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_第1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_第2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_第3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_第4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仁寿一中北校区2022级高二上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检测试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一第12章考试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15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每题3分,共45分)1.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B.内环境中的血红蛋白、载体蛋白、氧气和葡萄糖等成分利于内环境的稳定C.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主要离子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组织液含量比例最大反映出绝大多数细胞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为组织液【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详解】A、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A错误;B、血红蛋白是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C、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主要离子Na+、Cl浓度的相对稳定,C错误;D、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内环境中组织液含量比例最大反映出绝大多数细胞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为组织液,D正确。故选D。2.如图是—张生物概念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B.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C.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D.内环境的各项指标是在一定范围内动态波动的【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详解】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温度和渗透压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所以C、D可以是体温和渗透压,A正确;B、内环境的酸碱度主要依靠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来维持,B正确;C、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D、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稳定的,各指标是在一定范围内动态波动的,D正确。故选C。3.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其中含有多种化合物。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A.CO2、解旋酶、Cl﹣、尿素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胰岛素、糖蛋白C.K+、血浆蛋白、性激素、脂肪酸D.Ca2+、载体蛋白、胃蛋白酶、DNA聚合酶【答案】C【解析】【分析】1、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详解】A、解旋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B、唾液淀粉酶存在于消化道中,糖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二者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K+、血浆蛋白、性激素、脂肪酸均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D、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内,DNA聚合酶位于细胞内,三者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故选C。4.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刚进入寒冷环境时发生的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一种条件反射B.某人手臂被高温烫伤,他感受到了疼痛是非条件反射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D.某人抽血时看见针,因害怕被针刺而缩手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条件反射【答案】D【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2、反射的类型:(1)非条件反射:先天就有的,如:婴儿吮乳、吃梅分泌唾液、呼吸、眨眼、吃奶等;(2)条件反射:后天学习的,如: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信号(条件)刺激引起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详解】A、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的,所以刚进入寒冷环境时发生的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一种非条件反射,A错误;

B、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某人手臂被高温烫伤,而产生痛觉不属于反射,B错误;

C、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需要神经中枢参与,条件反射需要高级中枢参与,C错误;

D、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的,由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某人抽血时看见针,因害怕被针刺而缩手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D正确。故选D。5.将枪乌贼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培养液(相当于细胞外液)中来研究兴奋的传导。图1中①②③④表示神经纤维膜上的位点,阴影部分表示开始产生局部电流的区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刺激①时,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B.兴奋传导到②时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如图2所示C.若增加培养液中Na+的浓度,图2的峰值会减小D.若将阻断Na+通道的麻醉剂放在④处,电流计的测量结果不变【答案】B【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详解】A、刺激①时,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A错误;B、兴奋传导到②时,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动作电位,膜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B正确;C、若增加培养液中Na+的浓度,兴奋时Na+内流增多,动作电位峰值增大,图2电流计指针的偏转幅度会增大,C错误;D、本来电流计偏转两次,若将阻断Na+通道的麻醉剂放在④处,兴奋不能传到③处,电流计只偏转1次,不能发生第2次偏转,电流计的测量结果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B。6.某反射弧结构如图所示,其中①~⑥为基本结构,a与b为可测膜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在实验前后细胞始终保持活性,反射弧的结构保持正常状态,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刺激①后,引起⑥收缩的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B.③处可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C.分别刺激②和⑤,a、b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相同D.④为突触,其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答案】C【解析】【分析】由神经节的位置可判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为突触,⑤是传出神经,⑥是效应器。【详解】A、刺激①(感受器)后,兴奋最终到达传出神经末梢,末梢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⑥(肌肉),引起⑥收缩,A正确;B、③是神经中枢,可产生兴奋并对传入信息分析和综合,B正确;C、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方向为①→②→③→⑤→⑥,刺激②,a、b电流计均发生2次方向相反偏转,刺激⑤.a电流计不偏转,b电流计发生2次偏转,C错误。D、④为突触,兴奋在突触结构上只能单向传递,故其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D正确。故选C。7.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错误的是()A.树突是神经元的长而较细的突起,外包髓鞘,构成神经纤维B.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C.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由2个神经元组成D.信息通常由树突或胞体传入,由轴突传出【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系统的功能与组成它的细胞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等部分构成。细胞体是神经元的膨大部分,里面含有细胞核。树突是细胞体向外伸出的树枝状的突起,通常短而粗,用来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轴突是神经元的长而较细的突起,它将信息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轴突呈纤维状,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构成一条神经。树突和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叫作神经末梢,它们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为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在外周神经系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详解】A、树突是细胞体向外伸出的树枝状的突起,通常短而粗,用来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轴突呈纤维状,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A错误;B、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B正确;C、反射弧通常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的。膝跳反射是人体最简单、最基本的反射,它的反射弧仅包含2个神经元,一个传入神经元,一个传出神经元;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包含3个神经元,一个传入神经元,一个中枢神经元,一个传出神经元;所以,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由2个神经元组成,C正确;D、信息通常由树突或胞体传入,由轴突传出,D正确。故选A。8.下列关于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的变化过程中不仅仅只有Na+内流或K+外流B.兴奋时Na+大量内流,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C.K+的大量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D.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内外没有电位差【答案】D【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的变化过程中不仅仅只有Na+内流或K+外流,还有其他物质进出细胞,以及Na+K+泵主动运输吸收钾离子排出钠离子,A正确;B、兴奋时Na+大量内流,动作电位产生,此时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该过程钠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B正确;C、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故K+的大量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该过程中钾离子是通过协助扩散进行的,不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D、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内外具有电位差,即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D错误。故选D。9.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1所示,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1中膜内的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外B.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0mVC.图2中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D.图2中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仍能测到电位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无论是静息还是兴奋,钾离子都是膜内浓度高于膜外浓度,A正确;B、静息时,膜外任意两点间电位均为0,B正确;C、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当兴奋传递至左电极时,电位变化为内正外负,此时指针向一侧偏转,当兴奋传递至右电极时,电位变化为内正外负,此时指针向另一侧偏转,所以,一共会有两次偏转,C错误;D、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当兴奋传递至右电极时,右电极处电位为负值,由于②处电流被阻断,所以左电极处电位仍为正值,因此可以看到指针偏转,仍能测到电位变化,D正确。故选C。【点睛】10.下图是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在图甲中,切断②,刺激④,不会发生反射,但⑤有反应B.在图甲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若图乙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b为兴奋部位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的方向一致【答案】D【解析】【分析】1、据图甲分析,传入神经上有神经节,则①表示感受器,②表示传入神经,③表示神经中枢,④表示传出神经,⑤表示效应器,⑥表示突触结构。2、根据图乙分析,a、c处于静息电位,电位分布外正内负,b处兴奋电位分布是外负内正。【详解】A、在图甲中,切断②,刺激④,由于反射弧不完整,不会发生反射,但冲动仍然可以传导,⑤有反应,A正确;B、⑥为突触结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C、由于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所以若乙图表示在兴奋传导过程中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b为兴奋部位,a、c为未兴奋部位,C正确;D、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间,膜内侧的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膜外侧的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D错误;故选D。【点睛】结合反射、反射弧及神经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分析题图是关键。11.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由脊髓参与的眨眼反射,不需要位于大脑中的中枢参与也能够完成B.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C.运动精细程度越复杂大脑皮层代表区的面积就越大D.下丘脑中有调节血糖平衡、体温和水平衡的中枢,且与摄食,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和脊髓。【详解】A、当物体在眼前突然出现时,迅速眨眼,这是由脑干中的中枢参与的眨眼反射,A错误;B、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各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如下肢的代表区在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B正确;C、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即运动越精细复杂的器官,其皮层代表区的面积越大,C正确;D、下丘脑既是体温调节中枢,也参与血糖调节和生物节律等的控制,D正确。故选A。12.人体大脑皮层形成味觉离不开口腔细胞味觉受体蛋白与味物质的结合,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的W区受损伤,患者无法形成味觉B.味觉的形成需要功能正常、结构完整的反射弧C.形成味觉与相关神经元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有关D.信号分子与味觉细胞膜上受体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行性【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口腔细胞味觉受体属于味觉感受器,其兴奋经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形成味觉。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详解】A.大脑皮层的W区属于言语区,其受损伤,患者无法写字,A错误。B.味觉的形成需要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参与,不需要结构完整的反射弧,B错误。C.形成味觉与相关神经元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有关,C正确。D.信号分子与味觉细胞膜上受体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文需要识记反射弧的组成,反射的含义。13.NO是最早发现的气体神经递质,与一般的神经递质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下图表示自主神经元支配血管平滑肌舒张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均需要消耗ATPB.神经递质均需通过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C.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不会引起G蛋白的结构发生改变D.膜两侧Ca2+浓度差会影响乙酰胆碱的释放和NO的合成【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Ca2+通过通道进入突触前膜会促进NO的合成和乙酰胆碱的释放,乙酰胆碱以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NO直接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突触后膜。【详解】A、据图显示,NO可自由穿过细胞膜,说明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不消耗ATP,A错误;B、据图显示,NO直接通过突触后膜进入细胞内作用于鸟苷酸环化酶,B错误;C、结构决定功能,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后会使G蛋白活化,其结构也发生改变,C错误;D、Ca2+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突触前膜,促进NO的合成和乙酰胆碱的释放,因此膜两侧Ca2+浓度差会影响乙酰胆碱的释放和NO的合成,D正确。故选D。14.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在图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C点膜内外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图3为2个神经元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图1中各突触的生理性质一致,则兴奋经该结构传递后持续时间将延长B.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入较高浓度NaCl溶液中重复实验,图2中B点将会上移C.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时,将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人体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图2是在图1所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膜内外电位随时间变化图,分析可知B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图3为突触结构的亚显微模式图。【详解】A、图1中共有3个完整突触,由于神经元之间形成了环状结构,因此若图1中各突触性质一致,兴奋经该结构传导后持续时间将延长,A正确;B、将离体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会导致产生动作电位时Na+内流增多,从而使图2中B点纵坐标数值(动作电位峰值)变大,B点将上移,B正确;C、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时,由于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因此将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D、反射活动要依靠反射弧完成,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即人体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D错误。故选D。15.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语言、学习和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学习和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密切相关B.人类的记忆过程分为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四个阶段C.重复训练是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重要措施D.如果某人听不懂别人的讲话,可能是大脑皮层的S区出现问题【答案】D【解析】【分析】学习和记忆:(1)人类的记忆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其中前两个阶段属于短时记忆,后两个阶段属于长期记忆。(2)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A、海马脑区是大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参与高等动物的学习与记忆,A正确;B、人类的记忆过程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根据记忆的阶段性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第三级级记忆,B正确;C、人的记忆可以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可以通过短时记忆的不断重复达到,C正确;D、如果听不懂别人说的话,是大脑皮层的H区出了问题,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满分55分)16.图1是体液中各成分间的关系,图2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请据图回答:(1)内环境由图1中____等构成(填字母)。图1中A﹣D表示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导致A的量____(填“增加”或“减少”)。(2)由图2可知,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循环、泌尿消化、呼吸四个系统的协调配合,①过程表示____(填“重吸收”或“滤过”)作用。目前认为,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3)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填字母)。(4)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_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阶段。【答案】(1)①.A、B、C②.增加(2)①.重吸收②.神经﹣体液﹣免疫(3)A和B(4)①.自由扩散②.6##六③.三【解析】【分析】1、分析图1可知,表示体液中各成分间的关系,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其中C表示淋巴(液),B表示血浆,A表示组织液;D表示细胞内液。2、分析图2可知,表示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下进行。【小问1详解】内环境由图1中A组织液、B血浆和C淋巴(液)组成;图1中A﹣D表示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导致A组织液的量增加。【小问2详解】由图2可知,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循环、泌尿消化、呼吸四个系统的协调配合,①过程表示重吸收作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小问3详解】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具体内环境是A组织液和B血浆。【小问4详解】氧气属于气体,气体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出红细胞(1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进组织细胞(1层)+进线粒体(2层)=6层;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结合,生成水。17.如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____(填标号)(2)②与③④,这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3)②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的含量有关,而内环境渗透压主要来源于____。(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体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如图所示,说明: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扩散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CO2扩散方向,不考虑O2和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答案】(1)①③和②③(2)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③中蛋白质含量很少(3)①.无机盐和蛋白质②.Na+和Cl(4)【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为细胞内液,②是血浆,③为组织液,④是淋巴液,⑤为毛细血管壁,A为毛细血管的动脉端,B为毛细血管的静脉端,箭头表示血流方向。【小问1详解】[①]细胞内液与[③]组织液之间通过细胞膜直接相互交换物质,[③]组织液与[②]血浆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相互交换物质。【小问2详解】一般情况下,[②]血浆与[③]组织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②]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而[③]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小问3详解】[②]血浆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小问4详解】O2与红细胞内液的血红蛋白结合进行运输,从红细胞释放进入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通过肝细胞的细胞膜进入肝脏的细胞内液;CO2在肝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产生,通过肝细胞膜进入组织液,再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运输。综上所述,构建的人体肝脏内体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如下图所示:。18.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在[]中填序号,在横线上填名称):(1)在A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___,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____。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____。(2)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的原因是在A图的[]____结构中,信号的传递是单一方向的,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____。(3)突触间隙的存在使神经元间信号的传递在神经递质参与才能下完成,神经递质由细胞合成,经过____(细胞器)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⑤融合依赖____(答原理)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4)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需要____直接提供能量,所以在突触小体含较多的____(细胞器)。(5)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答案】(1)①.感受器②.b③.局部电流(2)①.[6]突触②.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3)①.高尔基体②.膜的流动性(4)①.ATP②.线粒体(5)①.糖蛋白(或蛋白质)②.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解析】【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小问1详解】分析A图,③有神经节,所以①是感受器,③是传入神经,④是神经中枢,⑤是传出神经,②是效应器,⑥表示的是突触;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在a、b、c三个部位中处于静息状态的是a、c,兴奋部位为b;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小问2详解】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在A图的⑥突触结构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在此处发生信号的转变,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小问3详解】神经递质由细胞合成,经过高尔基体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⑤的细胞膜融合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此过程依赖膜的流动性。【小问4详解】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需要ATP直接提供能量;ATP主要由线粒体合成,所以在突触小体含较多的线粒体。【小问5详解】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或蛋白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19.乙酰胆碱(ACh)是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下图甲、乙、丙是人类大脑皮层中部分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以及局部放大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②处的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填“树突”“轴突”或“胞体”)。(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乙中的信息分子通过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再到达突触后膜。(3)已知图丙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内部含有2个突触,则在④箭头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若电表指针偏转____次,则可以证明阴影中含有突触。(4)研究发现,学习与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释放,多巴胺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充当神经递质。短时记忆可能与____有关,尤其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答案】(1)胞体(2)胞吐(3)1(4)①.可以②.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在图甲中,①与神经元B的轴突末梢相接触,②是突触;②的局部放大图为图乙所示,图乙中的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图丙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其中的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小问1详解】图甲中,②是突触,图甲②处的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小问2详解】图乙中的信息分子为神经递质。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将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再通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小问3详解】图丙中的④位于传出神经上,阴影位于电流表的两个电极之间。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