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制度创新与社会变革(教学课件)-【中职专用】《中国历史》_第1页
第7课 制度创新与社会变革(教学课件)-【中职专用】《中国历史》_第2页
第7课 制度创新与社会变革(教学课件)-【中职专用】《中国历史》_第3页
第7课 制度创新与社会变革(教学课件)-【中职专用】《中国历史》_第4页
第7课 制度创新与社会变革(教学课件)-【中职专用】《中国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

制度创新与社会变革

独孤伽罗(544年—602年9月15日),复姓独孤,字伽罗,河南洛阳人。隋朝开国皇后,北周太保独孤信第七女。十四岁,嫁给大将军杨忠的世子杨坚她对外低调谦恭,对内夫妻恩爱,生下十个儿女,协助杨坚建功立业。隋朝开国后,册封皇后,“雅好读

书、识达今古”,对于“开皇之治”功不可没,与杨坚并称“二圣”。独孤伽罗

第7课

制度创新与社会变革一、重归统一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一)隋朝的建立及统一隋文帝:“开皇之治”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参踪盛烈。——《隋书》一、重归统一——隋朝(一)隋朝的建立及统一隋朝完成统一的原因:①民族融合的不断发展以及南陈在南北对峙中处于劣势;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力日强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2.统一:589年,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一、重归统一——隋朝(二)隋朝的建设中国古代最大粮仓:含嘉仓遗址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通典》比至(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1.广设仓库:官仓(朝廷粮食物资储备)、义仓(乡间赈济救灾)一、重归统一——隋朝(二)隋朝的建设1.广设仓库:官仓(朝廷粮食物资储备)、义仓/社仓(乡间赈济救灾)洛阳城定鼎门遗址2.兴建洛阳城(东都)大业元年(605年)三月,隋炀帝迁都洛阳,下令营建东京,每月役丁200万人。一、重归统一——隋朝大业元年(605年)三月,征发百余万人开通济渠,

以沟通黄河与淮河。同时又发淮南十余万百姓开挖邗沟,

以沟通长江与淮河大业四年(608年),又令百余万男女百姓开永济渠大业六年(610年),下令开江南河,沟通长江与钱塘江(二)隋朝的建设1.广设仓库:官仓、义仓/社仓(乡间赈济救灾)2.兴建洛阳城(东都)3.开通大运河一、重归统一——隋朝4.创立科举制度评价“开通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积极消极①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②对后世的水运影响深远①过度役使民力,加重了百姓的负担;②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加速隋朝灭亡一、重归统一——隋朝“志包宇宙、热爱巡守的隋炀帝隋炀帝在位十四年,曾经两下扬州,北巡突厥,西巡河右,经略越南,招抚流求。他真正住在长安不足两年,住在东都洛阳不足四年,其他时间都在各地巡游。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为了建立一个幅员广阔的帝国,成就他的大国之梦,建立一番足以比肩秦皇、汉武的“大业”,炀帝始终在不停奔走,但这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隋王朝的速亡埋下了祸根。

——卜宪群《中国通史3:隋唐五代两宋》(三)隋朝的灭亡1.隋炀帝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征高丽前后动用130万军队,除了军队以外,还要征发大量民工为战争服务走投无路的百姓高唱:“忽闻官军至,提剑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很快,全国就形成了三个农民军集团,即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以及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一、重归统一——隋朝(三)隋朝的灭亡1.隋炀帝三次大举征伐高丽2.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炀帝)又尝引镜自照,顾谓萧后曰:“好头颈,谁当斫之?”后惊问故,帝笑曰:“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资治通鉴》一、重归统一——隋朝1、唐朝的建立及统一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统一全国唐高祖李渊太宗奉觞上寿曰:“臣早蒙慈训,教以文道;爰从义旗,平定京邑。重以薛举、武周、世充、建德,皆上禀睿算,幸而克定。三数年间,混一区宇。天慈崇宠,遂蒙重任。今上天垂祐,时和岁阜,被发左衽,并为臣妾。此岂臣智力,皆由上禀圣算。”——《旧唐书》一、重归统一——唐朝2、玄武门之变: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部下埋伏于玄武门,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又逼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称帝,改元贞观。一、重归统一——唐朝唐太宗李世民

第7课

制度创新与社会变革二、政制创新(一)中央官制的演变秦朝——三公九卿制汉朝——中外朝制度二、政制创新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草拟审议执行(一)中央官制的演变——三省六部制二、政制创新3、发展:唐太宗时,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4、三省六部制的影响对唐朝对后世①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②将相权一分为三,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③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制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一)中央官制的演变——三省六部制二、政制创新(二)选官制度的变化创新1、科举制形成的背景——科举制(1)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隋唐大一统政权的形成需要大量职业化官僚阶层来治理国家,必然要改变重军功、轻文教的旧的选举制度,改变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要加强大一统的皇权,就必须削弱士族的力量。——金滢坤《中国科举制度通史》(2)隋唐加强统治的需要二、政制创新2、科举制形成发展的过程始建进士科分科考试增加科目进士、明经为主首创殿试和武举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高官主持以诗取仕正式形成(二)选官制度的变化创新——科举制二、政制创新3、科举制的评价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②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③加强了中央集权积极①忽视对品德的考察;②忽视实用性学问,抑制了其他学科、知识、科技的发展;③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④导致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局限(二)选官制度的变化创新——科举制二、政制创新

第7课

制度创新与社会变革三、开明政治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子,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也。贞观以来,绳愆(qiān)纠缪,魏徵之功也。——《资治通鉴》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唐太宗贞观之治三、开明政治——唐朝前期的繁荣(一)唐太宗武则天虽然任用酷吏,诛锄异己,但是在政治上却也能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地破格用人。她首创“殿试”,亲自面试考生;又开武举,选拔军将……史称“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武周时期的农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国人口继续上升,在武则天统治结束时的神龙元年(705年)全国登记户口为615万户

继续劝课农桑开创殿试和武举选拔人才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遗风。”——《资治通鉴》(二)武则天——唐朝前期的繁荣三、开明政治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唐玄宗开元盛世唐朝全盛时期——唐朝前期的繁荣(三)唐玄宗三、开明政治

第7课

制度创新与社会变革四、由盛转衰(一)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①中央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1.原因杜甫《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四、由盛转衰(一)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②地方权重:节度使拥兵自重,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1.原因安禄山四、由盛转衰(一)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与部下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2.过程【马嵬坡兵变】756年,唐玄宗出逃,途经马嵬驿时,陈玄礼为首的禁军哗变,杀死杨国忠及其姐妹,进而包围驿站,要求玄宗处死杨贵妃,认为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振士气。最终杨贵妃被赐死。四、由盛转衰(一)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3.影响(1)政治:中央集权被削弱①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为安抚降将大量设为节度使,最终形成藩镇割据②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2)经济:中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迫使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四、由盛转衰(二)唐朝中后期的乱局1.地方:藩镇割据(部分藩镇的独立性强,形成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2.中央:朋党之争和宦官专权加剧四、由盛转衰(二)唐朝中后期的乱局3.地方:黄巢起义(875年)——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884年,黄巢在泰山东南狼虎谷被杀,起义失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