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古诗词译文赏析+练习(学生版+解析版)_第1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古诗词译文赏析+练习(学生版+解析版)_第2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古诗词译文赏析+练习(学生版+解析版)_第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古诗词译文赏析+练习(学生版+解析版)_第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古诗词译文赏析+练习(学生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全解+练习

八年级下册(13首)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苻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碾转反侧。

参差苻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苻菜,左右苣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苻菜长短不齐,采苻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长和短水边苻菜采苻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苻菜长长短短,采苻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赏析】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

重要。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

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

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

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

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苻菜,她左右采摘芍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

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碾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

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若菜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象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

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谷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

苻菜既得而“采之"'‘毛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

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联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

是叠韵;“参差”是双声;“碾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碾转反侧”;模拟形象,如

“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苻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

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

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练习】

1.填空。

(1)本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可分为:、、_三个部分。

(2)《诗经》常用赋、比、兴手法,本诗所用起兴句是:、o

(3)出于此诗的成语有:、、等。

(4)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且

细心呵护的词:、、、。

2.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3.结合

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4.赏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5.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相关链接:

[“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

主要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至深至远的影响。

[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

境界。《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

6.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雎》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

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B.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

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

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

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

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

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兼葭

《诗经》

莱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莱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河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垠。

兼■葭采采,白露木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浚。

溯涧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

【译文】

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

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

逆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赏析】

《兼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

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展

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

的对岸一一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主人公反复去寻

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城”“水中让”,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没有因

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

天涯,令人无限惆怅!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

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

主人公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兼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另外,《兼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起,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

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

【练习】

1.“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4.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5.这首诗每章的前两句属于《诗经》民歌的哪种表现手法?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6.“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读

完这节诗,你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请将其用散文的语言再现出来。

7.举例说明本诗的感情基调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8.选择题。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兼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

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

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扯”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洲岛上,

可望而不可即。

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

水一方”的倩影。

D.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

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3)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兼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

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

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

得的惆怅心情。

D.“溯泡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

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式微

《诗经》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赏析】

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

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

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然而,《式微》诗上

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其一,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上下章只变换“故”“躬”两字,却使诗歌语义饱满、

押韵和谐。上下章表达相同的意思却运用不同的字眼,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二,一

章“胡为乎中露”和二章“胡为乎泥中”。“中露”也即今俗语所谓心里沉沉的,像被什么东西堵得慌;

“泥中”犹今所谓陷入泥中而不能自拔。因此“中露”“泥中”是虚写而非实写,上下章可互相补充理解。

此两句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又能押韵和谐字数整齐,有一箭双雕之功效。短短二章,寥寥几

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

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增强了

诗的节奏感。总之,《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

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

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

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

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练习】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在艺术上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试做分析。

子衿

《诗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赏析】

诗的第一句采用赋的手法,直接抒发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你知道吗,这些天来我无时不在想

你,眼前总浮现出你的影子。既然十分想念,为什么不去找他呢?“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两句背后的

隐情又是什么呢?这就要靠我们大胆地想象来补充了。

诗的第二节在第一节直接抒情的基础上再加渲染:这魂牵梦绕的相思太折磨人了。见不到你,我茶不

思,饭不想,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这些,你知道吗?即使我没有去找你,你为啥不主动来找我?

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部分。主人公在苦盼苦等自己的心上人来幽会而没有结果的情况下,跑到了他们

俩经常见面的地方,希望在这里能够等到自己的心上人。”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两句写焦急地等待:掂

起脚尖、伸长脖子,看不见男友的影子心里很着急,恨不得马上跑到他的家里去找他。等到了吗?“一日

不见,如三月兮”两句可以看作是两人见面后的谈话,犹如今天恋人们见面后拥抱时所说的“想死我了!”

这首诗采用“赋”的表现手法,层层渲染,将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练习】

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3.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诗歌第三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妙在语言悖理,请简要赏析。

5.这首诗表现了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请简析这首诗是借助哪些技巧来表达这种情感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雄伟的长安城有辅佐的三秦,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

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

不要因为我们就要离别两地,就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

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抻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

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首联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

的处所一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

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

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

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颔联写诗人劝慰友人。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

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颈联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

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尾联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

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这首诗四联均紧扣“离别”起承转合,诗中的离情别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现,又具有深刻的哲理、

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不愧为古代送别诗中的上品。

【练习】

1.王勃是一朝初年诗人,与、、并称为“二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

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

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4.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5.“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诗句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6.选择题。

(1)下列对这首诗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

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

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

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2)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

而悲伤。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暗含诗人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八月的洞庭湖水涨得平平满满,浩瀚的湖面与天浑然一体。

蒸腾的水汽笼罩着广阔的云梦大泽,湖中的波涛拍击着坚固的岳阳古城。

我想出仕无人援引,犹如想渡湖却没有舟楫一样,在这圣明之世置闲真使我惭愧不已。坐在岸边望着

垂钓之人,我心中不禁油然而生羡慕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

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

迹。

开头两句,写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的气势。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

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

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

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匐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

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

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渺的湖水,想到自己还

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援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

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

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

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

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河而羡鱼,不如归

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

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

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练习】

1.解释下面的词句。

(1)太清:(2)端居耻圣明:

2.从表达方式看,诗歌先后o最能表现洞庭湖壮阔气势的词语有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历来为后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

4.由最后一联我们联想到一句古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选择题。

(1)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的“蒸”“撼”两个动词用得妙。“蒸”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

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

大。

B.“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说明自己虽然是在野之身,但并不是初衷,还是愿意出来做官的,

只是没有找到适当的门路而已。

C.“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一句,运用《淮南子》“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这个典故,写出

了自己欲“钓”不能,白白地羡慕他人钓鱼的心情,表现自己寄希望于执政者的心情。

D.这是诗人孟浩然游历长安时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的一首诗。全诗通篇抓住写景,表达了希望有人

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之意。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

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

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

妇人啼哭得是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

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

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

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

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我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

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练

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部分。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

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

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

人”,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

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部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

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

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然突的横蛮气势,并

为老妇以下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

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

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绝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

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最后一部分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

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

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

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

老妇被捉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

的余地。

【练习】

1.这首叙事诗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几部分?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两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

3.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了侧面的揭露?找出有关语

句并作分析。

4.一夜之间,这个不幸的家庭又遭受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啊!作者叙述这个故事,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

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

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

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

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

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

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

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

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赏析】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

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

诗篇。

全诗通过自家茅屋为秋风吹破,大雨如注,长夜难眠,推己及人,联想到国家命运、战乱给人民带来

的苦难,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本诗选材典型,生活气息浓郁,篇末的感慨和憧憬有深厚的

生活基础(即前面部分的叙事、描写的内容,不是空喊口号)。诗歌情意真切,文字朴素,未做刻意的经营

布置,但由于写出了诗人由极为潦倒不堪之中推开自身往大处着想的思想境界,仍然显出了波澜起伏的转

折变化。诗的最后一段表现大庇天下寒士的理想,句法、情感完美配合,随气之短长,以七言、九言错杂,

以“呜呼”二字穿插,加强感叹的语气,音调抑扬舒展,收放自如。世上苍夷,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

底波澜!

【练习】

L解释诗中加点词:

俄顷:何由彻: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

的具体,并渲染了特定的;二是烘托出诗人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

的伟大胸襟蓄势。

3.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4.对“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5.“自经丧乱少睡眠”表现了“我”怎么样的情感?

6.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句诗?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鬟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赏析】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

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

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

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

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

“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入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

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

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

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

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

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

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

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

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

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

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

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

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

有写,这是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

“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

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

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

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

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

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

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

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

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

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人们的同情。老翁“衣正单”,再

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

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

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

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这篇诗没有像《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

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练习】

1.”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3.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5.选择题。

(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

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

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

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

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2)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

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

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僧人的房舍掩映在花木的深处。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赏析】

这是一首题壁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首联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

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

“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刻画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

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这一联

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

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

美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

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

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颈联中“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

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像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

逍遥适世。颈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

魂的奇妙作用。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

之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

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

悠扬而洪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

自己遁世空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凡脱俗的神秘境界。

这首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

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

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练习】

L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

2.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

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3.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的特点。第五、六句表现

了作者的心情。

4.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

5.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6.“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7.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选择题。

(1)下列是对本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宁静的思想情怀。

B.这是一首叙事、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清幽胜境的心情。

C.这是一首写景的五言律诗,表现了作者置身寂静、清幽、空灵的胜景中,心灵受到感染与陶冶的一

种心境。

D.这是一首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悟。

(2)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全诗的最高境界,有此两句境界全出。

B.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C.互文见义,相得益彰。

D.“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

(3)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

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

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

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

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我们即将在这里分手,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空中的白云漂浮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李白的送友诗,除了

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

首联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

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

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

山的静姿,“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