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3第28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59讲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提能训练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3第28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59讲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提能训练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3第28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59讲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提能训练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3第28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59讲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提能训练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3第28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59讲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提能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8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59讲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一、选择题1.从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的200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希腊众多城邦组织本邦居民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另立家园,建立起140多座新的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对希腊殖民解读准确的是(C)A.源于农耕文明的优势与扩张潜能B.与近代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目的一致C.是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途径之一D.是亚历山大帝国推广希腊文化的延续[解析]希腊城邦用200多年时间,组织居民向海外殖民,另建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推动了希腊文明的发展繁荣,反映出希腊殖民是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途径之一,C项正确;希腊属于海洋文明,而非农耕文明,A项错误;古代希腊殖民的目的是解决地狭人多问题,与近代欧洲列强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进行殖民扩张不同,B项错误;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帝国建立时,希腊的海外殖民早已停止,D项错误。2.(2024·武清)阿卡德人迁入两河流域南部时,不是将已有较高文明的苏美尔人征服、奴役,而是共同居住生息,逐渐相互融合,从而形成新的文明。公元前2千纪,印欧人来到伊朗高原后,直到公元前1000年才居于优势地位,当地原有的较发达的文明并没有因之而被摧毁。这反映了当时(C)A.农耕文明具有扩张优势B.西亚区域文化不断重构C.西亚文明演进的渐进性D.民族国家因迁徙而形成[解析]材料反映了两河流域的迁入者阿卡德人和伊朗高原的征服者印欧人征服新的统治区域后没有摧毁旧的文明,而是相互融合,从而形成新的文明,体现了西亚文明演进的渐进性,C项正确;材料中印欧人的文明不属于农耕文明,而是游牧文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西亚区域文化的重构问题,而是西亚的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被征服者征服后旧的文明没有被消灭,而是新旧文明慢慢融合,排除B项;材料涉及时间截至公元前1000年,而民族国家直到近代才产生,排除D项。3.(2024·威海)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大概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他们中断了古印度的哈拉帕文化,建立起了吠陀文化,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反映了(A)A.印欧人迁徙影响南亚文化发展B.亚欧游牧民族迁徙中断了古印度文明C.农耕文明不断向古代印度扩张D.东正教发展成为古印度时期主要宗教[解析]据材料“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大概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他们中断了古印度的哈拉帕文化”可知,雅利安人的入侵,中断了印度的哈拉帕文化,同时建立了新的文化,并取得非凡的成就,而雅利安人属于印欧人,说明印欧人迁徙影响南亚文化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印欧人迁徙对印度的影响,并不是亚欧民族迁徙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雅利安人对于南亚印度文化的影响,不能得出农耕文明的扩展状况,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宗教信息,排除D项。4.有学者指出:“古印欧人没有掌握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和华夏古文明那样的农业种植技术,只能靠捕猎为生,寻找食物成为了古印欧人的第一生存目标。”一旦发现有更适合生存的地方,他们就会拖家带口朝那里迁移。这体现出印欧人迁徙主要是出于(A)A.生存经济上的考量 B.寻找气候温和地区C.武力征服周边民族 D.掌握农业生产技术[解析]根据“没有掌握……农业种植技术,只能靠捕猎为生”“食物是古印欧人的第一生存目标”可知,材料中印欧人迁徙的原因是为了获取食物以求生存,属于迁徙的经济因素,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印欧人迁徙是追求气候温和、出于武力征服、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排除B、C、D三项。5.日耳曼人在南迁过程中,不仅原有的血缘氏族瓦解了,以地域为基础的农村公社——马尔克也趋于解体,灭亡西罗马帝国后,日耳曼统治者则将没收来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兵、廷臣和主教。据此可知,日耳曼人的迁徙(C)A.推动了区域文化认同B.阻碍了欧洲农耕文明进程C.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D.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解析]据材料“不仅原有的血缘氏族瓦解了,以地域为基础的农村公社——马尔克也趋于解体……”可知,日耳曼人在迁徙的过程中自身原有的血缘氏族和农村公社都瓦解了,同时还将西罗马帝国的土地分封给臣民,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封建大领地的形成,促进了西欧社会的封建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其对西欧社会封建化的影响,无法得出区域文化认同,排除A项;日耳曼人的迁徙并没有阻碍欧洲的农耕文明进程,也没有摧毁罗马帝国的文明,排除B、D两项。6.公元300—600年间,中国与罗马都面临相似的历史境遇。在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五大胡人族群纷纷南下;在罗马,西哥特、东哥特、汪达尔、勃艮第、法兰克、伦巴第等日耳曼部落潮水般地一波波入侵,建起了一个个“蛮族王国”。这次游牧部落的大迁徙(A)A.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B.传播了近代欧洲文明的火种C.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D.促进了欧亚古典文明的复兴[解析]根据“在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五大胡人族群纷纷南下”可得出北民南下灭亡了西晋,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根据“在罗马,西哥特、东哥特、汪达尔、勃艮第、法兰克、伦巴第等日耳曼部落潮水般地一波波入侵,建起了一个个‘蛮族王国’”可得出民族的迁徙同样改变了西欧的政治格局,A项正确;材料讲的不仅仅是欧洲,还有亚洲,排除B项;这一时期东西方均处于分裂状态,排除C项;蛮族入侵毁坏了欧洲古典文明,排除D项。7.桑巴舞被视为巴西的象征,它源于非洲,通过奴隶贩卖传到巴西,又吸收了来自欧洲、古巴和当地的一些舞蹈因素而形成。这说明桑巴舞(A)A.是人口迁徙文化融合的结合B.是西方殖民主义罪恶的见证C.毁灭了美洲印第安人的文明D.使非洲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解析]据材料“桑巴舞被视为巴西的象征,它源于非洲,通过奴隶贩卖传到巴西,又吸收了来自欧洲、古巴和当地的一些舞蹈因素而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桑巴舞既有非洲舞蹈的节奏,又有欧洲舞蹈的步伐,而印第安人的装饰也对桑巴舞影响巨大,说明桑巴舞是美洲多种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人口迁徙文化融合的结合,A项正确;桑巴舞并不是西方殖民主义罪恶的见证,排除B项;毁灭了美洲印第安人文明的是西方殖民者,而不是桑巴舞,排除C项;非洲文化并没有在巴西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8.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各民族的服饰、食品、宗教与世俗的节庆娱乐、音乐、舞蹈、建筑,在新大陆触目可见:墨西哥斗牛起源于西班牙斗牛;拉美各国的音乐舞蹈,处处洋溢着热烈浓郁的西班牙韵致;吉他从西班牙传入美洲,风靡四方。以上现象反映了(C)A.美洲本土文化遭到破坏B.殖民扩张推动美洲开发C.族群迁移推动文化扩展D.人口迁移推动种族融合[解析]据材料“欧洲各民族的服饰、食品、宗教与世俗的节庆娱乐、音乐、舞蹈、建筑,在新大陆触目可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将欧洲文化传播至拉丁美洲,说明近代人口的迁移促进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欧洲文化传播至拉丁美洲,并不代表美洲本土文化遭到了破坏,排除A项;“文化扩展”不能等同于“美洲开发”,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拉丁美洲种族融合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9.16—17世纪,西班牙统治墨西哥时,规定西班牙人、梅斯蒂索人(欧洲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后代)不能居住在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区,并限制印第安人出现在城市。上述规定(A)A.意欲维护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B.旨在扩大奴隶制种植园经济C.使墨西哥城市呈现殖民化特征D.淡化了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班牙在墨西哥实行种族歧视、限制种族融合和文化同化的政策,目的是维护欧洲人的特权地位和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A项正确;材料所述政策与种族融合有关,与种植园经济关系不大,排除B项;墨西哥城的殖民化与上述规定无关,事实是先实现殖民统治,然后出台上述规定,排除C项;西班牙这一政策会强化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排除D项。10.在历史上,处于欧洲边缘的俄罗斯,曾被动接受蒙古文化。对此,约瑟夫·德·梅特尔曾说:“撕下一个俄罗斯人的脸皮,你就会发现一个鞑靼人”。这反映出(A)A.俄罗斯古代文化的东方性特征B.欧洲与非洲文化交流比较频繁C.俄罗斯帝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D.蒙古东征引发大规模民族迁移[解析]根据材料“撕下一个俄罗斯人的脸皮,你就会发现一个鞑靼人”,结合鞑靼人为蒙古人的一个分支,体现出俄罗斯古代文化具有东方特征,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欧洲与非洲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俄罗斯帝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排除C项;蒙古西征并未东征,排除D项。11.据统计,美式英语借用了约1700个印第安语的单词,如:moose(麋)、eauuehu(橡胶)、hominy(玉米粥)。banana(香蕉)、jazz(爵士乐)等单词则与非洲黑人语言有关。据此可知,美国文化(D)A.以北美土著文化为基础B.植根于殖民扩张C.体现出民族平等的精神D.具有多源性特征[解析]根据“美式英语借用了约1700个印第安语的单词”“jazz(爵士乐)等单词则与非洲黑人语言有关”可知,美国文化包含了诸多其他地区的文化因素,体现了多源性,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文化以北美土著文化为基础,排除A项;美国文化与殖民扩张有关,但不能得出根植于殖民扩张,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民族平等,排除C项。12.读如表相关信息。材料可用于说明(B)国别作家作品出版时间特点英国康拉德《台风》1903年都选取近代华工在拉丁美洲的活动作为写作主题美国克里斯蒂娜·加西亚《猎猴》2003年古巴玛尔塔·罗哈斯《黄色行李》2009年A.欧美文学家对中国市场的关注B.近代西方列强掠夺中国劳动力C.近现代中外文学交流日益增多D.拉丁美洲是华工主要流散方向[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北京条约》,规定华工出国合法化,西方列强通过种种手段欺骗华工出国,出国的华工辗转流散到拉丁美洲,材料中的文学作品都以近代华工在拉丁美洲的活动为写作主题就是这一事实的反映,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欧美文学家对中国市场的关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反映中外文学的交流,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13.(2024·扬州)下图是1882年美国刊印的题为《唯一被隔绝的》漫画。画中一名华人被阻挡在美国城门之外,门上写着“通往自由的金色之门”。该华人的行李上贴着“勤劳”“秩序”“和平”“节制”等标签。该漫画(C)A.意在称颂中国人的优良品质B.否定了华工为美国作出的贡献C.嘲讽了美国价值观的虚伪性D.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盛行[解析]根据材料“一名华人被阻挡在美国城门之外,门上写着‘通往自由的金色之门’。该华人的行李上贴着‘勤劳’‘秩序’‘和平’‘节制’等标签”可知,在漫画中,中国人被拒之门外,与美国门上写着“通往自由的金色之门”形成鲜明的对比,嘲讽了美国价值观的虚伪性,一方面标榜自由、平等,另一方面却将“勤劳”“秩序”“和平”“节制”的中国人拒之门外,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美国的虚伪,并非称颂中国人的优良品质,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美国的虚伪,没有提及华工为美国作出的贡献,排除B项;材料信息中有欢迎共产主义者字眼,但并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盛行,排除D项。14.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移民和国籍法》,规定在科学和艺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移民和美国急需的熟练及非熟练劳工享有优先权,移民入境后从事美国人不能或不愿从事的职业,且从事的职业不会引起已经从事此种职业的美国人的失业或工资水平的下降。此规定(D)A.有利于战后美国经济的恢复与重建B.取消了移民政策的种族歧视观念限制C.适应了美国解决“滞胀”问题的需要D.体现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解析]美国的移民法主要涉及科学和艺术方面,还着眼于保护国内的就业稳定,体现出美国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D项正确;美国没有受到二战巨大创伤,不存在恢复和重建,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种族歧视的取消,B项错误;美国“滞胀”问题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C项错误。15.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种名为“多文化伦敦英语”的新特色口语,即西印度群岛、南亚和本土英语的混合体,在伦敦越发普遍,而在其他移民众多的城市也有类似的变体。这反映了英国社会(A)A.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特征B.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C.生活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D.移民文化逐渐趋于主流化[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多文化伦敦英语”是西印度群岛、南亚和本土英语的混合体,西印度群岛、南亚等移民来到伦敦或者其他城市后,移民所说的英语和本土英语融合,就产生了这种“混合体”,反映了英国社会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特征,A项正确;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与材料强调“多文化伦敦英语”不符,排除B项;生活价值观念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及观点,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在英国,主流文化还是英国本土文化,不会是移民文化,排除D项。16.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人员流动模式的转变和多国辞职潮的出现,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求贤若渴”,各国纷纷加入“抢人战局”。德国当局除了吸引专业人才,还将目光放在身处德国的约180万名难民身上。这主要体现了(D)A.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型B.人才流动解决了国际难民问题C.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D.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多样性[解析]据材料,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自身劳动力严重不足,它们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才需求大增,德国还利用难民解决本国劳动力问题,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多样性,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并非解决国际难民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的需求,而不是“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7.(2024·邯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以下是对新加坡三座博物馆的简介:牛车水博物馆:该馆位于新加坡殖民政府规划的早期华人社群聚居之地。此地的中国移民主要是来自闽南、广府、潮州等地的劳工。该馆叙述了牛车水形成之脉络,复原了具有代表性的街区移民职业群体,如人力车夫、红头巾、妈祖等,介绍了“猪仔”、鸦片、私会党、赌博、娼妓等社会恶习,同时也呈现了华人通过辛勤劳动所换来的新生活。土生文化馆: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更多中国移民的到来以及在经济上崛起,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利益与商贸资源,逐渐形成了“土生华人社群”。土生文化馆呈现了土生华人的习俗,展示其所使用的精致、炫丽、华贵的器物,充分展现了一个家族的财富与势力。同时介绍土生华人在慈善事业、社会改革、国家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其族群与英国统治者的关系。华裔馆:该馆坐落于南洋理工大学,馆内常设“何谓华人图片展”,从“自我”“其他华人”“跨越华人”“世界公民”四个主题出发,探索“华人”在不同时代的定义,追寻属于华人的身份认同。——摘编自关昕《移民、族群与国家:新加坡华人主题博物馆的建构与想象》(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三座博物馆的展品所反映的历史主题。(2)假如三家博物馆开展合作举办联展,将各馆展品的精品共同展出,请你为该活动确定一个联展的名称,并为该活动提出两条宣传要点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答案](1)主题:牛车水博物馆:反映了早期殖民时代中国民众远赴新加坡,成为移民的历史。土生文化馆:反映了近代移民扎根新加坡后取得了一定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历史。华裔馆:反映了现代新加坡华裔追寻身份认同的历史。(2)名称:新加坡华人主题展。(其他答案,只要契合华人、华裔、中华等概念即可)宣传要点:展品的多样性,既有对中下层华人日常生活的展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