱼儿见钩月疑是钓钩,吃惊而逃的动态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夜晚江上美景的喜爱之情。(从比喻、拟人、视听结合、借景抒情等方面赏析皆可)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霁,雨后或雪后天放晴。“长空荡涤清”意为天空显得格外清朗;“江上如钩月"意为江面上月亮如钩;这两者都是在天空清朗的条件下才能看到,故可表现“霁”字。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意为黑夜降临,江面上月亮如钩,不时的有鱼翻腾激荡出浪花的声音。“江上如钩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弯月比作钩,属于视觉描写、静态描写,“惊鱼掷浪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鱼当做人来写,属于听觉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既描绘出弯月高悬的美丽画面,又写出鱼儿见钩月疑是钓钩,吃惊而逃惊动水面发出的浪声。构思新奇幽默,别出心裁,表达了作者对江上夜景的喜爱。

21.学校文学社要举办一次《艾青诗选》阅读分享会,请你一起参加前期的准备活动。

(1)同学们提议将此次分享会分为两个栏目,依次是大地的歌者、光明的使者。理由是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就是“”和“”,前一个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人民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后一个意象则表现了诗人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2)分享会上大家决定要朗读艾青的代表作,根据你对艾青的了解,指出下列哪一首是艾青的作品,依据是什么?

甲:

中国的痛苦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乙: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3)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艾青诗选》中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B.“忧郁"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艾青的忧郁来源来自于留学法国时期所感受到的“漂泊的情愫”,来自于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时代,也来自于我国古老民族的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

C.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妇的颂歌。

D.“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答案】(1)土地太阳

(2)甲诗是艾青的诗歌。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或答象征着受苦受难的祖国和百姓也可);甲诗中诗人笔下的雪无比寒冷,象征中国土地受到严酷的压迫,符合艾青的创作风格;乙诗中的“雪”飘逸轻盈,充满着浪漫,不是艾青的诗的风格。

(3)C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

“土地"这个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达地最为淋漓尽致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在诗人眼中,“太阳"这一永恒主题,是中国光明前途、也是中国必胜信念的象征,它蕴涵着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一时期,写的最好的光明颂有《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据此回答。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可知,这首诗关注中国“土地"苦难”;“飞扬,飞扬,飞扬"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而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艾青从对农村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接近他们的要求出发,十多年来,一直向他们呈献着自己最真切的诗情。从诗歌的意向、情感来比较,可知甲诗是艾青的作品。据此回答即可。

(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

C.“一个农民的儿子”有误。《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之作。这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妇的颂歌。诗中反复陈述:“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诗人

是地主的儿子,长在“大堰河”的怀中,吮吸着她的乳汁,这不仅养育了诗人和身体,也养育了诗人的感情。诗人深深领受了她的爱,及至到了上学的年龄离开养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的时候,他感到父母的陌生,更感到养母的对他的重要。养母正直、善良、朴素的品格影响了诗人的一生。

故选C。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释】①作者于庆历五年(1045)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做了两年多地方官,颇有德政。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滁州父老亲故为作者饯行,作者的内心自然也不能平静,本诗即写当时情景。

22.请写出首句中“轻明"一词的妙处。

23.结合《醉翁亭记》的相关内容,说说欧阳修会因何而“醉”。

【答案】22.和“浓烂"形成对比,更加有画面感;“轻”有轻盈的意思,“明"指颜色明朗,让人感受到春天柳树姿态轻盈、绿得明朗的特点;表现诗人对滁州的喜爱,以及自身性格的开朗乐观;为全诗定下了舒坦开朗的基调。23.为自然美景而陶醉;和滁人一同游玩宴乐而陶醉;醉在老百姓的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盛情中;以醉酒来掩盖自己感情的激动。

【解析】22.本题考查炼字。

“花光浓烂柳轻明”意思是:花光多么绚烂浓郁,绿柳丝丝轻柔鲜明。这一句点明别滁的时间是在光景融和的春天。“花光浓烂"写出了春光明媚,“柳轻明”写出了春光景色美好宜人。“轻明"和“浓烂”形成对比,写春光明媚,景色宜人,更有画面感,点明送别的时间、背景。“酌酒花前送我行"和第一句表现送别的热烈场面。因此“花光浓烂柳轻明”还烘托了饯别滁州时的热烈场面,为全诗定下了舒坦开朗的感情基调。

23.本题考查主旨情感。

本诗次句叙事,写当地吏民特意为欧阳修饯行。“酌酒花前”,是众宾客宴送知州,与《醉翁亭记》的知州宴众宾正好相反;这天还有丝竹助兴,气氛显得热烈隆重,它虽不同于以往投壶下棋、觥筹交错的游宴之乐,但同样写出了官民同乐和滁州民众对这位贤知州离任的一片深情。本诗后两句是抒情,诗人把自己矛盾、激动的心情以坦然自若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出来。饯行时当地父老向他所表示的真挚友好的感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两年多的贬谪生活即将过去,这里地僻事简,民俗淳厚,作者特别对以前在滁州琅琊山与众宾客的游宴情景怀念不已;而此时却是离别在即,滁州的山山水水,吏民的热情叙别,使他百感交集。这里“我亦且如常日醉”的“且"字,用得极好,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他的内心活动。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这种饯别宴上作为助兴而奏的音乐,是欧阳修平时爱听的曲调。但因离忧婴心,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

2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①。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②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③。

【注释】①寻: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②明:(政治)清明。③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下列对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写孤桐茂盛高耸,对应诗人人格上的高大挺拔和自信,表明诗人对变法新政充满信心。

B.颔联写孤桐一心向上,绝不屈服,扎根大地,坚定谦虚,在表达方式上属于议论。

C.“岁老根弥壮”,孤桐虽年岁长久,但是根须更加强壮。暗示诗人年老愈坚。

D.“愿斫五弦琴"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弹琴奏乐,追求潇洒快乐的人生。

(2)诗人借孤桐来表达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诗人借孤桐枝繁叶茂、干直入云、凌霄不屈、扎根深入的特点表达正直向上、坚强不屈、虚心、愈老弥坚的人生态度。尾联借五弦琴的典故表达诗人关心百姓疾苦,甘愿为解决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D.有误,“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意思是: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想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联系注释可知,尾联运用典故,写诗人想像帝舜一样了解民生疾苦,自己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写自己愿解除民生疾苦而献身。“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弹琴奏乐,追求潇洒快乐的人生"表述有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情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即可。

本诗大意是: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接近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年岁越老根越壮实,阳光越强,枝叶越显得茂盛葱郁。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想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前六句表现孤桐的特点:深深扎根于大地,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岁月越久,树越壮实;烈日越骄,叶越浓密,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追求:为人要正直虚心,努力向上;脚踏实地,坚定信念;万难不屈;“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通过用典,表达自己要像舜一样解万民之愁苦,愿为解除老百姓的疾苦而献身。

2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试题。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首句“宿云散洲渚”,从“宿云”之“散"可以联想到昨夜云聚,暗示了夜间曾经下过雨,同时“宿云散”与诗题中的拂晓出行在“雨后"相契合。

B.“晓日明村坞”一句的“明"字,与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法相同,把见到景物变化时的愉悦心情充分体现了出来。

C.“高树临清池”也可以理解为“清池临高树”,虽然语序不同,但从整首诗的诗意表达来看,都能体现出愚溪北池周边环境之清幽。

D.诗题中的“独至”与诗句“予心适无事”,看似有些矛盾却别有意味。诗人心中“无事”是极偶然的情况,这个“适"字道出了他内心孤独的真实。

(2)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风惊夜来雨”所表现的诗意画面。

(3)读者对诗歌末句“偶此成宾主"中“宾主”的指代有两种相反的意见,请结合全诗,说说你的理解,并简述原因。

【答案】(1)D

(2)示例:昨夜的雨刚刚放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

(3)“偶此成宾主"写了诗人把自己融化入景,成为景中的人物,彼此投合,所以。主:作者自指。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D.“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一句,诗人直抒胸臆,把自己也融化入景,成为景中的人物。佳景当前,正好遇上诗人今天心情舒畅,独步无倡,景物与我,彼此投合,有如宾主相得。表达了对幽雅景物的赞美和喜悦之情,同时这两句中,诗人用一个“适"字,又用一个“偶”字,富有深意。表明这样的闲适和舒畅只是暂时的,偶尔的,从中流露出遭遇贬谪后挥之不去的隐忧,一个“偶"字说明诗人也并非总是那么闲适和舒畅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

“风惊夜来雨”意思是微风吹落了夜雨带来的满树珍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即可。

示例: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这里也隐喻诗人自身所处的环境,虽然被贬,但仍怀抱着昨日风雨终会逝去,明日骄阻必定升起的信念。

(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歌末句“偶此成宾主"的意思是与美景相对恰如宾客与主人相处。诗人把自己也融化入景,成为景中的人物。佳景当前,正好遇上诗人今天心情舒畅,独步无倡,景物与我,彼此投合,有如宾主相得。这里用的虽是一般的叙述句,却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更加烘托出景色的幽雅宜人,所以,宾指眼前景;主是作者自指。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冬夜饮

(唐)杜牧①

淮阳多病②偶求欢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杆?

夜深

(唐)周弼④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注】①淮阳多病:西汉汲黯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数被外放。②诗人作此诗时,受人挤,流放为黄州刺史。③求欢:指饮酒。④周弼,宋代诗人,汝阳人,诗、画,善墨竹。

26.下列对杜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阳多病”,这句诗中诗人以汲黯自比,用典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斥出京的。

B.“偶求欢"的“欢”,指代酒,暗点诗题“饮"字,表明诗人愁思郁积,难以排遣,今夜只好借酒浇愁。

C.“客袖侵霜与烛盘”一句,寥寥七字,描画出客人陪诗人喝酒时间之久,衣袖上都有凝霜,可见情深义重。

D.杜诗第四句的感叹沉重有力,妙在以问语出之,与前面三个陈述句相映照,更觉音情顿挫,唱叹有致,使结尾有如“撞钟”,清音不绝。

27.周诗题目是“夜深”,如换成“夜读”,你觉得怎样?结合诗歌前两句作分析。

28.两首诗中都描写到雪,你觉得表情达意的效果相同吗,请分析。

【答案】26.C27.不好,“夜深”体现时间晚,“夜读"只写了一件事,诗人想通过夜深之景来表达闲适自得之情。28.不同,杜诗写雪,渲染凄婉氛围,通过描写初冬寒夜自斟自饮的情形,抒发怀才不遇,无法施展才坏的苦闷之情。周诗写雪是为了衬托读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表现诗人宁静安适的读书心境。

【解析】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理解和赏析不正确。“客袖侵霜与烛盘”一句意思是:客居异乡衣袖上结满清霜,只有与灯烛作伴,结合“淮阳多病偶求欢"(我像淮阳太守汲黯经常卧病,偶尔喝杯酒解忧愁)可知,勾勒了一个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而非“客人陪诗人喝酒时间之久,衣袖上都有凝霜,可见情深义重”。故选C。

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周诗“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的意思“我独坐书床,挑灯夜读,在这安静的夜里连打更声都没有听到。门外的春雪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停了,一弯残月挂在半山一湾流水悄然成冰”可知,重点不在于写读书,而在于读书到夜深人静时周围的环境给与自己写感受,表达了闲适自得之意,因此,改为“夜读"不好。

2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初冬夜饮》“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杆”(台阶下的积雪像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可知,那阶下积雪象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此处看似纯写景色,实则情因景生,寓情于景,包孕极为丰富。诗人烛下独饮,本已孤凄不堪,现在茫茫夜雪更加深了他身世茫茫之感,他不禁想到明年此时又不知将身在何处。“明年谁此凭栏杆?"这一反问,凝聚着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是很能令人深思。

根据《夜深》“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门外的春雪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停了,一弯残月挂在半山一湾流水悄然成冰)可知,诗人读书至深夜,因为太投入,不知合适雪停天晴,明月悄然升起,表现诗人宁静安适的读书心境。

29.早发

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①稻低。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②。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③。

【注】①黍:(shǔ),黍是一种粮食作物,与稻类相似,俗称黄米。②畦:qí,意为田园中分成的小区。如:畦田、菜畦。③珪:guī,一种玉器。

(1)诗歌题为“早发”,请结合各联内容简要分析诗歌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案】(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用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比喻,把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详解】(1)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总体把握能力。分析时要扣住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也就是要找出诗歌哪些地方体现了“早”字。首联的“早雾”,颔联的“鸡未唱,马频嘶”,颈联“树色遥,泉声暗"及尾联写诗人行“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诗人走了三十里地,月色还很明亮。月光越皎洁,周围的一切就越是朦胧,就越突出“发"之“早”。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把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诗人走了三十里地,月色还很明亮,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仲春郊外

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移步换景,描写了诗人信步走到东园,走过西堰所看到的仲春景象。

B.颔联“连三月"绝四邻”从时间长、空间广两方面写了春光无处不在。

C.“何处染嚣尘"用反问手法,抒发诗人超尘脱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

D.全诗采用点面结合、视听结合等手法描写春天,把春意渲染得强烈浓郁。

31.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化用了“鱼戏水知春”,请结合颈联赏析“知”字的妙处。

【答案】30.D31.示例:“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鱼以人的情态,生动描绘出鱼在水中嬉戏,仿佛感知到春天已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沉醉山水的轻松愉悦之情。

【解析】30.考查诗歌赏析。

D.“视听结合”有误,诗中只有视角描写,没有听觉描写。

故选D。

31.考查诗句赏析。“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意为:鸟在村里飞翔,人们便感觉到天亮了;鱼在水中嬉戏,是因为它知道春天来了。“知”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水中游鱼人格化。水中的鱼儿仿佛知道了春天的到来,于是在水中快乐的嬉戏,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画卷。联系作者感情可知,鱼儿知春来,作者看到水中游鱼,自然也能感觉到春来,作者写鱼的欢悦,也是写自己看到春天的美景,沉醉于自然美景中的轻松愉悦之情。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鲍照(约414—466),祖籍东海(今属山东省),南朝宋文学家。

3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生活琐事。

D.本诗尾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33.小美发现李白《行路难》和本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体裁上都属于诗;内容上“行路难"都暗指_________________。

34.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愁情"?

【答案】32.C33.古体诗(或古体杂言)仕途艰难34.(1)对不公平门阀制度的不满;(2)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3)世路艰难忍气吞声的无奈与悲哀;(4)仕途不顺。

【解析】32.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作者所忧的是些生活琐事”错误,作者所忧心的是怀才不遇,仕途不顺;

故选C。

33.考查文体。

《行路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古体诗,全诗抒写了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本诗为南北朝时期鲍照创作的一首古体诗,两首诗中的“行路难"都暗指仕途的坎坷与不顺。可据此作答。

34.考查情感主旨。

本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意为: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由此可知,诗人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可据此作答。

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青门柳

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注释】青门:古长安东霸城门,俗称青门,青门外有桥名霸桥,汉人送行至此,折柳赠别。后因以“青门柳"为赠别送行的典故。

35.小语对诗中“青青一树伤心色”中的“伤心色"提出了疑问,你能帮他解释一下吗?

36.小语记得在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上,“80名舞者走出一幅‘垂柳图’,365位普通人手捧柳枝向场地中央汇聚”。请结合本诗对柳的含义的诠释,说说闭幕式上这一设计创意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答案】35.“伤心色"把自我的情感投射到所观照的意象中,赋予物象以情感色彩:因离别之人的伤心,柳树的青色变成了伤心的颜色,从而表达出了诗人离别的伤感。36.示例:本诗用临别折柳来寄托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闭幕式上的“垂柳图”用“柳"来表示依依不舍,用手中柳表示折柳送别,以此演绎中国人传承千年的“惜别怀远”“折柳寄情"。

【解析】35.本题考查诗词的赏析。

根据“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可知其意思是:柳树的青色却是让人伤心的颜色,多少对离别的人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中分别;

“伤心色”,指伤心的颜色是柳树的青色,这里采用“移情”之法,把自我的情感投射到所观照的意象中,赋予物象以情感色彩;因离别之人的伤心,柳树的青色变成了伤心的颜色,从而表达出了诗人离别的伤感之情。

36.本题考查冬奥会闭幕式设计创意的情感。

根据“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可知其意思是:附近的关卡、周围也全是送别的人,每个人都折柳来送离别的友人。本诗用临别折柳来表达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北京冬奥会以中国古人“折柳寄情”的意象向世界传达了中国文化中“送别的诗情画意"之境:在唯美略显伤感的《送别》音乐中,80名舞者走出一幅“垂柳图”,365位普通人手捧柳枝缓缓向场地中央汇聚;

这其中每一个意象的选取都饱含着中华文化的深远意蕴:“柳"一直是我国古诗词中传达离别之情的重要意象,“折柳”是独具中华文化韵味的送别方式。在我国古代,亲朋好友离别之际,送行者往往会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在思念亲友时也会折柳寄情。本诗“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就描述了折柳送别的情形;

因为“柳”与挽留的“留"谐音,有惜别又有盼归之意。在冬奥会降下帷幕之际,“折柳”寄情这一场景在表达中国人惜别盼归之情;同时,又通过“一束光以及春回大地的绿荫意象”,传递出中国人不管在何种情境下心怀希望、面向未来的乐观情怀;

所以,本诗用临别折柳来表达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闭幕式上的“垂柳图”用“柳"来表示依依不舍,表达“惜别怀远”“折柳寄情"之意。

【点睛】参考译文

柳树的青色却是让人伤心的颜色,多少对离别的人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中分别。

附近的关卡、周围也全是送别的人,每个人都折柳来送离别的友人。

3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对这首词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词是作者送给挚友陈同甫的,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

B.本词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形成了强烈对比,结尾句尤为悲壮。

C.词中有“赢得生前身后名”句,可见作者功名思想严重。

D.词作说明作者虽感到壮志难酬,但仍不敢忘却国事。

(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答案】(1)C

(2)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详解】(1)本题考查词句理解与赏析。

这首词追忆了雄壮豪迈的军旅生活,描绘了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其中最能体现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所以“赢得生前身后名"表现了作者建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