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威宁县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素质教育期末测试试卷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对于世间,庄子既是“热肠挂住”,为何却又“冷眼看穿”?根本原因在于庄子的救世主张与当时的“世之显学”儒家思想不同。儒家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苦口婆心地规劝君王实行仁政、德治,希图以此救世。而在庄子看来,这样救世无异于“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儒家虽然用心良苦,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主张是根本行不通的。②庄子认为,“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至乐》)儒家的救世主张如同一个人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养鸟,而不是按照鸟的习性来养鸟,所以结果就是把鸟折腾死。同样道理,救世一定要遵循人的本性。天下之所以混乱不治,是由于世人的纯真质朴的本性正在丧失。所以,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让人们归心“大道”。所谓大道,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③依庄子之见,让世人归心天地大道、还原纯真本性,才是治世之要义。唯有如此,社会才能真正走向安宁。《庄子·大宗师》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以鱼喻人,以水喻道,认为人丧失了本性,就如同鱼离开了水。因此尽管儒家竭力提倡仁德之治,固然也能够收一时之效,却无法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庄子认为,与其号召天下人遵从仁义道德,不如引领天下人恢复本性,归于天道,即“救心”。从庄子对儒家救世主张的多次批评,也可以看出他并非对世事冷漠无情的“出世”之人。倘若庄子真的漠视天下治乱和民间疾苦,又何必如此关注、批评儒家的救世主张?若无“热肠挂住”之情怀,何必谆谆而言之?④在庄子看来,人的物质上的贫困,身体的病态甚至死亡,都不值得悲哀。真正值得悲哀的是人的本性的迷失,这就是《庄子·田子方》所说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世上能够诱惑心灵的事物太多,且不说高官厚禄、金钱美女,即便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等等,也无不牢牢地束缚住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沉溺于对物质享受的无止境追逐而迷失本性、远离大道。唯其如此,救世就是要“复性”,用天下大道去挽救人心,恢复人的纯真本性。⑤可见,儒家是试图从社会政治制度的实践层面救世,即通过实行仁政、德治而救世;庄子则希图从社会成员内在的精神层面救世,即通过救心、复性而救世。二者都有救世之心,但主张不同。庄子通过“救心”而救世的主张,难免被世人视为十分迂腐而不切实际的。惠施曾经将庄子关于“大道”的看似不着边际的言谈比喻为樗树,说它“立之途,匠者不顾”(樗树长在路旁边,木匠却不屑于看它一眼),原因就在于它“大而无用”。庄子则认为“无用之用,乃是大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其实大道具有为世人所不知晓的大功用。这种“大用”,乃成就事物的本性,包括人的本性。在混乱的浊世,唯有大道可以挽救人心、恢复人的淳善本性。(摘编自余秉顾《“热肠挂住”与“冷眼看穿”——庄子的情怀》)材料二:与儒家不同,道家则提出了另外一种处世方式。《人间世》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庄子要求人们摒弃名利之心,保持心境的空明,被王夫之称赞为:“此篇为涉乱世以自全而全人之妙术,君子深有取焉。”(王夫之《庄子解》)在庄子眼中,事君之难,是涉世的第一难题。在漫长的专制时代,一个士人想要建功立业就不能不走上仕途,就不能不面对统治者。庄子主张在身心之间以心为本,在多与一之间以一为本,在有心无心之间以无心为本。君臣相处之难,也表现为人道之患与阴阳之患。庄子主张忘身,所谓的“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也就是顺其自然。人臣与储君相处之时会面临国与身的两难境地:“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庄子提出了顺物无己的思想。在顺之的前提下引导对方,“达之,入于无疵”。庄子认为,人处世间,必须以顺应物情为要。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无用”之用决定了庄子“无为”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从历史上来看,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形态,但两者并非水火不容,更多的时候是以儒道互补的形式共存于世。《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儒道思想如同阴阳的对立统一体,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体系。《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此处的独善其身与道家思想并不逆违。在处世哲学上,古人往往向儒家思想学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但也常常把道家思想作为必要的补充。面对逆境和挫折之时,道家的逍遥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古人消解焦虑、战胜自我,从而走出人生的困境。这种补充关系,也可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摘编自孙明君《当代视角下对庄子思想的再认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庄子的社会哲学,材料一谈救世,材料二谈处世,都对儒道两家思想的优劣进行了比较。B.材料一援引庄子以鱼喻人、以水喻道的生动说法,进一步指出,儒家提倡的仁德之治对解决社会问题毫无用处。C.材料一指出,按照庄子观点,救世要遵循人的本性,就是要“救心”“复性”,用天下大道挽救人心,恢复人的纯真本性。D.材料二指出,古人不仅学习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思想,而且在面对逆境时也愿用道家逍遥意识消解焦虑、战胜自我。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宣传其救世主张,儒家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可见其用心之良苦。B.庄子认为,只有让世人归心天地大道还原纯真本性,才能让社会真正走向安宁。C.根据《庄子·田子方》中的观点,人最大的悲哀是本性的迷失而非贫困与病亡。D.看到道家通过精神层面救世被视为迂腐而不切实际,儒家就通过实践层面救世。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运用对比法,分别将庄子“热肠”与“冷眼”、道家与儒家进行直接对比。B.材料二在论述道家处世哲学时,引述王夫之、《易传》、《孟子》话的目的不同。C.材料一第③段连用两个假设反问句,强调了庄子对世事的“热肠”,富语言气势。D.材料二第二段以“水”“火”为喻,从反向角度论述了儒道思想互补并容的关系。4.作为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提出的“救世”和“处世”的方法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5.下面是庄子《五石之瓠》的片段,请结合两则材料中庄子“无用之用”的相关观点对片段进行简要分析。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愕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答案】1.C2.D3.A4.①救世:主张“救心”,让人们归心“大道”;②处世:顺其自然,顺物无己,顺应物情。5.①体现了庄子“无用之用,乃是大用”的观点,批评了惠子只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的道理;②庄子大葫芦的这种“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彰显了庄子“无为”的人生态度。【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都对儒道两家思想的优劣进行了比较”错误,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没有对儒道两家思想的优劣进行比较。B.“儒家提倡的仁德之治对解决社会问题毫无用处”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固然也能够收一时之效”,说明这种仁德之治多少还是有些作用的。D.“不仅……而且在面对逆境时也愿用道家逍遥意识消解焦虑、战胜自我”错误。由原文“古人往往向儒家思想学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但也常常把道家思想作为必要的补充。面对逆境和挫折之时,道家的逍遥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古人消解焦虑、战胜自我,从而走出人生的困境”可知,原文表达的是转折关系,而选项表达的是递进关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看到……儒家就通过实践层面救世”错误。从原文看,儒家救世主张的提出和道家救世主张的提出,它们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关系。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A.“将庄子‘热肠’与‘冷眼’……进行直接对比”错误,材料一并没有将庄子的“热肠”与“冷眼”的情况进行直接对比,只是把这两方面简单地提出来。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材料一第二段总结庄子的观点为“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让人们归心‘大道’”,故庄子提出的“救世”就是主张“救心”,让人们归心“大道”。材料二说“庄子主张忘身,……也就是顺其自然。……庄子提出了顺物无己的思想。……庄子认为,人处世间,必须以顺应物情为要”,庄子提出的“处世”的方法就是顺其自然,顺物无己,顺应物情。【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庄子说“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认为惠子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既然有可容五石东西大葫芦,应该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他认为惠子心窍不通。材料二也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体现了庄子“无用之用,乃是大用”的观点,批评了惠子只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的道理。材料二说“‘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结合《五石之瓠》中庄子的言论,庄子大葫芦的这种“无用”之用正是文本中“虚以待物”的体现,体现了庄子“无为”的人生观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芦花荡孙犁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睛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漂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件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一天夜里,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老头子很喜欢这两个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眼前宁静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大些的轻声吆喝她:“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老头子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他蹲下去,撑着船往北绕一绕。黄色的光仍然向四下里来回探照。老头子小声说:“不要说话,要过封锁线了!”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子弹吱吱地在她们的船边钻到水里去,有的一见水就爆炸了。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抱在自己怀里,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她挂花了!”“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他说:“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第二天中午,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没吃上这样新鲜的东西,只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也走不动,鬼子兴奋地紧紧追上了他。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可是他们鬼叫着,再也不敢动弹了。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他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洒。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头子在敌人监视之下自由出入苇塘又送物又送人,可见其本领之大、行为之勇。B.“张皇失措,船也走不动”是老头子的故意举动,突出了他为引敌上钩时的机智。C.“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突出了老头子对复仇杀敌的极大自信。D.老头子将鬼子引向自己事先埋好枯木桩子的水域,以一己之力制服了十多个鬼子。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善用白描笔法,对环境与人物只是简单的勾勒,叙事也多在朴素的对话中展开,但却清新质朴,具有浓郁生活气息。B.小说标题“芦花荡”能起到设置悬念作用,通过暗示故事发生地点,让读者想象该有怎样故事发生,激发读者阅读欲望。C.本文和作者的《荷花淀》都以抗战为题材,也都不刻意去直接描写战争的血腥,都通过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表现人性之美。D.本文和海明威《老人与海》都注重以内心独白来塑造英勇的老人形象,除此还都运用动作细节突出老人战胜“敌人”的场景。8.在护送两个小女孩的途中,老头子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老头子”的杀敌在“二菱”的注视下完成,小说这样的结尾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6.D7.D8.①起初,吩咐孩子安心睡一觉和两次说“不怕”,流露出老头子对自己能力的充分自信;②听到说大菱挂花,内心极为震惊,感觉自尊受到伤害;③誓言要为大菱复仇,满腹仇恨,且再度自信满怀。9.①增加故事见证者,让二菱眼见老头子杀敌,增加故事真实性;②照应前文老头子“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的话,使情节更加完整;③通过孩子的视角,验证老头子“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我打他们不用枪”的话所言不是吹牛,突出老头子的水上本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④增强故事的传奇色彩,伤我同胞者必将付出血的代价,使主题意蕴更丰富。【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D.“自己事先埋好枯木桩子的水域”不正确,从原文“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看,枯木桩子不是老头子埋的。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D.“都注重以内心独白来塑造英勇的老人形象”不正确,《老人与海》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而本文没有。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人物心理的能力。本题,需要结合老头子的话语、表情及作者对他的心理、性格特点的直接描写进行分析。①充分自信。如“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街上她们,就叫她们安心地睡觉;小女孩淘气淘着水玩,老头子说“不怕”;在探照灯寻找目标时,老头子又说“不怕”。这些都流露出老头子对自己驾船过敌人封锁线时的充分自信;②感觉自尊受到伤害。“‘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听到说大菱挂花,老头子内心极为震惊,他感觉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伤害。③再度自信满怀。“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打他们不用枪。明天来看吧!”誓言要为大菱复仇,让敌人付出代价,语气坚决,内心充满对敌人的仇恨,自信满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和构思技巧的能力。①从艺术效果看,增加故事见证者,增加故事真实性。“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小说前后呼应,交代出让二菱眼见老头子杀敌,二菱作为故事的见证着,亲眼目睹了老头子杀敌报仇的过程,使故事更加真实。②从情节结构看,前后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前文老头子说“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的话,后文交代了二菱目睹老头子杀敌的过程,小说前后呼应,情节连贯完整。③从表现人物看,女孩子的视角使老头子的形象丰满立体。二菱是女孩子中小的那个,她目睹老头子杀敌的过程,以一个人的力量,为大菱复仇,通过孩子的视角,验证老头子“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我打他们不用枪”的话,突出老头子的水上本领,他是水上英雄,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④从表现主题看,二菱眼中的老头子本领高强,以一个人的力量,为大菱复仇,耍得鬼子团团转,增强故事的传奇色彩,让敌人付出血的代价,使主题意蕴更丰富。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赞曰: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撰之,上断唐尧,下讫秦缪。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撰异同为《国语》。又有《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兼诸侯,有《战国策》。汉兴伐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论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①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呜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②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③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选自班固《汉书·司马迁传》)材料二:武帝用法刻深群臣一言忤旨辄下吏诛而当刑者得以货免。迁之遭李陵之祸,家贫无财贿自赎,交游莫救,卒陷腐刑。其进奸雄者,盖迁叹时无朱家④之伦,不能脱己于祸。故曰:“士穷窘得委命。”此岂非人所谓贤豪者邪!其羞贫贱者,盖迁自伤特以贫故,不能自免于刑戮。故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非空言也。固不察其心而骤讥之,过矣。(选自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注】①摭:拾也。②书:这里指司马迁的《报任安书》。③《小雅》巷伯:《诗经·小雅》中之《巷伯》,是西周寺人(宦官,官名巷伯)因遭人谗毁而发泄怨愤之诗。④朱家:秦末汉初游侠,以“任侠”闻名,曾藏匿、救活豪杰之士百余人。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武帝用法A刻B深C群臣一言D忤旨E辄下吏F诛G而当刑者H得以货免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契,指正面写字侧面刻齿以便验对的有契约性质的竹木质文书,亦指文字,文中是前一意思。B.本事,文中指真实的事迹,后世也指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所依据的故事的情节或原委。C.信,文中指真实、可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信”意思不同。D.委命,文中指寄托性命,与《过秦论》“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中的“委命”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勤奋努力,他参阅《左氏春秋》《国语》《世本》等史书,接续记载其后的史事,时间跨越古今上下几千年。B.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他善于叙说事物的道理,写文章能秉笔直书,所记述的史事真实,不虚假赞美,不掩饰丑恶,堪称实录。C.班固对司马迁遭际很感慨,凭借其博学不能靠智慧保全自己,这如同《诗经》所说既明辨又聪明还能保全自己,太难了。D.遭受李陵之祸后,司马迁拿不出法律规定的钱财为自己赎罪,他因此而羞于自己的贫穷,呼吁贤者豪杰来拯救自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2)非空言也。固不察其心而骤讥之,过矣。14.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司马迁在《史记》中“进奸雄”的写法有何不同态度?请简要分析。【答案】10.CEG11.A12.D13.(1)究察他哀伤自己的原因,他是属于《诗经·小雅》中巷伯这一类的人。(2)这不是不切实际的话啊。班固不体察司马迁的心思而骤然讥讽他,这是错误的。14.①材料一不赞成,认为司马迁为游侠作传,就会贬退隐士,去推崇这些奸雄之人,不符合圣人的是非观,这样是不对的。②材料二支持,对司马迁推举这些游侠表示理解,因当时没有人如游侠一般站出来帮助他摆脱灾祸。【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句意:武帝运用法律很严苛,群臣一句话违背旨意,就交给司法官员判罪,有罪官员可以用钱财免罪。注意每句中主语的分辨。“武帝”作主语,“用法”作谓语,“刻深”作补语,修饰“用法”,故应在C处断开;“群臣一言”作主语,“忤”作谓语,“旨”作宾语,故应在E处断开;“下吏诛”为兼语句,“下”作谓语,“吏”作宾语,“诛”作“吏”的谓语,故应在G处断开。故应在CEG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文中是前一意思”错误。文中“书契”,指后一种意思,文字。句意:从古人有文字开始就有了史官。B.正确。C.正确。“信”,形容词,可信的;/副词,确实、实在。句意:给任安的信也是真实、可信。/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D.正确。句意:有些士人到了穷困窘迫时,就把自己的命运委托给游侠。/百越的君长们,低着头,用绳子拴住自己的脖子来投降,把自己的性命交给秦王朝的下级官吏掌握。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D.“呼吁贤者豪杰来拯救自己”错,原文并没有写司马迁直接呼吁贤者豪杰来救他,而是材料二作者假设的、揣测的。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迹”,究察;“所以”,表原因,……的原因;“伦”,表复数,类。(2)“非空言也”,判断句;“察”,体察;“过”,错误。【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材料观点的能力。先表明态度,然后在两材料中筛选答题区间做出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的意思是再有他的是非观和圣人非常不同,论说大道则以黄老学说为主,而以六经为辅;叙述游侠,则贬退隐士而推举奸雄;记述经济活动,则崇尚权势财利,而羞辱贫贱,这些是他的短处,可见材料一不赞成,认为司马迁为游侠作传,就会贬退隐士,去推崇这些奸雄之人,不符合圣人的是非观,这样是不对的。(2)根据材料二中“迁之遭李陵之祸,家贫无财贿自赎,交游莫救,卒陷腐刑。其进奸雄者,盖迁叹时无朱家之伦,不能脱己于祸。故曰:‘士穷窘得委命。’此岂非人所谓贤豪者邪”意思是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家里贫穷没有财物来自赎,朋友没有救援的,最终被构陷为腐刑之罪。如果说他推举侠义之人,大概是司马迁感叹当时因为没有朱家这类义士,不能帮助自己摆脱灾祸,可见材料二支持,对司马迁推举这些游侠表示理解,因当时没有人如游侠一般站出来帮助他摆脱灾祸。参考译文:材料一:赞曰:从古人有文字开始就有了史官,并写下了许多史书。到了孔子整理史书,上自唐尧时期,下至秦穆公时期,唐尧、虞舜以前的情况虽然有留下来的文字,但那些算不上经典,所说关于黄帝、颛顼的事迹就不那么清楚,到孔子依据鲁国的史书著作《春秋》,左丘明阐述整理有关史实来给《春秋》作传,又编撰了与此相异同的史料而成为《国语》。又有《世本》,记录了黄帝以来至春秋时期帝王、公侯、卿大夫的先祖、世系的由来。春秋以后,七国争雄,最后秦国兼并了各诸侯国,记述这段历史的史书有《战国策》,汉朝兴起推翻秦朝,平定天下,记载这段历史的是《楚汉春秋》。所以司马迁根据《左氏春秋》《国语》,采用《世本》《战国策》的一些史料,陈述《楚汉春秋》的史实,接续记载其后的史事,截至天汉年间所讲的秦。汉时期的历史十分详尽。至于采录、摘取经传,分别记述几家.的史事,有许多地方粗疏简略,有的互相矛盾。还有他涉猎的范围广博,贯通经传,驰骋于古今上下几千年之间,这是他勤奋努力的结果。再有他的是非观和圣人非常不同,论说大道则以黄老学说为主,而以六经为辅;叙述游侠,则贬退隐士而推举奸雄;记述经济活动,则崇尚权势财利,而羞辱贫贱,这些是他的短处。然而,从刘向到扬雄,这些人博览群书,他们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佩服他善于叙说事物的道理,明辨而不华丽,质朴而不鄙俗,他的文章秉笔直书,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不做虚假的赞美,不掩饰丑恶的东西,所以称作实录,唉!以司马迁的博学广阔,却不能靠智慧保全自己,已经遭受极刑仍在狱中发愤写作,给任安的信也是可信的。究察他哀伤自己的原因,他是属于《诗经·小雅》中巷伯一类的人。像《诗经·大雅》所说的“既明辨又聪明,还能保全自己”,这太难了!材料二:武帝运用法律苛刻严酷,群臣有一句话违抗了旨意,就交付司法官吏审讯判罪,而被判刑的人可以拿财物来免罪。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家里贫穷没有财物来自赎,朋友没有救援的,最终被构陷为腐刑之罪。如果说他推举侠义之人,大概是司马迁感叹当时因为没有朱家这类义士,不能帮助自己摆脱灾祸。所以才说:“有些士人到了穷困窘迫时,就把自己的命运委托给游侠。”这些游侠难道不是人们所说的贤人、豪杰人物吗?如果说司马迁羞于贫贱,大概是他感叹自己贫穷,不能使自己免除刑罚吧。所以说:“有钱财的人犯了死罪可以不被处死。”这不是不切实际的话啊。班固不体察司马迁的心思而骤然讥讽他,这是错误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夜泊水村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①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注】①燕然:东汉和帝时,窦宪大败匈奴,追击单于至燕然山,在巨石上刻写铭文,记载这次胜利。②新亭:东晋时中原沦陷,王室南渡,士大夫在新亭宴饮,席间众人相对涕泣。王导说:“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腰上佩带的羽箭已长期凋零,徒然感叹不能亲自到燕然山前线杀敌刻石记功名。B.诗人感慨虽双鬓斑白,仍有穿越大漠的雄心魄力,不能国家有难之际只知束手垂泪。C.诗人以“太息”起笔,以“卧闻新雁”止笔,照应诗歌标题意思,构思精巧、完整。D.诗人写闲泊水村时见闻感受,慷慨苍凉,饱含爱国热忱,全诗意境沉郁,音情顿挫。16.本诗作者是如何进行抒怀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通过用典抒怀:化用窦宪燕然勒铭的典故,抒发自己被弃置不用、难以实现抱负的愁闷之情;②通过对比抒怀:将自己的不甘示弱与诸君的懦弱昏庸进行对比,抒发雄心奋发的壮怀;③通过直抒胸臆抒怀:颈联直抒胸臆,抒发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④通过写景抒怀:描写荒寒汀州上新雁叫声的寂寥,抒发内心的凄凉无奈。【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不能亲自到燕然山前线杀敌刻石记功名”错,从诗句内容和注释①看,应该是叹息不能像窦宪那样去建功立业。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首联,意为:腰上佩带的羽箭已长期凋零,只叹未到燕然山刻石记功名。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被弃置已久的郁闷。“燕然未勒名”,化用窦宪燕然勒铭的典故,抒发自己被弃置不用、难以实现抱负的愁闷之情。颔联,意为:想老夫我尚能横越那大沙漠,诸位何至于新亭落泪空悲鸣。抒发了雄飞奋发的壮怀,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侮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上句是说大丈夫在神州陆沉之际,应“捐躯赴国难”,不可安然老死。一个“犹”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态。“诸君何至泣新亭”,作者用典故,表达了对高居庙堂的权贵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不满。颈联,意为:我虽有万死不辞的报国之志,却无奈双鬓斑白不能再转青。揭示了岁月蹉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一身报国有万死”,“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掷地有声。此句将自己的不甘示弱与诸君的懦弱昏庸进行对比,抒发雄心奋发的壮怀。“双鬓向人无再青”,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尾联,意为:应牢牢记住常年江湖泊船处,卧闻寒州上新雁到来的叫声。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的新雁,叫人潸然落泪。这两句写景抒怀,描写荒寒汀州上新雁叫声的寂寥,抒发内心的凄凉无奈。(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贺《李凭箜引》“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乐声消融了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连天地也为之动容。(2)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设想,自己因为四处漂泊而“_________,_________”,即使妻子见了也不认识了。(3)看到同学在阅读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朝闻道》,小刚不禁联想到,这部小说的书名是来自古人“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答案】①.十二门前融冷光②.二十三丝动紫皇③.尘满面④.鬓如霜⑤.朝闻道⑥.夕死可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融”“皇”“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是一个出生在红军走过的地方,家住在红军宿过营的旧址,工作在红军途经的纪念地,从小听着红军的故事长大的人。在这里,红军的故事①,老少皆知。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翻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野菜,经受围剿的艰难险阻,这离不开革命先烈的顽强意志,更离不开红军为人民利益和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坚定理想信念和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紧密相依的长征精神。革命事业的薪火世代相传,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②的人间奇迹,感动着后人,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感化着后人。而今,将台堡、单家集被列为缅怀革命先烈、发扬长征精神的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六盘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把六盘山层峦叠嶂的风景和长征生动感人的故事融为一体,感知着长征路上红军用信念与理想在茫茫苍穹间树立起的一笔顶天立地的惊叹号,就像亲身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沉重而又壮烈,激动而又豪迈……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就像亲身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沉重壮烈,激动豪迈”,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18.①家喻户晓②可歌可泣19.①原句使用两个“而又”分别连接“沉重”和“壮烈”、“激动”和“豪迈”,更加细腻地传达出“我”被红军长征震撼的内心感受;②原句使用的“而又”带有递进意味,与改句删掉它相比,能起到更加强调“壮烈”“豪迈”的作用;③原句使用两个“而又”将两个四字词语分别隔开,有减缓语速,读起来更有节奏感、更富感染力。【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老少皆知”的语境意思,可知此处是说红军故事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知道,此空可填“家喻户晓”。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第二空,根据后文“……人间奇迹,感动着后人”的语境看,此处是说红军创造的这些奇迹非常感人、震撼人心,此空可填“可歌可泣”。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认真观察原句在修辞、句式、用词、表达效果等方面的特点,然后比较原句和改句,进而做出分析。比较原句和改句,不同在于该句中少了两个“而又”。从内容看,原句使用两个“而又”分别连接“沉重”和“壮烈”、“激动”和“豪迈”,改句是“沉重壮烈,激动豪迈”,原句和改句都传达出“我”被红军长征震撼的内心感受。但是,改句没有原句更加细腻地表达出“我”的内心感受。从句子间关系看,原句使用“而又”,带有递进意味,起到更加强调“壮烈”“豪迈”的作用。而改句删掉“而又”,“沉重壮烈,激动豪迈”是并列关系,没有了强调“壮烈”“豪迈”的作用。从语速看,原句使用两个“而又”,将两个四字词语“沉重”“壮烈”和“激动”“豪迈”分别隔开,有减缓语速,读起来更有节奏感、更富感染力。而改句没有这两个“而又”,语速急促,节奏感减弱很多。(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类的脊椎由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5节骶椎和3~5节尾椎构成。人类的腰椎有5节,而黑猩猩的腰椎只有4节。黑猩猩的骨盆是纵向的而且长,呈现把下面2节腰椎从两侧按压下去的形状。因此,黑猩猩的腰椎不能自由活动。与此相对的是,人类的骨盆纵向而短,①。无论是人类和黑猩猩,腰椎都呈现出从骨盆朝前向斜上方延伸。如果让脊椎保持笔直,身体的姿势就会前倾。因此,直立的人必须使腰椎做向后的运动,才能使身体挺直。黑猩猩不能做出这样的动作,但是人类的腰椎却可以较自由地活动,还是能够做到这种程度的。②,人类的腰椎能够更自由地活动,所以也就产生了问题。比如,玩具娃娃的手臂是可以转动的,所以那个部位最容易坏掉。无论是什么东西,能够活动的部位都是比较脆弱的。因此,腰疼不太会发生在黑猩猩身上,却会发生在人类的身上。雪上加霜的是,腰椎③。而且越往下的脊椎承受的身体重量也越大,就更容易引起腰痛。20.下列句子中的“什么”和“无论是什么东西”中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什么花儿,果儿,叶儿的,都很美。B.这是什么情况,乱七八糟的。C.什么今天明天的,必须按时完成。D.只要认认真真去做,什么都能做好。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D21.①腰椎都可以自由活动②与黑猩猩相比(填“与黑猩猩不同”亦可)③还要承受身体的重量22.示例:无论是人类还是(改为“或者”亦对)黑猩猩,腰椎都呈现出从骨盆朝前向斜上方延伸的形状。【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词语语境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原文中的“什么”,疑问代词,表示所有、全部、一切,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A.疑问代词,用在几个并列成分前面,表示列举不尽。B.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