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共74张)+讲义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1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共74张)+讲义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2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共74张)+讲义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3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共74张)+讲义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4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共74张)+讲义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共74张)+讲义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

小说

考情分析

年份卷别选材聚焦体裁

2023新课标Ⅱ《社戏》(节选)(沈从文):通过对社戏习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小说

2022新高考Ⅰ《江上》(冯至):反映战争年代人们心灵的痛苦、挣扎和坚守小说

2021新高考Ⅰ《石门阵》(卞之琳):表现我国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勇气和智慧小说

2020新高考Ⅱ《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废名):用儿童的纯真来看待人与事散文+小说

新高考Ⅱ《大师》(节选)(双雪涛):下棋之道与做人之道小说

特点:

①选文凸显文学性,注重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新高考文学性文本阅读的选文以中国现当代名家作品为主,文质兼美,融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表现手法于一体。选文立足思想引领,立德树人,以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以文化人,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注重品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传承爱国精神。

②形式多样。选文既有短篇作品,也有长篇节选;既有单一文本,也有复合文本。

命题趋势

(1)考查更多元,局部整体并重,凸显阅读素养。新高考文学性文本阅读的命题不再局限于小说“三要素"等传统知识范畴,开始吸纳新的文学理论知识,如叙事学相关知识。考查内容更加多元,命题或着眼局部,或着眼整体,微观与宏观兼顾。

(2)关联教材,选材与设问从教材合理迁移。近几年新高考文学性文本阅读题展现了教与考的有效衔接。例如2023年新课标Ⅱ所选文本《社戏》与课文《社戏》(鲁迅)《边城》(沈从文)均有相似之处。

备考策略

(1)构建和完善文学性文本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以文本的文体知识为主干,梳理各类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掌握专业术语,将知识内化于心。同时注意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迁移运用。

(2)依托教材巩固考点知识。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经典之作,是学习的最好样本。我们可以从中选择典范文本,依据高考要求,模仿高考命题,通过演练这些题目唤醒所学,巩固考点知识,以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3)扩大阅读视野,培养细读文本的能力。针对高考文学性文本的选文特点,我们应扩大阅读视野,加强课内外阅读积累,尤其是要加强对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代表作家及各自创作特点的了解,并选择其中一些代表性的作品进行阅读;同时还可以适当地阅读一些文学评论,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培养细读文本、深度解读文本的能力。

考点解读

考点1

把握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小说中展示人物思想性格、表现人物间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其主要作用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从而表现主题思想。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题型1

概括故事情节

“概括梳理故事情节”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情节,一般与分析情节作用结合起来考查。

(1)按照情节的基本结构来梳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线索来梳理:线索——串联故事情节的东西

(3)抓住场面来梳理:场面——人物活动的场所

方法突破

分析概括小说情节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考查梳理情节,还是考查以分析情节为基础,概括人物的心理、态度等的变化,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抓线索,或抓场面,或抓中心事件,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通过梳理文章层次,抓住每层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题型2

分析情节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一般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分析小说中不同情节的作用,二是分析小说中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的情节的作用。

特殊情节的作用:

(1)小说开头的作用:

设疑(悬念)式开头:这类开头,主要是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作用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写景式开头:作用为: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

(2)小说中间情节的作用:

与相关情节的关系:①使情节前后照应或埋下伏笔。②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③制造巧合或情节突转,丰富小说的内容。

与主题的关系:揭示小说的主题。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展现人物性格,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刀并在街上寻觅仇家的情节,就显示了林冲刚烈的性格特点。

(3)小说结尾的作用:

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伤感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喜悦的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空白"结局: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方法突破

把握两个角度,分析情节作用

(1)内容上:

①对环境:突出或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②对人物: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对主题:揭示或表达或寄托或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④对读者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方法突破

(2)结构上:

位于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某一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或衬托;④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⑤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位于中间: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总结前文,领起后文,照应前后文,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位于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前文,呼应标题、卒章显志,概括并深化主题,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题型3

分析情节的手法

情节手法包括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包括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

情节结构手法指悬念、铺垫、伏笔、照应、衬托、突转、抑扬、对比、线索、卒章显志等技巧。

一、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方式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叙述人称

①第一人称:我、我们

特点: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

作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进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②第二人称:你、你们

特点: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作用: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切。

③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特点:叙述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视角的限制。

二、情节结构手法

①悬念:

释义:指作者为了激发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理”,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讲,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

作用: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②铺垫:

释义: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

作用:蓄积气铺垫势,突出文章主旨。

③伏笔:

释义: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

作用: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④照应:

释义:又叫呼应,是故事中后面部分对前面相关部分的呼应。

作用: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⑤衬托:

释义: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⑥突转:

释义:又叫“欧·亨利式结尾”,指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

作用: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⑦抑扬:

释义: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抑扬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

作用: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⑧对比:

释义: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作用: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⑨线索:

释义:可作线索的有:人、事、物、情、时间、空间等,要特别留意文章的标题。

作用:小说以“某某”为线索,贯穿全文,能够起到串联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⑩卒章显志:

释义: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

作用: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方法突破

三步走解情节手法题

第一步,审题干,明手法。根据题干的提示明确要从哪些手法着手分析,如叙述人称、场景设置、叙述手法、叙述结构等。

第二步,析运用,说效果。一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二要明确指出手法运用的效果,一般要从情节组织、人物形象、主题揭示等多方面考虑。

第三步,提精要,组答案。根据第二步的分析,提炼出关键点,规范作答。

考点2

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也可以是具体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写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从正面着笔,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题型1

概括人物形象

概括人物形象,是小说文本中的必考题,一般有两种命题形式:①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②整体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在具体命题时,部分考题是只概括,不分析;部分考题是概括之后再分析。

方法突破

如何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①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入手。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根据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④从情节发展入手,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的性格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的,只有了解了故事的全貌,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⑤从分析环境入手。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或自然环境中去理解。

⑥注意作者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题型2

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经常考查的还有物象,高考在形象作用方面的设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三方面。

(1)主要人物: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2)次要人物:①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到烘托作用。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③可能为线索人物,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④揭示或暗示主题,增添小说的魅力。

(3)物象: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作用不外乎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有时物件反复出现,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方法突破

一、从两个方面考虑主要人物的作用

1.从结构方面,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有的主要人物还起到线索作用。

2.从内容方面,考虑对主题及社会的作用

(1)考虑对主题的作用

考虑主要人物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2)考虑对社会的作用

考虑主要人物对社会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方法突破

二、从三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

1.情节发展的方面。牵线搭桥,推动情节。作者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的相关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次要人物一般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任务。

2.人物塑造的方面。侧面衬托,个性鲜明。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和叙述来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要人物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目的。

3.揭示主题的方面。揭示主题,增添魅力。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

方法突破

三、从五个方面考虑物象的作用

1.人物塑造方面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

2.情节安排方面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3.环境方面

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4.主题方面

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5.读者方面

引起读者兴趣,激发读者想象等。

考点3

鉴赏小说的环境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的装饰布置,也可以是当地的风土人情等。

考查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题型1

环境描写的特点

方法突破

分析概括环境的特点

1.根据题干要求,分清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

2.找出描写的句段。自然环境描写的句段好找,找社会环境描写的句段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身份、人的对话、情节发展的过程以及写作的时间等。

3.根据句段,重新组合画面。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4.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题型2

环境描写的作用

方法突破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照应题目。

②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③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⑤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⑥深化作品主题。

方法突破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提供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时代背景。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③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④揭示社会本质,深化主题思想。

考点4

鉴赏小说的语言

鉴赏小说的语言主要两大题型:一是体会语句含义,二是品味语言艺术。但在实际考查中,这两种题型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要求考生在体会了语句的含义之后,还要对这样写的好处加以品味赏析。

方法突破

一、如何理解语句的含意

1.分析关键词语。把握语句的意思,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分析这些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等。

2.联系上下文。明确语句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表达的深层含意。

3.分析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可以使语句表达得更加形象、生动、精辟、含蓄等。

4.分析艺术效果。分析语句产生的艺术效果可以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角度入手。

方法突破

二、如何鉴赏小说语言艺术

1.词语运用方面

准确使用词语,能够形象地表现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表现小说的主题,分析词语运用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①看感彩是否合适。看词语的感彩是否鲜明、是褒还是贬。②看是否使用了叠词、关联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句式特点方面

关注长短句的使用、整散句的搭配,以及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等的使用。

3.修辞方面

为了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精辟有力,作者常采用修辞手法。赏析小说的语言要注意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语、夸张等;表达效果主要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准确精当、惟妙惟肖、平实质朴、诙谐幽默等。

方法突破

4.语言特色方面

从语言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等角度考虑,把握小说语言的特点。还可以根据小说的题材来分析语言特色,如乡村题材的小说,其语言常常通俗质朴,具有地方特色;城市题材的小说,其语言常常委婉细腻,寓意深刻。

5.语体色彩方面

使用不同的语体能够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语体主要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两个方面。①书面语:庄重、典雅、含蓄、深沉。②口语:朴实、风趣、形象、生动、有地方色彩。

6.语言风格方面

常见的语言风格如豪放、委婉、明快、幽默、含蓄、辛辣、华丽、质朴、诙谐等。

考点5

分析小说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常见的题型有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那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

方法突破

1.标题的分类及作用

①以人物为题:突出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②以某事物为题: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寄托某种情感);线索,贯穿全文;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突出文章主旨。

③以某事件为题:突出故事主要情节;突出主题。

④以环境为题:主旨、人物、情节;线索、悬念;象征、双关。

⑤以问题为题: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

方法突破

2.标题的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②线索作用。

③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引人思考回味。

④概括主要情节。

⑤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品质、特点等)。

⑥紧扣(揭示)主题。

⑦象征意味、寓意。

考点6

分析小说的主题

小说主题是具体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具体言行等体现出来的人生、社会意义,具体来说就是小说主要描写对象(人物、事物等)体现的主观情感和小说描写的生活现象体现的客观事理等。

方法突破

探究主题的方式

①小说的标题,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②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的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③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④从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即知人论世。

⑤从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彩分析主题。

⑥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⑦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⑧从小说叙述者角度看主题。小说叙述者的语调、视角和情感倾向,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人称、议论性语句,我们也可以捕捉到作者的创作意图。

典型例题

[2024届·广东·模拟考试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头滩

杨秋明

汀江,日夜不息地流淌着,由北往南,亘古不变。

发富、发贵是同胞兄弟,汀江上航船的好把式。他们刚接到任务,负责把一批紧缺的食盐和药材从白石角送到红石渡,再由红石渡经挑工秘密送往江西。

白头滩在白石角到红石渡的中部,地处小桃河汇入汀江的交叉口,整个滩头连绵一里有余,河道宽阔。民团团长钟发奎借口剿匪,在白头滩的中部设一个检查卡,扼住了几百里水路的咽喉。

这时候,发富、发贵正和秘密交通队长汤武一起。看着满目狰狞的连绵滩头,看着沙滩上绑着的三个曾经一起运送物资的同志,①他们一脸凝重。目光越过白头滩,望着对面葱郁的大山,他们的眼前出现了儿时在小桃河玩耍时的情景——河水清澈凉爽,河道纵横交错,两岸有许许多多的溶洞。

“小桃河溶洞的那一头会不会有出口?"看着发呆的哥仨,发富的老婆茶花随意一说。

“啊,真有可能。”哥仨几乎同时跳起来。他们连忙备好砍刀、鸟铳和油松枝,跃上触板船,向小桃河口划去。两岸溶洞密布,神秘莫测。

发富、发贵儿时跟随爷爷在汀江沿线风里来雨里去,没少到过这些沟沟壑壑。他们记得每次发大水,爷爷总能从里面捕捞出大量雪花花的鲢鱼。但爷爷警告说,谁家的叔叔、谁家的爷爷,进去了就没再出来,你们将来不能乱闯!爷爷去世后,他们的确没有进来过。

他们循着爷爷当年的路线,把舢板船划进溶洞里的暗河。溶洞里阴森湿冷,嘀喃嗒嗒的水帘很有几分神秘,偶尔也会有一两只石燕飞过。河水闪闪发亮,最深处也不过一丈,一竹篱就能撑到底。发富负责撑船,发贵打着火把,汤武举目张望,寻找任何可能的出口。但七转八拐,绕了大半天,最终又回到入口处,只好原路返回家。

汤武临时有事,回红石渡去了。发富像泄了气的皮球,有气无力地躺在竹床上,任凭茶花怎么问他,只是不吭一声。发贵在另一头的厢房里,坐在床头抽着旱烟,老婆桂花给熟睡的孩子擦脚,嘴里却絮絮叨叨地说:“发大水时鱼从哪里来的?不可以循着鱼的来路找找吗?"

“可是老天爷能送来一阵大雨吗?”②发贵的脸色无比凝重。

“东闪晴,西闪雨。刚刚我看到西边一闪一闪的,估摸着要下大雨了。到时你带上我,我来帮你找。"桂花走过去,心疼地抱住自己的男人。

一夜无眠,发贵眼前老是晃动着爷爷的身影。天还没亮,他就偷偷地带上香烛,来到对面山头,跪在爷爷的坟前,摩挲着墓碑上的字,希望爷爷保佑他找到新通道。不知跪了多久,天空慢慢乌云密布,继而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碑前的香火瞬间被浇灭了,发贵哈哈大笑起来:“爷爷啊,我的亲爷爷,您是在帮我寻找鲢鱼的来路吗?”他飞奔着往家里跑去。

桂花站在门前,双手接着从屋檐口流下来的雨水,看见发贵回来,大声喊道:“我们可以去捞鱼了!"发贵看着老婆高兴的样子,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又傻傻地笑了。

换好衣服,和发富商量,哥俩觉得家里人值得信任,于是带上桂花,跳上舢板船,再次往小桃河口划去。

果然,从岔道口开始有鲢鱼漂出来。他们循着鲢鱼漂出来的河道,一个岔道挨着一个岔道往里面划,一连三个岔道都是断头路。来到第四个岔道口,这是一个又矮又窄的洞口,周围长满了水草,很容易被忽视。在火把的映照下,只见大量雪白的鲢鱼从低矮的洞口涌出,

接着是带着树叶枯枝的洪水。就这里了,三个人高兴极了,举起竹篱、船桨一阵乱舞。舢板船剧烈摇晃着,溅起阵阵水花。

进得洞口,岩洞变得宽阔起来,洞顶不住地有水珠滴落。忽然,一阵凉透骨髓的冷风从四周包围过来,桂花一声尖叫,手指前方,瑟瑟发抖。发富、发贵抬起头,看见一条巨蟒盘旋在一丈开外的岩石上。舢板船还在向前移动,眼看离岩石越来越近了,蟒蛇或许受到了惊吓,长长的尾巴用力一扫,桂花被扫了个正着,一个跟斗栽进了水里。发富抓起鸟铳,朝蟒蛇的头部就是一枪,蟒蛇从岩石上栽了下来,消失在湍急的洪水中。也就在枪响的同时,发贵一跃跳进水中去救桂花。水流很急,而且暗流涌动,发贵一入水,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往深处拽。他赶紧屏住呼吸,用手紧紧抓住一块突出的岩石,稳住身子,一寸一寸往上移。好不容易浮出水面,发富连忙伸出竹篙,把发贵拉上船。

兄弟俩把小船往外撑,来到主河道,回望内河,那里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但是不假思索,他们同时跳进河里四处搜索,希望内河的水能把桂花冲出来,可直到筋疲力尽,仍一无所获。爬到船上,两个男人抱头痛哭,天空好像瞬间崩塌了。

汤武从红石渡返回,听茶花说哥俩已经去寻找出口了,急忙赶到小桃河。

河水渐渐下降,洞中也不再有鲢鱼涌出,河道里翻滚着白色的浪花,周围漆黑一片。哥仨会合,强压着内心的悲痛,③神色凝重地慢慢向前划。河道时宽时窄,时深时浅。不知过了多久,前面透出了大片光亮。在白头滩上游三里多路的地方,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隐秘的出口,刚好可容纳舢板船出入。桂花在哪儿呢?当天夜里,哥仨又偷偷地去寻找,终于在下游的羊牯滩发现了桂花的尸体。发贵悄悄地把桂花埋在爷爷坟墓的下首,他没再流泪,④脸上写满了凝重。

一条新的交通线绕开了那段滩头,可贵的物资源源不断地安全运出。

白头滩的岩石不再狰狞。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运送食盐和药材的路线,意在强调虽然路途遥远艰难、任务艰巨,但使命光荣、革命形势光明。

B.发富他们在开辟新的交通线时,经历多次失败,这说明自然环境恶劣、敌人封锁严密以及他们斗争经验不足。

C.小说中的桂花智慧、贤惠、勇敢,她支持丈夫革命,在帮助丈夫等人寻找新交通线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白头滩的岩石不再狰狞”,既是客观的环境描写,也是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蕴含着完成任务以后的豪情。

答案:C

解析:A.“革命形势光明"错误,于文无据。B.“他们斗争经验不足”错误。只能说明自然环境恶劣、敌人封锁严密,不能体现他们斗争经验不足。C.正确。D.“客观的环境描写"错误,白头滩的岩石本身没有变化,“不再狰狞”是主人公的主观感受。故选C。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叙写发富、发贵儿时随爷爷在小桃河捕鲢鱼,并以爷爷的警告为下文写遇险埋下了伏笔。

B.小说描写发贵祭拜爷爷求大雨的场景,从侧面表现了爷爷在发贵心中的地位无比崇高,也表现爷孙俩感情深厚。

C.“那里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道的凶险,表现了兄弟俩经历劫难后的紧张恐惧心理。

D.小说通过设悬念、作铺垫等艺术手法,在“疑无路”与“又一村"之间反复迂回,既引人入胜,又拓深主题。

答案:B

解析:B.“从侧面表现了爷爷在发贵心中的地位无比崇高,也表现爷孙俩感情深厚”错误,这不是最主要的作用,由“跪在爷爷的坟前,摩挲着墓碑上的字,希望爷爷保佑他找到新通道"可知。故选B。

3.文中四处画横线的部分都写到“凝重”,请简要分析人物在不同场景下的心理。

答案:①表现哥仨面对严峻形势的紧张和担忧;②表现发贵对能否及时下雨的忧虑;③表现哥仨寻找桂花未果的悲痛;④表现发贵葬妻时心情的沉重复杂。

解析:①由“看着满目狰狞的连绵滩头,看着沙滩上绑着的三个曾经一起运送物资的同志"可知,表现哥俩面对严峻形势的紧张和担忧;②由“可是老天爷能送来一阵大雨吗?”可知,表现发贵对能否及时下雨的忧虑;③由“兄弟俩把小船往外撑,来到主河道,回望内河,那河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但是不假思索,他们同时跳进河里四处搜索,希望内河的水能把桂花冲出来,可直到筋疲力尽,仍一无所获。爬到船上,两个男人抱头痛哭,天空好像瞬间崩塌了"会合,强压着内心的悲痛”可知,表现哥俩寻找桂花未果的悲痛;④由“发贵悄悄地把桂花埋在爷爷坟墓的下首"可知,表现发贵葬妻时心情的沉重复杂。

4.小说没有写战争的硝烟,却充满紧张感,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作者是如何营造这种紧张氛围的?

答案:①通过溶洞阴冷、巨蟒盘旋、暗流涌动等自然环境描写,渲染紧张的氛围;②通过看到同志被绑、寻找出口、桂花落水等环环相扣的情节,营造紧张的氛围;③通过“凝重”“偷偷"一声尖叫”“瑟瑟发抖"等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让读者产生紧张的心理。

解析:①由“溶洞里阴森湿冷,嘀嘀嗒嗒的水帘很有几分神秘”“忽然,一阵凉透骨髓的冷风从四周包围过来,桂花一声尖叫,手指前方,瑟瑟发抖。发富、发贵抬起头,看见一条巨蟒盘旋在一丈开外的岩石上"水流很急,而且暗流涌动,发贵一入水,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往深处拽”等可知,通过溶洞阴冷、巨蟒盘旋、暗流涌动等自然环境描写,渲染紧张的氛围;②由“看着沙滩上绑着的三个曾经一起运送物资的同志"发富负责撑船,发贵打着火把,汤武举目张望,寻找任何可能的出口。但七转八拐,绕了大半天,最终又回到入口处,只好原路返回家”“来到第四个岔道口,这是一个又矮又窄的洞口,周围长满了水草,很容易被忽视。在火把的映照下,只见大量雪白的鲢鱼从低矮的洞口涌出,接着是带着树叶枯枝的洪水"舢板船还在向前移动,眼看离岩石越来越近了,蟒蛇或许受到了惊吓,长长的尾巴用力一扫,桂花被扫了个正着,一个跟斗栽进了水里”可知,通过看到同志被绑、寻找出口、桂花落水等环环相扣的情节,营造紧张的氛围;③由“‘可是老天爷能送来一阵大雨吗?’发贵的脸色无比凝重"天还没亮,他就偷偷地带上香烛,来到对面山头,跪在爷爷的坟前”“忽然,一阵凉透骨髓的冷风从四周包围过来,桂花一声尖叫,手指前方,瑟瑟发抖"等可知,通过“凝重”“偷偷"一声尖叫”“瑟瑟发抖"等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让读者产生紧张的心理。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考情分析

年份卷别选材聚焦体裁特点

2023新课标Ⅱ《社戏》(节选)(沈从文):通过对社戏习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小说①选文凸显文学性,注重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新高考文学性文本阅读的选文以中国现当代名家作品为主,文质兼美,融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表现手法于一体。选文立足思想引领,立德树人,以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以文化人,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注重品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传承爱国精神。②形式多样。选文既有短篇作品,也有长篇节选;既有单一文本,也有复合文本。

2022新高考Ⅰ《江上》(冯至):反映战争年代人们心灵的痛苦、挣扎和坚守小说

2021新高考Ⅰ《石门阵》(卞之琳):表现我国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勇气和智慧小说

新高考Ⅱ《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废名):用儿童的纯真来看待人与事散文+小说

2020新高考Ⅱ《大师》(节选)(双雪涛):下棋之道与做人之道小说

命题趋势

(1)考查更多元,局部整体并重,凸显阅读素养。新高考文学性文本阅读的命题不再局限于小说“三要素”等传统知识范畴,开始吸纳新的文学理论知识,如叙事学相关知识。考查内容更加多元,命题或着眼局部,或着眼整体,微观与宏观兼顾。

(2)关联教材,选材与设问从教材合理迁移。近几年新高考文学性文本阅读题展现了教与考的有效衔接。例如2023年新课标Ⅱ所选文本《社戏》与课文《社戏》(鲁迅)《边城》(沈从文)均有相似之处。

备考策略

(1)构建和完善文学性文本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以文本的文体知识为主干,梳理各类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掌握专业术语,将知识内化于心。同时注意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迁移运用。

(2)依托教材巩固考点知识。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经典之作,是学习的最好样本。我们可以从中选择典范文本,依据高考要求,模仿高考命题,通过演练这些题目唤醒所学,巩固考点知识,以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3)扩大阅读视野,培养细读文本的能力。针对高考文学性文本的选文特点,我们应扩大阅读视野,加强课内外阅读积累,尤其是要加强对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代表作家及各自创作特点的了解,并选择其中一些代表性的作品进行阅读;同时还可以适当地阅读一些文学评论,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培养细读文本、深度解读文本的能力。

考点解读

考点1把握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小说中展示人物思想性格、表现人物间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其主要作用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从而表现主题思想。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题型1概括故事情节

“概括梳理故事情节"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情节,一般与分析情节作用结合起来考查。

(1)按照情节的基本结构来梳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线索来梳理:线索——串联故事情节的东西

(3)抓住场面来梳理:场面——人物活动的场所

分析概括小说情节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考查梳理情节,还是考查以分析情节为基础,概括人物的心理、态度等的变化,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抓线索,或抓场面,或抓中心事件,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通过梳理文章层次,抓住每层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题型2分析情节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一般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分析小说中不同情节的作用,二是分析小说中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的情节的作用。

特殊情节的作用:

(1)小说开头的作用:

设疑(悬念)式开头:这类开头,主要是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作用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写景式开头:作用为: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

(2)小说中间情节的作用:

与相关情节的关系:①使情节前后照应或埋下伏笔。②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③制造巧合或情节突转,丰富小说的内容。

与主题的关系:揭示小说的主题。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展现人物性格,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刀并在街上寻觅仇家的情节,就显示了林冲刚烈的性格特点。

(3)小说结尾的作用:

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伤感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喜悦的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空白”结局: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把握两个角度,分析情节作用

(1)内容上:

①对环境:突出或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②对人物: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对主题:揭示或表达或寄托或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④对读者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2)结构上:

位于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某一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或衬托;④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⑤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位于中间: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总结前文,领起后文,照应前后文,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位于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前文,呼应标题、卒章显志,概括并深化主题,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题型3分析情节的手法

情节手法包括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包括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

情节结构手法指悬念、照应、巧合、误会、衬托、铺垫、对比、伏笔、抑扬、一波三折、突转等技巧。

一、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方式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叙述人称

①第一人称:我、我们

优点: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

作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②第二人称:你、你们

优点: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作用: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切。

③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优点:叙述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视角的限制

二、情节结构手法

①悬念:

释义:指作者为了激发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理”,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讲,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

作用: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②铺垫:

释义: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

作用:蓄积气铺垫势,突出文章主旨。

③伏笔:

释义: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

作用: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④照应:

释义:又叫呼应,是故事中后面部分对前面相关部分的呼应。

作用: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⑤衬托:

释义: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⑥突转:

释义:又叫“欧·亨利式结尾”,指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

作用: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⑦抑扬:

释义: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抑扬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

作用: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⑧对比:

释义: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作用: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⑨线索:

释义:可作线索的有:人、事、物、情、时间、空间等,要特别留意文章的标题。

作用:小说以“某某"为线索,贯穿全文,能够起到串联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⑩卒章显志:

释义: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

作用: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三步走解情节手法题

第一步,审题干,明手法。根据题干的提示明确要从哪些手法着手分析,如叙述人称、场景设置、叙述手法、叙述结构等。

第二步,析运用,说效果。一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二要明确指出手法运用的效果,一般要从情节组织、人物形象、主题揭示等多方面考虑。

第三步,提精要,组答案。根据第二步的分析,提炼出关键点,规范作答。

考点2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也可以是具体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写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从正面着笔,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题型1概括人物形象

概括人物形象,是小说文本中的必考题,一般有两种命题形式:①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②整体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在具体命题时,部分考题是只概括,不分析;部分考题是概括之后再分析。

如何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①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入手。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根据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④从情节发展入手,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的性格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的,只有了解了故事的全貌,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⑤从分析环境入手。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或自然环境中去理解。

⑥注意作者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题型2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经常考查的还有物象,高考在形象作用方面的设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三方面。

(1)主要人物: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2)次要人物:①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到烘托作用。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③可能为线索人物,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④揭示或暗示主题,增添小说的魅力。

(3)物象: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作用不外乎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有时物件反复出现,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一、从两个方面考虑主要人物的作用

1.从结构方面,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有的主要人物还起到线索作用。

2.从内容方面,考虑对主题及社会的作用

(1)考虑对主题的作用

考虑主要人物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2)考虑对社会的作用

考虑主要人物对社会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二、从三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

1.情节发展的方面。牵线搭桥,推动情节。作者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的相关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次要人物一般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任务。

2.人物塑造的方面。侧面衬托,个性鲜明。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和叙述来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要人物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目的。

3.揭示主题的方面。揭示主题,增添魅力。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

三、从五个方面考虑物象的作用

1.人物塑造方面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

2.情节安排方面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3.环境方面

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4.主题方面

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5.读者方面

引起读者兴趣,激发读者想象等。

考点3鉴赏小说的环境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的装饰布置,也可以是当地的风土人情等。

考查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题型1环境描写的特点

分析概括环境的特点

1.根据题干要求,分清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

2.找出描写的句段。自然环境描写的句段好找,找社会环境描写的句段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身份、人的对话、情节发展的过程以及写作的时间等。

3.根据句段,重新组合画面。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4.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题型2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照应题目。

②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③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⑤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⑥深化作品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提供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时代背景。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③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④揭示社会本质,深化主题思想。

考点4鉴赏小说的语言

鉴赏小说的语言主要两大题型:一是体会语句含义,二是品味语言艺术。但在实际考查中,这两种题型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要求考生在体会了语句的含义之后,还要对这样写的好处加以品味赏析。

一、如何理解语句的含意

1.分析关键词语。把握语句的意思,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分析这些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等。

2.联系上下文。明确语句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表达的深层含意。

3.分析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可以使语句表达得更加形象、生动、精辟、含蓄等。

4.分析艺术效果。分析语句产生的艺术效果可以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角度入手。

二、如何鉴赏小说语言艺术

1.词语运用方面

准确使用词语,能够形象地表现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表现小说的主题,分析词语运用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①看感彩是否合适。看词语的感彩是否鲜明、是褒还是贬。②看是否使用了叠词、关联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句式特点方面

关注长短句的使用、整散句的搭配,以及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等的使用。

3.修辞方面

为了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精辟有力,作者常采用修辞手法。赏析小说的语言要注意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语、夸张等;表达效果主要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准确精当、惟妙惟肖、平实质朴、诙谐幽默等。

4.语言特色方面

从语言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等角度考虑,把握小说语言的特点。还可以根据小说的题材来分析语言特色,如乡村题材的小说,其语言常常通俗质朴,具有地方特色;城市题材的小说,其语言常常委婉细腻,寓意深刻。

5.语体色彩方面

使用不同的语体能够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语体主要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两个方面。①书面语:庄重、典雅、含蓄、深沉。②口语:朴实、风趣、形象、生动、有地方色彩。

6.语言风格方面

常见的语言风格如豪放、委婉、明快、幽默、含蓄、辛辣、华丽、质朴、诙谐等。

考点5分析小说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常见的题型有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

1.标题的分类及作用

①以人物为题:突出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②以某事物为题: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寄托某种情感);线索,贯穿全文;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突出文章主旨。

③以某事件为题:突出故事主要情节;突出主题。

④以环境为题:主旨、人物、情节;线索、悬念;象征、双关。

⑤以问题为题: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

2.标题的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②线索作用。

③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引人思考回味。

④概括主要情节。

⑤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品质、特点等)。

⑥紧扣(揭示)主题。

⑦象征意味、寓意。

考点6分析小说的主题

小说主题是具体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具体言行等体现出来的人生、社会意义,具体来说就是小说主要描写对象(人物、事物等)体现的主观情感和小说描写的生活现象体现的客观事理等。

探究主题的方式

①小说的标题,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②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的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③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④从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即知人论世。

⑤从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彩分析主题。

⑥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⑦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⑧从小说叙述者角度看主题。小说叙述者的语调、视角和情感倾向,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人称、议论性语句,我们也可以捕捉到作者的创作意图。

典型例题

[2024届·湖南·模拟考试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女工头

李伶伶

①铁芳是马家岭唯一的女工头。

②马家岭盛产水果,村里家家都有几百棵果树,到秋天水果成熟的季节,忙不过来,都雇人。

③来马家岭干摘梨这活儿的,都是男工。男工能干,比女工出活儿。女工都干挑梨的活儿,比摘梨挣钱少,可铁芳非要干摘梨的活儿。男工们都笑她,觉得她是想钱想疯了。

④一个老大爷雇了几个男工,没够,犹豫地问铁芳:“你一天能摘多少梨?”铁芳说:“这个不好说,看树大小,还得看果多少。"老大爷一听,知道她是行家,没再多问,说:“走吧。”

⑤铁芳跟着老大爷来到果园,园里已经有五六个男工在摘梨。老大爷找了个2米高的凳子递给铁芳。摘梨的凳子分2米高、2.2米高和2.5米高三种。铁芳知道老大爷把2米高的凳子给她,是对她的照顾,但是她没接,而是另外找了个2.5米高的凳子。她今天是成心想跟那些给她白眼的人较个劲。

⑥铁芳把2.5米高的凳子搬起来后,大伙儿手里的活儿就慢了下来,都看着她,看她把凳子放在哪里。高凳子是摘大树的梨用的。大树比小树难摘很多,这事傻子都知道。摆放凳子也有技巧,内行人从你摆放的位置就能看出你一天能摘多少斤梨。铁芳搬着凳子来到一棵大梨树下,相看了一会儿,然后把凳子摆在两个枝丫中间偏外的位置。大家看到后都不吱声了,低头忙自己手里的活儿去了。

⑦那天,铁芳摘的梨比男工只多不少,早上嘲笑她的人都哑了口。晚上老大爷开工钱的时候给她的跟男工一样多。

⑧铁芳在马家岭一炮打响。

⑨知道铁芳在马家岭踢得开,村里人想去摘梨都找她,有男有女。铁芳不管男女,手快活儿好就行。

⑩铁芳经常带十来个人在马家岭摘梨。因为铁芳的队伍里有女工,不了解她的人有点儿信不过他们。这天,一起摘梨的王妲身上有点儿不舒服,手慢了点儿,东家就一直催。刚干了不到两小时,催了三次。铁芳听不下去了,让大伙儿都从树上下来,跟东家说:“这活儿干不了了,我给人干活儿还没被人催过。"说着要走。这个时间不好雇人,东家不想让他们走,又不想说软话,场面一时很尴尬。这时雇过铁芳的那个老大爷来东家家里借东西,听明原委后,把东家埋怨了一通,又代东家给铁芳赔了不是,铁芳他们才留下来。那天,他们一直干到天黑把东家的梨都摘完了才收工,但是工钱并没有多要。东家有点儿过意不去,给每个人多买了一盒烟。

铁芳干活儿不糊弄人,不磨洋工,一天能干完的活儿绝对不会干两天。大伙儿都愿意跟她干,雇主也愿意找她。后来雇主们想找人干活儿,都直接给铁芳打电话。这样无形中就得罪了老黑——以前雇主们都是先找老黑,老黑手里没人再找别人。

老黑咽不下这口气,到处说铁芳的坏话。

这天,老黑意外跟铁芳一起给一个东家干活儿。老黑后到的,见铁芳在,想走,想想,又没走。

老黑找了个2.5米高的凳子,专找大树摘梨。那天老黑干活儿很卖力,摘了很多梨。摘到最后剩了一棵最大的梨树,大伙儿一起摘。有个枝丫上的梨,站凳子上不够高,搭梯子又搭不了,铁芳就爬到了树上。正摘着,忽然觉得脚踩的枝丫往下倾斜,刚想问是谁,枝丫又反弹上来,铁芳一下子从树上掉了下来。幸好树下有个土堆,又是脚先着地,没摔到哪儿。要是头或者腰先着地,铁芳整个人就废了。铁芳从地上站起来,看到老黑的背影。她什么也没说。

树尖上还有最后一枝梨,太高了,谁也够不着。老黑爬树去摘也没摘到。东家说:“算了,不摘了,等它自己掉下来吧。”那枝梨向阳,颜色特别好看,掉下来实在可惜。铁芳看了看树枝,又看了看梯子和凳子,想了一会儿,找了个2.5米高的凳子摆在树下,又在凳子上立了个7米高的梯子。东家怕出危险,忙说:“别摘了,那几个梨值不了几个钱。"铁芳没说话,找根绳子,把梯子底座和凳子绑在一起,又找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腰上,另一头拿在手里,然后嘱咐身边人扶稳梯子,便上凳子蹬梯子爬到了梯子尖。铁芳爬梯子的时候,梯子一直忽悠忽悠地颤,大家都很紧张。铁芳却很沉稳,爬到梯子尖后,先用绳子把梯子尖和树杈绑在一起,然后才开始摘梨。树上的梨不多不少正好摘了一筐。铁芳小心翼翼从树上下来后,大家发自内心地为她鼓掌。铁芳微笑着,悄悄扫了眼老黑,老黑不敢看她。

老黑暗算铁芳的事,不止一个人看在眼里。大家都觉得老黑不地道,不愿意跟他一起干活儿了,雇主们也不愿意找他了。老黑最后落个找不到活儿干的下场。铁芳知道后,不计前嫌,跟老黑说:“你要是愿意,可以跟我一起干。”

人们不理解铁芳为什么接纳老黑,铁芳说:“出来干活儿,都不容易。"

铁芳的男人给人开车出了车祸,她把自家果园卖了,也没能让男人从病床上站起来,整个家都靠她一个人撑着。铁芳的话,让人心服口服。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②③自然段写马家岭水果丰收季节,雇佣摘梨的都是男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铁芳非要干摘梨的活儿是为了和男工们比个高下,证明女工并不比男工差,打破马家岭男女不平等的现状。

C.第⑤段老大爷给铁芳递矮凳子和第段铁芳不计前嫌让老黑跟着自己干,表现了人间温情。

D.老黑那天“干活儿很卖力,摘了很多梨”,是为了证明自己作为一个工头的实力,想让雇主们找人干活时先找自己。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铁芳是马家岭唯一的女工头”,交代了铁芳的身份,又起到了设置悬念的作用。

B.全文采用全知视角叙述故事,但第⑥自然段主要是从“大伙儿”的视角叙述的。

C.“老黑后到的,见铁芳在,想走,想想,又没走"写出了出门做活的不容易,照应了后文铁芳接纳老黑这一情节。

D.小说结尾写铁芳一个人支撑整个家,运用了补叙的手法,使故事情节发展合情合理,真实可信。

3.铁芳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哪些人性之美?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4.摘梨本是普通的农活,但本文第自然段,铁芳摘梨却能让读者有一种期待感、紧张感。请简要分析本段是如何取得这一艺术效果的。

[2024届·河南·模拟考试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家书

伊萨克·巴别尔

这是我们收发室那个叫库尔丘科夫的男孩子向我口授,由我代书的一封家书。这封信是不应该遗忘的。我全文抄录了下来,一字未改,完全保留了本来面目。

“亲爱的妈妈叶甫多基娅·费奥多罗芙娜:本函首先急于要告诉您的是托上帝的福,我还活着,而且身体健康,我希望从你那儿也能听到同样的话。我向您深深地鞠躬,而且是一躬到底,此外,还向……”下面他开列了一大堆亲戚、教亲和干亲的名字。我们就从略了。全文从第二段起照抄不误。

“亲爱的妈妈叶甫多基娅·费奥多罗芙娜·库尔丘科娃,我急于要函告您,我现在加入了布琼尼同志的红色骑兵军,您的干亲家尼康·瓦西里耶奇也在这里。"

亲爱的妈妈叶甫多基娅·费奥多罗芙娜,求您尽可能多给我邮点什么吃的来吧。求您把那头花斑公猪宰了,打成邮包,寄到布琼尼同志的政治部,写明交瓦西里·库尔丘科夫收。每天晚上我躺下睡觉的时候,肚子饿得咕咕叫,又没衣服盖,冻得浑身发抖。请您来封信吧,告诉我,我的斯捷普卡活着还是死了,求您好好照料它,写封信来告诉我——它绊蹄伤了的那条腿伤好了还是没好,还有它两条前腿上的疥疮好了吗,给它钉马掌没有?我求您,亲爱的妈妈叶甫多基娅·费奥多罗芙娜,天天都给它用肥皂洗前腿,您做了好事,上帝不会抛下您不管的。

在本函的这一段,我急着要跟您谈谈爹的事,谈谈一年前他老人家怎样杀死了费奥多尔·季莫菲伊奇·库尔丘科夫哥哥。我们巴甫利钦柯的红色骑兵旅向罗斯托夫市发起进攻时,部队叛变了。当时爹在邓尼金部队里当连长。由于那次叛变,我们全都成了俘虏。费奥多尔·季莫菲伊奇哥哥叫爹发现了,爹宰割了他。幸好我很快就逃脱了爹的毒手,回到了巴甫利钦柯同志的骑兵旅,回到了自己的部队。每天午饭我上谢苗·季莫菲伊奇哥哥那儿去吃煎饼或者烤鹅,随后就躺下来睡午觉。那时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