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1页
《秋天的怀念》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2页
《秋天的怀念》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3页
《秋天的怀念》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4页
《秋天的怀念》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本文中深沉的母爱。2.学习朗读,在巩固已有朗读知识的基础上,注意语气、节奏。3.把握本文感情基调的变化。【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本文中深沉的母爱。2.学习朗读,在巩固已有朗读知识的基础上,注意语气、节奏。【教学难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本文中深沉的母爱。【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诗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的确,说到秋天,人们的心中往往会升起一股愁绪。对于作家史铁生而言,又有着怎样的秋日愁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他的《秋天的怀念》。设计意图:由学生常态认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奠定全文学习的基调。二、夯实基础1.朗读测评(1)自由朗读课文。(2)一位同学范读,其他同学评价:可从音准、语气语调、停连等方向进行评价。(3)字词检测:瘫痪(tānhuàn)暴怒(bàonù)沉寂(chénjì)侍弄(shìnòng)捶打(chuídǎ)憔悴(qiáocuì)央求(yāngqiú)絮叨(xùdɑo)诀别(juébié)淡雅(dànyǎ)高洁(gāojié)烂漫(lànmàn)翻来覆去(fānláifùqù)喜出望外(xǐchūwàngwài)设计意图:在巩固上一单元所学重音和停连的基础上,扫清读音障碍,为内容学习作准备。2.作者生平简介过渡:阅读本文时,同学们可能已经发现了,本文的作者史铁生是一名残疾人。生平简介: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1969年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1971年9月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1972年1月前往医院治疗,后开始轮椅生活。1974年到街道工厂做工。1981年因肾病回家疗养,后从事写作。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在去世。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过渡:本文是作者回忆瘫痪之后生活所写的一篇文章。21岁,鲜衣怒马年纪,史铁生却只能在轮椅上度日,陪伴在身边的,只有他的母亲。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背景,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氛围,为深入理解文章打好基础。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过渡:面对“我”如此大的变故,文中母亲说的最多的是什么?预设1:去北海看花预设2:好好儿活1.探究任务面对“我”这样的变故,母亲为何一直想要推“我”去北海看花?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你的理由。2.探究过程(1)找到文中提到母亲要带“我”去看花的片段,反复阅读。(2)说一说,母亲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带“我”去北海看花的?(3)结合上下文和具体词句,揣测母亲要带“我”去看花的原因。3.成果展示(1)文中母亲第一次提出带“我”去北海看花,是在“我”暴怒无常、在家发脾气后。从母亲等“一切恢复沉寂”后,“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地,看着我”,可以看出,她一直在关心、担心“我”的状态。因此,她提出要推“我”去看花,应该是想让“我”散散心。(2)母亲第二次提出要带“我”去看花,是在“我”看着窗外的落叶出神时。从她“挡”在窗户前,可以看出她不想让我看到这样“刷刷啦啦”落叶的悲凉场面,因此想推“我”出去走走。4.探究小结面对这样的变故,母亲反复提出想推“我”去北海看花,是为了不让“我”沉湎于绝望和失意之中,是出于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令人感动。设计意图:通过文章中关键事件的分析,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主旨之一。(二)合作探究过渡:除了一直想带“我”去看花以外,文章中还有很多细节体现出母亲对“我”深沉的爱。你读到了吗?1.探究任务找出文中母亲的言行中最令你感动的句段,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2.探究过程(1)自由朗读最令你感动的句段,并在小组内分享阅读感受。(2)小组内综合意见,在组员分享的句段中选定一段话,作为小组推荐内容。(3)结合具体内容撰写推荐理由,并指定一位同学分享。(4)为推荐句段(也可以是句段中的关键句)设计朗读脚本,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3.技法指导教师讲解:(1)语气,是朗读时运气发声的微妙技巧,如抑扬顿挫、以气带声等,不能用符号完全表示。我们可以先学会用表示语调的上扬、下降和延长。(2)节奏,是朗读全篇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所构成的整体感。节奏要与全篇的逻辑思路、感情基调统一。例如《春》的朗读节奏:第1段,先用舒缓的语气读出“盼望”的感情;接下来几段,朗读的语气可以越来越欢快,越来越热烈;但“春雨图”要读得轻柔静谧,以区别于上一段“春风图”的活泼热闹,造成全文节奏的变化;“迎春图”又把情绪带到高潮,读出人们走出户外、兴致勃勃大展身手的舒展感、力量感;结尾三个比喻句,要读出三个层次,读出新生、美丽、健壮的不同语气,而且要读得缓慢一些,读出全文的结束感。(3)朗读的感情基调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情色彩和声音语调。有人把文章的感情色彩分为挚爱和憎恨、悲哀和喜悦、惊惧和欲求、急切和冷漠、愤怒和疑惑等不同种类。朗读时,内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和提示,才能准确而充分地传达出恰如其分的感情。比如,《春》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愉快、热烈、充满希望的,《济南的冬天》的感情基础则是温和、明净、亲切、眷恋的。每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一个整体,是各个部分、层次、段落、语句的具体感情的综合表露,总体的感情基调并不否定不同段落有感情的起伏变化。缺少整体感的朗读,容易支离破碎;没有具体段落语句的感情色彩的变化,整体感也会显得呆板僵化。比如,《春》的朗读,就应该在“春风图”的欢快热烈、“春雨图”的温馨静谧、“迎春图”的开朗振奋中,读出感情基调的节奏变化。4.探究范式(本环节可灵活处理,可作为师生共同探究内容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后,再进行合作探究,或作为参考答案,与成果展示一起在学生探究后进行展示。)我们小组推荐的是第一自然段:(1)推荐理由:面对暴怒无常的“我”,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悄悄地进来”体现了她为了不更激怒刺激“我”而小心翼翼的状态,也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理解与包容。“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更是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担心。面对“我”的近乎自残的行为,“扑”表现了母亲动作的急切,而忍着哭声的安慰更是展现了一位母亲的痛苦和坚强。(2)脚本设计:“望着望着”“听着听着”这些词语时需要读得稍微轻一点、慢一点,表示时间的无声延长,为下面“我”“暴怒无常”的行为蓄势。“突然”“猛地”“狠命地”稍重读,这样更能体现“我”的“暴怒无常”。“不,我不去!”这里需要重读,语速快,语调下降。因为那个时候的“我”内心其实是暴怒、痛苦与绝望的。“我”就如同一只找不到出口的满身是刺的困兽,暴怒得热血沸腾,也无助得胡乱挣扎。“悄悄地”“偷偷地”“红红的”这些词语需要读得轻一点、慢一点,以显示母亲的小心翼翼。“总是”需要读重音,音拖长。“在一块儿”后面的停顿时间稍长一点,以表示母亲对儿子的安慰。两个“好好儿活”更是母亲对儿子的理解、鼓励与期待,两个都要稍微读慢一点、轻一点,而且声音要越来越轻,以体现母亲的隐忍与克制,同时也体现母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教师可播放情境课文片段,帮助学生理解所说的内容。5.成果展示(1)我们小组推荐的是第3自然段:“挡”是不愿意儿子看到树叶飘落的样子。树叶飘落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母亲怕“我”触景生情,又萌生烦躁的情绪和对生活的绝望,体现出母亲的细心和呵护。“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自己的病痛的折磨,加上忧心儿子的情况),“央求般的神色”表现出母亲的对儿子振作起来的渴求。“我”的一点点松动,都让她喜出望外;而当“我”出乎意料地同意出门时,母亲便激动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可见母亲的情绪完全因“我”而起伏。而说到“跑”和“踩”就“忽然不说了”,说明了母亲平时说话时非常避讳身体运动有关的词语,怕又勾起我的烦恼,表现了母亲对“我”的体贴和照顾。“悄悄地出去了”和前两次“悄悄地”有所不同,这一次,母亲生怕自己的言语伤害到“我”,因此自责,选择悄然离去。母亲对“我”的关爱可以称得上无所不在。脚本设计: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挡”字要重读,突出母亲关心的动作。“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一句相较于第一段类似的表述多了一个语气词“吧”,语词节奏的拉长,表现出央求的语气。“你要是愿意,就明天?”要读出母亲小心翼翼期待的感觉,而“我”的回应则多是勉励应付。“看完菊花,咱们就去吃仿膳……一脚踩扁一个……”一段,开始语气是轻松明快的,语速可稍快,语调上扬。到最后一句时最后两个字轻短,有戛然而止之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一句,语速要放缓,语调变得低沉。(2)我们小组推荐的是第6自然段:从母亲昏迷前的念叨的语句中,我们感到母亲对孩子的爱和牵挂,已经远远超越了对自己身体的关注。脚本设计:“最后一句”一词要重读,突出母亲对我们的爱。母亲的话整体要轻,突出母亲状态之差,读到“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时要稍重读,表现母亲对我们的挂念。6.活动小结母亲的爱是如此深沉,又是如此无所不在。它深深地植根于母亲的一举一动之中,读来令人感动。而在朗读本文时,整体的基调是深沉含蓄的。设计意图:借助合作探究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母爱,并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母爱。四、课堂小结读到这儿,文章题目的含义也呼之欲出,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正是他的母亲,给了她深深的母爱的母亲!这节课,我们由母亲带“我”去看花的原因探究出发,从文章的细节中,感受到了满满的母爱!在文章的最后,史铁生说道:“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母爱,让史铁生明白了要“好好儿活”。但“好好儿活”,究竟指的是什么?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探究。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预习。五、拓展延伸1.类文阅读我的母亲老舍……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老舍的母亲为什么“最会吃亏”?“最会吃亏”的母亲,还有怎样的特点?课下不妨读一读老舍先生的《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