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1页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2页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3页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4页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2024·深圳一模)顾炎武曾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据此可知,顾炎武()A.抨击儒道融合的现象B.反对心学的虚浮学风C.否定孔孟的权威地位D.批评八股取士的弊端2.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就当时的社会经济现象指出:“粟贵伤末,粟毁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费,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A.发挥市场的作用 B.强化政府的调控C.重本抑末 D.工商皆本3.(2024·广州一模)杂字书是明清时期采辑生活中常用字汇编而成的识字读物,多由无名塾师编撰,流传广泛。《山东庄农日用杂字》提及: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帐,先把杂字观;《妇女杂字》中有:劝尔妇女,识字为先,居家度日,务要淑贤。这反映了当时()A.学术文化重心下移B.崇实致用的思想观念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D.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4.(2024·佛山校联考模拟)《坤舆万国全图》是明代传教士利玛窦绘制的一幅世界地图。在这幅地图中利玛窦将原图子午线投影转移,使世界地图由“大西洋格局”转变为“太平洋格局”,中国被移动至地图的中央位置,这种做法()A.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B.迎合了中国天朝上国观念C.促进了传统科技转型D.反映了世界发生深刻变化5.(2024·河源高三统考开学考)明清时期,粤盐运往云南,两省盐铜互换以互通有无,两省则派员轮流办货,逢粤省输办之年,粤派人运盐赴云南,将云南应支付的铜运回广东,第二年则由云南派员运铜至广东,再将应交的铜价买盐运回云南。这一现象的出现()A.导致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体现出商帮势力的壮大D.推动了赋税制度的改革6.清朝定鼎北京后,大力推行以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为基本内容的经济政策。同时实行圈地政策,强制推行投充法(允许八旗贵族“收充贫民为役使用”)和逃人法(惩治投充旗下逃亡者)。这表明,清初()A.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势明显B.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C.执政者喜好影响经济发展D.统治政策具有两重性7.我国传统封建伦常秩序最重视孝行:“人之行莫大于孝。”但晚明时竟有儿孙焚祖坟,焚祖尸,“鬻其地,利其藏中之物”,而人们对此竟“视为故然”“未有以为不义而众诛之者”。据材料可推知()A.江南地区经济结构已呈现近代曙光B.晚明时期政治黑暗社会风气败坏C.传统家庭组织和伦理道德发生裂变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价值观的变化8.(2024·揭阳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李贽在《藏书》中列举战国时期齐国灭亡、齐王饿死的事例,他认为此事保全了齐国老百姓的性命,齐王也算是立了大功德了。他还替冯道翻案,认为冯道任职的几十年历经多次皇权的更迭,却使百姓得以保全。这表明李贽()A.主张通过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B.强调人的个性应当自由发展C.对君主专制统治进行猛烈抨击D.继承发展了前代的民本思想9.(2022·浙江宁波期末)理学家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但对于如何求“理”却有着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格物致知”,一种主张“致良知”。这两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王守仁、陆九渊 B.朱熹、王守仁C.朱熹、程颢 D.陆九渊、程颢10.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道”就存在于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A.逐步走向大众化、世俗化B.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C.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D.逐步背离传统民本思想11.(2023·浙江嘉兴期末)李贽继承并发展了陆王心学泰州学派的学说,反对理学的禁欲主义倾向,认为人是天然平等的,鼓励人们大胆追求世间的幸福。这说明()A.李贽思想带有叛逆性B.社会主流思潮的转换C.李贽否定了孔孟之道D.明后期思想氛围宽松12.(2023·浙江衢州期末)他的书被誉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在他看来,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及国家的责任是保障天下百姓各得其利,这才是真正的天下大公。据此可知,他是()A.朱熹 B.王守仁 C.李贽 D.黄宗羲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前期实行海禁政策,不许百姓私自下海,只允许官方控制的朝贡贸易。从国外看,海外各国普遍希望获得更多的中国丝绸、瓷器和其他商品。沿海闽粤地区,人多地少,百姓以海为生,为了生计和谋求财富,便走上了下海走私的道路。同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在此之前,明朝政府已允许外国商人以私人身份到广东贸易。但明朝的开海贸易仅限于漳州月港,真正适于开展对外贸易的地区并未开放。——摘编自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通史》材料二自明中叶以后迄清康雍乾之际,历时200余年的禁海与开海之争,从本质上讲是以闽广两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主体部分经济结构差异所致,反映到政治上,则是闽广江浙地区的经济利益必然会程度不同地左右着中央关于海禁的决策。明中叶以来,在禁海问题上中央欲禁而不能,足以证明闽广江浙地区经济、政治实力绝不容许漠然置之。而立足于全国制定的包括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中央政策,为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所制约,自然难于兼容东南沿海地方特殊的经济利益,不管出于何种理由,禁海一而再、再而三地定为国策,实在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据。——摘编自郭成康《康乾之际禁南洋案探析——兼论地方利益对中央决策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开海与禁海之争持续多年的原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杨家将”的故事,源于北宋武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抵抗契丹、防御西夏的真实历史。之后人们根据现实需求对其事迹不断演绎加工,影响不断扩大。“杨家将”故事发展演变概况(部分)时代阶段特征新增故事情节节选宋元时期萌芽期将各种史实杂糅后,掺入虚构成分,如杨业父子莫州救驾宋太宗、杨五郎出家五台山等情节。同时,故事主题从史实中的精忠报国又衍生出忠奸斗争这一线索,将压制杨业的同僚潘美塑造成奸恶的太师潘仁美明代定型期宫廷王府演出所用的“内府本”中台词满是“忠孝节义”等内容;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出现穆桂英以武艺技压杨宗保、主动求爱、私定婚约、大破天门阵等情节清代鼎盛期嘉庆帝命宫廷御用文人撰写“杨家将”相关剧本,对宋辽双方尽忠尽孝的人物都进行歌颂,以坏人伏诛、好人受赏、萧太后降宋、辽宋议和的大团圆结局告终;民间戏曲则显示出嘲讽帝权等内容——摘编自陈小林《杨家将故事考论》等根据上表内容,从“杨家将”故事情节发展中任选两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予以说明。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2024·深圳一模)顾炎武曾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据此可知,顾炎武()A.抨击儒道融合的现象B.反对心学的虚浮学风C.否定孔孟的权威地位D.批评八股取士的弊端解析:选B。据题干信息及所学可知,顾炎武反对心学的虚浮学风,反对脱离实际的议论和清谈,主张经世致用,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抨击儒道融合,排除A项;从材料看顾炎武并没否定孔孟的权威地位,排除C项;八股取士的弊端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2.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就当时的社会经济现象指出:“粟贵伤末,粟毁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费,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A.发挥市场的作用 B.强化政府的调控C.重本抑末 D.工商皆本解析:选A。材料强调在粮食贵的情况下,政府不能强行让其便宜,会导致其不愿意卖,而使粮食更加昂贵,说明他反对政府对市场行为进行干预,让市场自己调节,故选A项。材料中王夫之主张弱化政府干预,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农业和商业的地位进行探讨,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非工商皆本,排除D项。3.(2024·广州一模)杂字书是明清时期采辑生活中常用字汇编而成的识字读物,多由无名塾师编撰,流传广泛。《山东庄农日用杂字》提及: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帐,先把杂字观;《妇女杂字》中有:劝尔妇女,识字为先,居家度日,务要淑贤。这反映了当时()A.学术文化重心下移B.崇实致用的思想观念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D.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杂字书的内容广泛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劝导百姓重视农业生产和女性注意识字为先,脚踏实地经营家庭生活,体现了崇实致用的观念,故选B项。杂字书主要在民间流传,内容主要来自日常生活,排除A项;杂字书劝导百姓安于农业生产和小家庭式的田园生活,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杂字书对妇女自身价值并未充分肯定,说明当时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排除D项。4.(2024·佛山校联考模拟)《坤舆万国全图》是明代传教士利玛窦绘制的一幅世界地图。在这幅地图中利玛窦将原图子午线投影转移,使世界地图由“大西洋格局”转变为“太平洋格局”,中国被移动至地图的中央位置,这种做法()A.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B.迎合了中国天朝上国观念C.促进了传统科技转型D.反映了世界发生深刻变化解析:选B。利玛窦是明朝时期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使世界地图由‘大西洋格局’转变为‘太平洋格局’,中国被移动至地图的中央位置”,迎合了天朝上国的观念,以方便其传播天主教,B项正确。5.(2024·河源高三统考开学考)明清时期,粤盐运往云南,两省盐铜互换以互通有无,两省则派员轮流办货,逢粤省输办之年,粤派人运盐赴云南,将云南应支付的铜运回广东,第二年则由云南派员运铜至广东,再将应交的铜价买盐运回云南。这一现象的出现()A.导致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体现出商帮势力的壮大D.推动了赋税制度的改革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广东和云南地区存在铜盐互易的贸易模式,这种贸易是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有助于互通有无,推动商品经济发展,B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A项;云南和广东地区的铜盐互易是政府主导的,而非民间商帮运作,排除C项;铜盐互易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并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6.清朝定鼎北京后,大力推行以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为基本内容的经济政策。同时实行圈地政策,强制推行投充法(允许八旗贵族“收充贫民为役使用”)和逃人法(惩治投充旗下逃亡者)。这表明,清初()A.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势明显B.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C.执政者喜好影响经济发展D.统治政策具有两重性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可知,清初实行有利于百姓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同时也实行不利于百姓的圈地政策,这说明清初统治政策具有两重性,故选D项。7.我国传统封建伦常秩序最重视孝行:“人之行莫大于孝。”但晚明时竟有儿孙焚祖坟,焚祖尸,“鬻其地,利其藏中之物”,而人们对此竟“视为故然”“未有以为不义而众诛之者”。据材料可推知()A.江南地区经济结构已呈现近代曙光B.晚明时期政治黑暗社会风气败坏C.传统家庭组织和伦理道德发生裂变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价值观的变化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封建伦理纲常中备受重视的孝行在晚明时发生变化,出现“焚祖坟,焚祖尸”的现象,这种现象受到土地买卖和变卖陪葬物以求利的影响,说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逐利风气浓厚,影响了传统的价值观念,故选D项。8.(2024·揭阳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李贽在《藏书》中列举战国时期齐国灭亡、齐王饿死的事例,他认为此事保全了齐国老百姓的性命,齐王也算是立了大功德了。他还替冯道翻案,认为冯道任职的几十年历经多次皇权的更迭,却使百姓得以保全。这表明李贽()A.主张通过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B.强调人的个性应当自由发展C.对君主专制统治进行猛烈抨击D.继承发展了前代的民本思想解析:选D。李贽在评价齐王饿死、冯道任职两件历史事件时,其出发点是两人都保全了百姓,这表明李贽继承发展了前代的民本思想,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李贽对于欲望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本,而非个性的自由发展,排除B项;李贽对齐王饿死、冯道任职两件事情的评价,并未牵涉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排除C项。9.(2022·浙江宁波期末)理学家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但对于如何求“理”却有着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格物致知”,一种主张“致良知”。这两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王守仁、陆九渊 B.朱熹、王守仁C.朱熹、程颢 D.陆九渊、程颢解析: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王守仁求理的方法是致良知,因此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10.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道”就存在于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A.逐步走向大众化、世俗化B.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C.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D.逐步背离传统民本思想解析:A材料中王艮认为“道”就存在于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体现了心学逐步走向大众化、世俗化,故选A项;材料仅描述了王艮的思想,未提及民众态度,排除B项;心学属于理学的分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理学体系,排除C项;据“百姓日用即道”可知,心学与传统民本思想挂钩,排除D项。11.(2023·浙江嘉兴期末)李贽继承并发展了陆王心学泰州学派的学说,反对理学的禁欲主义倾向,认为人是天然平等的,鼓励人们大胆追求世间的幸福。这说明()A.李贽思想带有叛逆性B.社会主流思潮的转换C.李贽否定了孔孟之道D.明后期思想氛围宽松解析:A李贽的思想是对程朱理学的反叛,反对禁欲,肯定人性,带有明显的叛逆性,A项正确;当时程朱理学是主流,排除B项;李贽继承发展了儒学,排除C项;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12.(2023·浙江衢州期末)他的书被誉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在他看来,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及国家的责任是保障天下百姓各得其利,这才是真正的天下大公。据此可知,他是()A.朱熹 B.王守仁 C.李贽 D.黄宗羲解析: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D项正确;朱熹生活在南宋,不是17世纪的历史人物,排除A项;王守仁、李贽都没有提出类似主张,排除B、C两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前期实行海禁政策,不许百姓私自下海,只允许官方控制的朝贡贸易。从国外看,海外各国普遍希望获得更多的中国丝绸、瓷器和其他商品。沿海闽粤地区,人多地少,百姓以海为生,为了生计和谋求财富,便走上了下海走私的道路。同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在此之前,明朝政府已允许外国商人以私人身份到广东贸易。但明朝的开海贸易仅限于漳州月港,真正适于开展对外贸易的地区并未开放。——摘编自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通史》材料二自明中叶以后迄清康雍乾之际,历时200余年的禁海与开海之争,从本质上讲是以闽广两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主体部分经济结构差异所致,反映到政治上,则是闽广江浙地区的经济利益必然会程度不同地左右着中央关于海禁的决策。明中叶以来,在禁海问题上中央欲禁而不能,足以证明闽广江浙地区经济、政治实力绝不容许漠然置之。而立足于全国制定的包括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中央政策,为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所制约,自然难于兼容东南沿海地方特殊的经济利益,不管出于何种理由,禁海一而再、再而三地定为国策,实在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据。——摘编自郭成康《康乾之际禁南洋案探析——兼论地方利益对中央决策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开海与禁海之争持续多年的原因。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信息概括;第二小问影响,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大量流入、政府财政收入、沿海地方秩序、中外贸易交流等方面分析。(2)原因,据材料二信息从国家整体利益与地方利益存在矛盾、沿海商品经济、传统思想观念、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分析。答案:(1)变化:从实行海禁到部分开放。影响:商品大量出口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白银货币化;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沿海地方秩序的稳定;密切中外交流,推动西学东渐局面形成;局部开放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扩展。(任答三点即可)(2)原因:国家整体利益与地方利益存在矛盾;主体农耕经济和沿海商品经济的利益矛盾;传统思想观念(重农抑商、华夷观)的影响;君主专制政治体制下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任答三点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杨家将”的故事,源于北宋武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抵抗契丹、防御西夏的真实历史。之后人们根据现实需求对其事迹不断演绎加工,影响不断扩大。“杨家将”故事发展演变概况(部分)时代阶段特征新增故事情节节选宋元时期萌芽期将各种史实杂糅后,掺入虚构成分,如杨业父子莫州救驾宋太宗、杨五郎出家五台山等情节。同时,故事主题从史实中的精忠报国又衍生出忠奸斗争这一线索,将压制杨业的同僚潘美塑造成奸恶的太师潘仁美明代定型期宫廷王府演出所用的“内府本”中台词满是“忠孝节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