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套_第1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套_第2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套_第3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套_第4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套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学期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和以往的三年级学生相比,这一届三年级显得与众不同,因为他们是伴随科学新教材共同学习成长的。1.思维层次和行为习惯通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2.知识衔接和学习基础“水”单元: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学生们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从水中可以看见气泡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零散的。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引导学生们关注和探究有关水的各种问题。“空气”单元:在一年级教材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7课,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对空气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入三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空气”单元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天气”单元: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有粗浅的认识,也对天气的变化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注意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对于天气,学生也会有一大堆疑问,比如下雨天为什么有时会打雷?为什么一天中有时冷,有时热?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契机。二、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水”、“空气”和“天气”三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各有8个教学内容,共计24个教学内容。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需10课时左右,一学期共需30课时左右。1.“水”单元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本单元共有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第1课到第4课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从观察常见的水蒸发现象开始,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第5课引导学生探究一定数量的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第6课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水与别的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第7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第8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总结提升学生对变化和水这种物质的认识。2.“空气”单元本单元将带领学生认真地观察空气,用多种方法研究空气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也是可以被压缩的;空气虽然很轻,但也是有质量的,很多很多的空气积聚起来,质量还不小;空气也是可流动的,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与空气的流动有很大关系。学生还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空气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人们利用空气的性质做了许多事情。在本单元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首先用感官观察空气,然后通过简单的实验,用竖直倒扣的杯子、注射器、简单天平、热气球、风的成因盒子来探究空气的各种性质,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实现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同发展。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整体感知空气(第1课,感受空气);具体研究空气的各种性质特征(第2课到第7课);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第8课)。学生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空气的基本性质,再聚焦到空气的资源属性,认识空气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天气”单元本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心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予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他们保持继续实验的热情,这将是决定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5课“风的观测”和第6课“云的观测”,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悉天气现象,用他们的感官和科学的工具获取天气特征和记录数据。学生在本单元学到有关天气的科学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这将有助于他们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生活产生的影响。三、教学目标1.“水”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科学探究目标●能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以及相同点和不同点。●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科学态度目标●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它的可逆性。●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以及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空气”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并能占有一定的空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空气总会充满各处。●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科学探究目标●运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实验中所反映出来的空气特征及现象。●以语言、绘画、文字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信息,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尝试以气泡图、矩阵图等图表的形式组织、整理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科学态度目标●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物体特征,以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能如实讲述事实,不盲从,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形成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具有分析、反思、尝试运用多种探究方法的创新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利用空气的性质改善生活,科学技术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天气”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等。●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台风、洪涝、干旱等天气会带来灾害。●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的综合。●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收集大量的数据后,分析、制作并发布的。科学探究目标●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天气。●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记录、描述天气信息。●用统计图表等工具整理天气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讲述自己的观测、记录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交流。科学态度目标●表现出对天气现象的探究兴趣,关注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乐于尝试运用各种工具完成对天气特征的观测。●初步养成记录天气日历的习惯。●体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地观测天气。四、具体教学方法和措施1.了解学生前概念,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开展教学。2.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5.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6.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五、教学设计进度表周次起止日期教学内容19.1-9.7始业教育课;一1.水到哪里去了29.8-9.14一2.水沸腾了;一3.水结冰了39.15-9.21一4.冰融化了;一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49.22-9.28一6.加快溶解;一7.混合与分离59.29-10.5国庆节放假610.6-10.12一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机动710.13-10.19第一单元复习;第一单元测验810.20-10.26二1.感受空气;二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910.27-11.2二3.压缩空气;二4.空气有质量吗1011.3-11.9二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二6.我们来做“热气球”1111.10-11.16二7.风的成因;二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1211.17-11.23第二单元复习;第二单元测验1311.24-11.30三1.我们关心天气;三2.认识气温计1412.1-12.7三3.测量气温;三4.测量降水量1512.8-12.14三5.观测风;三6.观察云1612.15-12.21三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机动1712.22-12.28三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机动1812.29-1.4第三单元复习;第三单元测验191.5-1.11期末复习201.12-1.18期末测验教科版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课题水到哪里去了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3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常温下,水会蒸发到空气里去2、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3、水和水蒸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科学探索:1、通过现象观察,分析、猜测水到哪里去了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水蒸发因素3、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科学态度细致观察生活、尝试解释生活现象重点1、常温下,水会蒸发到空气里去2、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3、水和水蒸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难点1、通过现象观察,分析、猜测水到哪里去了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水蒸发因素3、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聚焦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学生猜测回答单刀直入,激发兴趣讲授新课一、探究11、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展示图片)2、水变成什么物质跑到空气里去了?教师点拨: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3、教师小结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展示示意图)4、活动体验(1)请做以下这些活动,体验湿手变干的时间是否一样?①手心向下,手背向上②对一只手吹气③甩动一只手(2)活动手册活动体验探究手心向下,手背向上对一只手吹气甩动一只手……(3)教师小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二、探索2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教师点拨:①水洼的水会变干涸②煮食物时,锅里的水越来越少③晾干衣服④吹干湿发……三、探索3:模拟实验1、导入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2、工具与材料两杯水、橡皮筋、保鲜膜、透明塑料盒、白板笔3、实验(1)(1)实验过程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③另一个不盖。④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⑤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2)注意事项①为什么要放到通风和向阳的地方?②为什么要把其中一个杯口封住?(3)研讨1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现象怎么解释依据封口水杯开口水杯教师点拨:封口水杯里的水基本没少,因为水蒸发后没有跑到空气里去;开口水杯里的水少了,因为水蒸发后跑到空气里去了。依据是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4、实验(2)(1)实验过程①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②放置一段时间③观察盒中变化(2)研讨2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教师点拨:在透明塑料盒上看到了小水滴,它们是水蒸气遇冷编成的。5、研讨3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不同点:水是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四、课堂练习(一)判断下列说法正误1、水只有沸腾才能蒸发。()2、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去了。()3、湿手变干、衣服晾干的缘由是水变成水蒸气跑了。()4、水蒸汽和水一样无色、无味、透明、看得见、摸得着。()5、两杯温度相同的水,它们蒸发的快慢也一定相同。()6、水蒸气是水的一种形态,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二)问答题1、怎样让衣服干得快些?2、干手器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加快水分蒸发?教师点拨:1、①把衣服展开②放在阳光下③挂在通风的地方2、①提高液体温度②加快空气流动五、拓展提高: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游泳时刚从水里出来会感觉冷?人吹电风扇时,为何会感到凉快?教师点拨:蒸发的过程会吸收热量六、作业布置业余时间到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阅:怎样减少蒸发?学生试着去解释交流:跑到空气里去了。学生回答:水蒸气学生依次做活动,并认真体验学生填写活动手册,并交流学生回忆、交流学生准备工具材料学生按步骤实验,认真观察现象学生回答:加快蒸发速度,缩短实验时间学生回答:防止水蒸气外逃,更好地进行对照实验学生研讨交流,填写活动手册学生实验并观察学生研讨交流,填写活动手册学生研讨交流,填写活动手册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思考交流学生课后完成初步让学生了解水蒸发是怎么回事通过体验活动,了解影响蒸发的因素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现象的品质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检测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了解蒸发吸热的特点培养动手查阅、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蒸气是水的另一种形态,水蒸发后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去了,同时又知道水蒸气和水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但水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在活动体验中,研讨水蒸发特点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培养了我们细致观察生活、尝试解释生活现象的科学态度。总结课堂板书蒸发水水蒸气(液体)吸热(气体)板书设计教科版三年级上册1.2《水沸腾了》教学设计课题水沸腾了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3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掌握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2、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3、了解水沸腾时的特点和条件4、辨别蒸发与沸腾的区别科学探索通过给水加热的活动体验,观察水沸腾现象,探索其特点、形成的条件以及与蒸发的异同科学态度1、认识到正确使用试验设备的重要性2、培养严谨实验态度重点1、掌握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2、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3、了解水沸腾时的特点和条件4、辨别蒸发与沸腾的区别难点通过给水加热的活动体验,观察水沸腾现象,探索其特点、形成的条件以及与蒸发的异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聚焦问题:同学们,大家一定见过热气腾腾的饭锅吧。如果我们不停地给里面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引发思索,进入学习角色讲授新课一、探索1:怎么测量水温1、承接聚焦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教师点拨:水温很高,水会沸腾,热气腾腾,……2、怎么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教师指导:◆手拿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3、实战演练下列测量水温的方法哪种是正确的?说明理由。教师点拨:A.温度计下端碰到容器底部B.温度计碰到容器壁D.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未持平C.正确二、探索2: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1、模拟实验(1)工具与材料: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和水、漏斗、秒表、塑料袋、试管夹、火柴(2)实验装置依次按照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的顺序安装好实验装置(3)酒精灯的结构常见酒精灯一般由灯体、灯芯、灯帽和酒精四大部分所组成。(展示结构示意图)(4)酒精灯的火焰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常使用外焰加热物体。(展示结构示意图)(5)酒精灯的使用①检查酒精灯是否能正常使用正常使用的酒精灯要求:◆酒精灯灯体无破损;◆酒精灯内酒精量不少于四分之一且不高于三分之二;◆灯芯应浸润酒精且不宜太短,一般高出灯体0.3~0.5cm。若灯芯顶端不平或焦掉则用剪刀剪平。②点燃酒精灯◆取下酒精灯灯帽,使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灯芯◆绝对禁止用另一个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③酒精灯的加热◆因为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常使用外焰进行加热。◆用试管加热固体物质是应注意预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预热方法是将试管在灯焰上缓慢来回移动,使试管受热均匀。④酒精灯的熄灭◆酒精灯使用完后用灯帽盖住熄灭,禁止用嘴去吹灭。◆熄灭酒精灯后应再提一下灯帽,方便下次使用时打开。(6)实战演练仔细观察,对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哪些?为什么?教师点拨:使用正确的是①③,②错在用酒精灯点燃酒精灯,④错在用嘴吹灭酒精灯(7)实验操作与要求①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②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③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④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观察袋子的变化(8)温馨提示此实验主要观察水沸腾前后发生的变化:一听:水沸腾前后的声音变化二看:水沸腾前后温度和气泡的变化三记:当水温升高到90℃时,每隔1秒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后3-5秒四画: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2、填写活动手册(1)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水在沸腾前水在沸腾时气泡温度声音教师点拨:水在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温度逐渐升高,声音较大;水在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温度保持变,声音小。(2)实战演练猜猜气泡出现的时间(3)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时间0123456温度教师总结:水加热时温度一直上升,但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4)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展示图像)3、活动结论(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发生的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各种液体在沸腾时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沸点。(3)拓展:温度计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4、讨论(1)如果停止对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提示:水的沸腾要继续吸热。(2)液体沸腾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教师提示:二者同时具备,缺一不可。(3)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塑料袋发生怎样变化?教师提示:水在沸腾时,烧杯底部形成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三、探索3:比较蒸发和沸腾异同蒸发沸腾相同点不同点发生部位液温度条件剧烈程度液温变化教师适当点拨四、课堂练习(一)判断下列说法正误1、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2、水的沸点是100℃。()3、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是液态变为气态,都吸热。()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小。()5、水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水泡就是水蒸气。()6、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二)问答题想一想:小试管中的水能沸腾吗?教师点拨:当大试管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小试管中的水虽能达到沸点,却不能继续通过大试管中的水吸热,所以不能沸腾。五、拓展提高:几种液体的沸点六、作业布置:魔术揭秘我们常常在一些魔术表演或是街头巷尾的江湖艺人中看到“油锅取物”这个表演。锅里的油冒着热气沸腾着,这么烫的油,手不会烫伤吗?请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本课有关知识解释原因。学生或说或画,互相交流学生自由回答学生演练学生准备工具与材料学生按老师指导进行组装学生认真听学生认真听学生认真听学生演练学生按要求实验学生观察填写各项活动体验记录学生演练:第一个是水沸腾前,第二是是沸腾时学生继续填写活动手册学生在图像上画出不同时间的温度点,用线平滑连接学生认真听学生回答:水会停止沸腾学生回答:a、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学生回答:塑料袋会膨胀起来学生回答:体积变大学生探究研讨并填写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认真阅读培养学生先对现象进行猜测,为下步的验证做准备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巩固温度计的使用要领、学生会安装实验设备了解酒精灯的结构、火焰结构以及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巩固酒精灯使用方法学生做给水加热实验,观察沸腾现象,探究水沸腾特点巩固沸腾特点了解水加热时温度的变化特点学生认识了解温度变化曲线图了解沸腾、沸点的科学概念通过讨论,了解沸腾的条件等了解蒸发和沸腾的区别检测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了解不同液体的沸点,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探索科学奥秘兴趣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掌握了正确测量水温的方法和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知道沸腾和蒸发一样都是水的汽化现象,了解沸腾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通过给水加热的活动体验,知道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比较沸腾与蒸发的异同点,培养了我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总结课堂板书温度计、酒精灯使用沸腾水沸腾了给水加热沸点蒸发和沸腾区别板书设计教科版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学设计课题水结冰了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3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水在0℃结冰2、温度使水的形态发生变化3、水结冰的过程叫凝固4、水结冰后体积变大科学探索1、通过活动体验,探索水结冰过程发生的变化。2、辨别水和冰的异同点3、查阅资料,了解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科学态度1、认识冰对生活的重要性2、培养比较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重点1、水在0℃结冰2、温度使水的形态发生变化3、水结冰的过程叫凝固4、水结冰后体积变大难点1、通过活动体验,探索水结冰过程发生的变化。2、辨别水和冰的异同点3、查阅资料,了解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聚焦问题:水,在常温下会蒸发;如果温度升高,在蒸发的同时,达到一定温度还会沸腾。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教师小结:水会结冰,例如冬天房檐下的冰、冬天水面的冰等。(展示图片)学生回答单刀直入,激发学习兴趣讲授新课一、探索1:你见过冰吗?你见过冰吗?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教师点拨:①冰瀑②冰川③漂浮的冰块④枝条上的冰……(展示图片)二、探索2:活动体验1、导入水是怎样结成冰的?水结冰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2、模拟实验(1)工具与材料:橡皮筋、烧杯、试管、食盐、碎冰、温度计(2)实验操作①在一支试管中加人约四分之一的清水,温度计固定在橡皮塞上插入试管,测出水温,并在水面处用橡皮筋做好标记②将装有清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的容器中,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③往容器里加入食盐,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④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高度(3)注意事项①正确使用温度计,注意轻拿轻放,不要碰到试管壁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特别是观察冰水混合物的温度③维护课堂纪律,实验时轻声交流(4)疑难解答碎冰中为什么要加盐?教师点拨:一种物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成为溶液的过程称为溶解。(5)实验观察,填写活动手册温度其他变化在试管清水中插入碎冰中碎冰加入食盐后试管水开始结冰得出结论教师点拨:水在0℃时会结冰,是温度使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三、研讨1、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2、冰还是水吗?教师通过水的三态讲解来引导学生选择回答水的三种形态表形态种类形成液态云、雨、雾、露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固态冰、雪、霜、冰雹水或水蒸气在0℃以下形成的小冰晶气态水蒸气水或水蒸气在0℃以下形成的小冰晶3、观察并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教师点拨: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不同点:水: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液体冰:固定形状、不流动、固体4、拓展什么是汽化和凝固?教师点拨: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汽化。水变成冰的过程叫凝固。(展示示意图)5、人们怎么利用冰满足生活的的需求?教师点拨:①保存海鲜②降温③冰雕④冷饮……四、课堂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正误1、水结冰后体积没变,质量变大。()2、冰、水蒸气都是水,只是形态不同,物质没变。()3、冰可以雕刻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品。()4、冰是水遇冷后形成的晶体。()5、温度使水的形态发生了改变。()6、水在常温下蒸发,在0℃结冰,在100℃沸腾。()五、拓展提高:怎么样制造冰花1、制作过程①选择一个器皿,形状可以是多样的。在器皿中放满水,注意水可以有颜色,但不宜深色②在水里放一些自己的装饰,但要求是浸在水中③选择一条绳子,绳子是当水结冰以后冻到水里,而且绳子一定要能承担冰的重量④放到室外,冷冻,当结冰,冻实就做好了美丽的冰花2、自制冰花欣赏(展示图片)六、作业布置回家做一块冰,再对它进行仔细观察,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学生回忆,交流学生准备实验工具与材料学生合作完成实验过程学生回答:盐可加速冰的溶解,降低水温学生填写活动手册,并互相交流学生研讨回答:水结冰后形态发生变化:有固定的形态、不流动、固体,而且体积变大。学生认真听,听后选择回答学生观察比较,填写活动手册,互相交流学生认真听学生回忆、查阅交流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课后可以制作学生课后完成让学生认识冰通过活动体验,探索水结冰过程发生的变化。辨别水和冰的异同点了解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检测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对冰装点生活作用的理解继续探索科学奥秘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在0℃下会结冰,温度使水的形态发生改变,水结冰的过程叫凝固,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通过模拟活动体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在比较中辨别水与冰的异同点,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我们认识到冰的重要性,培养了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总结课堂板书水结冰了0℃水冰(液体)凝固(固体)板书设计科教版三年级上册1.4《冰融化了》教学设计课题冰融化了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3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什么是融化2、冰融化成水的原因3、冰融化时的温度変化与体积变化4、水、水蒸气和冰的异同点及其相互转化关系科学探索1、通过活动体验,探索冰融化的原因及其温度、体积变化状况2、结合拓展资料,研讨水、水蒸气和冰的区别及其相互转化关系科学态度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重点1、什么是融化2、冰融化成水的原因3、冰融化时的温度変化与体积变化4、水、水蒸气和冰的异同点及其相互转化关系难点1、通过活动体验,探索冰融化的原因及其温度、体积变化状况2、结合拓展资料,研讨水、水蒸气和冰的区别及其相互转化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聚焦问题:用碎冰和加食盐的方法可以使水温下降到0℃,水开始结冰。想一想,反过来,如果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说说你的看法。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冰融化。单刀直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讲授新课一、新知讲解1、你见过冰融化的现象或景观吗?教师点拨:北极冰川融化、河冰融化、冰柱融化、冰花融化等2、活动体验(1)取一小块冰,用吸管不断地向冰块的某一部分吹热气,观察冰块的变化,说一说冰块融化的原因。(2)填写活动观察冰吹热气解释现象我的疑问3、让冰融化的办法有哪些?教师提示:用吹风机的热风吹、用手捂热冰块、冰块放到太阳底下等。4、冰在融化时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做实验。(1)实验器材:温度计、冰块、烧杯(2)实验操作①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②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过程中,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③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3)冰融化的温度记录表时间/分123456温度/℃我的发现教师点拨:冰的温度一直在升高,当温度升到0℃时冰就开始融化,在融化的过程中很长时间保持在0℃,当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开始上升。5、冰为什么会融化?教师点拨:冰融化过程中,从周围吸热,温度升高,热量增加,热量是使冰的形态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6、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继续活动体验(1)活动①取一支结冰的试管,在冰面处做上标记,把试管浸在热水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②在冰完全融化后,在水面处做上标记,比较冰和水的体积(2)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变化记录形态体积快慢教师点拨:固体冰变成液体水这一过程叫融化。7、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和不同冰冰水蒸气教师点拨:相同点:①都属于同一种物质②都有一定的体积不同点:①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②冰是固态的水,有固定形状③水蒸气没有固定形状,是气态的水8、用箭头表示水、水蒸气和冰的转化关系水水蒸气冰教师点拨(展示示意图):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又变成水;水遇冷(0℃以下)变成冰,冰受热融化成水;冰受热在融化成水的同时还产生水蒸气,水蒸气在0℃以结成冰。9、自然界中哪些现象能说明水蒸气和冰之间可以转化?引导学生理解水蒸气与冰之间的转化。教师点拨:①霜是水蒸气在0℃以下在植物上或地面上形成的小冰晶。温度升高,霜会融化蒸发,产生水蒸气。②雪是水蒸气在0℃以下形成的小冰晶。温度升高,雪会融化蒸发,产生水蒸气。10、小牛试刀夏天取出一瓶冰镇啤酒,倒入茶杯,过一会儿你会发现什么?为什么?教师点拨:杯子外面有水珠。因为杯壁温度很低,杯子周围的空气遇冷后液化成小水滴。二、课堂练习:选出正确的一项,填在括号内1、把一小块正在融化的冰,投人到一大桶0℃的水中,则()A、有少量的冰融化成水B、冰全部融化成水C、有少量水凝固成D、冰和水的质量都保持不变2、下列方法中,不能加快冰的融化速度的是()A、用火烤B、用手捂C、放在0℃以下的地方3、下列温度环境中,冰块融化得最快的是()A、10℃B、50℃C、90℃4、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的过程叫()A.融化B.凝固C.冷却5、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是因为()A.受热了B.受冷了C.温度不变6、冰块放在实验桌上会融化的原因可能是()A.室内的温度高B.冰块比较小C.桌子产生了热三、拓展提高:熔化、凝固、汽化(蒸发和沸腾)、液化(凝结)、升华、凝华六种物态变化的区别展示示意图熔化:固态到液态凝固:液态到固态汽化:液态到气态液化:气态到液态升华:固态到气态凝华:气态到固态四、作业布置在不同的条件下,冰融化的快慢不同。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快一些呢?试一试吧!学生回忆交流学生活动,观察,描述学生填写,相互交流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准备实验器材,按照实验步骤和要求进行实验,记录相关数据学生填写学生回答学生按要求活动,注意观察学生填写交流学生阅读拓展资料,填写活动手册学生自己做,交流学生回答学生研讨交流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认真听学生课后完成认识冰融化现象了解加快冰融化的方法探究冰融化时温度変化研讨冰融化的原因探索冰融化后体积变化明确融化概念辨别水、水蒸气和冰的异同点了解水、水蒸气和冰之间的转化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水蒸气和冰之间的转化学以致用检测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拓宽知识面继续探索科学奥秘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总结课堂板书融化冰水(固体)吸热(液体)板书设计科教版三年级上册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3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有的物质能溶解于水,有的很难溶解2、物质的溶解能力可能不同3、了解溶解的特点科学探索1、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情况,辨别哪些物质溶解于水,哪些不能溶解于水2、通过对比模拟试验活动,探索体会物质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3、在观察比较中归纳溶解的特点科学态度认识到溶解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给生活带来便利重点1、有的物质能溶解于水,有的很难溶解2、物质的溶解能力可能不同3、了解溶解的特点难点1、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情况,辨别哪些物质溶解于水,哪些不能溶解于水2、通过模拟试验活动,探索体会物质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3、在观察比较中归纳溶解的特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聚焦问题,创设情境: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还有很多物质也能在水中溶解。如果我们把它们一直不断地加入同样多的水中,它们还能继续溶解下去吗?学生猜测回答激发兴趣,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讲授新课一、探索与研讨1: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你知道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教师点拨:小苏打、食用碱、味精、墨水、醋、味精等。二、探索与研讨2:水的溶解能力1、模拟实验(1)工具与材料:食盐、小苏打、透明杯、小勺、搅拌棒、水(2)实验操作①在两个透明杯中分别放入50毫升清水②分别取大约20克食盐和小苏打,再把它们平均分为8份③取一小份食盐,加入一个盛水的杯子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在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④按同样的方法,将小苏打一份一份地溶解,直到不能溶解为止⑤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在50毫升水中的份数(3)温馨提示◆可以用小勺一份一份地取食盐或小苏打◆水要一样多◆要一份一份加入水中◆须等完全溶解再加入◆记录溶解份数(4)填写: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能力的比较记录表物质50毫升水溶解物质的份数溶解能力比较实验结论食盐小苏打教师点拨:食盐比小苏打溶解能力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4)研讨①怎么计算溶解份数?教师点拨:到食盐等物质再怎么搅拌也不能溶解时就达到了“最后溶解”。这时计算最后溶解在第几份的方法是最后一份数减去一份数。②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为什么不是无限的?教师点拨: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当物质和水已经形成饱和溶液时就不再溶解。像现在大家做好的盐水已经不能再溶解食盐了,这样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③实验时为什么一份份加入?三、探索与研讨3:溶解的特点1、把食盐、红糖和石子放入水中,会发生怎样的不同变化?2、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还有哪些?教师点拨:铁钉、木炭、食用油、胡萝卜、塑料、玻璃等3、小结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于水。4、仔细观察,物质溶解于水之后有什么变化?教师归纳溶解特点:①物质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②静止后不会沉淀。③过滤后物质不能被分离。提示学生:可以用滤布(或滤纸)过滤试试四、课堂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正误1、白糖、木屑、食盐、醋、油、面粉都能溶解于水。()2、物质溶解于水后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3、物质溶解于水后就消失了。()4、小苏打比食盐的溶解能力强。()5、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的很难溶解于水。()6、当物质和水形成饱和溶液时,物质不再溶解于水。()五、拓展提高:什么是溶解度?①100毫升水能溶解的量即(饱和溶液)叫做“溶解度”。②20℃的环境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克。六、作业布置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看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怎样。学生回忆,交流学生准备工具与材料学生按步骤实验,做好实验记录学生填写活动手册,交流学生回答交流学生研讨交流学生研讨交流回答:为了准确观察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小学生继续做活动,仔细观察,回答:食盐、红糖能溶解在水中,石子不能溶解学生回忆交流学生研讨交流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认真听学生课后完成了解常见的溶解于水的物质通过对比模拟试验活动,探索体会物质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在观察比较中归纳溶解的特点检测课堂掌握情况了解一下什么是溶解度,拓宽知识面培养继续探索精神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有的物质能溶解于水,有的很难溶解于水;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物质的溶解能力有强有弱。通过科学实验活动的体验,探索研讨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体会到溶解在生活中被广泛利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总结课堂板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溶解溶解食盐水小苏打(强)(弱)板书设计教科版三年级上册1.6《加快溶解》教学设计课题单元学科年级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加快溶解的基本方法2、了解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科学探索1、通过问题、假设、实验和验证等几个环节,探索温度、搅拌、颗粒大小分别于溶解快慢的关系2、观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快速溶解的应用科学态度1、细致观察生活、互相合作2、科学改变生活重点1、了解加快溶解的基本方法2、了解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难点1、通过问题、假设、实验和验证等几个环节,探索温度、搅拌、颗粒大小分别于溶解快慢的关系2、观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快速溶解的应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聚焦问题,创设情境:平时父母煲汤的时候,你注意到了没有,他们什么时候往汤里加盐或味精?为什么要这要做呢学生回答:加快溶解单刀直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讲授新课一、探索1:加快溶解的猜测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呢?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二、探索2:实验方法导入:采用什么实验方法验证?教师补充:①对实验过程中通过人为控制所产生的两个类似现象之间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的实验过程,叫对比实验。②控制变量实验法注意事项:要求有且只有一个变量不同,也就是两组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这才能够判断这个不同的条件是不是影响因素。三、探索3: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1)工具与材料:食盐、杯子2个、冷水、热水(2)实验步骤:①准备两份相同质量的食盐②分别加到同样多的热水和冷水中③静置不动,观察并比较食盐溶解的快慢④将结果记录下来(3)注意事项:①相同条件食盐质量和水量②不同条件一杯热水、一杯冷水(4)观察记录实验目的改变条件不变条件实验结论教师点拨:热水能加快溶解。四、探索4: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1)工具与材料:食盐、杯子2个、水、搅拌棒(2)实验步骤:①准备两份相同质量的食盐②同时倒入两个盛有同样温度、同样多水的烧杯中③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另一个烧杯始终不搅拌④观察哪个烧杯中的食盐溶解得快⑤将结果记录下来(3)注意事项①相同条件食盐质量、水量和水温②不同条件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4)观察记录实验目的改变条件不变条件实验结论教师点拨:搅拌能加快溶解。五、探索5:颗粒大小与溶解快慢的关系1、比比看,谁能让糖块溶解得更快些?注意:每组同学要按规则吃糖。2、糖溶解时间记录溶解糖块方法溶解所用时间(平均值)第一组含在嘴里不动第二组用舌头翻动搅拌第三组把糖块嚼碎第四组既嚼碎又搅拌(为了节省实验时间,可以把整块糖分成几份)3、教师小结:①研碎可以加快物质溶解②研碎颗粒越小,溶解越快六、研讨1:影响食盐溶解快慢因素有哪些?七、研讨2: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快速溶解?教师点拨:冲咖啡、含服金嗓子喉宝、冲服小儿感冒颗粒等八、课堂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正误1、控制变量实验法的前提是必须有变量和不变量。()2、加热、搅拌、研碎是加快溶解的三种基本方法。()3、锅热的时候给菜加味精是为了加快味精溶解速度。()4、加热、搅拌和研碎三种方法不能混合应用。()5、研钵是供研碎物质使用的。()6、粉末比颗粒溶解速度快。()九、拓展提高:物质在热水中总比在冷水中溶解得多吗?严格地说,世界上一切物质在水中,只有溶解多少之别,而没有不溶于水的物质。对于大部分固体物质来说,温度越高,溶解的越多,但石膏例外。气体相反,温度越高,溶解的越少。在达到100℃时,大部分气体的溶解度几乎都为零。十、作业布置请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加快溶解的方法。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用热水◆搅拌◆将物体研碎学生回答:对比实验学生准备实验器材学生按要求操作实验学生填写观察记录,交流学生准备实验器材学生按要求实验操作学生填写,交流学生按规则吃糖,记录时间,求出平均值,填写表格学生回答:温度、是否搅拌、颗粒大小学生交流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认真听学生课后完成培养学生科学猜测能力了解控制变量实验法实验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实验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实验探索颗粒大小与溶解快慢的关系了解影响食盐溶解快慢因素了解快速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检测课堂掌握情况拓宽知识面继续培养科学探索精神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加快物质溶解的三种基本方法以及快速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科学探究中,通过问题、猜想、实验和证实等几个环节,探索温度、搅拌和研碎等分别于溶解快慢的关系,养成细致观察、互相合作的良好习惯,认识到科学改善人们的生活。总结课堂板书用热水加快溶解搅拌研碎板书设计教科版三年级上册1.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课题混合与分离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3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什么是混合物2、常见的混合物有哪些3、常见混合物分离方法4、食盐溶解于水是可逆过程科学探索1、通过实验探索食盐与沙、食盐与水如何进行分离2、实验表明:不是所有的混合物都能进行分离科学态度激发课外探索混合物分离方法的兴趣重点1、什么是混合物2、常见的混合物有哪些3、常见混合物分离方法4、食盐溶解于水是可逆过程难点1、通过实验探索食盐与沙、食盐与水如何进行分离2、实验表明:不是所有的混合物都能进行分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聚焦问题,创设情境:1、导入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混合在一起的物质,比如食盐洒落在沙子里。我们把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2、你知道的混合物有哪些?说说理由。教师点拨:①空气(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污染物、灰尘等)②海水(含有盐、鱼、泥沙、污水等)③土壤(含有草根、石子、矿物质、水分、空气等)④饮料(含有水、果肉、果汁、糖、色素等)3、教师小结: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还有很多,比如自来水、煤、石油、天然气、牛奶、水泥、胶水、岩石、雨、雾、雪、橡胶等。4、我们怎样才能把它们分离出来呢?学生认真听学生回忆交流学生认真听、思考了解混合物概念及其常见的混合物名称讲授新课一、探索盐与沙的分离1、观察食盐和沙的混合物,区分哪些是食盐,哪些是沙。2、怎样将食盐和沙分离?引导学生先猜想并验证。3、教师指导学生用水溶解食盐和沙子后如何进行分离实验。(1)工具与材料:水杯、搅拌棒、水、滤纸(2)实验操作①将混合物放入杯中,往杯中加水,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②用滤布(或滤纸)过滤,把沙分离出来4、食盐和水怎么分离?引导学生继续实验。(1)工具与材料:蒸发皿、火柴、三脚架、酒精灯、搅拌棒(2)试着做一做①将盐水溶液倒人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②边加热,边搅拌。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③收集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5、实验注意事项①沙子用水洗干净②正确使用酒精灯③要在盐水还未蒸发掉之前熄灭酒精灯④加热后的器皿会很烫,注意安全5、实验记录混合物分离方法分离结果沙与盐食盐与水概念解释:过滤:把不溶于水的物质与水分开结晶:物质从液态或气态形成晶体(固体)二、研讨1、为什么要在盐水还未蒸发掉之前熄灭酒精灯?教师点拨:防止在临近蒸干时,盐因局部过热发生迸溅。利用余热将水分蒸干是安全的。2、水在食盐和沙的分离中起什么作用?3、食盐和水的分离后,水到哪里去了?教师小结: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于水中的食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4、混合物都可采用过滤、结晶进行分离吗?(1)猜猜看,绿豆和沙子、食用油和水、酒精和水,这些混合物怎么分离?(2)填写表格混合物分离方法沙和绿豆食用油和水酒精和水教师讲解:用筛选法把绿豆与沙分离;用分液法,用分液漏斗把油和水分离;用蒸馏法先把酒精蒸发再冷却,把酒精和水分离。三、课堂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正误1、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2、混合物都可以轻易进行分离。()3、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有可能产生新的物质,如食盐和水。()4、实验时,须在盐水还未蒸发掉之前熄灭酒精灯。()5、混合物分离方法很多,常见的有过滤法、结晶法等。()6、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四、拓展提高:不是所有的混合物都能进行分离1、往小苏打里倒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教师点拨:说明产生新的物质——气体(二氧化碳)2、教师讲解:实验表明:两种物质混合后如果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是能分离出来的;如果产生新的物质,是不易分离的。比如混合物是否产生新的物质能否分离水和沙否能油和水否能小苏打和醋是否五、作业布置木屑和铁屑混合在一起,怎么进行分离?学生观察回答:沙子黄色,食盐白色。学生猜想验证①用筛子筛,结果分离不出来。②用水溶解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实验,采用过滤法把沙分离出来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继续做实验,采用结晶法把食盐分离出来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学生交流学生回答:溶解学生回答:蒸发了学生猜测学生认真听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实验观察:瞬间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学生认真听与理解学生课后完成通过实验探索食盐与沙、食盐与水如何进行分离掌握常见的混合物分离方法检测课堂学习掌握情况让学生明白不是所有混合物都能进行分离培养探索兴趣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什么是混合物,常见的混合物有哪些,了解混合物常见的分离方法。在科学实验中,探索沙和食盐、食盐和水如何进行分离,得出实验结论是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大大激发了我们课外探究混合物分离方法的兴趣。总结课堂板书过滤混合和分离结晶蒸馏分液筛选板书设计教科版三年级上册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3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物体在改变形状、大小时,其物质没有发生改变2、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科学探索1、通过实践操作橡皮泥和纸的变化,探究它们的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相同之处2、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热胀冷缩这一物理性质以及在生活的广泛应用科学态度留心观察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重点1、物体在改变形状、大小时,其物质没有发生改变2、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1、通过实践操作橡皮泥和纸的变化,探究它们的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相同之处2、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热胀冷缩这一物理性质以及在生活的广泛应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聚焦问题,创设情境:生活中,我们注意过图中这类变化吗?它们的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是不是相同呢?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尽快进入课堂学习角色讲授新课一、探索1:橡皮泥做东西1、活动要求用橡皮泥做各种东西,让橡皮泥发生变化2、介绍橡皮泥特点与功能橡皮泥是儿童喜欢的一种手工材料,它色泽鲜艳,柔软易塑,可以捏玩各种各样玩具,塑造浮雕、圆雕等作品。3、橡皮泥制作的基本工具彩泥、剪刀、牙签、小刀(刮刀)4、橡皮泥制作的基本技能①分泥:用目测的方法将大块的泥,按物体的比例和制作的需要,分成若干小块来准备塑造②团圆:将泥放在手心中间,双手均匀转动,将手中泥团成圆球③搓长:将泥放在手心,两手前后搓动,将泥搓成长条状或圆柱体④压扁:用手掌或工具将搓成的长条或团成的圆球压成片状⑤抻拉:从一整块泥中,按物体的结构抻拉出各细节部位(如大象鼻子、天鹅脖子等)⑥连接:◆直接粘接——将需要粘接的部分塑成一边凹进一边凸出,插接后压紧。◆使用连接道具(竹签或小棒)插接两端,压紧后完成5、比比看,哪组做得最好6、讨论交流(1)想一想,这些物品还是橡皮泥吗?(2)我们对橡皮泥都做了什么?(3)这些橡皮泥作品都发生怎样的变化?二、探索2:用纸做东西1、活动要求用纸做各种东西,让纸发生变化2、我们用纸可以做些什么东西?3、比比看,哪组做得最好?4、纸作品展示5、讨论(1)我们对纸都做了什么?(2)想一想,纸被折叠、撕扯后还是纸吗?(3)这些纸作品都发生怎样的变化?三、探索3:回顾水的形态变化1、结合图片说说诗句中水的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1)冰消雪又释(2)千里冰封(3)水澹澹兮生烟(4)霜叶红于二月花(5)朝露待日晞2、讨论(1)我们对水都做了什么?(2)想一想,水的形态发生变化后还是水吗?四、研讨1、比较上面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的相同之处我们做了什么它们的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吗橡皮泥纸水2、生活中,你还能找出类似水这样的变化吗?教师提示:吹气球,气球变大压瘪的乒乓球恢复原状劈柴酒精挥发……五、课堂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正误1、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用橡皮泥捏出各种玩具,其物质是一样的。()3、水的三态变化的结果导致物质发生改变。()4、热胀冷缩只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物质本身没变。()5、酒精挥发的结果是酒精在空气中变成其他物质。()六、拓展提高:热胀冷缩1、一个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解释原因:因为在乒乓球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把乒乓球顶回原形。2、煮熟的鸡蛋为什么放到凉水里浸一浸容易剥皮?教师点拨:因为外壳先受冷,而里面的蛋白后受冷,里外受冷程度不一样,造成蛋壳与蛋白分离。3、小结: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物体在一般状态下,受热以后会膨胀,在受冷的状态下会缩小。大多数物体都具有这种性质。4、教师列举生活现象(1)买来的罐头很难打开,是因为工厂生产时放进去的是热的,气体膨胀,冷却后里面气体体积减小。(2)夏天,电工在架设电线时,如果把线绷得太紧,那么到冬天,电线受冷缩短时就会断裂。所以一般夏天架设电线时电线都要略有下垂。(3)水泥混凝土路面每隔一定距离留有一定的空隙,为了防止热胀冷缩。七、作业布置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学生认真听学生认识并准备工具学生认真听学生按老师指导的方法捏玩橡皮泥,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回答:是的,还是橡皮泥,没变!学生回答:团、搓、捏、压、抻、拉、接等学生回答:形状、大小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展示作品学生回答:折、叠、撕、剪、粘等学生回答:是的,还是纸,没变!学生回答:形状、大小学生回答:固态变成液态学生回答:液态变成固态学生回答:液态变成气态学生回答:气态变成固态学生回答:气态变成液态学生回答:受热、遇冷学生回答:是的,还是水,没变!学生填写手册,互相交流学生回忆交流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回答:会膨胀起来学生回答学生认真听学生课后完成了解橡皮泥的特点与功能在活动中体验橡皮泥的变化特点在折叠等过程中了解纸变化特点在诗句中了解水的形态变化特点总结归纳橡皮泥、纸的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相同之处检测课堂掌握情况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留心观察生活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很多物体只是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发生改变,其物质本身保持不变。大多数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热胀冷缩的结果只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物质本身也没有发生改变。只要我们留心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总结课堂板书橡皮泥形状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纸大小水颜色板书设计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学设计课题感受空气单元2学科科学年级3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2.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空气具有易泄漏、轻、能被压缩等特征。3.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借助生活中和空气相关的各种物品,并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特征。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汇报。3.学生通过对气泡图进行补充,学会整理信息。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2.学生通过研讨活动,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重点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认识空气的各种基本特征。难点关注空气的新特征,能够产生认知冲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聚焦问题,创设情境: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和以前学习过的内容,说说空气的特征有哪些?它有什么作用?并把学生回答的填写在气泡图上总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气体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尽快进入课堂学习角色讲授新课一、感受空气我们的周围都是空气,那么空气真的是无处不在吗?知识讲解:空气只存在于地面到数千千米的高空之间。这层厚厚的空气称为大气层,大气层保护着地球,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越往地球外面,空气越稀薄。我们怎样才能真实的感受到空气的存在?观看视频《空气在哪儿》,得出结论:空气看不见但并不代表不存在,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证明它的存在。二、传递游戏实验器材:自封口塑料袋、石头、塑料杯、碗、水按照数列的形式,给班级学生分组选择合适的容器,分别把石头、水、空气装入容器分成两种方法玩游戏第一种:连同容器一起传递给其他同学;第二种:把石头、水、空气从一个学生的容器中传到另一个同学的容器中。实验完成,教师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你能总结一下通过实验学到的东西吗?实验总结:石头、空气、水都是可以被传递的。石头是固体,不论什么容器,最容易传递(即使没有容器的情况下,石头也是可以被传递的)。水和空气在传递的过程中都是可以压缩变形的,是可以流动的。4.空气与石头、水有较大的区别,不易被观察、容易泄露、不太好密封等等感受空气的其它特性把空气转入塑料袋,拥抱一下空气袋,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空气有什么特征?结论:可以感受到袋子很软,说明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也容易被挤压。吹哨子,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结论:哨子发出了声音,可以感知到空气的流动和发出声音。把气球抛起来,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结论:可以看到气球缓慢落下,说明气球中的空气很轻。研讨:空气有哪些特征?结论:占据空间、很轻、很软、压缩的空气有弹性、会流动等等知识扩展如何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水是液体,石头和沙是固体,空气是液体。可以从形状和体积方面来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拓展提高教师展示课件:《强力的空气吸盘》你知道吸盘为什么能够被牢牢的固定在墙上吗?教师总结:吸盘挂钩在使用时,压出了吸盘里面的空气,而吸盘外面仍然受到大气的压力,因此吸盘能够被牢牢地压在墙上,并且能够承受一定的重量。一旦吸盘内进入空气,内外压力平衡,吸盘就会掉下来。吸盘的接触面越光滑(如瓷砖、玻璃等),它的密封性就越好,空气就越不容易进入,承重能力就越强。学生认真听学生认真看视频学生认识并准备工具学生做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学生回答:石头传播更容易,水容易洒,空气容易泄露学生做好笔记学生回答:塑料袋鼓鼓的,拥抱时塑料袋软软的学生回答:吹哨子,哨子会发出响声学生回答:气球缓慢落下学生讨论空气有哪些特征,并把讨论得到的结果写下来。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知识点笔记。学生回答:吸盘和墙之间没有空气,所以能吸住。了解空气的知识通过实验,感受固体、液体和空气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几个现象了解空气的其他特性知识扩展拓展提高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并感受到了空气的特征有哪些,了解了空气的作用有哪些,了解了固体、液体、空气相同以及不同的特征。在科学实验中,探索石头、水和空气如何进行传递,得出实验结论是石头容易被传递,水和空气都可以被压缩,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空气则不易被观察、容易泄露、不太好密封等,大大激发了我们课外探究认知空气的兴趣。总结课堂板书无色。无味、很轻空气特征占据空间、很软有弹性、会流动板书设计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课题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单元2学科科学年级3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科学探究目标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进行观察,研究空气占据空间。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用吸管吹气把瓶子里的水吹出来,并了解其原理。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2.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如实记录和描述。重点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它能占据空间。难点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聚焦问题:我们都知道,纸遇到水会变湿。假如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然后将杯子倒扣进水里,里面的纸团会湿吗?播放实验视频,让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一些基本的认识教师引导:通常情况下,纸遇到水会变湿。如果有物质占据了水和纸团之间的空间,使水不能接触到纸团,那么纸团就不会变湿。学生猜测答案,并给出解释。单刀直入,激发学习兴趣讲授新课一、探索1:压杯入水把杯子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不会湿?试验材料:水槽、透明塑料杯、纸、双面胶、塑料泡沫实验步骤:①在塑料杯内的底部帖一小块双面胶,将纸揉成一个纸团,紧塞在杯底,用双面胶把纸团粘牢。②在水槽内装满水,在水面上撒一些漂浮物(如泡沫塑料),可方便观察水位变化。③把杯子慢慢的竖直倒扣在水里,要压到水槽内的水面淹没杯底为止。再竖直提起杯子,观察纸团是否被浸湿。实验现象:纸团并没有湿这是为什么?教师点拨: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水不会进入,纸团不会湿。探索2:扎孔观察把纸杯底部扎一个小孔,重复探索1的步骤,纸团会不会湿?实验步骤:在塑料杯底扎一个小孔,再把杯子竖直压入水里,把手放在小孔上面,感受一下,观看杯子中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杯子里的纸团变湿了。这是为什么呢?教师点拨:杯底扎小孔后,杯中的空气会从小孔中流出,水进入杯中,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所以纸团被水浸湿。探索3:打气观察用打气筒连着球针,把球针插入杯底的小孔,从杯底的小孔向杯中打入一些空气,观看杯子中的现象。实验现象:能够看到杯中的水位有明显的下降。教师点拨:因为从小孔向杯中打气时候,空气进入杯中,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挤出杯中的水。研讨1:在上面的实验中,杯中的水和空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点拨:当空气被密封在杯中时,水不能流进杯子。当杯底被扎了一个小孔后,杯子里的空气从小孔向外流出,杯中的空气减少,杯子外的水流进了杯子。当空气从小孔被打进杯子后,杯中的空气增多,占据空间,把水挤出,杯子里的水减少。五、研讨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教师点拨:空气占据空间。理由:1、上面的实验,纸团不湿的现象说明空杯子并不是真空的。2、扎孔后,水槽里的水进入了杯子,是因为杯子中的空气从小孔流出,腾出了杯子里的空间,杯子外的水就流了进来。3、从小孔打入空气后,空气占据了水杯内的空间,杯子里的水被挤了出去。六、实验总结展示课件图片,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三个实验,总结出结论: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七、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思考:怎样使羽绒服更保暖?方法:多轻轻拍打羽绒服可以更保暖。理由:羽绒服蓬松时,羽绒间的空隙被空气占据着。空隙小,羽绒间的空气传热能力差,使外面冷空气不易到达里面,里面的热空气不易到达外面,保持了温度。羽绒服压扁时,羽绒间几乎没有空气,保暖性能就差。实验拓展有半瓶水、一块橡皮泥和两根吸管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你能利用空气将水从瓶中挤出来吗?实验材料:吸管、橡皮泥、矿泉水瓶、水。实验步骤:(1)把两根吸管插入装有半瓶水的矿泉水瓶中。一根吸管插入到瓶中的水里,另一根吸管插到瓶中没有水的位置。(2)用橡皮泥把瓶口封死。(3)通过没有接触到水的吸管向矿泉水瓶中不断的吹气实验现象:当不断的吹气,水从另一根吸管流出。教师点拨:由于瓶口被橡皮泥封死,并且瓶中的空间是一定的,所以瓶中的空气完全被瓶中的水和空气占据着。当向瓶中吹气时,就增加了瓶中空气的总量。增加的空气不能从任何地方流出,只能占据水的空间。而水又具有流动性,所以水从另一根吸管中流出。学生准备实验工具与材料学生合作完成实验学生回答:水并没有漫过纸团学生做好笔记学生继续实验并观察纸团有没有学生按步骤实验,认真观察现象学生回答:水进入了水杯,漫过了纸团,纸团变湿学生做好笔记学生做实验并观察杯子中的水位的变化。学生做好笔记学生回答:没有扎孔的时候,水不能流进杯子。扎孔后,水流进杯子。学生回答:能因为第一个实验,空气占据空间,水才没有流进水杯。学生做好笔记学生说出自己认为的答案:羽绒服很厚、不透风等学生认真思考并给出认为可行的方案学生按步骤实验学生做好笔记观看视频并没有切身体会,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探索,真实感受探索纸团没有变湿的原因。通过实验探索,探索纸团变湿的原因。通过实验探索空气确实占据空间通过讨论交流刚才的实验对实验的现象进一步的加深实验总结通过实例讲解空气占据空间在生活中的应用实验拓展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的。通过实验探索体验,培养了我们动手创新能力,得出了空气确实占用空间。联系生活,知道了空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总结课堂板书空气能占据空间会湿水进入杯子不湿杯内有空气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上这节课之前,我本来觉得空气和水这两种物质都是常见的,孩子们不难理解,上完才觉得其实没那么简单。特别是对空气的研究,虽然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但是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既陌生又难以理解的。《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是在认识了空气后对这个物质的进一步研究,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集体讨论、交流、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空气能占据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来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在整堂课中学生对动手做实验这一环节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对科学课中的观察、实验记录都没有良好的习惯,所以很多学生觉得实验很好玩,但是做完了以后什么都没记录下来,对实验的目的不明确,这是我备课的一个失误,以后要多加考虑。教学反思作业布置(1)将气球放在塑料瓶中,将气球口套在塑料瓶口。(2)用手握住塑料瓶的下半部,用力吹塑料瓶里的气球观察:气球吹大了吗?教师新课解释:现象: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将气球吹的圆鼓鼓的教师点拨:饮料瓶中的气球吹不大,说明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所以气球吹不大。结论:气球无法吹的很大,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布置培养动手查阅、自主学习的能力教科版三年级上册2.3《压缩空气》教学设计课题水到哪里去了单元2学科科学年级3教材简析通过前面两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可以广泛认同:空气和石块、水等一样,是一种物质。在此认知基础上,本课以及此后的学习内容要对空气的物质属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在科学的大概念里,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空气当然也不例外。本课希望学生仔细观察有关空气压缩和扩张的现象,然后让学生试探性地从微粒的层面对现象做出解释。学情分析学生在上节课通过实验体验空气占据空间,而在对部分同学的前概念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否可以改变这一问题,非常不确定,不能说出有依据的猜测,所以这节课对学生很有价值。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发现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科学探究目标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使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科学态度目标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体会多次实验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推动飞行飞行等。了解人的需求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重点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缩。难点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