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云南省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云南省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云南省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云南省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云南省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高三历史名校试卷云南省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某学者对如图描述道:“我们今天可以看到这种更大集体的范围就是一栋房子。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每个套间面积相近,内部结构设施也大体相同,有独立的火塘和用于炊爨饮食的器具。很多套间之间没有门道沟通。”,根据如图及其描述可以推测,当时已经出现()A.明显的社会贫富分化 B.较大的氏族部落联盟C.原始的家庭生活方式 D.普遍的财产私有观念〖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每个套间面积相近,内部结构设施也大体相同,有独立的火塘和用于炊爨饮食的器具”可知,一栋房子内存在着几个小的房间,结合所学知识,这种房子属于一个大家庭,是原始的家庭生活方式,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同一聚落中不同房子的大小差别,不能体现贫富分化,排除A项;材料中只举了一例房子,不能体现部落联盟的大小,排除B项;材料中一栋房子分割成几个房间,不能体现私有财产的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2.东晋南朝时期,如果让南方的士人与当地庶民易服交谈,听几句就能从语音上分辨他们的身份;北魏统一北方几十年后,如果隔墙听士大夫与北方的平民交谈,很难断定谈话者的身份。这反映了()A.文化习俗融合的差异 B.上层统治方针的趋同C.地域特点影响的强弱 D.实现国家统一的必然〖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东晋南朝时期还可以从口音上辨别士人与庶民,但在北魏统一几十年后,从口音上已经无法辨别士人和庶民了,说明随着民族交融,不同等级和民族之间的口音差异已经大大减小,A项正确;口音的接近是民族交融的结果,而非上层统治方针的趋同,排除B项;口音接近说明民族交融加强,并不是地域特点影响的结果,排除C项;东晋南朝和北魏都没有实现国家统一,因此不能说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必然,排除D项。故选A项。3.据文献记载,东晋十六国时期,僧人释慧常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将佛经“寄互市人康儿(胡商),展转至长安”,长安胡僧安法华收到后“遣人送至互市,互市人送达襄阳(今湖北襄阳),付沙门释道安”。从佛经的辗转传送中可以看出()A.社会动荡促进宗教传播 B.北民南迁带动文化交流C.跨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 D.传统丝路贸易依然活跃〖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自凉州至长安再到襄阳均存在贸易路线,体现了跨区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一个僧人寄送佛经的行为,不能体现社会动荡促进宗教传播,排除A项;材料中佛经是通过商贸路线寄送的,并非通过北民南迁,排除B项;材料中自凉州再到长安再到襄阳的贸易路线并不属于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C项。4.明太祖编订《大诰》,宣布“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减一等”。建文帝时下诏,官民犯罪一律“依《大明律》科断”,废除《大诰》。明成祖即位后为打击异己,恢复《大诰》,不久后又废止。《大诰》的兴废变化()A.印证了皇权高于一切 B.说明了法治观念牢固C.体现了中央集权重要 D.反映了社会进步趋势〖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明太祖编订《大诰》,要求“户户有此一本”,建文帝时废除《大诰》,而明成祖时又“恢复《大诰》,不久后又废止”,这体现了皇帝可以因为个人原因废除法律和恢复法律,体现人治社会下皇权高于一切,A项正确;法制观念牢固与材料中《大诰》被废、恢复、又被废的情况不符,排除B项;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体现了皇权与法律的关系,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下的人治色彩,并非社会进步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5.明初,在西南地区沿袭土司制度,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朝廷只是“稍与约束”,后来规定“袭替必奉朝命,虽在万里外,皆赴阙(指皇宫)受职”。新规定意在()A.消灭割据 B.制约藩镇 C.笼络土官 D.彰显集权〖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明代的土司由最初的稍加约束到必须“赴阙受职”,这种变化就加强了中央政府对于西南地区土司的管辖,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D项正确;虽然“赴阙受职”,但依然是土司世袭,因此并不是消灭割据,且西南地方土司也没有形成割据,排除A项;西南地区的土司不属于藩镇,排除B项;新规定是为了加强对土司的管辖,而不是为了笼络土官,排除C项。故选D项。6.1858年清政府在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第五款中提出了保留条款,即“铜钱不准运出外国”“凡米谷等粮,不拘内外土产,不分由何处进口者,皆不准运出外国”。该条款()A.抑制了洋货对经济的冲击 B.阻碍了早期民族工业发展C.从根本上确保了国家实力 D.有利于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在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铜钱、米谷等粮食不能运出国外,这有利于维持中国国内货币体系和粮食的稳定,进而有利于维护当时社会的稳定,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列强仍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材料中的规定不能达到抵制了洋货冲击的程度,排除A项;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前后,1958年中国民族工业尚未产生,排除B项;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不能从根本上确保国家实力,国家实力主要体现在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上,排除C项。故选D项。7.两则材料在政治权利规定上的不同,主要是由于()A.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得到纠正 B.农村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C.抗日战争取得了关键性胜利 D.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地主没有政治权利,但在《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中地主也拥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有关,全面抗战时期,为抵抗日本的侵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边区政府实行“三三制”,地主也有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D项正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并非右倾主义错误,是符合当时社会矛盾的正确的革命措施,排除A项;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并非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1939年处于全面抗战时期的相持阶段,并没有取得关键性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8.1959~197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引起如表中数据大幅上升的原因是()年份1959年1966年1971年1973年1975年金额(亿美元)43.846.248.5109.8147.5A.国内进行了各方面整顿 B.外交取得重大突破C.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1959年至1975年,我国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出口额出现大幅上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关系正常化等外交上取得的重大突破的推动,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1975年仍然处于“文革”时期,并没有进行各方面的整顿,排除A项;国民经济调整是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并没有经济的调整,排除C项;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9.20世纪80年代初,江苏南部地区人口密集,农村户均耕地不足4亩,当地提出“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加快兴办种养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各类由乡镇政府主导的集体企业。这一做法()A.促使工业区分布日趋合理 B.重构了当地经济结构C.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D.促进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答案〗C〖解析〗据材料“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和“由乡镇政府主导的集体企业”可知,这一做法有助于推动农村工业的发展,进而减少农村与城市的差别,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在农村发展乡镇企业,并没有涉及到中国工业分布的问题,排除A项;通过农业发展工业,同时通过乡镇企业带动农业的发展,这种措施推动了农村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不能体现经济结构的重构,排除B项;材料中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并没有向城市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10.一座公元前2900年前后的古埃及墓葬里,记载了墓主梅腾曾被“陛下”任命为:食品仓库的首席书吏和财产监督,克索伊斯州初级法官,王家亚麻的监督,田地首长,南部柏尔克达州首长,德普州州尹,宫廷首长等职务。这反映出当时古埃及()A.已初步实现了国家统一 B.形成原始状态的官僚系统C.存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D.法老集政权与神权于一身〖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古埃及有“食品仓库首席书吏和财产监督,克索伊斯州初级法官,王家亚麻的监督,田地首长,南部柏尔克达州首长,德普州州尹,宫廷首长等职务”,体现了形成原始的官僚系统,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古埃及的官僚设置,没有体现国家统一,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各官僚之间存在等级差别,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法老的权力,不能反映政权与神权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11.1863年英国工人在致法兰西工人书中指出:“每逢我们企图缩短劳动的时间,或者要求提高工资……我们的雇主就以低价运入法兰西、德意志、比利时和其他国家工人来代替我们做工,借此来威胁我们。”由此可以认识到()A.《*###*宣言》的号召正在变为现实 B.工人阶级成为世界政治领域主导力量C.资本国际化已经直接影响到世界各国 D.国际联合上升为群众斗争的首要任务〖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英国的工人在争取自己权益的时候就会遭到资本家的破坏,通过使用其他国家的工人来压榨英国工人,所以国际工人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应对资本家的破坏,说明《*###*宣言》中号召各国工人联合起来的口号正在变为现实,A项正确;1863年,工人阶级还没有成为世界政治领域的主导力量,排除B项;“直接影响到世界各国”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国际联合上升为首要任务,排除D项。故选A项。12.如图是关于1884年欧洲列强召开柏林会议的漫画。如果根据史实给这幅漫画加一个标题,最贴切的是()A.《战胜国的盛宴》 B.《强盗们的逻辑》C.《非洲人的抉择》 D.《和平的缔造者》〖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84年,欧洲列强在柏林召开会议,这次会议规定,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土地,必须统治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有效占领”原则。这以原则严重侵犯了非洲国家和非洲人民的利益,因此是强盗的逻辑,B项正确;这次会议的召开是为了瓜分非洲,没有进行战争,也就没有所谓的战胜国,所以“战胜国的盛宴”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漫画内容没有体现非洲人民的意愿,不能说明是非洲人的抉择,排除C项;漫画说明欧洲列强是在瓜分非洲,并不是在缔造和平,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751年唐朝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爆发战争,唐军战败。唐朝随军书记官杜环作为战俘来到大食,生活了十多年。他记载了自己的见闻:大食“今吞灭四五十国,皆为所役属,多分其兵镇守。其境尽于西海焉。”“率土禀化,从之如流。法唯从宽,葬唯从俭。郛郭(城)之内,里闸(门)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指车),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於街巷。”在库法城内“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匠者,河东人乐环、吕礼。”——据【唐】杜佑《通典》材料二据到过中国广州经商的阿拉伯商人苏烈曼记载,“外国商船抵埠,官吏取其货物而收藏之,一季之船既全入口,官吏征百分之三十关税后,乃将货交还原主发卖。国王有悦意之货,则以现金及最高购价,付之商人也。各地回教商贾既多聚广府,中国皇帝因任命回教判官一人,依回教风俗,治理回民。”“判官为人正直,听讼公平。”“伊拉克商人来此方者,皆颂声载道也。”——据《苏烈曼游记》(851年)(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价值,并从史料与所学史实相结合的角度概述当时的阿拉伯帝国。(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交往。〖答案〗(1)史料价值材料是杜环的亲历亲闻,是研究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习俗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文中关于在阿拉伯的唐朝工匠的记录,是研究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见证;作为随军书记官,作者的记录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概述:实行政教合一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包括奴隶贸易在内的商贸发达;善于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经过大规模扩张已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伊斯兰教伴随着帝国扩张广泛传播;阿拉伯商人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2)唐朝的文化和包括造纸术在内的手工艺技术通过多种渠道传入阿拉伯,并由阿拉伯商人传播到更广大的区域,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当时唐朝与阿拉伯都是强盛大国,两国的交往不仅促进了各自的进一步繁盛,也共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大量阿拉伯人定居中国,逐渐被吸收、融合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唐朝政府对聚居的阿拉伯人因俗而治,丰富了唐朝的治理制度。由于唐朝强化对西域的管理,阿拉伯帝国不断扩张,导致双方发生战争,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格局。〖解析〗【小问1详析】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公元751年唐朝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爆发战争,唐军战败。唐朝随军书记官杜环作为战俘来到大食,生活了十多年。他记载了自己的见闻”可知,材料是作者的亲历亲闻,是研究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习俗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根据材料“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匠者,河东人乐环、吕礼。”可知,文中关于在阿拉伯的唐朝工匠的记录,是研究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见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随军书记官,杜环的记录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概述:根据材料“今吞灭四五十国,皆为所役属,多分其兵镇守。其境尽于西海焉。率土禀化,从之如流。法唯从宽,葬唯从俭。郛郭(城)之内,里闸(门)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指车),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於街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政教合一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包括奴隶贸易在内的商贸发达,善于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经过大规模扩张已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伊斯兰教伴随着帝国扩张广泛传播,阿拉伯商人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小问2详析】评析:根据材料“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匠者,河东人乐环、吕礼。”可知,唐朝的文化和包括造纸术在内的手工艺技术通过多种渠道传入阿拉伯,并由阿拉伯商人传播到更广大的区域,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当时唐朝与阿拉伯都是强盛大国,两国的交往不仅促进了各自的进一步繁盛,也共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根据材料“各地回教商贾既多聚广府,中国皇帝因任命回教判官一人,依回教风俗,治理回民。”可知,大量阿拉伯人定居中国,逐渐被吸收、融合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而且唐朝政府对聚居的阿拉伯人因俗而治,丰富了唐朝的治理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唐朝强化对西域的管理,阿拉伯帝国不断扩张,导致双方发生战争,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格局。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列表统计了晚清意识到中国步入大变局时期,并倡说“变局”观的人物共81位。如下时期时长(年)人数代表人物及其身份(部分)1844~1860年172黄均宰(下层知识分子);徐继畲(督抚)1861~1882年2228冯桂芬(一般京官);王韬、薛福成(下层知识分子);李鸿章(总督,北洋大臣);奕䜣、奕譞、世铎(亲王);郑观应(商人);曾纪泽(驻外使节)等1883~1894年1225郭嵩焘(驻外使节);康有为(下层知识分子)等1895~1898年425严复、谭嗣同(中下层地方官);盛宣怀(一般京官);张之洞(督抚,南洋大臣)等1899~1902年41聂缉槼(巡抚)——据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围绕“时代变局人”这一主题,自拟一个题目,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加以论述。(要求:紧扣“时代变局人”主题,着眼论述三者之间的关联,题目清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合理)〖答案〗示例一题目:历史人物的倡说透视时代之变与时局之变一些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往往是时代和时局的反映。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在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开眼看世界”的行动中,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中,能够感受到时代脉搏跳动和世界潮流冲击引起的震动与回声。奕䜣、李鸿章等统治阶级中的当权人物,疾呼“自强”“求富”,推行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兴办军事和民用工业、办新式学校、建新式海军等为主要内容的洋务新政,正是两次鸦片战争造成的变局、危局的直接反应。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更是提出变法、救亡图存的主张,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教育领域掀起了爱国救亡政治运动,其背后的推动力量,还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之下,出现了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时局,使他们感受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来临。从以上倡说“变局”的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和实际行动中,可以透视出,处在近代工业文明兴起和迅猛发展时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中国,经历的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大变局。示例二题目:时代潮流下的“变局”及其倡说者19世纪中期,英、法等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清朝闭关自大,封建制度已经没落,西方列强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中国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面对世界的变化和中国的危局、变局,中国各阶层有识之士做出了各种努力。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的知识分子,对鸦片战争战败进行了反思,写了一批介绍西方的著作,使国人了解了世界形势的变化,并且提出了学习西方技术以自强的思想。大量的赔款以及被迫卷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更是民不聊生。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的一系列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奕䜣、李鸿章等统治阶级中的当权人物,思考挽救危机的出路,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客观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证明了只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无法根除封建制度痼疾。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进行了制度变革的尝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有识商人郑观应、状元实业家张謇等也投入到实业救国的浪潮中。总之,晚清倡说“变局”者们主张与行动,是对世界时代潮流和中国面临的变局的认识和回应,他们的努力体现了近代仁人志士的爱国精神与追求。〖解析〗据设问可知,拟定主题要围绕“时代变局人”,据材料可知在晚清时期倡说“变局”观的人有代表人物81位,他们在不同时期所倡导的“变局”观,正是不同时期清政府面临的不同国际国内环境的体现,据此可以拟定论题:历史人物的倡说透视时代之变与时局之变或时代潮流下的“变局”及其倡说者。根据材料黄均宰和徐继畲倡说“变局”观念主要受到鸦片战争的影响;冯桂芬,王韬、薛福成,李鸿章,奕䜣、奕譞、世铎,郑观应,曾纪泽倡说“变局”观念主要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的影响;郭嵩焘,康有为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倡说“变局”观念受到了中法战争的影响;严复、谭嗣同,盛宣怀,张之洞,聂缉槼倡说“变局”观念受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在论述中主要结合不同时期的不同国际国内环境,如何影响了相应人物的“变局”观念,进而体现历史人物的倡说透视时代之变与时局之变和时代潮流下的“变局”及其倡说者。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当欧洲的经济实力增强时,它的工业品将有益于经济萧条的其他许多地区,自由人民克服饥饿和绝望的能力对整个世界将起到道德刺激作用。我们也打算与其他国家一起实现世界经济的复苏。我们将继续与西半球国家合作。一项旨在提供紧急救济必需品和加快重建的特殊援华方案将被提交国会。……而领导地位必然属于我们。——1948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材料二我们亚洲和非洲的国家难道除了亲共或反共之外就没有别的积极可为的作用吗?我们是思想的领袖,我们给世界提供了各种宗教和众多的财富,难道我们竟落得只能跟随这个或那个集团……我无法忍受看着亚洲和非洲的各个伟大国家才摆脱了奴役的桎梏获得自由,却又受到如此的轻蔑和侮辱。——1955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结束后二十年间美国的对外政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50、60年代世界的新变化。〖答案〗(1)加强和巩固美国的全球霸权;以美国利益和意识形态划线,组成西方政治军事集团;在全球范围扼制苏联;打压新生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国家。(2)美苏对峙,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加剧,热战频发;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新兴国家的发展:多极力量成长等。〖解析〗【小问1详析】对外政策:据材料“而领导地位必然属于我们”及所学知识可知加强和巩固美国的全球霸权;据材料“我们将继续与西半球国家合作”及所学冷战相关知识可知以美国利益和意识形态划线,组成西方政治军事集团,在全球范围扼制苏联,同时打压新生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国家。【小问2详析】新变化:据材料“我们将继续与西半球国家合作”及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对峙,两极格局形成,同时美苏冷战加剧的背景下,局部热战频发,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据材料“我们亚洲和非洲的国家难道除了亲共或反共之外就没有别的积极可为的作用吗”、“我无法忍受看着亚洲和非洲的各个伟大国家才摆脱了奴役的桎梏获得自由,却又受到如此的轻蔑和侮辱”及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知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的高潮,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新兴国家的发展,推动了多极力量成长等。云南省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某学者对如图描述道:“我们今天可以看到这种更大集体的范围就是一栋房子。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每个套间面积相近,内部结构设施也大体相同,有独立的火塘和用于炊爨饮食的器具。很多套间之间没有门道沟通。”,根据如图及其描述可以推测,当时已经出现()A.明显的社会贫富分化 B.较大的氏族部落联盟C.原始的家庭生活方式 D.普遍的财产私有观念〖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每个套间面积相近,内部结构设施也大体相同,有独立的火塘和用于炊爨饮食的器具”可知,一栋房子内存在着几个小的房间,结合所学知识,这种房子属于一个大家庭,是原始的家庭生活方式,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同一聚落中不同房子的大小差别,不能体现贫富分化,排除A项;材料中只举了一例房子,不能体现部落联盟的大小,排除B项;材料中一栋房子分割成几个房间,不能体现私有财产的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2.东晋南朝时期,如果让南方的士人与当地庶民易服交谈,听几句就能从语音上分辨他们的身份;北魏统一北方几十年后,如果隔墙听士大夫与北方的平民交谈,很难断定谈话者的身份。这反映了()A.文化习俗融合的差异 B.上层统治方针的趋同C.地域特点影响的强弱 D.实现国家统一的必然〖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东晋南朝时期还可以从口音上辨别士人与庶民,但在北魏统一几十年后,从口音上已经无法辨别士人和庶民了,说明随着民族交融,不同等级和民族之间的口音差异已经大大减小,A项正确;口音的接近是民族交融的结果,而非上层统治方针的趋同,排除B项;口音接近说明民族交融加强,并不是地域特点影响的结果,排除C项;东晋南朝和北魏都没有实现国家统一,因此不能说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必然,排除D项。故选A项。3.据文献记载,东晋十六国时期,僧人释慧常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将佛经“寄互市人康儿(胡商),展转至长安”,长安胡僧安法华收到后“遣人送至互市,互市人送达襄阳(今湖北襄阳),付沙门释道安”。从佛经的辗转传送中可以看出()A.社会动荡促进宗教传播 B.北民南迁带动文化交流C.跨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 D.传统丝路贸易依然活跃〖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自凉州至长安再到襄阳均存在贸易路线,体现了跨区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一个僧人寄送佛经的行为,不能体现社会动荡促进宗教传播,排除A项;材料中佛经是通过商贸路线寄送的,并非通过北民南迁,排除B项;材料中自凉州再到长安再到襄阳的贸易路线并不属于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C项。4.明太祖编订《大诰》,宣布“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减一等”。建文帝时下诏,官民犯罪一律“依《大明律》科断”,废除《大诰》。明成祖即位后为打击异己,恢复《大诰》,不久后又废止。《大诰》的兴废变化()A.印证了皇权高于一切 B.说明了法治观念牢固C.体现了中央集权重要 D.反映了社会进步趋势〖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明太祖编订《大诰》,要求“户户有此一本”,建文帝时废除《大诰》,而明成祖时又“恢复《大诰》,不久后又废止”,这体现了皇帝可以因为个人原因废除法律和恢复法律,体现人治社会下皇权高于一切,A项正确;法制观念牢固与材料中《大诰》被废、恢复、又被废的情况不符,排除B项;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体现了皇权与法律的关系,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下的人治色彩,并非社会进步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5.明初,在西南地区沿袭土司制度,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朝廷只是“稍与约束”,后来规定“袭替必奉朝命,虽在万里外,皆赴阙(指皇宫)受职”。新规定意在()A.消灭割据 B.制约藩镇 C.笼络土官 D.彰显集权〖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明代的土司由最初的稍加约束到必须“赴阙受职”,这种变化就加强了中央政府对于西南地区土司的管辖,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D项正确;虽然“赴阙受职”,但依然是土司世袭,因此并不是消灭割据,且西南地方土司也没有形成割据,排除A项;西南地区的土司不属于藩镇,排除B项;新规定是为了加强对土司的管辖,而不是为了笼络土官,排除C项。故选D项。6.1858年清政府在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第五款中提出了保留条款,即“铜钱不准运出外国”“凡米谷等粮,不拘内外土产,不分由何处进口者,皆不准运出外国”。该条款()A.抑制了洋货对经济的冲击 B.阻碍了早期民族工业发展C.从根本上确保了国家实力 D.有利于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在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铜钱、米谷等粮食不能运出国外,这有利于维持中国国内货币体系和粮食的稳定,进而有利于维护当时社会的稳定,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列强仍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材料中的规定不能达到抵制了洋货冲击的程度,排除A项;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前后,1958年中国民族工业尚未产生,排除B项;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不能从根本上确保国家实力,国家实力主要体现在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上,排除C项。故选D项。7.两则材料在政治权利规定上的不同,主要是由于()A.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得到纠正 B.农村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C.抗日战争取得了关键性胜利 D.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地主没有政治权利,但在《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中地主也拥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有关,全面抗战时期,为抵抗日本的侵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边区政府实行“三三制”,地主也有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D项正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并非右倾主义错误,是符合当时社会矛盾的正确的革命措施,排除A项;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并非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1939年处于全面抗战时期的相持阶段,并没有取得关键性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8.1959~197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引起如表中数据大幅上升的原因是()年份1959年1966年1971年1973年1975年金额(亿美元)43.846.248.5109.8147.5A.国内进行了各方面整顿 B.外交取得重大突破C.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1959年至1975年,我国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出口额出现大幅上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关系正常化等外交上取得的重大突破的推动,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1975年仍然处于“文革”时期,并没有进行各方面的整顿,排除A项;国民经济调整是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并没有经济的调整,排除C项;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9.20世纪80年代初,江苏南部地区人口密集,农村户均耕地不足4亩,当地提出“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加快兴办种养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各类由乡镇政府主导的集体企业。这一做法()A.促使工业区分布日趋合理 B.重构了当地经济结构C.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D.促进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答案〗C〖解析〗据材料“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和“由乡镇政府主导的集体企业”可知,这一做法有助于推动农村工业的发展,进而减少农村与城市的差别,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在农村发展乡镇企业,并没有涉及到中国工业分布的问题,排除A项;通过农业发展工业,同时通过乡镇企业带动农业的发展,这种措施推动了农村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不能体现经济结构的重构,排除B项;材料中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并没有向城市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10.一座公元前2900年前后的古埃及墓葬里,记载了墓主梅腾曾被“陛下”任命为:食品仓库的首席书吏和财产监督,克索伊斯州初级法官,王家亚麻的监督,田地首长,南部柏尔克达州首长,德普州州尹,宫廷首长等职务。这反映出当时古埃及()A.已初步实现了国家统一 B.形成原始状态的官僚系统C.存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D.法老集政权与神权于一身〖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古埃及有“食品仓库首席书吏和财产监督,克索伊斯州初级法官,王家亚麻的监督,田地首长,南部柏尔克达州首长,德普州州尹,宫廷首长等职务”,体现了形成原始的官僚系统,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古埃及的官僚设置,没有体现国家统一,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各官僚之间存在等级差别,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法老的权力,不能反映政权与神权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11.1863年英国工人在致法兰西工人书中指出:“每逢我们企图缩短劳动的时间,或者要求提高工资……我们的雇主就以低价运入法兰西、德意志、比利时和其他国家工人来代替我们做工,借此来威胁我们。”由此可以认识到()A.《*###*宣言》的号召正在变为现实 B.工人阶级成为世界政治领域主导力量C.资本国际化已经直接影响到世界各国 D.国际联合上升为群众斗争的首要任务〖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英国的工人在争取自己权益的时候就会遭到资本家的破坏,通过使用其他国家的工人来压榨英国工人,所以国际工人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应对资本家的破坏,说明《*###*宣言》中号召各国工人联合起来的口号正在变为现实,A项正确;1863年,工人阶级还没有成为世界政治领域的主导力量,排除B项;“直接影响到世界各国”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国际联合上升为首要任务,排除D项。故选A项。12.如图是关于1884年欧洲列强召开柏林会议的漫画。如果根据史实给这幅漫画加一个标题,最贴切的是()A.《战胜国的盛宴》 B.《强盗们的逻辑》C.《非洲人的抉择》 D.《和平的缔造者》〖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84年,欧洲列强在柏林召开会议,这次会议规定,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土地,必须统治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有效占领”原则。这以原则严重侵犯了非洲国家和非洲人民的利益,因此是强盗的逻辑,B项正确;这次会议的召开是为了瓜分非洲,没有进行战争,也就没有所谓的战胜国,所以“战胜国的盛宴”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漫画内容没有体现非洲人民的意愿,不能说明是非洲人的抉择,排除C项;漫画说明欧洲列强是在瓜分非洲,并不是在缔造和平,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751年唐朝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爆发战争,唐军战败。唐朝随军书记官杜环作为战俘来到大食,生活了十多年。他记载了自己的见闻:大食“今吞灭四五十国,皆为所役属,多分其兵镇守。其境尽于西海焉。”“率土禀化,从之如流。法唯从宽,葬唯从俭。郛郭(城)之内,里闸(门)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指车),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於街巷。”在库法城内“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匠者,河东人乐环、吕礼。”——据【唐】杜佑《通典》材料二据到过中国广州经商的阿拉伯商人苏烈曼记载,“外国商船抵埠,官吏取其货物而收藏之,一季之船既全入口,官吏征百分之三十关税后,乃将货交还原主发卖。国王有悦意之货,则以现金及最高购价,付之商人也。各地回教商贾既多聚广府,中国皇帝因任命回教判官一人,依回教风俗,治理回民。”“判官为人正直,听讼公平。”“伊拉克商人来此方者,皆颂声载道也。”——据《苏烈曼游记》(851年)(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价值,并从史料与所学史实相结合的角度概述当时的阿拉伯帝国。(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交往。〖答案〗(1)史料价值材料是杜环的亲历亲闻,是研究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习俗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文中关于在阿拉伯的唐朝工匠的记录,是研究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见证;作为随军书记官,作者的记录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概述:实行政教合一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包括奴隶贸易在内的商贸发达;善于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经过大规模扩张已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伊斯兰教伴随着帝国扩张广泛传播;阿拉伯商人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2)唐朝的文化和包括造纸术在内的手工艺技术通过多种渠道传入阿拉伯,并由阿拉伯商人传播到更广大的区域,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当时唐朝与阿拉伯都是强盛大国,两国的交往不仅促进了各自的进一步繁盛,也共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大量阿拉伯人定居中国,逐渐被吸收、融合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唐朝政府对聚居的阿拉伯人因俗而治,丰富了唐朝的治理制度。由于唐朝强化对西域的管理,阿拉伯帝国不断扩张,导致双方发生战争,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格局。〖解析〗【小问1详析】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公元751年唐朝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爆发战争,唐军战败。唐朝随军书记官杜环作为战俘来到大食,生活了十多年。他记载了自己的见闻”可知,材料是作者的亲历亲闻,是研究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习俗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根据材料“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匠者,河东人乐环、吕礼。”可知,文中关于在阿拉伯的唐朝工匠的记录,是研究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见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随军书记官,杜环的记录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概述:根据材料“今吞灭四五十国,皆为所役属,多分其兵镇守。其境尽于西海焉。率土禀化,从之如流。法唯从宽,葬唯从俭。郛郭(城)之内,里闸(门)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指车),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於街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政教合一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包括奴隶贸易在内的商贸发达,善于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经过大规模扩张已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伊斯兰教伴随着帝国扩张广泛传播,阿拉伯商人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小问2详析】评析:根据材料“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匠者,河东人乐环、吕礼。”可知,唐朝的文化和包括造纸术在内的手工艺技术通过多种渠道传入阿拉伯,并由阿拉伯商人传播到更广大的区域,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当时唐朝与阿拉伯都是强盛大国,两国的交往不仅促进了各自的进一步繁盛,也共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根据材料“各地回教商贾既多聚广府,中国皇帝因任命回教判官一人,依回教风俗,治理回民。”可知,大量阿拉伯人定居中国,逐渐被吸收、融合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而且唐朝政府对聚居的阿拉伯人因俗而治,丰富了唐朝的治理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唐朝强化对西域的管理,阿拉伯帝国不断扩张,导致双方发生战争,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格局。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列表统计了晚清意识到中国步入大变局时期,并倡说“变局”观的人物共81位。如下时期时长(年)人数代表人物及其身份(部分)1844~1860年172黄均宰(下层知识分子);徐继畲(督抚)1861~1882年2228冯桂芬(一般京官);王韬、薛福成(下层知识分子);李鸿章(总督,北洋大臣);奕䜣、奕譞、世铎(亲王);郑观应(商人);曾纪泽(驻外使节)等1883~1894年1225郭嵩焘(驻外使节);康有为(下层知识分子)等1895~1898年425严复、谭嗣同(中下层地方官);盛宣怀(一般京官);张之洞(督抚,南洋大臣)等1899~1902年41聂缉槼(巡抚)——据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围绕“时代变局人”这一主题,自拟一个题目,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加以论述。(要求:紧扣“时代变局人”主题,着眼论述三者之间的关联,题目清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合理)〖答案〗示例一题目:历史人物的倡说透视时代之变与时局之变一些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往往是时代和时局的反映。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在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开眼看世界”的行动中,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中,能够感受到时代脉搏跳动和世界潮流冲击引起的震动与回声。奕䜣、李鸿章等统治阶级中的当权人物,疾呼“自强”“求富”,推行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兴办军事和民用工业、办新式学校、建新式海军等为主要内容的洋务新政,正是两次鸦片战争造成的变局、危局的直接反应。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更是提出变法、救亡图存的主张,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教育领域掀起了爱国救亡政治运动,其背后的推动力量,还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之下,出现了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时局,使他们感受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来临。从以上倡说“变局”的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和实际行动中,可以透视出,处在近代工业文明兴起和迅猛发展时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中国,经历的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大变局。示例二题目:时代潮流下的“变局”及其倡说者19世纪中期,英、法等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清朝闭关自大,封建制度已经没落,西方列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