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整体阅读指导课件_第1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整体阅读指导课件_第2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整体阅读指导课件_第3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整体阅读指导课件_第4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整体阅读指导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整体阅读指导考情分析·切高考之脉搏

考查年次202120222023新高考Ⅰ卷文本体裁唐诗宋词宋诗文本出处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魏了翁《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林希逸《答友人论学》选择题型15.理解和赏析诗歌(3分)15.理解和赏析诗歌(3分)15.理解和赏析诗歌(3分)简答题型16.简析诗中观点(6分)16.简析诗所谈道理(6分)16.理解重要句子(6分)

考查年次202120222023新高考Ⅱ卷文本体裁宋诗唐诗宋诗文本出处陆游《示儿子》李白《送别》林逋《湖上晚归》选择题型15.理解和赏析诗歌(3分)15.理解和赏析诗歌(3分)15.理解和赏析诗歌(3分)简答题型16.理解诗句内容(6分)16.考查表达技巧(6分)16.印证文学观点(6分)从高考卷命题情况来看,古代诗歌阅读呈现如下特点:1.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近几年新高考卷均为一道单选题和一道简答题。2.考查内容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的主要考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难度有所增加。如2023新课标Ⅱ卷选取林逋的《湖上晚归》。第16题要求考生简要分析王国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3.选材蕴涵独特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如2023新课标Ⅰ卷选取南宋林希逸的七律《答友人论学》,以诗歌的形式讨论治学的道理。尾联化用魏了翁的名言。第16题由此设题,启发考生思考: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阅读导引·明解题之规范一、了解与鉴赏有关的古诗特点1.语言跳跃特点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为篇幅字数的限制,诗人要把所叙述的事物全部详细地呈现出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艺术的,这就要求诗人选取其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于是诗歌便有了语言跳跃的特点。2.情景结合特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古诗中,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缘情设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都是默契而和谐的。写景与抒情(前、后内容)是相关、相反或相衬的。3.章法结构特点诗词的一般章法结构如图所示,当然,也有很多诗歌采用诸如开宗明义、直接点题、以景结情等章法结构。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词上阕(片)首句渲染气氛写景(次)主句写景尾句过渡

下阕(片)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抒情(主)4.律诗对仗特点就高考题古代诗歌阅读选诗来看,考查材料多为唐、宋诗中的律诗。律诗每首八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这为解读诗歌提供了一定帮助。

对仗正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变迁、怀古伤今之情反对刘长卿《新年作》中的“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自己已经年老,仍居他人之下;春已归来,而自己远居他乡,尚不能回去。在对比中写人不如春,造语工巧,饶有思致,表现了作者新年远居他乡的哀怨串对(流水对)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上句说“疑无路”,下句说“又一村”,语意上形成上下承接、略有转折的语法关系

5.语言变形特点古诗语言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与一般书面语,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既遵循语言规范,又时时欲超出语言规范。古诗语言的“变形”:在语言方面,建立格律以营造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但语言的“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的,而非文字游戏。二、掌握古诗鉴赏的一般步骤1.“读”题目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诗歌的眼睛、灵魂、核心,常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鉴赏时可以根据标题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从形式上看,诗的标题往往是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性的文字;一般来说诗题是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感想排列的。如对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稍加分析即可知道:时间是“春夜”,地点是“洛城”,事件是“闻笛”。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1)“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2)“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3)“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4)“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5)“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6)“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2.“知”作者诗歌鉴赏讲究“知人论世”,即鉴赏诗歌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所处环境。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他们的诗多表现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多具有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的风格。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人的诗多描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同时也包含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之情。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人的诗多关心民生疾苦,感情深沉,风格多沉郁、顿挫、朴素、凝重。作者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

(1)同学们熟悉的诗人,其生平背景等信息往往与命题点有联系;(2)同学们不熟悉且未加注释的诗人,其生平背景等信息往往与命题点没有联系。3.“看”注释注释是对诗歌写作的说明或提示,它往往隐含着写作的动因、背景,诗人的生平、风格、思想、

抱负、经历等重要信息。一般情况下,高考卷中的注释不是可有可无的,往往对解题起着关键的作用。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1)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2)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3)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4)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5)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4.“泡”正文诗歌正文是阅读鉴赏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泡”诗歌就像泡茶叶一样,把诗歌深厚的内蕴和内敛的情感泡出清香,泡出韵味。“泡”诗歌正文就是要“泡”诗词意象,“泡”关键词句和“泡”诗词情感。(1)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主旨。读诗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显性词语。首先抓表明诗眼的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是诗眼,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怀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然后抓诗歌中揭示情感的字词,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字就是情感语言,它表明作者客居他乡又逢深秋时不尽的伤感之情。二是抓隐性词语。隐性词语主要是表情态、语气的虚词等。类型阐释示例显性词语可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多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类型阐释示例隐性词语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却”“惟”“仍”“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二字,将词人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2)抓主要意象,推导情感主旨。写诗是为了抒情、言志,而情和志是虚的,需要借助于实物来传达,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景或物的自然属性,来联系它所表达的和此物或景有关联的社会属性(即作者的情或志)。而古典诗歌在写作的过程中一些意象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社会属性,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典型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旨。通过诗中的意象,我们就能把握诗人跳动的脉搏。(3)抓尾句,揣摩情感主旨。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因此,读诗歌时从尾句入手,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明”题干阅读题干,根据题干对诗的考查内容或形式来作初步的解读。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题选项常设置干扰性的选项,如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主观臆断等。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6.“写”答案首先,我们应该明确鉴赏的文体归属。鉴赏文字,一般来说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虽然这段文字未必符合一篇议论文的整体要求,但表达方式、组织结构、语言特色等应该尽可能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因而,那些求新求异的改编类、联想类、引申类文章就不符合本题的要求。

典例文本

(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典例1解题步骤第一步:读题目,知作者,看注释。从标题可知,这是一首与友人谈论学问的诗歌。作者对考生来说不熟悉,不用不去管。注释涉及孔子弟子等典故。

第二步:泡正文,找意象,知大意。这首诗首联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然后在颔联进一步指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颈联以类比手法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以形象化的诗句阐释了诗歌的主题。解题步骤第三步:明题干,看选项,写答案。读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巧妙运用3/4的有效信息,借题解文;读简答题,明确问题和要求,通过读题干,锁定读文的重点,为后面的答题奠定基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A【我的分析】第一步:审读题干要求考查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选“不正确”的一项,应逐项查找涉及的文本区间进行分析比对,判断正误。第二步:文本内容比对____________(A项,“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B项,颔联指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选项表述正确。C项,颈联以类比手法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选项表述正确。D项,这首诗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语言浅近明白、通俗易懂,选项表述正确。)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我的分析】第一步:审读题干要求要求谈谈你对魏了翁名言的理解,注意要结合本诗主题。第二步:回归文本分析(1)理解魏了翁名言的表层意思____________(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2)理解魏了翁名言的深层意思____________(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经典,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答案】示例: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经典,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评分参考:每点3分。)真题体验·悉命题之导向(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湖上晚归林

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①,鸡犬林萝隐隐声。【注】①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典例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C【我的分析】第一步:审读题干要求考查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选“不正确”的一项,应逐项查找涉及的文本区间进行分析比对,判断正误。第二步:文本内容比对____________(“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理解错误。纵观全诗,诗人想表达的是超脱于世俗的隐逸之乐,而隐逸之宗陶渊明的诗中就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句子,这里的“鸡犬”更像是与陶翁遥相呼应。)4.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我的分析】第一步:审读题干要求要求谈谈王国维的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首先需要明确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的含意:“我”指的是诗人的主观情感,“物”是所描绘的景物,这句话指诗人在描写景物过程中将自己的主观情感、精神意趣自觉不自觉地投射到客观景物之上,体现出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第二步:回归文本分析(1)分析“我”此时的心境____________(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心静如水,平和静谧的内心状态。)(2)联系全诗分析“物皆著我之色彩”____________(诗人眼中的景象,如桥、寺、翠羽、红蕖、浩渺的烟水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仙境。)【答案】示例: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心静如水,平和静谧的内心状态;②心境投射到外物:诗人眼中的景象,如桥、寺、翠羽、红蕖、浩渺的烟水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①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

①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典例3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A【我的分析】第一步:审读题干要求考查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选“不正确”的一项,应逐项查找涉及的文本区间进行分析比对,判断正误。第二步:文本内容比对____________(A项,“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着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我的分析】第一步:审读题干要求要求分析词中谈到的做人的道理,“哪些”表明道理应在三条左右,应重点结合下阕前两句进行分析。第二步:回归文本分析(1)结合“翁前子后孙扶掖”进行分析____________(“翁前子后孙扶掖”,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2)结合“商行贾坐农耕织”进行分析____________(“商行贾坐农耕织”,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答案】示例:①“翁前子后孙扶掖”,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②“商行贾坐农耕织”,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送别李

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典例4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B【我的分析】第一步:审读题干要求考查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选“不正确”的一项,应逐项查找涉及的文本区间进行分析比对,判断正误。第二步:文本内容比对____________(B项,“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8.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我的分析】第一步:审读题干要求要求分析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应找出体现离愁别绪的意象,结合诗人情感来进行分析。第二步:回归文本分析(1)结合诗中运用的意象进行分析____________(“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诗人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2)结合尾句景情的关系进行分析____________(“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诗歌以景结情,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答案】示例:①寓情于景: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②以景结情:末尾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评分参考:共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典例5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B【我的分析】第一步:审读题干要求考查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选“不正确”的一项,应逐项查找涉及的文本区间进行分析比对,判断正误。第二步:文本内容比对____________(B项,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10.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我的分析】第一步:审读题干要求题干表明前人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要求简要分析对这一观点的理解。第二步:回归文本分析(1)分析诗歌第二句____________(“惠远东林住得无?”借典故加以问候,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作了铺垫。)(2)分析诗歌的尾联____________(“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点明了诗歌的主旨。)【答案】示例:“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作了铺垫。

(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示儿子陆

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