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度提问的策略与注意事项_第1页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度提问的策略与注意事项_第2页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度提问的策略与注意事项_第3页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度提问的策略与注意事项_第4页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度提问的策略与注意事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和思维是从“疑”开始的,许多学者都强调了设疑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代学者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科学家李四光指出:“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可见,疑问是学生走向知识高峰的必由之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疑对于学习是相当重要的,而设疑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就是提问,尤其是深度提问。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初中语文教师要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避开传统提问的误区,精心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深度提问的重要性(一)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探究。在这一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便成了当下较为突出的研究课题。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和深度提问,能够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堂中来,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枯燥无味的厌烦心理。教师的深度提问,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师的深度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利于释放学生的潜能,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说,教师的深度提问,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主要途径,是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灵魂。(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生进入了叛逆期,在这个时候,他们的自我意识是非常强的,也就是说他们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主体,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满堂灌的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叛逆心理。而教师如果采用深度提问这个方法,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向学生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这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身的重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使学生感觉自己有义务去解答老师的提问,甚至会有学生认为这种行为是在帮助老师解决问题,这也就满足了青少年时期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深度提问的策略深度提问的课堂,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问题,让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感知力、分析能力以及想象力、思维力。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促进初中语文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语文课堂独具魅力。可以说,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实施深度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深度思考,最终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初中语文课堂中常用的提问方法和技巧有很多,下面仅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提问的方法技巧。(一)围绕课题设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向读者敞开心灵的窗口。因此,学生往往理解了课题,也就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抓对开拓学生的思路有启发性的题目,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注意抓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题目,如《生物入侵者》;注意抓本身就是一个问题的题目,如《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注意抓具有双关性或有深刻含义的题目,如《美丽的颜色》《秋天的怀念》《走一步,再走一步》,等等。例如,《美丽的颜色》这个题目就具有双关性。从表面上看,作者是描写居里夫妇通过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镭所发射出来的淡蓝色的光。这种光是美丽的。教师可以追问学生:“美丽的颜色”仅仅指镭所发射出来的光的颜色吗?学生通过思考、探究,能够得出它更指居里夫妇那种科学探索的精神。甚至可以说,镭所发射出来的光即使不美丽,但在居里夫妇和作者看来,它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光。(二)围绕关键词设问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关键词设问,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事件的中心或人物的思想境界。我们知道,论文是科学研究中创造性思想的载体,无论是从传递信息的角度,还是从储存信息的角度考虑,主题词或关键词的标引都将给文献的储存和检索带来极大的方便。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就像一篇精美的论文,要传递语文教学信息,加强文化知识积累,进行语言文学储存,触发思维,拓展视野。围绕关键词设问,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例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和“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钱”两句中“排”字和“摸”字的意味。据此,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1.这两个动作揭示了孔乙己怎样的内心世界?2.这与孔乙己的现实命运有着怎样的联系?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理解,能够准确地体会到其中的意味,从而也就准确地把握了孔乙己的形象,深度理解了课文的主旨。(三)围绕重点难句设问抓住难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不仅能够使学生建立句子概念,提高运用句式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对重点难句进行有效设问,就要结合实际教学的内容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分析,突出重点。当学生对重点难句进行思考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归文章整体,将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升华,从而提高学生把握全局的能力,使学生能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在重点难句的提问与升华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的“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一句话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属于什么描写?3.烘托了“我”怎样的心情?通过答问、讨论,学生了解到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我”失望的心情,跟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了对比。(四)围绕重点段落设问重点段落是表达文章中心的主要部分。在教学中,教师抓住重点段落精心设问,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阅读是大面积文字的堆积。而围绕重点段落设问,能够避免内容的堆积,对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初中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并不是很正确。阅读能力不仅指能够识字、进行阅读,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把握的能力,注重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促进其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围绕重点段落设问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及深化理解。例如,《老王》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历程:“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来侮辱他?”——不是,是“愧怍”——“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学生理解了这段文字,也就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五)围绕篇章结构质疑问难所谓围绕篇章结构质疑问难,就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上去生疑、解疑。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关键性的问题,学生就会从中了解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和为什么这样谋篇布局的。要这样做,教师就必须让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在“整体阅读”中去统观全局,去具体地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的文题便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在文中,作者首先阐释了“格物致知”的含义,接着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又结合自身的经历论证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和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整体阅读”:1.作者是怎样层层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观点的?2.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抓住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从全文着眼去阅读、讨论、分析,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且掌握了议论文的结构特点和论证方法,对学生写作议论文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可谓效果斐然。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语言精练,讲解生动,设问有度,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了兴趣,就容易生疑,就会使学生在探求中获取更多的知识,逐渐提高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深度提问的注意事项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学生实施深度提问。但问题提得是否有价值,能否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能否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能否激起学生说的热情,这就需要教师谨慎设计了。(一)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想要实现深度提问,必须注意提问的方式和提问的形式。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趣味性。有趣味性的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学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课堂讨论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本内容的时候,率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没有读书之前先自己讲述他们心目中的藤野先生,让学生尽情发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畅所欲言以后,教师再带着学生一起看这篇文章,因为学生在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就已经调动了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这节课中,学生一定会验证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内容之中。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二)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针对性是指设计课堂问题应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同时,针对性更是指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等实际情况。例如,《口技》一文主要通过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美传统民间艺术的高超,让学生体会并由衷赞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画出文中描摹声响的语句,体会其中的妙处,并指出这些发出声音的道具有哪些?2.文章前后两次把道具交代得那么具体清楚,目的是什么?3.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4.你可以用哪些优美的语言赞美口技人的技艺?这四个问题设计得就非常有针对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口技人的高超技艺,深入理解课文。(三)问题设计要有发散性教育部2022年4月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人文性,强调大语文观。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大语文观告诉我们,它的外延是无限大的社会和自然空间,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学生要学好语文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师要让学生从课堂带着问题到社会实践或让他们把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联系课堂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要有发散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结合课下注释可知本文原题是《悬崖上的一课》,学后你得到什么启示?”这个问题就具有很强的发散性,通过思考,学生不仅能够说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有的学生还能够联系生活谈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问题的思考空间就无限加大了,也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激活了学生说的情绪。(四)问题设计要有情感性古语说:“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真情总能感动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及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对社会美、自然美、人物美、艺术美、科学美的感悟。针对长期以来应试体制下学生怕张口的缺点,根据学生的好恶,设计一些带有情感评价的问题,让他们大胆说话,说心里想说的话,让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课文。例如,教学《伤仲永》这类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课文时,教师应该抓住机会,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让他们敞开心扉,说出自己对方仲永的感受,甚至可以组织表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五)问题设计要有连贯性连贯性指设计问题要紧密联系课文,在内容上环环相扣。这样不仅容易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使学生无暇走神,而且使学生理解课文也不会显得突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如行云流水,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教学《伤仲永》这一课时,教师根据成才因素这个主旨,在释义的基础上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题目中“伤”怎样理解?题目为何叫《伤仲永》?2.课文中的方仲永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方仲永为什么会“泯然众人”?4.从方仲永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今后在学习上的打算。这四个问题具有连贯性,不能颠倒顺序。这些问题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也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困惑,让学生有话可说。四、结语总而言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