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_第1页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_第2页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_第3页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_第4页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诗五首》12文常识学唐诗基本形式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派别: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浪漫诗派、现实诗派……22024/5/10教目标学了解诗歌的相关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大意;诵读诗歌,领略诗歌的韵律之美,并能背诵默写全诗;通过品读赏析,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32024/5/10过渡页野望

王绩42024/5/10诵感知读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gāo

bóyǐdúwēixǐ野望王绩52024/5/10走作者进王绩(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野望》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62024/5/10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品赏析读72024/5/10品赏析读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诗歌首联“望”字点题:薄暮时分,牛羊归家,鸡栖于埘,难免让人产生思归之情。可是该归去何方?“徙倚”即徘徊,“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呼应尾联,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82024/5/10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品赏析读92024/5/10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颔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品赏析读102024/5/10品赏析读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112024/5/10品赏析读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转而写人,写动态、写近景:画面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122024/5/10品赏析读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只好放声高歌,追怀古代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132024/5/10写背景作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142024/5/10主究题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探全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152024/5/10黄鹤楼

崔颢知识链接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黄鹤楼》。作者简介课文讲解听朗读,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qīyīnɡwǔ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齐读诗歌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离开,离去。只剩下,仅留下。飘飘荡荡的样子。诗意:仙人已乘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巧用典故,“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晴日里的原野。分明的样子。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故乡。诗意: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碧绿长满了鹦鹉洲。黄昏中看不到远方的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烟霭笼罩江面。(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进入景物描写,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点题。日暮思归是人之常情,江水上烟雾笼罩更增添了诗人浓浓的乡愁。图片欣赏思想感情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起→用典引出黄鹤楼承→感慨仙人已去转→描写登楼所见合→抒发思乡之情黄鹤楼结构梳理愁而不怨意境高远使至塞上

王维322024/5/10走作者进王维(701—761)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332024/5/10使至塞上——王维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诵读感知342024/5/10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叙事————出使边塞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品赏析读品读赏析352024/5/10品赏析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颔联抒情———内心抑郁(即景设喻,借景抒情)品读赏析362024/5/10品赏析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72024/5/10品赏析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颈联绘景——

塞外风光382024/5/10品赏析读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与首联呼应,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尾联叙事——战事繁忙392024/5/10写背景作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道诗所写的即为赴边途中的所见所感。402024/5/10主题思想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全诗善于捕捉典型景物作精心刻画,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达到了精心锤炼与自然质朴的交融统一。后人称王维“诗中有画”,于此诗可见一斑。

412024/5/10渡荆门送别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代表诗作《静夜思》《行路难》《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作者名片《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背景链接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乘船。【品析】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课文解读诗意:(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漫游。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平原。辽远无际的荒原。飞天镜:(如同)飞下的天镜。结:形成。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诗意: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景物描写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将水中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比喻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仍:仍然,依旧。怜:喜爱。思乡之情1.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再读古诗,讨论思考:2.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3.《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毕备。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如海市蜃楼。着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之情。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主旨归纳渡荆门送别叙事:远渡地点,出蜀目的绘景抒情:怜水送行舟远景——平野江流近景——江月云生结构梳理雄浑壮阔意境高远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诗魔”。作者简介

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背景链接课文讲解听朗读,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jiǎnuǎnzhuómòdī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齐读诗歌再读课文,理解诗意。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即贾公亭。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诗意:

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湖水刚涨得同堤岸相平,白云重叠,与湖水相连。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初春时早来的黄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衔取。诗意:

几处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刚飞过的燕子忙着啄泥筑巢。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各种颜色的野花。副词,将要,就要。使人眼花缭乱。诗意:

五颜六色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没过马蹄。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遮没,盖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以孤山为参照物。百游不厌。同“荫”,指树阴。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诗意:

我最爱西湖的东面,总感到游赏得还不够,那便是碧绿的杨树阴里的白沙堤。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统读全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