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核心素养目标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核心素养目标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核心素养目标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核心素养目标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心素养目标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陋室铭》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会通过不断诵读和课文注解,能基本自行疏通文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客观看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交友现象,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情怀。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设想

《陋室铭》编排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精美简约,隽永畅达,立意鲜明,富于情趣。短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一间陋室的描绘和赞美,极力形容了“陋室不陋”,从而寄寓作者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本文文字较为浅易,适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材这样编排也意在让学生能通过学习名家名篇,养成诵读习惯,并在反复的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能从简短的字里行间中获得精神的力量予以自励。

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情感认知能力,朗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对于文字较为浅显的文言文能在不断诵读的基础上粗略理解。因此,本节课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然采取了文言诵读疏通法,以课前预习与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分享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和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这是对那些身居陋室,胸怀天下者的歌颂,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有来历的,它歌颂的是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刘禹锡。刘禹锡是怎样的人?有怎样杰出的文作?请随我一同走进课文吧!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因支持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诗文名篇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哲学著作《天论》三篇。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2.介绍背景

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但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刘禹锡,安排他在城南靠江的地方居住,没想到刘禹锡在门上写了两句话:“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随后又将他的住处从城南迁到城北,房屋面积也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写下“杨柳青青河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和州知县见状,又把他调到县城中部,只给一间破烂的小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

3.文体知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10字,与格言颇为相似。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铭这一文体。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⑴案牍(dú);⑵鸿儒(rú);⑶西蜀(shǔ);⑷陋室铭(lòumíng)。

(二)诵读:知语言之美

1.音韵和谐

明确:押韵ing。

押韵的文字为: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叫韵脚。

押韵的作用,一是令诗文读起来顺口、悦耳,二是令诗文读起来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感。所以本文会产生朗朗上口之感,也有音韵和谐之美。

2.句式整齐

本文多用了对偶句,也叫骈句。

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剩下不对偶的就叫“散句”,骈散结合。

小结:本文语言骈散结合,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三)翻译:通文言之意

1.学生自主合作翻译

2.教师指导翻译

3.教师出示PPT,强调重点字词及句式:

a.古今异义

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芳香)

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b.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c.一词多义

无丝竹之乱耳(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d.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陋?”)

小结:《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初中生要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要关注注释,学会用工具书,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及句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

二、解析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品读课文。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读课文。

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从哪些地方看得出来?

(3)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4)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5)作者为什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三、品析:感陋室之趣

问题1:本文题为《陋室铭》,我们看一看文中出现了几个“陋"字?

明确:两个

斯是陋室何陋之有

问题2:“斯是陋室”:肯定居室为“简陋"之室,结合背景知识,看一看当时刘禹锡的居室是怎样的简陋。

资料链接1:

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明确:当时刘禹锡住的确实很简陋,是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所以从物质条件上来说确实很差,很简陋。

问题3:“何陋之有"反问表示肯定,言明“陋室不陋”。原因何在?在文中具体怎么体现的?

明确:惟吾德馨。“德馨"意为品德好,精神上觉得很富足。在文中具体体现: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觉得居室环境清幽,甘于淡泊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均为高洁之士,高雅脱俗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简洁素朴,生活情趣高雅

(4)类比诸葛庐,子云亭

南阳诸葛庐,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隐居地。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处。

扬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人,西汉大辞赋家。汉成帝时期曾出任黄门侍郎。扬雄少年家贫,居住简陋。子云亭相传为其读书台,位于西山,当时尚属荒坡,没有围墙,人烟稀少。

问题4:“陋室”不陋,“德馨"相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禹锡?

明确:甘于淡泊、不为物役、乐观旷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这里,作者其实借陋室之物言德馨之志,这种写作手法称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指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这样的乐观之志在其他作品中亦有所体现。

资料链接2: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资料链接3:

刘禹锡:贞元进士,曾官至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

805年:被贬为远州刺史,后加贬为远州司马,行至江陵,再贬为连州刺史。行至半路,又被贬为朗州司马。(《秋词》)

815年: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816年:写《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

821年: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

824年: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陋室铭》)

826年:奉调回洛阳(《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小结: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二十三年的时间,人生最好的年华,刘禹锡几乎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可是他依然鼓舞着我们所有人,任何时候要乐观不要悲观,要积极不要消极,要坚持不要放弃,要敢于面对困难,要努力成为自己的一道光。

这样的刘禹锡,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我们心中的明星。潮有涨有落,人有起有伏,我们要相信,无论前路多么崎岖不平,只要乐观振作,勇敢前行,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四、写法探究

问:此文仅仅是在写陋室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陋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运用托物言志写法。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物”指某种具有象征意味的物,作者一般借助此物的象征意味来言其“志"。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表达内容上: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