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学业水平过关十六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学业水平过关十六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学业水平过关十六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学业水平过关十六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业水平过关(十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家风”是个中性的概念徐梓“家风”系列报道及征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和高度认同。这个系列对于引导人们自觉省思、培植良好的家风,培养社会良风美俗,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必须指出,如果不加思考地一概而论,把家风说成是传统的家庭教育,说成是一家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则有失偏颇,不可不加以厘清。实际上,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如同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这样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所以,家风既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又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对家中子弟具有熏陶影响、沾溉浸润的意义。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是一个家庭的自我和特色,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用现今的话说,并不都具有正能量。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有的家风也可能是狡诈刻薄、酗酒赌博、忿戾凶横。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风习我们称之为学风、班风,而学风、班风有好坏之分、高下之别,并不总是值得弘扬。家风同样也有不良的,也并不都是传家宝,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的一些美好的品质。作为家庭的文化,家风是附丽于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会有家风。家风并不会因为农村的城市化、大家族被小家庭所取代而丧失。极端地说,“没有家风亦是一种家风”。在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的当今,人们感叹“家风”荡然无存,其实是指家庭所秉持的“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这样一些传统内容的沦落,而不是家风本身的消逝。家风又不同于家规。家规是家庭中的规矩,是家人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或法度,是父祖长辈为后代子孙所制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和教条,它是借助尊长的权威,加之于子孙的又一重针对性强、目的明确的道德约束,有的甚至具有法律效力。它有家训、家诫、家规、家仪、家教、家法、家约、家矩、家则、家政、家制等名义,有敬祖宗、睦宗族、教子孙、慎婚嫁、务本业、励勤奋、尚节俭等具体而明确的条文,是载诸家谱、可供讽诵学习的有形文本。而家风有别于这样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通俗地说,我们可以把家规看作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同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并且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选自《光明日报》)1.下列对“家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风是传统的家庭教育,是一家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B.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C.家风是一个中性的概念,表现的是一个家庭的自我和特色,并不都具有正能量。D.家风是附丽于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会有家风,没有家风也是一种家风。A2.下列不属于“家规”范畴的一项是()A.它是父祖长辈为后代子孙所制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和教条。B.它有家训、家诫、家规、家仪、家教、家法、家约、家矩、家则、家政、家制等名义。C.它有敬祖宗、睦宗族、教子孙、慎婚嫁、务本业、励勤奋、尚节俭等条文。D.它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体现的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D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家风”系列报道及征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和高度认同。因为家风都是传家宝,如耕读、忠厚、清廉、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等。B.家风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习气,它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可以从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中体现出来。C.家风既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又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对家中子弟具有熏陶影响、沾溉浸润的意义。D.当今,人们感叹“家风”荡然无存,其实是指家庭所秉持的“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这样一些传统内容的沦落,而不是家风本身的消逝。A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文学批评要从文学文本出发,这本是个常识问题。被今天的学者视作文学批评基本原则的“知人论世”(孟子语),也就是从文本阅读开始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从来就重视对文本的精研细读,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主要样式的诗话、词话、小说评点,都是如此。朱熹说先要将诗吟咏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然后再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浃洽,方有见处”。西方文学批评,也不例外。尤其是20世纪初的英美新批评派,更是以文本的“细读”为主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如恩格斯,在文学批评活动中,也十分重视对文本的阅读,他在对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表达评论意见之前,把这部作品读了四遍。评论者在读完一两遍之后,为了验证最初的阅读感受,使自己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态度,还有意识地把作品往后“放一放”,直到读完三四遍之后,印象依旧,才告知自己的批评意见。这样做,不仅是对作家作品的尊重,也是严肃的文学批评工作者应取的态度。现代阐释学兴起之后,对文学作品的阐释,由追寻作者的本意,到强调批评家的再创造,对文学作品的精细阅读,便退居次要地位。英美新批评派在主张“细读”的同时,也批评追寻创作意图的“意图谬误”和相信阅读感受的“感受谬误”,把“细读”变成一个远离创作意图和阅读感受的纯粹客观的技术活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当代文学批评受现代阐释学、以及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的影响,在强调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的同时,也逐渐偏离了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路线,片面强调阐释学所重视的主观“成见”或“前理解”的作用,不是把阐释的再创造建立在历史、文化积淀和个体经验感受的基础上,而是以某种普遍流行或个人偏好的理论作为一种意义模式,介入文学作品的阐释。结果在批评实践中,便出现了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义在文先”即文学作品的意义是根据某种流行或偏好的理论预先设定的。而不是从作品具体形象的艺术描写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二是“文为义证”,即不是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观照的对象,而是把文学作品看作是某种流行或偏好的理论的实证材料,三是“义不及文”,即对文学作品的意义阐释不深入涉及文学作品的艺术分析,只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话头”,就文学作品的题材所指,大谈相关领域的社会生活问题,把文学批评变成生活观察和社会学论文。抑或由文学作品的其些细节引发的联想,大谈某种流行的或偏好的理论知识,把文学批评变成这些理论知识的通俗文本。这种种偏向,不但有悖于文学批评再创造的宗旨还有悖于文学既作为历史的创造物又作为审美的创造物的本质特征。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说,他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来衡量作品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也应该成为我们阐释文学作品的基本观点。作为美的创造物,文学作品是通过美感效应发生社会作用的,读者包括批评家只有通过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才能理解文学作品,领略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作为历史的创造物,文学作品同时又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的历史活动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因此,读者和批评家又只有通过“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才能理解文学作品所描写的艺术形象,也才能通过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形象,“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马克思语),确证人自身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语)。这些,都离不开对文学文本的精细阅读。——(摘编自於可训《回到文本面向读者关于当下文学批评的几点看法》)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自从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观点后,中国的文学批评才开始重视对文本的精研细读。B.恩格斯反复四遍阅读《济金根》才发表批评意见,这种精细态度体现了对作家作品的尊重。C.因为受现代阐释学影响,所以当代文学批评片面强调主观“成见”或“前理解”的作用。D.文学阐释的再创造,不以流行或个人偏好的理论为意义模式,而以个人经验感受为基础。B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中国文学批评和西方文学批评两个角度阐述文学批评要从文学文本出发这一常识。B.文章论述了现代阐释学、英美新批评、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等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C.文章立足批评的实践,指出文学评论存在的三种偏向:义在文先、文为义证、义不及文。D.文章末尾引用马克思的言论,论证文学批评如果不精细阅读文学文本就会产生严重后果。D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阐释学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强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