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21杨氏之子

1.会写“梁、聪、诣、禽”,会认“诣、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1.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2.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让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杨氏之子》。

2.读题目,解题目。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惠曰禽诣为应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3)反复熟读,初步感知文意。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重点字词解释。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3.引导学生翻译每个句子的意思。

四、体会语言的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九岁孩童能迅速领会孔君平挖苦的内容,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非凡的应对能力。)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妙?(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的特点)

3.想象: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六、课外延伸,综合学习。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22手指

1.会认“弦、搔”等生字,会写“拇、痒、拧"等生字,读记“拇指、搔痒”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学习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领悟课文蕴含的团结一致才有力量的道理。

3.学习作者妙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幽默和生活化的语言描写。

1.重点:

了解每根手指的特点及其特点的表现手法。

2.难点:

学习丰子恺独特的表达与生活化的写作视野。

1课时

一、谈话揭题

请同学们伸出你的手来,看着手,你想对它说什么?

我们刚刚是按着我们对手的一些认识,谈了谈看法,作家丰子恺他比我们观察得更仔细,并写下了一篇有趣又意味深长的文章《手指》。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手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释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出示提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_),然后分别具体写(_),最后总结写(_)。

3.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品读课文,感悟写法

(一)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哪根手指的性格最像你或你的好朋友?把最像你或你朋友的手指的那一段多读几遍。

(二)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或他人最像哪根手指?

(三)学生说想法,说理由,结合朗读课文,随机交流,体会不同手指的不同性格和作用。

1.大拇指。

(1)性格:最肯吃苦。

(2)重点句:例如拉胡琴……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

①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肯吃苦?(“死力"、“拼命”、“用劲")

②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注意体会修辞手法;指导朗读时,用“我”替换“他”,再读课文。

(3)作者这些描写你平时注意到了吗?引导学生多观察。

(4)读完之后你觉得大拇指还有什么作用?学生补充说,再叫一两个学生用排比的手法说。齐读相关课文。

2.食指。

(1)性格:能干机敏,哪些词句最能够体现?

(2)重点句: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要他主干的。

你觉得食指重要吗?体会没有食指写字时的感受,体会“全”、“都"、“最多”、“必须"等词语的运用。

3.中指。

(1)性格:养尊处优。

(2)重点学习比喻句:他居于中央……片刻不离。

(3)结合课文观察自己的中指,说说感受。

4.无名指和小指。

(1)性格:能力薄弱,并非一无是处。

(2)重点句: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插入兰花指图片,感受“最优美的两瓣"。

(四)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的不同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学习末段,读文明理

1.作者从这五根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手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出示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学生齐读。

3.思考: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举例谈谈吗?

4.小结:是啊!正如作者所说,只要五根手指能够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我们人类更是这样,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板书:团结就是力量)

五、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品味作者幽默的语言。

1.出示句子。

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2.学生读句子,师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幽默的语言。

六、小练笔

想你的文章中也拥有它吗?老师告诉你,首先你要仔细观察,积累生活经验,找出所描绘事物的作用及多方面特点,然后再进行语言组织。我们人的身上有许多器官,请模仿课文的写法,写写其中一官的一个片段,相信你能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写一写它们的故事。

板书设计

手指

大拇指:不美,最肯吃苦

食指:不窈窕,工作复杂

中指:养尊处优,工作略为扶衬

无名、小指:秀丽可爱,能力薄弱

23*童年的发现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意,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1课时

一、联系实际,激情导入

师:人在长大或变老的时候,经常会回忆起童年的事情。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忘不了家长有趣而又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呢?(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明确要求,学有目标

指名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2.“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探究过程?结果怎样?

3.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4.作者围绕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生: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了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四、再读课文,释疑解难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提示”的三个问题。

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和当众受到惩办的愤懑。

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3.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自身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身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发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考虑、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4.“我"的发现过程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身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6.体会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一说作者的秘密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同学说说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来深入理解这句话。

7.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愤懑。

五、总结交流,开放拓展

1.学完课文,你觉得文中作者是个怎样的小朋友?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小朋友。

(是一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