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T 9013-2012 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要求_第1页
CHT 9013-2012 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要求_第2页
CHT 9013-2012 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要求_第3页
CHT 9013-2012 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要求_第4页
CHT 9013-2012 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要求Constructionrequirementsofdigitalcity2012-10-26发布2013-01-01实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布ICH/T9013—2012前言 Ⅱ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总体要求 25建设流程 36立项申请 47需求调研 58总体设计 69方案评审 7 8 12项目验收 附录A(资料性附录)项目建议书编写提纲 附录B(资料性附录)调研表样例 附录C(资料性附录)需求调研报告编写提纲 附录D(资料性附录)项目设计书编写提纲 21附录E(资料性附录)项目设计书专家评审意见(草案)样例 22 23附录G(资料性附录)管理办法(草案)样例 附录H(资料性附录)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测试大纲编写提纲 29附录I(资料性附录)应用系统测试大纲编写提纲 附录J(资料性附录)测试报告(草案)样例 附录K(资料性附录)工作总结报告编写提纲 附录L(资料性附录)技术总结报告编写提纲 33附录M(资料性附录)验收意见(草案)样例 Ⅱ本标准在CH/T9003—2009《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CH/T9004—2009《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基本规定》和CH/T9005—2009《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的基础上,按照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实施的需要,提出了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各项要求,并与上述三个标准,以及GB/T23705—2009《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编码规则》、CH/Z9001—2007《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规范》、CH/Z9002—2007《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分类、描述及编码规则》和CH/T9014—2012《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运行服务规范》等构成了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与应用的标准系列。本标准起草规则依据GB/T1.1—2009。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成名、孙伟、孙隆祥、焦孟凯、洪志远、刘晓丽、路文娟、方驰宇、金志国、刘勇。1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要求本标准规定了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总体要求、建设流程、立项申请、需求调研、总体设计、方案评审、项目实施、系统测试以及项目验收等环节的原则性要求和具体内容。本标准适用于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规划、设计和建设。其他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9361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GB/T15532计算机软件测试规范GB1785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21139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GB/T23705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编码规则GB50174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CH/T101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线划图CH/T9004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基本规定CH/T9005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CH/T9008.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0001:2000数字线划图CH/T9008.2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0001:2000数字高程模型CH/T9008.3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0001:2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T9009.2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数字高程模型CH/T9009.3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数字城市digitalcity运用信息共享的理念,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将物质城市按一定规则进行数字化重建,据此整体研究和解决城市问题的综合系统。地理信息数据geographicinformationdata反映和描述自然地理要素、经济社会要素,或地表、地下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等与空间位置和地理2分布有关信息的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fundamentalgeographicinformationdata作为统一的信息公共平台和空间分析基础的地理信息数据,该数据反映和描述了地球表面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与土质、地籍、地名等有关自然和社会要素的位置、形态和属性等信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fundamentalgcographicinformationdatabase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实现其输入、编辑、浏览、查询、统计、分析、表达、输出、更新等管理、维护与分发功能的软件和支撑环境的总称。地理信息公共平台commonplatformofgeographicinformation实现地理空间框架应用服务功能的数据、软件及其支撑环境的总称。该平台依托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在线、服务器托管或其他方式满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和空间定位、分析的基本需求,同时具备个性化应用的二次开发接口,可扩展应用空间。基础版数据fundamentaldata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经提取、加工及重组等处理,形成的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政务版数据government-orienteddata从基础版数据中提取可公开信息,并依法通过保密技术处理的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专题数据,以及目录与元数据。公众版数据public-orienteddata以1:250000公众版地图数据为数学基础,通过地图编制,叠加可公开的信息内容,并依法通过审图的地理信息数据。4总体要求4.1建设目标在地理信息数据基础上,搭建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依托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等技术,提供地理信息服务,数字化反演过去、表达现状、预测未来,更精准直观地辅助政府科学决策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促进部门信息化,方便公众生活。4.2建设内容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善(数据库完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集成(平台集成)、示范应用、支撑环境和长效机制建立。4.3建设原则在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3a)通用性原则。应面向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的共性需求,以提供空间定位、查询和分析等一般性和通用性功能为主。b)先进性原则。应采用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方法,前瞻性地开展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保证其先进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对相关技术的进步能够适应,如网络条件、硬件环境和c)唯一性原则。应明确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唯一性和权威性地位,保证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使用唯一的、权威的和统一的空间定位基础,以促进信息资源的集成、交换和共享。d)安全性原则。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行与维护等环节,应按照国家相关保密规定的要求,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严密的软硬件技术措施,确保系统安全、正常、有效地运行和服务。e)现势性原则。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应采用最新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并建立更新维护的长效机制,定期对数据集进行更新,保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现势性,对更新后产生的历史数据应进行有效的管理。f)协调性原则。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与应用涉及部门众多,为避免重复建设,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应成立高规格的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加强协调,明确各参与部门的职责分工。g)网络化原则。依托国际互联网、政务网和内部网,采用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管理、运行和服务模式,以在线方式为主、离线方式和服务器托管作为补充开展各类应用。5·建设流程5.1建设阶段根据开展先后顺序,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分为七个阶段,分别是:立项申请、需求调研、总5.2工作流程七个阶段开展的先后顺序、相互之间的衔接关系以及每一阶段形成的成果等内容构成的工作流程见4据公共平台详细设计书项目验收标准服务接口在线地图安全保障运行维护数据交换数据管理公众版政务版基础版其他运维管理安全建库网络测图软件航飞图1工作流程图6立项申请6.1必备材料立项申请具备的材料至少应包括项目建议书。6.2项目建议书至少应包括基本情况、必要性以及实施条件等内容。项目建议书编写提纲参见附录A。建议书内容主要包括:a)基本情况。该部分应包括项目名称、总体目标、建设内容与规模、总体完成时间以及总资金概算。其中,建设内容需明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空间基准、精度和范围,总体完成时间需要制定工5作进度计划,总资金概算需要细化到分项费用。b)必要性。该部分应包括当地概况、需求情况分析等内容。c)实施条件。该部分应包括地方人民政府对于开展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工作的意见、本地区的基础资料、技术水平和基础设施等情况介绍,以及该地区已经开展的相关基础测绘工作情况介绍。7需求调研7.1调研对象调研充分是用好基础、共享资源和突出特色的首要工作。根据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将来应用的范围和领域,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广泛开展调研。调研过程中,尽可能覆盖面全、突出重点。为此,可以将调研对象分为一般调研对象和重点调研对象:a)一般调研对象。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未来用户,既包括政务应用的相关部门,又包括社会化应用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b)重点调研对象。政府及综合部门;开展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示范应用的政府部门;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运行维护涉及的专业部门,如信息产业局(或信息办)、市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等。7.2调研内容调研内容主要包括:a)针对一般调研对象,需要掌握的内容至少包括:是否使用地理空间数据、有无地理空间数据需求、已使用的地理空间数据情况(如内容、基准、格式等)、现有地理空间数据满足需求情况、进一步需求的地理空间数据情况、对其他部门数据的需求情况和本部门可共享的数据情况等。b)针对重点调研对象,除掌握7.2a)规定的内容以外,还应了解社会关注热点、地方特点、网络情况、使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相关软件情况、专题数据情况和应用系统状况等内容。7.3调研方式调研方式一般包括实地走访、调查问卷、会议座谈和电话咨询四种方式;a)针对一般调研对象,宜采用调查问卷、电话咨询和会议座谈的方式;对个别需求迫切、领导关注和特色鲜明的部门,应实地走访。调研表样例参见附录B。b)针对重点调研对象,宜先采取会议座谈的方式,制订详细的调研提纲,然后实地走访,逐项了解。对部分不确定的内容,应采取电话咨询或再次实地走访的方式,确定、落实。7.4调研报告对调研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明确现有基础情况,提出建设目标的建议,找出地方特色,落实应用部门,在此基础上编写要求调研报告,其编写提纲参见附录C。报告中至少应体现下列内容:a)用户及其能力分析;b)用户对数据和功能的需求分析;c)现有工作流程和在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中实现的可能性分析;d)现有技术、网络与装备情况分析;e)现有基础数据满足需求程度分析;f)根据调研结果,经分析提出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实现的基础数据、网络设施、业务系统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的需求。68总体设计8.1内容确定8.1.1数据更新内容数据更新内容应遵循下列要求:a)明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需要扩大和更新的范围及尺度。一般情况下,建成区范围宜采用1:500或1:1000国家基本比例尺数据,规划区宜采用1:1000或1:2000国家基本比例尺数据,辖区其他部分采用1:5000或1:10000国家基本比例尺数据,具体要求见表1。根据表1的规定,结合调研掌握的基础数据覆盖和现势性情况,确定需要扩大的范围和尺度,明确待更新的范围。其中,数字线划图(DLG)的比例尺及精度应符合CH/T9008.1和CH/T1011的相关规定,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的比例尺及地面分辨率应符合CH/T9008.3和CH/T9009.3的相关规定,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比例尺及格网尺寸应符合CH/T9008.2和CH/T9009.2的相关规定。b)明确地名地址采集的范围及精细程度。一般情况下,建成区范围地名地址数据应采集至门楼址和标志物名,辖区其他部分地名地址数据至少采集至行政村名。c)其他类型数据采集范围确定。对于需要采用新技术构建三维模型、真正射影像、全景影像和立面街景等新型产品,应明确采集范围。表1数据尺度与分辨率要求地域范围比例尺比例尺比例尺格网尺寸/(m×m)建成区规划区8.1.2示范应用选择根据调研分析结果,选择需求迫切、基础条件好、社会关注和特色鲜明的政府部门建立示范应用系统。与此同时,应搭建方便公众生活、服务民生、反映地方特色的地理信息公众服务系统。8.1.3支撑环境完善根据调研分析结果,预测未来数据量和用户规模,提出支撑环境需要完善的软件、硬件和网络关键设备。8.2项目设计书8.2.1编写要求项目设计书是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写应规范化,做到目标明确、内容7完整、技术路线科学、经费预算合理、文字表达简明扼要,以及公式、数据和图表清楚准确。同时,设计书编写时还应遵循下列要求:a)依据充分。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设计应以用户调研报告、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指导性文件为依据。b)设计规范。应在充分试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确保技术路线科学、严谨、合理、可行。对于非标准的新型产品,应细化提交成果的数量和质量。c)功能完备。设计应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满足用户在线或离线的获取和应用,以及快速分布式搭建专题系统的需求,同时,应具备不断扩充和更新功能的空间。d)数据完整。应保证数据在逻辑意义上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兼容性。e)硬件配置适度。存储容量、信息计算能力、网络带宽等应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留有适度余量。f)软件配置完整。技术上应先进、成熟、开放,具备应用开发接口。g)网络部署合理。网络环境包括内部网、政务网和国际互联网。在部署时,应严格根据国家有关管理规定开展。8.2.2编写内容项目设计书至少应包括项目概况、需求分析、基础情况分析、总体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技术路线设计、预期成果及技术指标、组织保障、进度计划、经费使用计划以及结束语等内容。项目设计书编写提纲参见附录D。项目设计书内容主要包括:b)j)项目概况。应概括性地描述立项的必要性、目标与主要内容、参加单位等基本情况。其中,参加单位需要明确出资单位及承建单位。需求分析。应列出需求调研过的部门或单位及其需求内容,并根据需求深度的不同,对用户群进行分类,明确服务的方式。基础情况分析。应介绍本地区的基础测绘成果资料、其他数据资料和已有的软硬件设施等情况,并对现有资料和设施在内容、质量和可用性方面进行分析。总体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总体目标应明确、具体、可考核性强;主要建设内容应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集成、示范应用、支撑环境和长效机制建立等。技术路线设计。应包括设计依据,分基础地理信息建设、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应用示范建设、支撑环境建设和政策机制建设五个部分阐述。预期成果及技术指标。应包括预期成果、归档内容、成果共享环境、成果服务形式以及应达到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等内容。组织保障。应包括领导协调机构、组织实施机构以及质量保障措施等内容。其中,领导协调机构应明确领导小组的组成人员、单位及职责,组织实施机构应明确相关工作组及其对应的任务。经费使用计划。经费预算应细化到分项费用,同时应说明各分项费用计算方式、计算依据以及对应的承担单位,并预算各年度经费使用计划。结束语。概括性地总结建设内容、技术路线的合理性、主要成果、推广潜力和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9方案评审9.1必备材料方案评审通常以召开专家会议的形式进行。评审前,具备的材料至少应包括调研报告和项目设计书。89.2评审标准方案评审的主要方面包括:当地需求是否符合、地方特色是否突出、技术发展趋势是否符合、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具体、技术路线是否科学、示范应用是否具有代表性、进度安排是否合理、经费预算是否合适、组织保障是否有力。9.3评审结论方案评审应对是否同意通过评审给出明确的结论,同时明示项目设计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修改完善的具体建议,并作为评审意见的附件。项目设计书评审意见(草案)样例参见附录E。10项目实施10.1数据库完善10.1.1专项设计应在现有控制成果、航空影像、DLG、DOM、DEM等数据资料的基础之上,遵循国家和测绘行业标准与规范,确定数据分层及编码体系,制定详细的航飞计划、测图方式、建库方案等专项设计,并分别形成专项设计书。10.1.2具体实施10.1.2.1航空摄影航空摄影应遵循下列要求:a)依据专项设计,航空摄影承担单位根据测图的范围、尺度、要求和测区情况,制定详细的航飞计划,依据相关标准规范作业,完成后提交航摄成果。b)提交的航摄成果反差适中、影像清晰、颜色饱和、色调均匀,像片间相同地物的色调一致,能显示像片上的细部影纹。c)同时,还应提交航摄区范围内像片索引图、航带接合图、航飞参数、航摄底片及影像数据、航摄鉴定表、相机内方位元素、保密审查报告等。10.1.2.2基础测绘数据更新依据专项设计,利用航摄成果,对相应区域、相应系列比例尺的DLG、DOM和DEM数据进行更新作业,形成一套现势性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10.1.2.3数据建库依据专项设计,将更新后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并建库。具体的建库方法应符合CH/T9005的相关规定。10.1.3质检及验收根据各专项设计,由质检部门按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对成果进行质量检验并出具报告。在此基础上,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依托部门对部分分项内容组织开展分项验收,形成分项任务验收意见。9品数据。当需要提供地理信息在线服务时,应严格遵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基础版数据主要面向对绝对位置精度有严格要求的政府及其相关部门:a)地理实体数据。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把反映和描述现实世界中独立存在的自然地理要实体数据的数据源尺度决定了地理实体的空间位置精度和几何形状粒度,在不同比例尺下提取重组的同一地理实体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和镶嵌等处理,形成的栅格数据。影像数据的数据源分辨率通常包括30m、15m、5m、2.5m、成的色彩协调、图面美观的地图。地图数据的数据源尺度通常包括1:1000000、1:500000、1:250000、1:100000、1:50000、1:10000、1:5000、1:2000、1:1000和1:500。地图数据e)三维景观数据。三维景观数据包括以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为基础,经三维模型化与渲数据和地理要素可视表达的不同层级三维模型数据。从基础版数据中提取可公开信息,并依法通过省级以上(含省级)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保密技术处理的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专题数据,以及目录与元数据。其中,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包括地理实体数8号)的要求,从不同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提取可公开的要素内容。将可公开的要素内容以及其他公开信息进行集成和加工处理,通过省级以上(含省级)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保密b)专题数据。由相关部门或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在其业务数据基础上经整合加工,形成的面向政府及其各部门共享的地理信息数据。专题数据既可以是采用物理集中的方式存放在统一的数据中心,以扩展图层的形式提供服务;也可以存放在本部门或单位的数据分中心,通过服务注册,实现物理上分布式存储、逻辑上集中,同样以扩展图层的形式提供服务。c)目录与元数据。元数据分为数据库级、图层级和要素级三个层次。其中,数据库级元数据属于目录信息,是对数据库内容的总体描述;图层级元数据是对数据库中各图层内容的具体描述,用于查询图幅的详细情况;要素级元数据是对数据库中重要地理要素实体数据的描述,用于各类重要地理要素的查询。目录数据是基于元数据面向不同类型需要自动生成的树形结构信息,用于展现信息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录与元数据一般可以分为基础类和专题类。10.2.2.3公众版数据以1:250000公众版地图数据为数学基础,通过地图编制,叠加可公开的信息内容,并依法通过省级以上(含省级)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审图的地理信息数据。公众版数据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a)数据生产。以1:250000公众版地图数据为数学基础,严格遵照《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国测法字[2003]1号)及其补充规定的要求,从多源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提取可公开的要素内容,合法收集导航电子地图、旅游图等公开地图的信息内容,以及收集依法公开的其他各种专题信息内容。b)地图编制。以1:250000公众版地图数据为数学基础,叠加收集的上述各种可公开的信息,进行内容删减和数据简化,经过配图,形成电子地图数据,生成多级瓦片数据。c)审图。编制的电子地图数据及其瓦片数据,通过省级以上(含省级)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审图并获得审图号后,才能成为公众版数据。10.2.2.4管理交换系统管理交换系统在设计时应遵循下列要求:a)体系结构。基础版、政务版和公众版数据的数据内容、运行网络和应用对象有所侧重,但管理交换系统的结构基本一致,见图2。换系统的结构基本一致,见图2。换1据供数提据供数提供务提服络数提图2体系结构b)数据组织。基础版、政务版和公众版数据均包括地理实体数据、影像数据、地图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和三维景观数据,其中政务版和公众版数据还包括专题数据和目录与元数据。数据的组织结构见图3。b)c)系统功能。管理交换系统实现对数据的集中和分布式管理,以及专题数据同目录与元数据的交产品数据实体1实体2实体n实体1实体2行政道路实体河流集中存放国土c)应用开发接口。在线服务系统应包括应用开发接口。通常情况下,依托应用开发接口应能实现e)其他。在线服务系统应根据用户需求适时扩展功能,包括可以提供零代码开发的专题应用组装a)示范应用建设的牵头单位应以应用部门为主。第三方软件开发、采用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提供的应用开发接口开发、标准服务接口调用和零码示范应用在进行实施时一般包括下列内容:a)专题数据的整理与集成。提取系统建设需要的专题数据,进行规范化整理,并与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据进行集成。b)系统开发。针对重新开发系统的情况,可以采用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提供的应用开发接口函数或者第三方软件,依托编程语言,面向设计的功能进行代码编写和调试;针对服务调用的情况,对现有系统中数据调用模块进行改造,由调用本地数据转变为在线调用标准服务接口;针对零码组装的情况,首先确定需求,然后按照零码组装模块的步骤,自动生成源代码,编译成应用系统。10.4支撑环境10.4.1专项设计10.4.1.1软硬件配置原则软硬件配置应遵循下列原则:a)应满足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的规模、功能、数据容量、数据管理以及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安全的要求;b)应充分利用现有软件工具,增加配置适合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和空间数据管理软件;c)适当选择性能价格比高的硬件配置,满足海量数据传输与多用户并发访问的要求;d)以完成目前的要求作为选择配置的主要依据,同时应充分顾及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可扩展性和维护性。10.4.1.2软硬件配置方案软硬件配置方案主要考虑下列情况:a)根据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功能要求,提出软件配置方案;b)根据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规模和运行条件,提出硬件配置方案;c)根据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用户数量、分布及网络信息流量等,提出网络配置方案。10.4.1.3软件配置软件配置主要包括下列内容:a)操作系统软件。支持所选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软件,应安全、稳定、兼容、可扩展;支持网络化资源管理、用户分级访问、开放的网络协议、多种软件开发工具,具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和服务支持能力。b)空间数据管理软件。应能和数据库衔接,兼容常用数据格式并可进行相互之间无损转换的能力;具备多类型、多尺度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维护及更新能力;具备管理海量数据的能力,能支持100个用户以上的并发访问,运行稳定、安全可靠;具有分布式的数据管理和动态存储空间管理,以及良好的开发环境、性能价格比和服务支持能力。c)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软件。具有分布式地理信息的服务功能和应用开发接口,能提供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协会(OGC)标准服务,支持第三方服务聚合和发布;具有兼容常用数据格式,并可进行相互之间无损转换的能力;具有模块化或组件化和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及服务支持能力。10.4.1.4硬件配置硬件配置主要包括下列内容:a)数据处理设备。主要包括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网络服务器等。各服务器设备应能够支持海量信息存储,并预留扩展空间,运行稳定、安全可靠。b)数据存储设备。主要包括数据备份服务器、负载均衡器、光纤磁盘阵列等。各存储设备应具有空间数据的安全高效存储备份能力,并预留扩展空间。c)外围设备。根据需要可配置扫描仪、绘图仪、打印机、刻盘机等设备,以满足数据输入和成果输出的需要。10.4.1.5网络配置网络配置应满足下列要求:a)网络通信系统应符合国际标准,具有开放性;b)网络构架和带宽应满足业务后续扩展的需求;c)网络交换应采用多层结构,提高网络的吞吐量,避免出现通道堵塞;d)主干网络应采用千兆光纤网,节点和骨干网之间达到百兆;e)应配置路由器、核心交换机和网络安全需要的网关、网卡、防火墙、不间断电源等。10.4.1.6场地环境要求场地环境建设应满足下列要求:a)应配备相对独立的机房作为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运行工作场地;b)应按照GB/T9361和GB50174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机房应达到B类要求;c)应满足供电、照明、温度、湿度以及存储介质使用和存放等方面的要求;d)应具备防火、防水、防雷、防窃、防静电、防辐射以及烟雾探测报警等安全设施。10.4.1.7安全与异常处理方案安全与异常处理方案应满足下列要求:b)应建立可靠的系统运行环境。应具备漏洞扫描、入侵检测、数据包过滤、防病毒、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和主机监控等安全措施,并达到GB17859规定的第三级安全保护等级,即安全标记保护级。网络应根据涉密信息范围划分内外区。涉密部分应采用严格的内外网物理隔离措施,涉密网内应采用硬件防火墙技术、身份认证技术和加密数据传输技术。与公共网络连接应采用符合保密规定的隔离技术。数据应采取定期备份的机制。一般情况下,备份模块宜包括备份服务器、备份介质管理模块、备份客户端和虚拟磁带库等,采用无人职守的自动备份功能,实现全备份、增量备份和差量备份。软件系统应具备数据恢复的功能。具体实施根据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据的服务对象与受众面的不同,支撑环境应进行环境分区并分别建立,从而保证服务效率和质量。根据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据的不同,支撑环境一般分为基础区、政务区和公众区,其建设内容参见附录F。10.5长效机制10.5.1管理办法为保障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的顺利实施及建设成果的持续服务,政府部门宜出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草案)样例参见附录G。该管理办法主要内容包括:a)明确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唯一性和权威性;b)明确专门机构负责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运行维护;c)调拨专项经费用于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持续维护和服务,并解决相关人员的编制;d)其他部门今后凡以地理信息为基础的信息化工作需统一至该唯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10.5.2技术支撑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承建单位应帮助其他部门用好该平台,做好推广和使用的技术支撑。主要支撑方式包括:a)新用户的技术培训;b)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升级和改版后的集中培训;c)日常电话咨询;d)7×24小时不间断值机;e)如遇到不可抗力一旦出现故障,及时启动备份、恢复机制;f)必要的现场指导。10.5.3更新维护更新维护内容主要包括:a)和地方基础测绘工作有机结合,保障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基础数据的更新。b)部门之间通过建立共享机制,明确各部门可共享的数据,用于实现基础数据的联动更新。c)制定合理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有偿服务办法。对于政府部门应用、应急保障以及突发自然灾害等的应用,采用无偿提供服务的方式;对于有增值收入等的部门,如电力、通信等,可根据服务内容,制定合理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有偿服务办法。11系统测试11.1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测试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测试应编制测试大纲,要明确测试项目和测试方法,包括测试依据、测试计划、测试安排、测试设计、测试条件、测试步骤及说明等。测试大纲编写提纲参见附录H。主要测试内容应包括下列项目:a)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运行环境测试。按照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项目设计书提出的设计目标,对该平台运行环境进行测试,包括核实软件、硬件和网络的配置等。b)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功能测试。按照GB/T15532的有关规定对该平台各项功能进行测试,包括管理功能、应用服务功能、接口服务功能等。c)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安全与保密测试。按照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项目设计书要求,对该平台的物理环境和运行环境,安全、保密、备份等措施进行测试,检查各项管理规定及其落实情况。d)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性能测试。按照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项目设计书提出的设计目标,对该平台性能进行测试,包括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可恢复性等。e)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据集测试。按照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项目设计书提出的设计目标,对该平台数据集进行测试,包括各类数据的数据范围、数据内容、数据量以及数据之间的集成关系等。11.2应用系统测试应用系统的测试应编制测试大纲,要明确测试项目和测试方法,包括测试依据、测试计划、测试安排、测试设计、测试条件、测试步骤及说明等。应用系统测试大纲编写提纲参见附录I,测试应包括:a)应用系统运行环境测试。按照示范应用系统设计书提出的设计目标,对系统运行环境进行测试,包括核实软件、硬件和网络的配置等。b)应用系统功能测试。按照GB/T15532的有关规定对示范应用系统各项功能进行测试。c)应用系统性能测试。按照示范应用系统设计书提出的设计目标,对示范应用系统性能进行测试,包括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可恢复性等。d)专题数据集测试。按照示范应用系统设计书提出的设计目标,对专题数据集进行测试,包括数据集的数据范围、数据内容、数据量以及与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据的集成关系等。11.3测试报告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和应用系统测试结束后,应整理测试结果并编制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应针对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和应用系统设计目标的完成情况作整体性评价。测试报告(草案)样例参见附录J。测试评价内容应包括:a)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及应用系统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现势性和可用性。b)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及应用系统实用性,用户界面、用户需求的支持程度和操作的简明性。c)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及应用系统运行效率、稳定性、安全性、容错性、可操作性、可靠性。d)测试结果和发现。用表格形式列出每项测试的名称、测试内容和测试结果,说明测试中发现的问题。e)对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及应用系统的建议或意见。12项目验收12.1必备材料项目验收时需要准备的材料至少包括:a)项目验收申请。b)总结报告。包括工作总结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其中,工作总结报告编写提纲参见附录K,技术总结报告编写提纲参见附录L。c)质量检验报告。d)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及应用系统测试报告。e)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报告。f)用户使用手册。g)政府出台的关于建立长效机制的文件。12.2验收标准验收专家组应该依据任务完成情况、技术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系统及运行情况、特色与创新、经费使用是否合理、长效机制是否建立等方面内容,对项目的整体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12.3验收结论验收应形成书面验收意见,其内容应包括任务完成情况、技术指标先进性、应用情况及效果、系统稳定性情况、是否同意通过验收等。验收意见(草案)样例参见附录M。(资料性附录)项目建议书编写提纲1.2项目目标1.3项目建设内容1.5项目建设周期1.6项目投资概算(资料性附录)调研表样例单位名称: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单位概况工作职责与地理信息相关的工作职责职责说明本单位信息化现状1本单位是否建立了局域网?1)已建立()2)正在建立()3)计划中()4)无计划()2本单位是否与政务网联网?1)已建立()2)正在建立()3)计划中()4)无计划()3本单位业务系统与政务网连接情况?1)连接()2)计划中()3)未连接()4本单位是否已建立业务管理系统?1)已建立()2)正在建立()3)计划中()4)无计划()5本单位业务管理系统是否与地理信息数据相关联?1)关联()2)不关联()3)计划中()6已建立的信息系统(可填写多个) 7计划建立的信息系统(可填写多个)政府部门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1本单位在完成自身的业务职能过程中需要与哪些政府部门进行业务往来,需要哪些政府部门的合作与配合?2本单位在完成自身的业务职能过程中,需要哪些政府部门的业务数据或资料?3本单位的哪些业务数据可以供其他政府部门共享?(按照国家政府对数据资源保密况,给出本单位能为其他单位提供数据共享目录、详细内容和数据使用批准权限。)1建立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为各部门提供服务是否有必要?1)有必要()2)没有必要()3)不了解()数字线划图数字正射影像图5本单位如果需要地理信息数据,通常所用的比例尺是?(可多选)8)其他(请补充)6本单位业务管理中主要需要哪些要素信息?(可多选)1)居民地2)建筑物(房屋)4)水系(河流、水库及其他)6)地形地貌与等高线乡镇(街道)级界10)其他(请补充)7本单位的日常管理中已有哪些专题的地理数据,请列8本单位的日常管理中还需要哪些专题的地理数据,请列出。9本单位的业务系统中已有哪些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请列10本单位的业务系统中还需要哪些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资料性附录)需求调研报告编写提纲2.2.1基础条件情况(网络、人员、技术)2.3.1基础条件情况(网络、人员、技术)3总结分析(特色、关注点、基础情况)附件:(调查问卷表、会议纪要、调研记录等)(资料性附录)项目设计书编写提纲1.1背景介绍1.2参加单位3.1基础资料情况分析3.2技术及装备情况分析5技术路线设计5.1设计依据5.2基础地理信息建设5.3公共平台建设5.4应用示范建设5.6政策机制建设7.1领导协调机构7.3质量保障措施8进度计划9经费使用计划10结束语(资料性附录)项目设计书专家评审意见(草案)样例XXXX年XX月XX日,XXXX在XX市组织召开了“数字XX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项目”的设计书评审会。评审专家(名单附后)听取了项目设计汇报,审阅了调研报告和项目设计书,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质1)建设数字XX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对促进XX市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府城市管理、科学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项目设计提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开展XX、XX等示范应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对地理信息的需4)项目进度计划安排合理,经费预算符合有关规定,保障措施到位,可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专家组一致同意该项目设计书通过评审,建议按专家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专家组组长:附件:建议1)进一步加强需求调查分析,选择政府急需的方向开展示范应2)进一步强化政府统一领导机构的建设,突出系统的权威性。(资料性附录)支撑环境基础区、政务区、公众区建设内容F.1基础区至少应配备稳定成熟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大型数据库软件、网络操作系统和常用的工具软件。其性能指标和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现有软件情况确定。至少应配备数据服务器、网络服务器、输出设备、不间断电源和机柜等。其性能指标和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现有硬件条件确定。骨干网络、局域网与骨干网之间的接口不低于百兆带宽。F.1.4数据备份数据备份应遵循10.4.1.7c)和d)的规定。F.2政务区至少应配备稳定成熟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软件、大型数据库软件、高可信的网络操作系统和常用的工具软件。其性能指标和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现有软件情况确定。F.2.2硬件至少应配备集群服务器、磁盘阵列、磁带库、光纤交换机、不间断电源和机柜等。其性能指标和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现有硬件条件确定。F.2.3网络骨干网络应为千兆光纤网,局域网与骨干网之间的接口不低于十兆带宽,同时增配防火墙、单向网闸、人侵防御系统。必要时,可以依托分布式业务网络(DSN)建立分布式部署的分中心,以快速响应不同区域用户的请求。F.2.4数据备份数据应采取定期备份的机制,软件系统应具备数据恢复的功能。F.3公众区参考政务区支撑环境(参见F.2),根据用户访问量和数据内容的变化,逐步完善软件、硬件和网络等环境的建设。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政府部门及应用服务主体之间的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提高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和网络化服务水平,避免重复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基础测绘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结合XX地区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数字XX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也称“公共平台”)由市政府统一组织建设,全市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公众根据权限共享使用。第三条全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建设、管理、维护与应用服务,适用本办法。第四条对在数字XX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以及地理信息数据共享与交换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报政府批准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第二章职责与分工第五条全市成立由主管测绘地理信息行政的主抓领导(任第一召集人)、主管测绘地理信息行政领导、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部门领导(任第二召集人),以及信产、发改、财政等政府部门组成的数字XX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在市测绘地理信息行政部门设办公室。各区可参照设立相应联席会议。第六条市联席会议负责数字XX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的总体协调工作。其主要职责是:(一)负责政府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平台建设顺利实施;(二)指导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信产、发改、财政等拟订地理空间信息共建共享政策措施和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第七条市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负责数字XX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总体设计、组织实施与推广应用工作。其主要职责是:(一)负责平台建设的总体设计、组织实施及相关标准规范的编制和审定,负责组织评审与验收工作;(二)负责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汇交、管理与更新维护,并将数据提交给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授权的部门进行保密处理,以形成公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三)负责公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审批使用公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接入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四)负责全市地理信息数据共享与交换工作,会同市信产部门拟定、调整并发布全市地理信息数据共享目录,制定全市共享规划,并组织实施;(五)负责XX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下称“公共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六)负责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在市级的推广应用工作。第八条区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负责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在区级、镇(街)级的推广应用工作,并会同区信产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理信息数据共享与交换工作。第九条市测绘地理信息中心、区测绘地理信息信息化部门是平台运维部门,具体负责平台的日常管理和运行、维护工作,并提供平台接入和数据应用等技术服务。其主要职责是:(一)负责XX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接入实施、运行维护与用户培训指导工作;(二)负责市、区公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注册与发布、更新与维护工作;(三)负责市、区公共专题地理信息数据的注册与发布,并提供共享服务;(四)负责全市公众地理信息数据的注册与发布,并提供共享服务。第十条规划、建设、环保等政府部门,供电、供水、供气等事业单位,以及电信、银行等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二)对本单位的公共专题地理信息数据设定共享权限。第十一条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负责联合信产、发改、财政等部门审查财政性资金的地理信息数据及相关应用系统建设工作,确保数字XX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是全市共用的、唯一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避免重复投入与重复建设。第十二条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在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做好数字XX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第十三条标准体系建设。(一)数字XX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必须严格遵照国家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标准体系,以保证数据资源共享与整合利用。(二)数字XX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标准体系的完善由市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负责,完善应根据相关标准规范第十四条数据集及数据库建设。(一)数字XX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地理信息数据集分为四个层次,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公共基础地理信2)公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由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负责建设,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经过保密处理形成的数3)公共专题地理信息数据集由相应主管部门或单位负责建设,是按照一定标准规范将业务数据进行空间化形成的用于共享的地理信息资源。该数据为非涉密数据,运行于政务网络。4)公众地理信息数据集由相应主管部门或单位负责建设,是通过对公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和公共专题地理信息数据中的敏感信息处理之后形成的数据。该数据为非涉密数据,运行于互联网之中。(二)数字XX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据库支持集中建库和分布式建库两种模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公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由市、区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集中建库并统一管理;公共专题地理信息数据息主管部门的要求,采取集中与分布相结合同步建库;公众地理信息数据库由市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集中建库第十五条公共平台建设。(一)XX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依托数字XX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据,通过在线方式满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三)公共平台是全市权威的、唯一的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所有共享的地理信息数据均纳入公共平台进行第四章数据更新与管理第十六条各类地理信息数据的提供部门,应按照数字XX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标准体系等规定和规范,做好共享数据的采集、更新与汇交等工作。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工作应由有合法资质单位实施,数据的更新须保证数第十七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的更新与管理。(一)市、区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应及时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和XX市基础测绘发展规划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和更新工作进行统筹和交流,编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年度采集和更新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市、区财政应确保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年度采集和更新工作的经费投入。政府其他部门、事业单位不再对未纳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年度采集和更新计划的同类项目立项和财政性投资。(二)实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定期更新制度。区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每X年开展一次覆盖全市的1:500地形图数据更新。市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每X年开展一次覆盖全市航空或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和正射影像图更新,每X年开展一次覆盖全市1:2000、1:5000或1:10000地形图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更新,并根据年度计划每X年开展相应的真三维地图采集、更新工作。其他类别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工作由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特殊情况下,市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可要求区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对负责的数据进行局部紧急更新或直接实施局部更新。(三)镇街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实时或每X时间(代表时间间隔)向区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汇交已完成生产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区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实时或每X时间(代表时间间隔)向市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汇交已完成生产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由市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对汇交的全市数据统一进行管理。市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及时向区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分发市级负责生产完成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第十八条公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的更新与管理。(一)全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统一由市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交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授权的部门进行保密处理,形成公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二)公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更新由市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负责,并统一及时分发给区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其中,1:500地形图与真三维地图实行每X年更新一次,其他则保持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周期相同。第十九条公共专题地理信息数据集更新和管理。公共专题地理信息数据集由政府部门按照“权威数据来自权威部门、权威部门负责更新维护”的原则进行数据采集和更新。政府部门按照相关标准规范与工作要求,及时对公共专题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更新。公共专题地理信息数据集空间位置的保密处理统一由市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交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授权的部门处理,数据业务内容的保密处理工作在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由提供数据的部门或单位负责。第二十条公众地理信息数据集更新和管理。公众地理信息数据集由相应主管部门负责更新,更新周期分别与公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和公共专题地理信息数据集保持同步。第五章数据共享与交换第二十一条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必须按照全市地理信息共享目录的规定,及时将所属的已经过保密处理且符合发布要求的公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公共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及公众地理信息数据通过XX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进行发布、共享与交换。第二十二条市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会同市信产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根据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需求,及时对全市地理信息数据共享目录进行调整。第二十三条根据“权威数据来自权威部门”的原则,各部门和单位提供共享的地理信息数据应当合法、准确与规范。数据提供方不因所提供数据本身的瑕疵而对使用方造成的任何后果承担任何责任。市、区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定期对共享数据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各部门和单位应及时修正。第二十四条市、区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应通过公共平台或门户网站公布地理信息数据共享目录、用户权限及共享途径等事项,供需求者了解、查询。第二十五条全市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公众可通过公共平台,以涉密网、政务网或互联网等网络,在权限范围内共享相应的地理信息数据。以下地理信息数据不得在政务网或互联网等非涉密网络中运行使用:(一)未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授权部门保密处理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二)空间位置未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授权部门保密处理、业务内容未经数据提供部门或单位保密处理的专题地理信息数据;(三)未对敏感信息进行处理的公众地理信息数据。第二十六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国家秘密信息,只限于通过部署在涉密网上的公共平台提供给政府部门共享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应确保使用环境与互联网物理隔离。政府部门需要使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使用目的和范围必须符合国家相关保密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并严格按照国家涉密基础测绘成果提供使用的法定审批程序执行。第二十七条公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公共专题地理信息数据经政务网等网络在公共平台上以网页或在线调用方式提供给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共享使用,并按照不同的用户权限,进行完全共享和部分共享,不可下载保存。第二十八条公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用户权限由测绘地理信息行政管理部门审核确定,公共专题地理信息数据用户权限由数据提供单位审核确定。用户权限的设置由平台运维部门具体实施。第二十九条公众地理信息数据经省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审核后,通过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经互联网以网页或在线调用方式提供给企业、公众使用。公众地理信息数据仅可用于浏览查询,不可下载保存。第六章平台应用与维护第三十条公共平台提供“在线地图、标准服务接口、应用开发接口、专题应用和运维管理”五大功能。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公众根据权限通过“在线地图、标准服务、二次开发、专题应用”等功能在政务网或互联网访问或调用公共平台的地图和功能。平台运维部门通过“运维管理”功能保障平台高效运行,对平台的服务进行实时监控,记录平台运行的关键信息,对突发事件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并作出处理。第三十一条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的涉及地理信息数据和应用服务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公众服务信息系统应由具有合法资质单位负责开发建设,并且应调用公共平台的地理信息数据;已建成的系统,由所属单位通过改造将地理信息数据统一到公共平台上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